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农村;小班额教学;优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8—0057—01
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推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孩子的心智、才智、情智也在飞速成长。由此可见,当今高效教学势在必行。众所周知,孩子成长有快有慢,如何让学困生尽力向前,这是当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消除自卑,扶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指有长短,人有高低。实践证明,后进生不一定是失败者,今天的好学生将来也不一定全是成功者。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上的失误积累太多,最终感到自己学习吃力,学习吃力就会自卑,总觉得老师、同学都瞧不起他,久而久之,自信心逐渐弱化,自卑感加强,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每个孩子全面了解、准确掌握,对其优点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其缺点包容,并进行说服和转化,使他们有目标、有信心,从而勤学、乐学。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用耐心,用自己的坚持唤醒学困生内心向上的力量,要努力为他们提供和创设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和机会,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困生被冷落”的窘况,要改变“回答问题是在浪费时间,问不问一个样,再教也教不会……”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抛弃对学困生的偏见,有目的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多提问学困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设置一些低标准的作业,才能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多鼓励他们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才能使他们在表扬和鼓励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孩子抬起自信的“头”。
二、以情感人,帮助孩子产生学习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情感的前提特征在学习中起25%的作用。”可见,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无论怎样的学困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接受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 “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无爱不成师”,作为教师,心怀爱意,情洒暖流,将“爱”撒播教育,让孩子受“爱”滋润,必将阳光、乐观地成长。学困生犹如一株弱苗,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他们更需要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的理解、家长的宽容;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做完作业、能有好成绩、能成为优秀学生。但往往事与愿违,努力总不如愿,现实与梦想差距甚大,一次次的失落、冷落,导致情绪低落,自我颓废,学习愈差。
素质教育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及学生间的尊重,教师应以真挚的情感对待每位学生,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做学生的益友,營造出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学困生更需要这样的和谐环境,教师要主动走近学困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感化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他们平等相处,与他们携手共进,攻坚克难、不断前进。
三、激发兴趣,唤醒孩子保持学习的志向
契诃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显而易知,学习的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若学生对学习无兴趣,直接会影响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学困生本身学习基础薄,行为习惯差,意志毅力弱,对学习往往易产生厌恶情绪,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在学业上给予他们爱心和耐心、尊重和鼓励,还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可能地从思想深处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锻炼注意的集中度和意志的坚毅度。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教育场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明白“滴水可穿石,金石必可镂”的人生哲理。
四、家校结合,防止孩子重新返困
标本兼治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手段。但事实上,学困生的转化并非朝夕之事,也绝非学校和教师单方面可以做到的,还得有家庭的认同和协助,这样双管齐下,互相助力,必然事半功倍。为了防止学困生再次返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同向合力,形成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相互协调配合的管理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也就是说,知人才能善教,而善教须先知人。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状况、生活动向及行为习惯,对某些异常现象,要及时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坦诚沟通,共同施法,方可实现“5 + 2 ≥ 7”的最佳教育。
总而言之,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用心扶之,入情诱之,耐心导之,真诚待之,必定会金石为开,孩子必然会摆脱学困,走向成功。
编辑:陈富祥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8—0057—01
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推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孩子的心智、才智、情智也在飞速成长。由此可见,当今高效教学势在必行。众所周知,孩子成长有快有慢,如何让学困生尽力向前,这是当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消除自卑,扶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指有长短,人有高低。实践证明,后进生不一定是失败者,今天的好学生将来也不一定全是成功者。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上的失误积累太多,最终感到自己学习吃力,学习吃力就会自卑,总觉得老师、同学都瞧不起他,久而久之,自信心逐渐弱化,自卑感加强,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每个孩子全面了解、准确掌握,对其优点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其缺点包容,并进行说服和转化,使他们有目标、有信心,从而勤学、乐学。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用耐心,用自己的坚持唤醒学困生内心向上的力量,要努力为他们提供和创设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和机会,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困生被冷落”的窘况,要改变“回答问题是在浪费时间,问不问一个样,再教也教不会……”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抛弃对学困生的偏见,有目的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多提问学困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设置一些低标准的作业,才能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多鼓励他们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才能使他们在表扬和鼓励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孩子抬起自信的“头”。
二、以情感人,帮助孩子产生学习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情感的前提特征在学习中起25%的作用。”可见,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无论怎样的学困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接受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 “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无爱不成师”,作为教师,心怀爱意,情洒暖流,将“爱”撒播教育,让孩子受“爱”滋润,必将阳光、乐观地成长。学困生犹如一株弱苗,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他们更需要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的理解、家长的宽容;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做完作业、能有好成绩、能成为优秀学生。但往往事与愿违,努力总不如愿,现实与梦想差距甚大,一次次的失落、冷落,导致情绪低落,自我颓废,学习愈差。
素质教育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及学生间的尊重,教师应以真挚的情感对待每位学生,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做学生的益友,營造出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学困生更需要这样的和谐环境,教师要主动走近学困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感化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他们平等相处,与他们携手共进,攻坚克难、不断前进。
三、激发兴趣,唤醒孩子保持学习的志向
契诃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显而易知,学习的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若学生对学习无兴趣,直接会影响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学困生本身学习基础薄,行为习惯差,意志毅力弱,对学习往往易产生厌恶情绪,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在学业上给予他们爱心和耐心、尊重和鼓励,还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可能地从思想深处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锻炼注意的集中度和意志的坚毅度。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教育场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明白“滴水可穿石,金石必可镂”的人生哲理。
四、家校结合,防止孩子重新返困
标本兼治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手段。但事实上,学困生的转化并非朝夕之事,也绝非学校和教师单方面可以做到的,还得有家庭的认同和协助,这样双管齐下,互相助力,必然事半功倍。为了防止学困生再次返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同向合力,形成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相互协调配合的管理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也就是说,知人才能善教,而善教须先知人。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状况、生活动向及行为习惯,对某些异常现象,要及时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坦诚沟通,共同施法,方可实现“5 + 2 ≥ 7”的最佳教育。
总而言之,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用心扶之,入情诱之,耐心导之,真诚待之,必定会金石为开,孩子必然会摆脱学困,走向成功。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