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拟讲课这一教学方式方兴未艾,其形式亦是纷纭众说。我亲历了《华盛顿的选择》的模拟讲课,忝列旁听,仅表浅见。此次模拟讲课共有十四位选手参加,历时一百四十分钟。模拟讲课过程中表现精彩者不乏其人,体现的模拟讲课的特点亦是酣畅淋漓。当然也存在我难以人同的现象。
一、模拟讲课的常见环节
下面,我以《华盛顿的选择》为例就模拟讲课的几个常见环节作简单点评。
(一)思路设计
这是选手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体现了选手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从比赛过程来看,选手基本都能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华盛顿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华盛顿的选择的魅力是什么”。这是选手们的共识,但此后的讲解却分歧很大,有的选手谈文本的详略,有的选手谈文本的仿写,有的选手进行素材积累练习等等。我认为,这未免有些偏颇。文本教学需要以本为本,需要明确到底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课程标准》对此有过准确阐述。一节课仅仅是一节课,无需谋求太多。而有的选手就“华盛顿的选择”进行拓展探究分析,深入文本,不失为精彩的教学思路。
(二)课程目标设立
精确地定位教学(学习)目标能够体现一节课的价值。多数选手能够将教学目标(学习)确立为“把握华盛顿的选择的内涵”“领略华盛顿的人格魅力”或“感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这本身就体现了知识、过程、情感的三维目标要求。而有的选手将教学(学习)目标定位为“华盛顿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华盛顿的选择给我们启示是什么”。我认为不妥,这说明选手没有分清什么是教学(学习)目标,什么是教学(学习)内容。也有的选手将教学(学习)目標设定为写作内容——进行素材训练和详略分析,脱离了文本(单元)教学的内容,虽角度新颖,但难有成效。还有的选手开篇不明确教学目标,而是得出学习结论,这本身虽符合学习规律,但参加比赛,此类模式尚需斟酌。
(三)文本分析过程
这直接体现教师对文本的驾驭能力。纵观十几位选手对文本的分析,可以说精彩不断。下面,略举几例。
(1)
■
(2)
■
当然,也有设问、点拨、归纳的文本分析过程。无论采取哪种分析方式,其目的都是让学生深刻的领悟文本内容。但在比赛中,有的选手缺乏文本的分析过程(我认为这是一个不能省略的环节),三言两语提示文本内容后,直接进入写作环节,缺乏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忽略单元教学目标,太遗憾了。
二、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教态
模拟讲课的教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表演性质。缺乏学生的讲课过程对选手而言确实是一种折磨,课堂只能展示预设内容,课堂生成的精彩难以呈现,选手也只能有选择地展示日常教学中最为赏心悦目的镜头。比赛中,多数选手教态自然,体现了日常的水准,但也有选手因学生的缺失而随之省略了较多的教学互动环节,导致模拟讲课退变为一言堂的说课形式,难以展现语言之外的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只能生涩地立于讲台之上自语了。
(二)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之一。模拟讲课的教学语言需要驾轻就熟,这不仅需要熟练教学的基本思路,更需语速适中、清晰沉稳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学思路不清,势必会导致语言前后不搭;语速过快,则难以表述清楚,徒增紧张之感;语速过慢,则时间有限,难以讲完,亦发紧张。比赛中,选手们的课堂语言基本做到清晰流畅、准确地表达授课内容。当然,也出现了个别选手口语频繁,语调过轻,语速过快,表达随意和捧书而读的情况,甚至出现因紧张而难以完整表达的情况,最终导致比赛结果不佳。
(三)板书
这是一个让评委感到尴尬的问题。优秀的板书应该是什么样的对教师而言无需赘言,但就比赛过程而言,评委确实体味到了什么是尴尬,对板书设计要求唯美精彩已是奢求,退而求其次,仅就书写而言,有几位选手已难称语文教师之职。这也许与当下的大环境有关,毕竟都用键盘了。另外,模拟讲课中合理安排板书的书写时间及书写内容也是很重要的。
三、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是教学辅助,不是教学的主体,这是共识。纵观目前教学,多媒体运用纵横天下,更有甚者已形成多媒体依赖,离开多媒体已然无法上课。姑且不论多媒体需要预设,需要授课时翻页,需要拽回偏离内容的答案;也不论多媒体是否影响了授课的流畅性,是否模式化了授课思路,单就课堂而言,精彩的课堂生成如何呈现?况且多媒体显示的内容瞬间而过,学生除却眼花缭乱的兴趣之外到底学到了什么?不可否认,多媒体作为新时代的高端产品,有着诸多的优势,但多媒体毕竟不是教学的主体,就如同助人行走的拐杖,不是人人都需要。参赛选手中,多媒体的运用优秀者有之但难论精彩,舍弃多媒体授课者尤有激情洋溢之人,得到了评委的好评。
