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每个人都应忏悔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HOUSH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一向是狂欢惯了的,笔下涂满大红大绿大喜大悲大仇大恨。这一次,他却老老实实用最传统的方式写出长篇小说《蛙》,以书信体形式向众人讲述在农村做妇科医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姑姑”大半辈子的际遇。
  “姑姑”在50年代国家鼓励生育的时候被奉为天神,走到哪儿都带去生命和欢笑;60年代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口号后,她到处宣讲结扎带环,威信已有所下降;到“一对夫妻一个孩”政策提出之后,坚定信奉国家政策的“姑姑”,霎时从送子娘娘变成严厉追查超生的瘟神。不论实际情况如何,只要属于超生的孕妇一律追回来送上手术台……
  她甚至发明出许多天才的创造,一家偷偷超生就带人扒掉其邻居的房子,损失全由超生家庭负担,以此集合众人的力量逼迫违反政策者就范。她又不惜“千里追凶”,开着机动船在河面上拦截,船上的高音喇叭威严广播着最新政策,她凛然立在船头,对河里凫水潜逃的孕妇大喝:“你能一直游到东海去吗?”
  莫言要以这样一个基层工作者在共和国生育史中的波折经历,描述出中国为控制人口增长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计划生育这个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涉及中国文化传统里面最古老最保守的一块。”莫言说,“它将触及千千万万人灵魂深处最痛楚的地方。”
  个人之痛也是国家之痛
  灵子:小说里很多情节非常残酷,“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扒房子砍树,强制实行流产,甚至多次害得母子双亡……
  莫言:现实比小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已经手下留情了。当时农村流传的口号是“喝农药不夺瓶,想上吊递根绳”,不惜一切代价把计划生育政策搞下去。他们宣称,只要没出“锅门”就是一块肉,出了“锅门”才是一条命,所以在孩子没出来前就有足够的理由做掉。
  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是在1978年之后的两三年,改革开放一开始,计划经济解体,计划生育政策就失去了它的控制力。人民公社时期老百姓被紧紧捆绑在土地上,连探亲都要大队开介绍信,不然出去就是盲流。但改革开放之后流动变成合法的,农民可以跑到新疆、内蒙去生孩子,这个时候“姑姑”这样的基层工作者与村民们的斗争就更加复杂曲折。
  灵子:写到现在的生活,你既写到替人代孕等荒诞的社会现实,又理想化地让“姑姑”与泥塑艺人结合,将以前流产掉的孩子按照想象的面貌捏成泥人,以此换取心灵的解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
  莫言:现在是一片乱象。计划生育政策依然存在,但生育实际上已经放开了。现在真正不敢生的也就是城市里面无职无权又无钱的小公务员,最穷的和最富的都已经没法控制。农民反正没有钱,不怕罚,不让落户口就不落。80年代那批黑孩儿,到了90年代第四次普查人口不是全落下了吗,不能不让他上学啊。富人呢,不在乎罚款。我前几天看到新闻说浙江一个农民超生,罚款82万,第二天就背着100万过去了。当官的也都在偷着生,“包二奶”、“包三奶”,或者走后门找关系。现在到北京天通苑北边的豪华小区里去看,哪家是一个孩子?
  面对这样的情况,“姑姑”这样的人心里是怎么想?他们过去拿生命捍卫的很多东西突然变得一钱不值了。早知道这样,当时为什么要毁掉别人的生命?所以她忏悔,否定自己当初的行为。“姑姑”的忏悔也应该是我们这一代每个人的忏悔。固然看起来这个政策是国家制定,但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妇女身上,每一个要堕胎的孕妇身上时,无数的丈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灵子:你也是奉行计划生育的丈夫和父亲,你也在为此忏悔?
  莫言:我们这一代人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我们肯定不止一个孩子。现在渐渐步入晚年,确实觉得一个孩子少了,而且对过去的很多行为觉得后悔。
  那时候罚款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在于超生会开除公职、开除党籍,这是很可怕的,尤其我那个时侯在军队里已经提干了。当时全军这么大一个军职单位,只有一例超生的,原来是营职,一下子降到了排职。我当时才是连职,一降就降回农村了。
  妻子怀孕又流产,我这个年龄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痛苦的经历。所以我这部小说虽然是从我个人的痛苦出发,实际上涉及到千百万人的痛苦。个人之痛就是人民之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国家的痛。国家要实行这个政策也是忍痛含泪,因为不得不实行,不控制就完蛋了。
  灵子:你认为这整整一代人的牺牲值得吗?
