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工业革命到现在,设计一词越发被重视。不可否认,设计对社会的飞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同时,设计文化的积淀最终成了品牌的形象,无声无臭地为企业创造着品牌价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进程。本文一方面阐述了中外工业设计的发展异同,同时结合历史,用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当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并结合品牌的建立这一话题,探讨当代工业设计与社会经济的接洽。
关键词 工业设计 发展 经济 定位
在工业革命之前,设计这个词并没有被提出。之前的只能叫做工艺美术,它是和现代工业设计有很大区别的。学工业设计专业,首先要区分工艺美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是与现代工业设计不能相等的。从工业设计三属性我们了解到,设计不单单包含美学,还包括科技与经济。工业设计是对“功能”、“美观”、“成本”的合适比例的寻求,是能让产品通过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并充斥社会的方式的思考。所以,做工业设计并不局限于造型和外表的华丽,它的内涵是用科技和技术作为支撑的。它的生产也不能像中国古代的作坊,工匠一个人干了设计、制造、销售等所有的活。现代的工业设计,其实更像再造工艺“流程”,与制造销售的环节更倾向于合作关系。
中国的设计发展与西方的设计发展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是以大规模,做解决方案为首的设计;中国则是以小作坊,小批量手工艺为主的设计。工业革命的改革在西方兴起后,加速了工业设计的成熟。另外,一个伟大的发明——“流水线”的诞生,让设计成为了生产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时就有“没设计不许上流水线”的说法。因为任何一个不成熟的设计,在流水线大规模地生产下来后,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设计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是格外重要的。然而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的推动,中国的设计一直停留在以工匠为主的手工业者身上,他们以个人力量做单个物品的设计,小批量复制生产。又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以及封建思想的顺从自然,所以中国的工业设计一直没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全球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和技术等非物质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源和新的权力。作为工业设计师,拥有将新技术转换为产品的能力,这无疑是很成功的素质。设计也有保质期,是会被社会的进步所淘汰的。我们要么有计划地废止旧的设计风格,推出新的设计来迎合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里,以达到推动经济的作用。要么就得有足够前瞻性的眼光,来领导一段时间的消费(像苹果公司就是这样)。做设计要更多的面向未来,利用好新的技术,而不是缅怀过去,在快要被淘汰的技术里拼得你死我活(这好比在下沉的“泰坦尼克号”上抢占头等舱,最终终将覆没)。要看到未来的走势,才更容易成功。比如之前流行的“walkman”被更小的MP3取代了,MP3又被手机取代了,最后手机、相机、播放器等都被无所不能的“Iphone”取代了,这能说“walkman”设计得不成功吗?说MP3不好吗?这只是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旧设计的淘汰。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像蜡烛被电灯取代,胶卷相机被数码相机取代等等。所以设计师们不让自己被淘汰就要保持敏锐,要了解新技术新材料,要思考和预测发展和走向,更要发散,去创造和引领走向。
设计的根本是更好地生活,这里包含了设计服务消费和设计创造消费。前者以高性价比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主,找出问题,给出答案的模式;后者以不断开拓挖掘消费潜力的方式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从迎合消费到引导消费,这是很大的进步,也是当代设计更好发展的源泉。SONY品牌的崛起,就是因为对新技术的把握,它在买下了在当时并不被重视的技术——半导体,并在电子技术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于是它创造了新的设计方向,为人们生活的数字化,设备的电子化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奠定了SONY在电子市场绝对地位。
品牌效应在当代工业设计中越来越凸显,这和品牌的文化底蕴不可分割的。如何建立设计的文脉与族系呢?在中国,老字号成为了公众普遍认可的品牌,他们相信因为它有底蕴。不论是老字号一直奉行的一套思想,还是老字号的历经久远,这都是文化积淀的特征。在日本,有以精细设计、极简设计为主要设计思想的MUJI。他们思考什么是多余的,所以做减法,去掉一切不需要的。它们的产品让你认为这个东西就应该是这样,没有其他更好的样子了,这是无印良品的品牌文化。当然,现在的多元化社会又出现了很多速成品牌,它们火一段时间,赚一大笔又销声匿迹。这需要看准市场的空缺,发挥自身在空缺点的绝对实力。
8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脑互联网改变了工业设计方向,从而更多地转向了服务和交互设计。当原来有着新颖绚丽外形的手机被一块巨大四方屏幕打败的时候,很多传统的工业设计师失去了饭碗。现在的工业设计师在手机外形上花费的精力显然没有NOKIA那个年代的多了,而且几乎没有了。世界突然变了清一色的四方大屏。做手机的工业设计师失业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一个优秀的工业设计师,仅仅会做手机那是可笑的。他应该是全能型的人才,贯通平面,交互,摄影甚至经济。从中南大学创意模型的8个习惯可以看出,这对设计师是全方位的人格培养,而不局限于只会做工业设计或是工业设计的某一项。当代的工业设计亦是如此,除了设计出产品,还要牵涉到产品拍照,产品的宣传,包括平面的排版,展厅的布置等一系列知识。
当代工业设计,大多数是一种服务设计,为需要的人提供需要,这就是工业设计干的事。西南交大王超老师曾类比道:“搞设计的就像是妓女,老板给钱我就干,干到老板满意了,拿了钱就走。只是这里不牵涉到性。”虽然这是当代工业设计的现状,很贴切。文雅的说就是卖个解决方案。但是这里有两种境界:
一是平民设计者,他的目的是迎合世界,满足世界。说浅点就是老板开心,学术肯定。
二是设计大师,他的境界是改变世界,领导世界。目的为了引发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前进。
