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港口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滨海新城,建筑面积40978平方米。于2014年10月16日建成开放。中国港口博物馆以港口文化为主题,集展示、教育、收藏、科研、旅游、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体现国际性、专业性、互动性,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港口专题博物馆。远远望去,中国港口博物馆建筑就像两个巨大的海螺,极具现代气息的流线造型,体现科技感的金属材质,都在告知参观者这是一个“现代”博物馆。港口博物馆展厅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由“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创新之路”现代港口知识陈列、港口科学探索馆、数字海洋体验馆、“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等六部分组成。
“港通天下”作为港口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是国内第一个以港口为题材的专题陈列,其以物说史,彰显古代中国开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多层面、立体地向世人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灿烂成就。“海上丝绸之路”肇始于秦汉,发展于隋唐,鼎盛于宋元。由于“海上丝绸之路”不同于“陆上丝绸之路”,其运输的大宗物品主要是陶瓷,其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有鉴于此,瓷器就成了港口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重点。
瓷器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直到1708年,欧洲才刚刚烧成硬质瓷——当时中国瓷器已有1500年以上烧造的悠久历史。陶瓷装饰艺术形式逐步发展,不断丰富,陶瓷工艺技术不断改进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到清代陶瓷工艺技术和陶瓷装饰艺术都已达到成熟自如的境地。清代外销瓷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文试对港博展示的几件清代外销瓷器做一简单赏析以飨读者。
清康熙青花花觚(图1):此器物为一对,高34.5厘米,直径13.7厘米,底径12.3厘米,表面施透明釉,发色明艳,有盖,盖上有青花圆纽。敞口,口沿外撇,器物外壁稍向内斜收,至底部稍向外撇,整体呈瘦长形。下部描绘莲花纹,器身和器盖饰缠枝花卉纹,主题纹饰为四组开光人物故事图,显得富有层次感,内容错落有致。
清康熙青花葫芦瓶(图2):该器物通高17.5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4.6厘米,平口,圆唇,长颈,球形腹,圜底圈足。颈部从口部向下稍内收,其余瓶身分为三部分,上、中部相邻,下有直外壁与下部球形腹相接。颈部及上、中部分为白釉底上施蓝青花纹饰。口沿部饰一周几何线纹及三瓣花纹饰;颈部饰倒立的三角形草纹,紧接的器物上部为倒立的弧形叶纹,中部为若干三角形线条底纹中描绘的花纹;下部球形腹顶端为上下两周青花弦纹,在弦纹内区饰一周圆形、菱形线条纹,圆内绘六瓣花纹。紧邻青花弦纹下部为一周酱色釉,釉色光亮,球腹余部施青黄釉,无蓝色青花纹饰。
清康熙青花花卉纹盘(图3):口径20.8厘米,高3厘米,葵口,折腰,浅腹。盘内底主纹饰为喜鹊登梅,以圆为界向外延伸一圈蒲瓣轮,内填花卉纹,最外沿也是一圈花卉纹,整器青花皴染施釉过底,圈足露胎,胎质白细。
清康熙青花镶银提手人物纹碗(图4):该器物口径15.2厘米,底径6.5厘米,高16.4厘米。碗口外侈,菱形口沿,深腹,圈足。口沿内部有几何纹和花卉纹,碗身外壁主绘闲适的仕女人物画像,另有莲花作为下部装饰。最具特色之处是该碗的镶银提手,这件银提手为链式,正中一环镶嵌有凤鸟装饰银片。这件康熙时期的青花人物纹碗,造型别致,装饰图案富有生活气息,加上提手之后,使用更为方便。
清乾隆广彩大碗(图5):该器高16厘米,口径39厘米。深腹、圈足、胎白、釉润;口沿内壁绘制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葫芦纹;碗外壁描绘一幅庭院赏乐画面,远处群山飘渺,高塔伫立,近处亭台楼阁,人群嬉戏,构图严谨,绘工精细.此碗画面繁满,色彩丰富,画工精致,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亭台楼阁、山石、人物既有西方阴阳透视之法,又结合中国传统皴染设色技艺,立体感较强。
清道光罐、盘、杯三件套(图6):器物为三件套系列,罐腹径12厘米,高13厘米;直口,带盖。器物整体装饰分为三层:盖顶为人物故事,盖下半部及口沿处为动物花卉以及吉祥八宝。罐腹部以人物故事纹为主题纹样。
盘直径18厘米,为浅圆盘。盘中心绘制人物故事,镶金边,其边饰花鸟纹。 杯高7.5厘米,腹径9.5厘米。圆腹、侈口宽流、带把。杯口镶金边,杯身饰人物故事,造型饱满小巧,规整美观。此器具套组为清代饮茶习俗及人们生活情趣的重要物证。
