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内生增长动力的培育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uter2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济逐步向常态化回归,不平衡带来挑战


  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持续复苏态势。进入二季度,受基数较快抬升影响,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高位回落,但环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仍处在合理区间。总体判断,我国经济正在从快速复苏向常态化回归过程中。同时,要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常态化进程。当前,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仍不平衡,基数效应减弱、订单逆向回流和宏观政策边际调整,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前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风险逐步暴露,经济回归常态仍面临挑战。
  第一,全球经济走势仍复杂严峻。今年二季度以来,随着疫苗加快投放和接种率持续上升,加之主要经济体保持政策刺激力度,全球经济步入加快复苏的轨道。国际机构普遍上调了对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已步入下半场。但疫情冲击带来的结构性影响和对全球经济的创伤并未消除,全球复苏仍面临诸多挑战。
  全球复苏分化态势加剧。疫苗接种不均衡,政策空间和修复能力存在差异,使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呈现K型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内部也不平衡,美国经济复苏更为强劲,2021年有望实现6.5%左右的增长。这种分化造成各主要经济体之间,以及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之间政策调整不同步,使全球经济复苏更趋复杂。
  全球通胀压力上升。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需求恢复性增长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支撑;二是受疫情影響,供给还没有完全恢复;三是流动性宽松,空前的财政刺激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增强了大宗商品金融属性,推动价格大幅上升。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通胀水平短期上升已成事实,对我国输入性影响已经显现。
  第二,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可能提前。随着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改善和通胀预期上升,美联储政策可能会逆向调整。如果美联储下半年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则意味着全球流动性态势会发生变化。这可能对一些基本面比较脆弱的新兴市场会带来冲击,也会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同时还会增大我国货币政策实施难度,美元指数可能快速反弹,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资金流动形成影响。
  第三,国内需求恢复仍然偏弱。在工业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国内消费和投资恢复仍然偏弱。2021年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仅为4.3%,相较于2019年同期明显偏低,特别是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5月份又有所回落。在国家预算内资金加快下达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仍然偏低,两年平均增速仅有2.6%。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0.6%,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从下半年走势看,消费恢复仍将受制于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基础设施投资将受到地方融资平台偿债压力的制约,制造业投资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的情况下,可能也难有较快回升,增强内需动力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四,外贸出口增势可能会逐步回调。2021年上半年,外贸出口超预期增长是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以一季度为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2.2%,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随着美欧疫情状况改善和生产能力恢复,美欧生产特别是防疫物资供给明显加快,可能会导致订单回流。外贸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两头在外的企业,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运价又持续处于高位,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侵蚀企业利润,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下半年外贸出口增势形成影响。
  第五,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经济均衡恢复。原油、铁矿石、铜等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对中下游企业利润形成明显挤压,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这将带来不同行业和大中小企业恢复的不平衡不同步。
  第六,部分领域风险释放压力增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本付息压力增大。债券违约有所增加,企业信用风险上升。中小金融机构资产重组及补充资本金压力仍然很大。这些都需要予以关注。此外,受疫情和其他多重因素影响,部分行业供应链不稳定,比如芯片短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还在持续,甚至在向消费类电子领域蔓延。实现“双碳”目标对经济运行也带来一些压力,一些地方为完成降能耗指标,采取比较激进的措施,对高耗能企业实现限产或停产,首当其冲的是煤电行业,从趋势看,煤电有可能从主体能源转变为调峰能源。如果短期内调整力度过大,可能会带来煤电生产的大幅下降,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部分地方还会出现电力紧张,影响到经济稳定恢复和产业链稳定。因此,要处理好绿色转型与稳增长的关系。

