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归根到底是通过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人教版教材中,《分子与细胞》模块集中了必修模块中大多数的高中生物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如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实验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在完成实验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学设计思路
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学习细胞呼吸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建立细胞呼吸的概念模型。在介绍完酵母菌的特点之后,开始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分组讨论如何进行探究实验,在课堂中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后学生分组准备实验,要求在第二节课的课前完成实验装置并开始实验。第二课时中,各组分别检测实验结果。检测结束后,以实验结果为依托共同讨论学习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概念模型的构建,最后分组讨论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
由于笔者所在学校实验室建设不完善,实验器材短缺,教材中使用的器材如锥形瓶、玻璃管、带孔的橡皮塞等工具无法为学生提供,但器材缺乏不能作为无法开展实验的借口。因此,教师先告诉学生实际情况,同时也激励他们想办法,寻求替代方案。要求如下:
(1)要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食用酵母(超市有售),葡萄糖或白砂糖;反应瓶(可密封的塑料瓶、玻璃瓶均可);如果要检测CO2则需准备气体收集和检测装置。
(2)实验室可提供以下物品: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澄清石灰水,烧杯,滴管等。
(3)探究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分工,提出探究问题并写出探究方案,探究不局限于仅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可以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在第二节课前8-10h开始实验。课堂中只进行实验结果的检测与讨论。
之后,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和对问题的探究思路,并和笔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笔者对他们的设计进行了肯定和论证,引导他们完善设计,课堂结束时,每一组都有了自己的探究题目和方案。
3.实验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地点选在实验室中,每组都带来了自己准备的实验装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检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1实验结果
部分实验小组只是将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在塑料瓶或玻璃瓶中,在课堂中用重铬酸钾检测到了酒精的产生,并且通过放出的气泡和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来判断有CO2产生,最后的结论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和CO2。
有些实验小组按照教科书中提供的实验方案,用医用的输液瓶和输液器连接出了与教科书类似的实验装置。因为医用输液瓶有橡皮塞,解决了气密性的问题,而输液器剪下来的小塑料管,很好的代替了玻璃管。这样既探究了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也探究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还有一个实验小组非常有创意,设计了自己的探究实验,他们因为想到发面用的是酵母菌,因此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酵母菌可以利用哪些有机物进行细胞呼吸?他们分别探究了葡萄糖、白砂糖、淀粉和鸡蛋清做为酵母菌的营养的实验。实验分了4个组:一组中加了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二组中加了白砂糖溶液和酵母菌;三组中加了淀粉溶液和酵母菌;四组中加了鸡蛋清溶液和酵母菌。课堂中检测的结果是除第i组(淀粉组)未检测到酒精外,其他各组均检测到了有酒精产生。
3.2对实验的总结和点评
各组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笔者先对他们的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实验的态度进行了肯定,也指出了他们实验中出现的不科学不严谨的地方,提出了改进意见,尤其表扬了探究酵母菌可以用哪些有机物进行细胞呼吸的组。并且,把他们组的实验做为教学资源,请他们组将自己的实验给全班汇报。然后,请全班学生讨论这个实验过程是否严谨,结果是否有说服力,部分学生对淀粉组出现的结果产生了质疑,理由是如果酵母菌不能利用淀粉,如何发面呢?最后,笔者建议重复实验,如果多次重复仍然得出同样的结果,才能证明结论是正确的。
4.对探究实验教学的启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而不做实验或不让学生探究,学生是有能力、有思想的,如果适当引导,他们能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教师不能囿于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和实验方案,可以让学生探究不同的问题,在开放性的探究问题中,学生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更有帮助。学生实验难免会有不科学的地方,而他们所表现出的不完美的地方,不正是教师很好的教学资源吗?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1.教学设计思路
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学习细胞呼吸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建立细胞呼吸的概念模型。在介绍完酵母菌的特点之后,开始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分组讨论如何进行探究实验,在课堂中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后学生分组准备实验,要求在第二节课的课前完成实验装置并开始实验。第二课时中,各组分别检测实验结果。检测结束后,以实验结果为依托共同讨论学习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概念模型的构建,最后分组讨论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
由于笔者所在学校实验室建设不完善,实验器材短缺,教材中使用的器材如锥形瓶、玻璃管、带孔的橡皮塞等工具无法为学生提供,但器材缺乏不能作为无法开展实验的借口。因此,教师先告诉学生实际情况,同时也激励他们想办法,寻求替代方案。要求如下:
(1)要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食用酵母(超市有售),葡萄糖或白砂糖;反应瓶(可密封的塑料瓶、玻璃瓶均可);如果要检测CO2则需准备气体收集和检测装置。
(2)实验室可提供以下物品: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澄清石灰水,烧杯,滴管等。
(3)探究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分工,提出探究问题并写出探究方案,探究不局限于仅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可以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在第二节课前8-10h开始实验。课堂中只进行实验结果的检测与讨论。
之后,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和对问题的探究思路,并和笔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笔者对他们的设计进行了肯定和论证,引导他们完善设计,课堂结束时,每一组都有了自己的探究题目和方案。
3.实验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地点选在实验室中,每组都带来了自己准备的实验装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检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1实验结果
部分实验小组只是将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在塑料瓶或玻璃瓶中,在课堂中用重铬酸钾检测到了酒精的产生,并且通过放出的气泡和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来判断有CO2产生,最后的结论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和CO2。
有些实验小组按照教科书中提供的实验方案,用医用的输液瓶和输液器连接出了与教科书类似的实验装置。因为医用输液瓶有橡皮塞,解决了气密性的问题,而输液器剪下来的小塑料管,很好的代替了玻璃管。这样既探究了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也探究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还有一个实验小组非常有创意,设计了自己的探究实验,他们因为想到发面用的是酵母菌,因此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酵母菌可以利用哪些有机物进行细胞呼吸?他们分别探究了葡萄糖、白砂糖、淀粉和鸡蛋清做为酵母菌的营养的实验。实验分了4个组:一组中加了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二组中加了白砂糖溶液和酵母菌;三组中加了淀粉溶液和酵母菌;四组中加了鸡蛋清溶液和酵母菌。课堂中检测的结果是除第i组(淀粉组)未检测到酒精外,其他各组均检测到了有酒精产生。
3.2对实验的总结和点评
各组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笔者先对他们的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实验的态度进行了肯定,也指出了他们实验中出现的不科学不严谨的地方,提出了改进意见,尤其表扬了探究酵母菌可以用哪些有机物进行细胞呼吸的组。并且,把他们组的实验做为教学资源,请他们组将自己的实验给全班汇报。然后,请全班学生讨论这个实验过程是否严谨,结果是否有说服力,部分学生对淀粉组出现的结果产生了质疑,理由是如果酵母菌不能利用淀粉,如何发面呢?最后,笔者建议重复实验,如果多次重复仍然得出同样的结果,才能证明结论是正确的。
4.对探究实验教学的启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而不做实验或不让学生探究,学生是有能力、有思想的,如果适当引导,他们能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教师不能囿于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和实验方案,可以让学生探究不同的问题,在开放性的探究问题中,学生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更有帮助。学生实验难免会有不科学的地方,而他们所表现出的不完美的地方,不正是教师很好的教学资源吗?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