  莫言:我想不选择这条路的话,肯定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如果放开生,现在中国起码多出5亿人口。假如中国有18亿人,那就业、福利等等问题都难以保障,国民生产总值多摊给5亿人,结果就是大家都贫困。比如现在我们3口人住150平米的房子,不控制的话可能就是6口人住80平米。但换取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的代价非常沉重,到底是哪方面更划算,我现在无法做判断。
  每一部作品都出于社会责任感
  灵子:《蛙》虽然没有采取以前魔幻色彩和狂欢笔法的风格,但仍然保持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这一点上与以前的作品一脉相承。比如上一部《生死疲劳》,写的也是中国的焦点问题:土地。
  莫言:《生死疲劳》回顾了60年来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也表达了我对土地的担忧:当下农民跟土地的背离。我塑造了“蓝脸”这样一个坚守自己的主见的人物,他敢于以个人的微薄之力跟社会的千百万人对抗,而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我是在借此反思土地改革的政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社会是在循环的,过去的事情转了一圈又回来了,什么都没改变。唯一决定农业发展与否的就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什么时候农民跟土地关系密切,感觉到土地是自己的财产,农业就会发展;如果感觉土地与我无关,农民不爱土地,农业肯定发展不起来。
  很多人批评我们中国作家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担当,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起码我几十年来的写作,每一部作品都带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每一部作品都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关注和表现了社会上比较大的问题。
  灵子:那么《檀香刑》呢?写的是义和团时期刽子手的故事,实际是对现实的反思?   莫言:《檀香刑》的灵感一方面来自鲁迅,我想沿着他的方向继续往下发展。我们知道鲁迅对看客文化的批评,中国人历来是把杀人当做戏来看的。但我想仅仅有罪犯和看客,这个戏并不成立,还应该有一个刽子手,三方构成一台戏。我想把刽子手这个阶层表现一下,这样一个职业,人们既恨又怕又瞧不起他们。小说里刽子手最后说,不是我们杀人,我们杀人的时候带面具了,我们不过是国家机器的实现者,是皇上的一只手。
  另一个灵感是,我们家旁边的乡里有一个在东北盘锦公安局工作过的人,他当年参与过审判“张志新案件”。张志新被枪毙之前,先被切断了喉管,怕她喊出什么不得当的话来。
  所以我想,发明这些酷刑的狱卒晚年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忏悔?我就问了我那个老乡,他说这个与我们无关啊,我们不做别人也要做,他们就是这么考虑的。基于这两个灵感,我写了这部小说,看起来是写历史,实际上是现代的。
  灵子:《檀香刑》里的“刽子手”与《蛙》里的“姑姑”有相似之处,都是人们又怕又恨的职业,都是在国家机器的名义下扼杀生命。为什么你对这类人群的内心和忏悔感兴趣?
  莫言:如果历史把我们放到某个位置上,我们都是刽子手,我们都是罪犯,我们也都是看客。我们在“文革”期间都做过看客,县里要枪毙人我们都去看,有人游街示众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如果“文革”期间我当兵之后分派我到公安局里去,我不是也要那么做吗?所以这些小说看起来是写刽子手写看客,实际上是在写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心里都隐藏了很多兽性的阴暗面的东西。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这个东西是被道德和法律压制着的,但在一个野蛮的、不正常的社会里,它会得到自由释放。人的恶一旦得到释放,那比野兽残酷多了。动物无非是生存竞争嘛,我把你咬死就算了,但人不一样,人可以发明千奇百怪的折磨自己同胞的刑罚,这种“天才的创造性”超过了其他所有的生物。
  写《檀香刑》时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有一个文明法律的社会多么的重要。我们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战争,这都是不正常的环境,有很多残酷的事件发生。战争会唤起人们的兽性,你如果上了战场拿枪手抖,那你是懦夫;你如果上了战场冷静机智、杀人如麻,你就是英雄,我们要给你戴上勋章,用鲜花美酒来欢迎你。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所以今天我们来看历史,大的历史脉络很清晰,但小的历史一团模糊。
  (摘自安徽教育出版社《忧郁的常识》 编著:灵子)
其他文献