通过以上几件清代外销瓷器的赏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如下认识,首先外销瓷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都是质次价廉的粗制滥造之物。它是清陶瓷生产集大成者。因为在明代晚期御器厂无法满足烧造任务的情况下,只好部分“转嫁”民窑。出现“官搭民烧”制度,这一制度被清朝统治者所沿用。这不但使长期被官府垄断的原料流入民间,也使得景德镇民窑不得不在制作技术、工具和制作程序方面进行优化改革,接近或达到官窑同等水平。同时清康熙时取消匠户制度,进一步促进技术的传承和流动。这为高品质外销瓷的生产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撑。
其次外销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首先郑和下西洋极大地扩大了中国瓷器的消费市场,十五世纪的大航海开辟了亚洲直通欧洲的海上航线,扩大了中国瓷器欧洲的消费市场。明隆庆、清前期的短暂开放海禁和清中期开始的广州一口通商都刺激了陶瓷的生产和出口。最典型的莫过于广彩的诞生。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欧洲人除了喜欢中国的青花瓷器外还对画彩瓷情有独钟。由于画彩瓷需要二次进窑炉烧制,工期长成本高,而外商需求量大。这就使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周转紧张。一些精明的商人,发现在珠江边经营彩烧作坊是一桩有利可图的生意。他们把景德镇的外销画珐琅瓷的绘画工艺简化处理后,凭借廉价密集的劳动,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又利用靠近珠江边欧洲洋行的地利之便,在六七月商船靠岸广州时立即根据外商的订单,在广州将手中库存白瓷胎批量加工成彩瓷,赶在12月至来年3月及时交付全部成品,以便欧洲商船能够随着新的季风到来时及时启航。他们以此在欧洲瓷器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广彩就这样诞生。
最后外销瓷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首先清代外销瓷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因为几乎每一件清代外销瓷都有瓷绘,而这些瓷绘是“画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其中绝大部分纹饰题材内容还是中国的,装饰技法也以中国技法为主。中国传统花卉纹饰;平安祈福,平安吉祥纹饰;人间仙境,山水楼阁纹饰;亲亲和悦,合家欢纹饰;农家乐趣,耕樵渔读等纹饰;独钟西厢,西厢故事纹饰。这些都是外销瓷瓷绘装饰的主体。极大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外销瓷器作为当时西方社会的奢侈品使用者多为贵族等上层人员,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经常会提出自己在瓷绘内容和图案上的要求,有时甚至提供图案进行定做。生产方为了使产品更符合客户需求,他们聘请外国画师或向外国画师学习西洋画绘画技巧以便画出客户满意的图案。这就使有些外销瓷上的图案或内容或绘画技法出现西化现象,有的更是中西结合别有风味。
总之,清代外销瓷具有极大的工艺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值得博物馆和收藏爱好者去收藏和深入的研究。
“港通天下”作为港口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是国内第一个以港口为题材的专题陈列,其以物说史,彰显古代中国开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多层面、立体地向世人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灿烂成就。“海上丝绸之路”肇始于秦汉,发展于隋唐,鼎盛于宋元。由于“海上丝绸之路”不同于“陆上丝绸之路”,其运输的大宗物品主要是陶瓷,其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有鉴于此,瓷器就成了港口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重点。
瓷器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直到1708年,欧洲才刚刚烧成硬质瓷——当时中国瓷器已有1500年以上烧造的悠久历史。陶瓷装饰艺术形式逐步发展,不断丰富,陶瓷工艺技术不断改进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到清代陶瓷工艺技术和陶瓷装饰艺术都已达到成熟自如的境地。清代外销瓷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文试对港博展示的几件清代外销瓷器做一简单赏析以飨读者。
清康熙青花花觚(图1):此器物为一对,高34.5厘米,直径13.7厘米,底径12.3厘米,表面施透明釉,发色明艳,有盖,盖上有青花圆纽。敞口,口沿外撇,器物外壁稍向内斜收,至底部稍向外撇,整体呈瘦长形。下部描绘莲花纹,器身和器盖饰缠枝花卉纹,主题纹饰为四组开光人物故事图,显得富有层次感,内容错落有致。
清康熙青花葫芦瓶(图2):该器物通高17.5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4.6厘米,平口,圆唇,长颈,球形腹,圜底圈足。颈部从口部向下稍内收,其余瓶身分为三部分,上、中部相邻,下有直外壁与下部球形腹相接。颈部及上、中部分为白釉底上施蓝青花纹饰。口沿部饰一周几何线纹及三瓣花纹饰;颈部饰倒立的三角形草纹,紧接的器物上部为倒立的弧形叶纹,中部为若干三角形线条底纹中描绘的花纹;下部球形腹顶端为上下两周青花弦纹,在弦纹内区饰一周圆形、菱形线条纹,圆内绘六瓣花纹。紧邻青花弦纹下部为一周酱色釉,釉色光亮,球腹余部施青黄釉,无蓝色青花纹饰。
