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3月23日,被称为“德国最受追捧的文学奖之一”的莱比锡书展奖揭晓,林小发凭借其翻译的《西游记》摘得大奖。这是《西游记》全球的首个德文全译本。唐三藏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位瑞士才女为翻译此书,足足用了16年时间。尽管此书定价高达88欧元,首批2000册仍一售而空,目前正在加印。网友们高呼:这个史诗范儿好足,翻译回来的中文简直就是《指环王》!
瑞士才女,迷上“中国神猴”
Eva Lüdi Kong(中文名林小发)1968年出生于瑞士比尔,这是个以制造劳力士、欧米茄、天梭等钟表而出名的小城,也是一个同时使用法语和德语的城市。1983年3月,一个来自中国的艺术团到访比尔,14岁的林小发一下就被画册上有趣的中文象形文字迷住,从此走上自学汉语的道路。那本册子至今仍在她家中珍藏。
在那个没有学习中文的工具书和音像制品的年代,一本从书店淘来的汉德字典,成了小姑娘唯一的教材。好玩的是,在林小发的生活圈里没人懂中文,同龄人都觉得她这个爱好有点怪,但对这位瑞士女孩来说,就是在玩一种智力游戏,因而兴趣盎然。
高中毕业后,林小发进入苏黎世大学汉学系,开始系统接触东方文化。因课程包含赴华留学一年,她便选择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和版画系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孩在上海古籍书店读到了《西游记》,其中妙趣横生的“东方历险”故事情节,以及蕴含的中国古代世界观深深吸引了她。
在林小发眼中,《西游记》是本独特的小说。“它不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给读者展开两层平行的内容,一是故事的叙事层面,二是隐喻于诗词和回目中有关修行悟道的层面,多以故事人物和情节比喻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内心动静。”
为了翻译《西游记》,林小发特意到浙大读古代文学硕士,拜写过《西游记》研究文章的楼含松教授为师。硕士论文主题是《西游记》的“正路”思想。令教授惊讶的是,她的中文水平很好,完全称得上是中国通,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中国神猴”的故事。
林小发说,德文读者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来自一本上世纪70年代由英文翻译成德文的缩译本:“书名却改成了《叛逆的猴子》。很明显,给孙悟空贴上这个标签,就是为了迎合六七十年代欧洲社会叛逆、豪放的社会风潮和嬉皮士运动,满足当时的欧洲人挑战主流价值观的愿望。整本书对原著进行了大量删减,情节内容仅有原版的1/4,开篇就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块石,石里有只猴……”真正有深度、有意思的文化背景几乎丧失殆尽,这让林小发对这部世界名著深为惋惜。
在中国,林小发买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游证道书》,一读便爱不释手。在她看来,这个版本语言凝练,删掉了许多长篇累牍描述性的诗歌,却保留了所有带哲理的诗词,更符合德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林小發的印象里,“在德语国家的文坛,这本书原来是不存在的。”尤其最近20年,在德国和瑞士知道《西游记》的人少之又少。只有练气功、学太极拳,或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可能听说过“西天取经”的一些片段。这么伟大的一部文学作品却鲜为人知,实在是非常可惜!所以,她决心用德语把它翻译出来。
林小发说:“《西游记》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就像一座金字塔,有最简单和生动有趣的一面,所以很多人把它定义为‘儿童文学’,几乎所有中国人小时候都看过,就好比金字塔庞大的底部。”它也有高处不胜寒的一面,蕴含着深刻的人生观、宇宙观。至今林小发还能朗朗上口、一字不落地吟诵出开篇诗:“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读起来有很强的历史沧桑感,这种以大观小的视角蕴含着一种博大的世界观,而这恰恰是擅长描绘细节的西方文学所欠缺的。”她想借助翻译,让德语读者看到金字塔的顶端!