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大连”夏季年会上,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宣称带领全球走出经济衰退的国家将是中国。施瓦布的这种说法,并不是对东道国礼节上的尊重,而是绝对真诚和发自内心的。他对中国充满信心基于几天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2009年1~8月,中国国内放贷增加了1.6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超当时美国和欧盟的放贷量。由于放贷总量的90%进入投资领域,全球商品价格开始变得坚挺,贸易订单大为增
期刊
17岁离开家乡读大学,就注定成为这个车站的常客。20多年来,我对家乡的回忆,出现最多的便是这个车站。因为,它是我归来时第一眼看到父母的地方,也是我离开时最后一眼看到父母的地方。也因为,这个车站是家乡唯一通向远方的出发地——这些年,我一直在远方。我习惯了在这个小车站里找父母。父母也习惯了迎接那个一脚跨下车门,拖着旅行箱的女儿。尽管,岁月让这三个人一点点地变老,可是,这些习惯却没有变老,相反,一次比一
期刊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然而,联合国总部却是不属于美国管辖的国际领地。美国的联邦政府、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的任何人员,包括美国总统、纽约市市长、军官、警察,未得联合国秘书长的同意,都不得进入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总部,归联合国所有。  在电视新闻中,一涉及联合国的什么事,画面上便出现一座火柴匣似的或者说是砖头式的大楼,那就是联合国总部大厦。这“总部”是相对于分部而言的,联合国秘书处在日内瓦、维也纳、内罗毕
期刊
香港的很多马路很窄,比如旺角,两车道、三车道而已,但是公共汽车开得非常快,呼啸生风!而北京的很多路,多达七八条车道,车仍然开不快。从这个角度来说,在香港开车,一直沿一条道走会比较快。而在北京,马路很宽,左边不行就右边,右边不行再左边,有很多车在不停地并线,这让整条很宽阔的马路的运营效益大大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把这种现象归纳成“合成谬误”。就是说每一个局部看上去都是
期刊
老舍在《我的理想家庭》一文中说:“一妻和一儿一女就正合适。女儿顶好是十二三岁,不准小也不准大,老是十二三岁。儿子顶好是三岁,既会讲话,又胖胖的会淘气。”这样的孩子,的确令人喜欢。女儿十二三岁,既乖巧,又漂亮,既能做些家务,又知道心疼爸妈。而且总也不长大,免得嫁给别人。三岁的儿子,白白的,胖胖的,会走路,也会说话。你逗他,他就笑;你骂他,他就哭。时不时地耍点小聪明,惹点小乱子,给一家人增添很多话题和
期刊
距苏联“八·一九”事件整整两年之前,1989年8月19日,因为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雅鲁泽尔斯基总统不得不提名其顾问马佐维耶斯基为总理,使波兰成为剧变中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此后,东欧这个横在东、西方世界之间的绵长的防波堤,便开始一段段地大面积坍塌,排天而来的浊浪,在极短时间内就吞没了这片红色的土地……  与历史上所有必然趋势中的偶然因素一样,这一世界性剧变的源头,竟然是1980年圣诞节前夕
期刊
新婚妻子溺水身亡,丈夫看起来悲痛欲绝。江苏省常州市警方经过80多天的侦查,这起被江苏省多位刑侦专家认为是多年来罕见的高智商犯罪案,终于水落石出。  2013年5月10日早晨7时许,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派出所接到报警,一电子产业园的人工湖里发现一具漂浮的女尸。  经检验,死者身体无明显致命外伤,系生前溺水死亡。死者还戴着一条黄金项链、一条黄金手链、一只钻戒,口袋里有400元现金。  “我们初步判
期刊
迈克尔·麦尔,中文名字“梅英东”。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10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  北京大栅栏这个名字不仅仅属于一条人声鼎沸的步行街,也属于周围的一整个街区,在国外也赫赫有名。整个大栅栏地区有114条胡同,经营着将近1500种生意,7座庙宇承载了3000多户人家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多数的四合院都有着低矮的平房。
期刊
“小白小白下楼梯,去吃×××(某洋快餐),汉堡啊汉堡,薯条啊薯条,鸡腿啊鸡腿,可乐啊可乐,饱了,睡觉!”一天,当姚女士4岁的儿子从幼儿园回家念起这首儿歌的时候,家长惊叹现在连儿歌都被广告植入了。  2013年12月5日,江苏省苏州市市民姚女士反映,她儿子从幼儿园学了一首被广告植入的儿歌。这首儿歌听起来不算很好听,但洋快餐的名字和可乐、薯条总是让家长心里感到有些不能接受。姚女士担心,幼儿园让孩子们学
期刊
一直想写篇关于时间的博文,总是刚有头绪又被琐事打断——其实是没想明白,时间于生命、于每天的生活、于每个人的工作,于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直以为,时间,是这世上最公平的东西,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于每个人都无特殊。不论你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你是富商、高官,还是打工者,时间对谁都一视同仁,但每个人对时间的态度、对时间的感受、对时间快和慢的感觉,却各有不同。  听人这么说过,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