当然,后者是少数的一些人。他们已经拥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他,像菲利普斯塔克,乔治阿罗等。同样他们不仅仅局限在工业设计。
所以,在这个经济多元化的今天,不仅我们需要更多的技能,当代工业设计也会往多元化、合作化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工业设计 发展 经济 定位
在工业革命之前,设计这个词并没有被提出。之前的只能叫做工艺美术,它是和现代工业设计有很大区别的。学工业设计专业,首先要区分工艺美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是与现代工业设计不能相等的。从工业设计三属性我们了解到,设计不单单包含美学,还包括科技与经济。工业设计是对“功能”、“美观”、“成本”的合适比例的寻求,是能让产品通过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并充斥社会的方式的思考。所以,做工业设计并不局限于造型和外表的华丽,它的内涵是用科技和技术作为支撑的。它的生产也不能像中国古代的作坊,工匠一个人干了设计、制造、销售等所有的活。现代的工业设计,其实更像再造工艺“流程”,与制造销售的环节更倾向于合作关系。
中国的设计发展与西方的设计发展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是以大规模,做解决方案为首的设计;中国则是以小作坊,小批量手工艺为主的设计。工业革命的改革在西方兴起后,加速了工业设计的成熟。另外,一个伟大的发明——“流水线”的诞生,让设计成为了生产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时就有“没设计不许上流水线”的说法。因为任何一个不成熟的设计,在流水线大规模地生产下来后,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设计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是格外重要的。然而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的推动,中国的设计一直停留在以工匠为主的手工业者身上,他们以个人力量做单个物品的设计,小批量复制生产。又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以及封建思想的顺从自然,所以中国的工业设计一直没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全球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和技术等非物质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源和新的权力。作为工业设计师,拥有将新技术转换为产品的能力,这无疑是很成功的素质。设计也有保质期,是会被社会的进步所淘汰的。我们要么有计划地废止旧的设计风格,推出新的设计来迎合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里,以达到推动经济的作用。要么就得有足够前瞻性的眼光,来领导一段时间的消费(像苹果公司就是这样)。做设计要更多的面向未来,利用好新的技术,而不是缅怀过去,在快要被淘汰的技术里拼得你死我活(这好比在下沉的“泰坦尼克号”上抢占头等舱,最终终将覆没)。要看到未来的走势,才更容易成功。比如之前流行的“walkman”被更小的MP3取代了,MP3又被手机取代了,最后手机、相机、播放器等都被无所不能的“Iphone”取代了,这能说“walkman”设计得不成功吗?说MP3不好吗?这只是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旧设计的淘汰。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像蜡烛被电灯取代,胶卷相机被数码相机取代等等。所以设计师们不让自己被淘汰就要保持敏锐,要了解新技术新材料,要思考和预测发展和走向,更要发散,去创造和引领走向。
设计的根本是更好地生活,这里包含了设计服务消费和设计创造消费。前者以高性价比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主,找出问题,给出答案的模式;后者以不断开拓挖掘消费潜力的方式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从迎合消费到引导消费,这是很大的进步,也是当代设计更好发展的源泉。SONY品牌的崛起,就是因为对新技术的把握,它在买下了在当时并不被重视的技术——半导体,并在电子技术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于是它创造了新的设计方向,为人们生活的数字化,设备的电子化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奠定了SONY在电子市场绝对地位。
品牌效应在当代工业设计中越来越凸显,这和品牌的文化底蕴不可分割的。如何建立设计的文脉与族系呢?在中国,老字号成为了公众普遍认可的品牌,他们相信因为它有底蕴。不论是老字号一直奉行的一套思想,还是老字号的历经久远,这都是文化积淀的特征。在日本,有以精细设计、极简设计为主要设计思想的MUJI。他们思考什么是多余的,所以做减法,去掉一切不需要的。它们的产品让你认为这个东西就应该是这样,没有其他更好的样子了,这是无印良品的品牌文化。当然,现在的多元化社会又出现了很多速成品牌,它们火一段时间,赚一大笔又销声匿迹。这需要看准市场的空缺,发挥自身在空缺点的绝对实力。
8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脑互联网改变了工业设计方向,从而更多地转向了服务和交互设计。当原来有着新颖绚丽外形的手机被一块巨大四方屏幕打败的时候,很多传统的工业设计师失去了饭碗。现在的工业设计师在手机外形上花费的精力显然没有NOKIA那个年代的多了,而且几乎没有了。世界突然变了清一色的四方大屏。做手机的工业设计师失业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一个优秀的工业设计师,仅仅会做手机那是可笑的。他应该是全能型的人才,贯通平面,交互,摄影甚至经济。从中南大学创意模型的8个习惯可以看出,这对设计师是全方位的人格培养,而不局限于只会做工业设计或是工业设计的某一项。当代的工业设计亦是如此,除了设计出产品,还要牵涉到产品拍照,产品的宣传,包括平面的排版,展厅的布置等一系列知识。
当代工业设计,大多数是一种服务设计,为需要的人提供需要,这就是工业设计干的事。西南交大王超老师曾类比道:“搞设计的就像是妓女,老板给钱我就干,干到老板满意了,拿了钱就走。只是这里不牵涉到性。”虽然这是当代工业设计的现状,很贴切。文雅的说就是卖个解决方案。但是这里有两种境界:
一是平民设计者,他的目的是迎合世界,满足世界。说浅点就是老板开心,学术肯定。
二是设计大师,他的境界是改变世界,领导世界。目的为了引发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前进。
当然,后者是少数的一些人。他们已经拥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他,像菲利普斯塔克,乔治阿罗等。同样他们不仅仅局限在工业设计。
所以,在这个经济多元化的今天,不仅我们需要更多的技能,当代工业设计也会往多元化、合作化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