二、全年经济增速前高后低,通胀水平总体可控


  2021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二季度同比增速放缓到7.9%,两年平均增速可能略高于一季度。下半年同比增速将继续放缓,预计三季度同比增速会略高于6%,四季度可能低于6%,在5%-6%之间。三、四季度对应的两年平均增速应该在5.5%-6%之间。如果全年经济增长8.8%,两年平均增速就在5.5%左右,这与“十四五”时期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基本匹配。
  全年通胀水平总体可控。2021年以来,我国PPI涨幅明显上升,这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性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也要看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动力在逐步减弱:一是前期形成的低基数效应正在减弱;二是供应紧约束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而逐步改善,产能恢复扩张使价格承压;三是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期将减弱流动性对价格上涨的推动。随着输入性压力减弱,下半年PPI将逐步回落。目前CPI涨幅总体温和,主要是受猪肉价格下降影响。如果剔除食品因素,PPI向CPI的传导效应已有所显现。从趋势看,CPI短期内仍面临上涨压力,但涨幅是可控的,因为消费和投资需求还处在恢复过程中;国内工业品供给充裕,市场竞争比较充分,PPI价格向CPI的传导相对有限。从流动性因素看,我国没有使用“大水漫灌”的措施,有利于价格总体稳定。预计2021年CPI涨幅在2%以内,2022年CPI中枢可能会有所上移;PPI年内高位回落也是大概率事件,全年涨幅可能在6%-7%之间。

三、短期促进经济常态化,长期关注增长动力培育


  在经济常态化进程中,既要关注短期经济恢复,也要关注长期增长动力的培育。
  第一,为经济常态化创造宏观政策环境。我国需求恢复仍然偏弱,外贸增势可能减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随着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宏观政策常态化也是必然的,要把握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更加注重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既有效应对短期问题,也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留出政策空间。政策操作上要提高前瞻性,特别是要防范美联储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冲击,做好应对预案。



  第二,把握好内外部均衡的平衡。随着美联储政策的可能变化,把握好内外部均衡的平衡更加重要。宏观政策要坚持以我为主,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充分发挥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要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审慎做好汇率风险管理,还要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提高对跨境资本流动的调控能力。
  第三,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从趋势看,即使2021年底经济转向常态化,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压力。随着经济总量基数扩大,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加快和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会继续放缓。在经济转向常态化后,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至关重要。要进一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特别是要促进扩大消费需求,释放内需市场潜力。更重要的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在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为“十四五”时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其他文献
“十四五”开局以来,由新一代数字技术驱动的经济、社会和产业变革正在提供巨大助推力,成为新发展格局下重要的增长亮点,为突破生产率增长的天花板和内需市场的持续升级创造条件。其也在不断助力跨行业、地区的创新合作,进而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  我们看到,在经历技术创新、市场改革、疫情冲击等诸多洗礼之后,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加速,正在由点及面、由局部应用迈向全面的数字化转型阶段。埃森
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以引进吸收、规模效应为主的中级发展阶段,正在进入以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为主的自立自强阶段,一流人才是原始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延攬一流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但是要做到却绝非易事,存在不少阻力因素。笔者的研究表明,阻碍中国科技
来自《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表明,与工业革命前相比,目前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将近1摄氏度。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可能比工业革命前高出2摄氏度,也有研究认为可能会高出4-5摄氏度。这将对整个地球的生存环境造成冲击,例如加速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疾病传播风险等,也会给经济、社会造成损害。不过,社会各界对于这个损害到底有多严重,还存在一些分歧,进而对是否应该为碳中和付出短期的经济代价存在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爆发的复杂情形。为此,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突发事件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化风险的有效治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子孙后代的福祉造化而努力奋斗。一、构建人类命
一、如何继续深入推动未来的改革开放大业  如何深入推进未来的改革开放,把握好改革开放的方向,在实践中取得切实的效果?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时的情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战斗号角,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改革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还不是十分清楚。那么如何确定改革开放的目标呢?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
笔者在《略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一文中在这方面做过系统分析,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思想来源和客观依据,以及重大意义三个部分。  依据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进一步指出,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宣传,推进这方面的实践。  当前国际形势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这是二战后发生的一次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疫情。这次疫情充分证明:作为人类生活的最重
2020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后,党中央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由既往“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转向“以内为主、内外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是疫情叠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下中国应对国际不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将对经济、社会、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重大影响,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虽然中国碳排放的增速已出现拐点,且人均碳排放低于美国和欧盟、单位GDP碳排放也呈下降趋势,但中国碳排放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较大,且呈上升趋势。据201
期刊
一、未来5-3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  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未来5到3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个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经济改革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
一、新比较经济学  我研究转轨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很多人喜欢强调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中国确实有特殊的问题,特殊的事情,特殊的约束。但倘若我们把眼界放宽一些,不仅看中国,也看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时还看历史,就会发现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其他国家和地区非常相似,并不那么特殊,比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金融市场问题、劳动力问题、腐败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很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