16年艰辛翻译,如同唐三藏“取经”
林小发从2000年开始翻译《西游记》,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了预期。她在翻译过程中读了很多经典,包括四书五经、佛经,还有与《西游记》相关的一些道教经典。如此一边阅读一边调查研究,“翻译过程也就成为一个独特的‘取真经’的过程。”
宗教、建筑、人物服饰、发型,一般读者大多看的是热闹,身为传达者的林小发却必须看得懂门道。为了解有关服装发饰及中国古代建筑,她借助厚厚的《汉英官名词典》、徐伦虎的《中国古建筑密码》和《人居文化》,甚至专门造访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为了弄清诗词中频频出现的中国宗教术语,她还到处走访寺庙、道观,向高僧道长请教书中一些深层含义的解释。
更有趣的是,《西游记》人物繁多,同一人物还可能有别名。比如主角孙悟空,就另有美猴王、齐天大圣和行者等诸多称谓。林小发的处理是:孙悟空音译,其余意译。在林小发翻译的《西游记》开篇的前两页里,行者、悟空、大圣间隔出现。而书中出现的南海观音,是用印度语里的菩萨概念+中文拼音(Guanyin)翻译的。“唐僧”翻译为“来自中国的高僧”。原文里的“唐”,她翻译成“China”,这样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古代中国。
神灵和妖精名的译法,需要想象力,像小妖伶俐虫和精细鬼,分别译成“伶俐的小动物”和“精细的小鬼”。麒麟山小妖有来有去,译为“又来又去的那个(der kommt und geht)”。“都是紧贴中文的意思翻译的,也是书里的特色,采用意译方法翻译人名。”
还有出现在回目和诗词中的一些道教术语,如金公木母、婴儿姹女等,翻译之前都必须理解透彻,否则无法把真正含义传达给读者。人名、习语之外,小说涉及的专有名词,是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的最大困难。 翻译越深入,林小发越察觉自己的不足。为改进译笔,她回过头去研读德语文学,包括歌德、艾兴多尔夫等十八九世纪德国文学家的作品及更加古老的传说集,诸如《蒂尔恶作剧》《中世纪故事》,甚至西班牙小说《堂·吉诃德》,从中感悟修辞技巧。
比如《西游记》开篇的“定场诗”,她翻译得就很有趣,“有一首诗说: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万物模糊,横无际涯,/谁都没有见过那时的景象。/然而原始巨人盘古苏醒/打破了混沌,/强大的云雾世界清朗起来,/清浊二分开。/这大地上的所有造物/向上追求至高的善;/从中生长出的事物/最终将实现美德……”(原文是“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
在《猴王出世》中,林小发写道:这座山最顶上却有一块神石。这块石头高36.5尺,对应周天365度,周长24尺,对应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此外它还有9个孔隙、8个窟窿,对应九宫八卦。自创世以来,这块石头就接受了天的真理与地的秀丽,太阳的力量与月亮的光辉浸透了它,使它在很久以后产生出魔力,在内部孕育出一个仙胎。直到一天,石头迸开,出现一块像玩的球一样大小的石卵。在风的作用下,它变成一个石猴,这猴子立即学会了爬和走,从眼中便射出两道金色的光线来,直射到北斗的星宫之中,甚至惊动了天上伟大神圣的玉帝……
在翻译中,林小发力求译文和原版的风格要尽可能地接近,包括行文的流畅程度以及诗词的韵律等。她提出,《西游记》可以从心理层面来解读,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可以看作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也就是一个人逐渐释放内心负面的东西、获得自由的过程。
令林小发大跌眼镜的是,把《西游记》带到德语国家的过程并不顺利。译出前十回后,她将内容和小说简介寄给了几家出版社,但都被婉拒,“当时在德国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西游记》,更不知道这本书的文化价值。”找不到愿意出版德译《西游记》的机构,是否继续翻译,她也犹豫过,但终究没有放弃。
直到2009年中国担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期间,林小发认识了专业出版世界和德国经典文学著作的雷克拉姆出版社的编辑麦尔,才确定小说能够出版。那时,林小发已经翻译到第60回了。该出版社成立已经近190年,专门出版世界文学名著,以特有的黄色封面袖珍装闻名。
最牛德文版《西游记》,比《指环王》更美
2016年10月18日,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展会——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德国雷克拉姆出版社首发德文版《西游记》。也是黄色封面,却并非袖珍装。封面上美猴王手搭凉棚眺望。
有趣的是,林小发译《西游记》小说有50多页后记,其中18页是详细的神仙列表。她还介绍了神仙的世界,《西游记》故事的形成和小说接受史,佛教和道教寓意,数字、卦象、五行、方位等元素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自己对多个版本的考察,以及为何选定《西游证道书》为翻译底本,她也详细地说明了。
在译林出版社做社科图书编辑的王蕾,在德国亚马逊看到了林小发翻译的《西游记》。初看电子书试读,王蕾被林小发的中文功底吓了一跳。“译者要传达的不仅是文字和情节,更要把整个文本背后所蕴藏的异国文化,带给对此几乎一无所知的读者。”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被译成“花果山的应许之地,水帘洞的洞中天堂”。她认为前半句是神来之笔,表明那块地方不仅幸福快乐,且源于上天赐福,特地给予猴子们。王蕾还说:“章回标题都是对仗的,书中的诗词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留。《西游记》如果只保留情节的话很简单,但是她把书中反映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思想的部分都保留了,而且和中文版完全合得上,这就很厉害了!”