清康熙青花花卉纹盘(图3):口径20.8厘米,高3厘米,葵口,折腰,浅腹。盘内底主纹饰为喜鹊登梅,以圆为界向外延伸一圈蒲瓣轮,内填花卉纹,最外沿也是一圈花卉纹,整器青花皴染施釉过底,圈足露胎,胎质白细。
清康熙青花镶银提手人物纹碗(图4):该器物口径15.2厘米,底径6.5厘米,高16.4厘米。碗口外侈,菱形口沿,深腹,圈足。口沿内部有几何纹和花卉纹,碗身外壁主绘闲适的仕女人物画像,另有莲花作为下部装饰。最具特色之处是该碗的镶银提手,这件银提手为链式,正中一环镶嵌有凤鸟装饰银片。这件康熙时期的青花人物纹碗,造型别致,装饰图案富有生活气息,加上提手之后,使用更为方便。
清乾隆广彩大碗(图5):该器高16厘米,口径39厘米。深腹、圈足、胎白、釉润;口沿内壁绘制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葫芦纹;碗外壁描绘一幅庭院赏乐画面,远处群山飘渺,高塔伫立,近处亭台楼阁,人群嬉戏,构图严谨,绘工精细.此碗画面繁满,色彩丰富,画工精致,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亭台楼阁、山石、人物既有西方阴阳透视之法,又结合中国传统皴染设色技艺,立体感较强。
清道光罐、盘、杯三件套(图6):器物为三件套系列,罐腹径12厘米,高13厘米;直口,带盖。器物整体装饰分为三层:盖顶为人物故事,盖下半部及口沿处为动物花卉以及吉祥八宝。罐腹部以人物故事纹为主题纹样。
盘直径18厘米,为浅圆盘。盘中心绘制人物故事,镶金边,其边饰花鸟纹。 杯高7.5厘米,腹径9.5厘米。圆腹、侈口宽流、带把。杯口镶金边,杯身饰人物故事,造型饱满小巧,规整美观。此器具套组为清代饮茶习俗及人们生活情趣的重要物证。
通过以上几件清代外销瓷器的赏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如下认识,首先外销瓷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都是质次价廉的粗制滥造之物。它是清陶瓷生产集大成者。因为在明代晚期御器厂无法满足烧造任务的情况下,只好部分“转嫁”民窑。出现“官搭民烧”制度,这一制度被清朝统治者所沿用。这不但使长期被官府垄断的原料流入民间,也使得景德镇民窑不得不在制作技术、工具和制作程序方面进行优化改革,接近或达到官窑同等水平。同时清康熙时取消匠户制度,进一步促进技术的传承和流动。这为高品质外销瓷的生产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撑。
其次外销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首先郑和下西洋极大地扩大了中国瓷器的消费市场,十五世纪的大航海开辟了亚洲直通欧洲的海上航线,扩大了中国瓷器欧洲的消费市场。明隆庆、清前期的短暂开放海禁和清中期开始的广州一口通商都刺激了陶瓷的生产和出口。最典型的莫过于广彩的诞生。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欧洲人除了喜欢中国的青花瓷器外还对画彩瓷情有独钟。由于画彩瓷需要二次进窑炉烧制,工期长成本高,而外商需求量大。这就使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周转紧张。一些精明的商人,发现在珠江边经营彩烧作坊是一桩有利可图的生意。他们把景德镇的外销画珐琅瓷的绘画工艺简化处理后,凭借廉价密集的劳动,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又利用靠近珠江边欧洲洋行的地利之便,在六七月商船靠岸广州时立即根据外商的订单,在广州将手中库存白瓷胎批量加工成彩瓷,赶在12月至来年3月及时交付全部成品,以便欧洲商船能够随着新的季风到来时及时启航。他们以此在欧洲瓷器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广彩就这样诞生。
最后外销瓷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首先清代外销瓷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因为几乎每一件清代外销瓷都有瓷绘,而这些瓷绘是“画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其中绝大部分纹饰题材内容还是中国的,装饰技法也以中国技法为主。中国传统花卉纹饰;平安祈福,平安吉祥纹饰;人间仙境,山水楼阁纹饰;亲亲和悦,合家欢纹饰;农家乐趣,耕樵渔读等纹饰;独钟西厢,西厢故事纹饰。这些都是外销瓷瓷绘装饰的主体。极大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外销瓷器作为当时西方社会的奢侈品使用者多为贵族等上层人员,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经常会提出自己在瓷绘内容和图案上的要求,有时甚至提供图案进行定做。生产方为了使产品更符合客户需求,他们聘请外国画师或向外国画师学习西洋画绘画技巧以便画出客户满意的图案。这就使有些外销瓷上的图案或内容或绘画技法出现西化现象,有的更是中西结合别有风味。
总之,清代外销瓷具有极大的工艺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值得博物馆和收藏爱好者去收藏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