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很多人以为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不然。事實上,是屈原“主动”选择了在端午节投江。端午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一带)的部族进行祭祀的节日, 春秋时期之前便形成了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进行祭祀活动的习俗。屈原曾在《九歌·湘君》中写 “驾飞龙兮北征,邅(zhān)吾道兮洞庭”,讲的就是驾龙舟荡于江上,将一些器物(如玉佩等)扔到江中纪念逝去的人。而在更早的西周时期的历史典籍《穆天子传》中,也提到“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描写的就是古代的君主们乘着刻着鸟纹、龙纹的船舶在水上行驶的画面。可见赛龙舟这样的风俗,是早于屈原投江的。
屈原投江之后,人们划舟驱散江中鱼鳖(biē),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吃掉。后人为了纪念,便将端午节固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清朝乾隆时期,这一习俗流传到台湾地区,自此台湾也开始每年都举行龙舟比赛。
端午节吃粽子,是另一种重要的习俗。粽子,又叫“角黍(shǔ)”“筒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茭(jiāo)白的叶子将黍米包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并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做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草药,称为“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在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粽子也开始成为了馈赠亲友的礼品。唐代还出现了锥形、菱形的粽子。到宋代,则有了“蜜饯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已多从茭白叶变为芦苇叶,附料也增加了豆沙、猪肉、松子仁、胡桃等。
过端午节时还有采摘兰草,并以兰草汤沐浴、除毒的风俗。战国时代,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把五月初五视 “恶日”。《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说的是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要用一种叫佩兰的植物煎水沐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等。
古人在端午节这天还要洒扫庭院、挂艾枝、饮雄黄酒,用来驱除不祥,避邪祈福。端午节佩的香囊,又叫香包或荷包,有避邪驱瘟(wēn)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草药等,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打结,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盘扣,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端午节的这些习俗,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一提的是,端午节已在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很多人以为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不然。事實上,是屈原“主动”选择了在端午节投江。端午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一带)的部族进行祭祀的节日, 春秋时期之前便形成了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进行祭祀活动的习俗。屈原曾在《九歌·湘君》中写 “驾飞龙兮北征,邅(zhān)吾道兮洞庭”,讲的就是驾龙舟荡于江上,将一些器物(如玉佩等)扔到江中纪念逝去的人。而在更早的西周时期的历史典籍《穆天子传》中,也提到“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描写的就是古代的君主们乘着刻着鸟纹、龙纹的船舶在水上行驶的画面。可见赛龙舟这样的风俗,是早于屈原投江的。
屈原投江之后,人们划舟驱散江中鱼鳖(biē),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吃掉。后人为了纪念,便将端午节固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清朝乾隆时期,这一习俗流传到台湾地区,自此台湾也开始每年都举行龙舟比赛。
端午节吃粽子,是另一种重要的习俗。粽子,又叫“角黍(shǔ)”“筒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茭(jiāo)白的叶子将黍米包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并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做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草药,称为“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在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粽子也开始成为了馈赠亲友的礼品。唐代还出现了锥形、菱形的粽子。到宋代,则有了“蜜饯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已多从茭白叶变为芦苇叶,附料也增加了豆沙、猪肉、松子仁、胡桃等。
过端午节时还有采摘兰草,并以兰草汤沐浴、除毒的风俗。战国时代,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把五月初五视 “恶日”。《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说的是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要用一种叫佩兰的植物煎水沐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等。
古人在端午节这天还要洒扫庭院、挂艾枝、饮雄黄酒,用来驱除不祥,避邪祈福。端午节佩的香囊,又叫香包或荷包,有避邪驱瘟(wēn)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草药等,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打结,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盘扣,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端午节的这些习俗,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一提的是,端午节已在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