(责编 张翼翔)
一、模拟讲课的常见环节
下面,我以《华盛顿的选择》为例就模拟讲课的几个常见环节作简单点评。
(一)思路设计
这是选手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体现了选手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从比赛过程来看,选手基本都能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华盛顿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华盛顿的选择的魅力是什么”。这是选手们的共识,但此后的讲解却分歧很大,有的选手谈文本的详略,有的选手谈文本的仿写,有的选手进行素材积累练习等等。我认为,这未免有些偏颇。文本教学需要以本为本,需要明确到底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课程标准》对此有过准确阐述。一节课仅仅是一节课,无需谋求太多。而有的选手就“华盛顿的选择”进行拓展探究分析,深入文本,不失为精彩的教学思路。
(二)课程目标设立
精确地定位教学(学习)目标能够体现一节课的价值。多数选手能够将教学目标(学习)确立为“把握华盛顿的选择的内涵”“领略华盛顿的人格魅力”或“感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这本身就体现了知识、过程、情感的三维目标要求。而有的选手将教学(学习)目标定位为“华盛顿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华盛顿的选择给我们启示是什么”。我认为不妥,这说明选手没有分清什么是教学(学习)目标,什么是教学(学习)内容。也有的选手将教学(学习)目標设定为写作内容——进行素材训练和详略分析,脱离了文本(单元)教学的内容,虽角度新颖,但难有成效。还有的选手开篇不明确教学目标,而是得出学习结论,这本身虽符合学习规律,但参加比赛,此类模式尚需斟酌。
(三)文本分析过程
这直接体现教师对文本的驾驭能力。纵观十几位选手对文本的分析,可以说精彩不断。下面,略举几例。
(1)
■
(2)
■
当然,也有设问、点拨、归纳的文本分析过程。无论采取哪种分析方式,其目的都是让学生深刻的领悟文本内容。但在比赛中,有的选手缺乏文本的分析过程(我认为这是一个不能省略的环节),三言两语提示文本内容后,直接进入写作环节,缺乏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忽略单元教学目标,太遗憾了。
二、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教态
模拟讲课的教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表演性质。缺乏学生的讲课过程对选手而言确实是一种折磨,课堂只能展示预设内容,课堂生成的精彩难以呈现,选手也只能有选择地展示日常教学中最为赏心悦目的镜头。比赛中,多数选手教态自然,体现了日常的水准,但也有选手因学生的缺失而随之省略了较多的教学互动环节,导致模拟讲课退变为一言堂的说课形式,难以展现语言之外的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只能生涩地立于讲台之上自语了。
(二)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之一。模拟讲课的教学语言需要驾轻就熟,这不仅需要熟练教学的基本思路,更需语速适中、清晰沉稳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学思路不清,势必会导致语言前后不搭;语速过快,则难以表述清楚,徒增紧张之感;语速过慢,则时间有限,难以讲完,亦发紧张。比赛中,选手们的课堂语言基本做到清晰流畅、准确地表达授课内容。当然,也出现了个别选手口语频繁,语调过轻,语速过快,表达随意和捧书而读的情况,甚至出现因紧张而难以完整表达的情况,最终导致比赛结果不佳。
(三)板书
这是一个让评委感到尴尬的问题。优秀的板书应该是什么样的对教师而言无需赘言,但就比赛过程而言,评委确实体味到了什么是尴尬,对板书设计要求唯美精彩已是奢求,退而求其次,仅就书写而言,有几位选手已难称语文教师之职。这也许与当下的大环境有关,毕竟都用键盘了。另外,模拟讲课中合理安排板书的书写时间及书写内容也是很重要的。
三、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是教学辅助,不是教学的主体,这是共识。纵观目前教学,多媒体运用纵横天下,更有甚者已形成多媒体依赖,离开多媒体已然无法上课。姑且不论多媒体需要预设,需要授课时翻页,需要拽回偏离内容的答案;也不论多媒体是否影响了授课的流畅性,是否模式化了授课思路,单就课堂而言,精彩的课堂生成如何呈现?况且多媒体显示的内容瞬间而过,学生除却眼花缭乱的兴趣之外到底学到了什么?不可否认,多媒体作为新时代的高端产品,有着诸多的优势,但多媒体毕竟不是教学的主体,就如同助人行走的拐杖,不是人人都需要。参赛选手中,多媒体的运用优秀者有之但难论精彩,舍弃多媒体授课者尤有激情洋溢之人,得到了评委的好评。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