林小发的德文版《西游记》还被德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法兰克福邮报》推荐入选德国最适合做圣诞礼物的书。资深编辑、作家马克·西蒙斯的推荐理由是:“一部超过1200页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第一次被完整地译成了德文并出版。”瑞士著名汉学家冬玛轲评价:林小发翻译《西游记》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其贡献将延续至少数十载。
2017年3月23日,被称为“德国最受追捧的文学奖之一”的莱比锡书展奖揭晓,该奖分别颁给文学类、非虚构类、翻译类的作(译)者各一人,奖金总额为6万欧元。林小发获得了今年的翻译大奖,奖金1.5万欧元。他们称赞林小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更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峭壁中搭起了一座桥。这正是‘世界文学’的真意,一种来自全世界、面向全世界的文学。”
尽管该书定价高達88欧元,仅仅2个月,首批2000册仍一售而空,目前正在加印。不过在此之前,林小发已经让中国网友们“炸”过一次了,有人把德文版《西游记》译成中文贴到网上,让网友们高呼:“翻译回来的中文比史诗般的《指环王》更美!”“从德文再译成中文然后出版的话我100%买!”
“与其说牺牲了长达16年的时间,不如说是在不知不觉地挖掘一个莫大的宝藏,一个不朽的精神世界。”林小发说,译本出版了之后,她从许多读者的反馈得知,小说在这些方面的寓意得到了有效的传达,对此她深感欣慰。
(编辑·宋冰华)
[email protected]
瑞士才女,迷上“中国神猴”
Eva Lüdi Kong(中文名林小发)1968年出生于瑞士比尔,这是个以制造劳力士、欧米茄、天梭等钟表而出名的小城,也是一个同时使用法语和德语的城市。1983年3月,一个来自中国的艺术团到访比尔,14岁的林小发一下就被画册上有趣的中文象形文字迷住,从此走上自学汉语的道路。那本册子至今仍在她家中珍藏。
在那个没有学习中文的工具书和音像制品的年代,一本从书店淘来的汉德字典,成了小姑娘唯一的教材。好玩的是,在林小发的生活圈里没人懂中文,同龄人都觉得她这个爱好有点怪,但对这位瑞士女孩来说,就是在玩一种智力游戏,因而兴趣盎然。
高中毕业后,林小发进入苏黎世大学汉学系,开始系统接触东方文化。因课程包含赴华留学一年,她便选择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和版画系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孩在上海古籍书店读到了《西游记》,其中妙趣横生的“东方历险”故事情节,以及蕴含的中国古代世界观深深吸引了她。
在林小发眼中,《西游记》是本独特的小说。“它不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给读者展开两层平行的内容,一是故事的叙事层面,二是隐喻于诗词和回目中有关修行悟道的层面,多以故事人物和情节比喻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内心动静。”
为了翻译《西游记》,林小发特意到浙大读古代文学硕士,拜写过《西游记》研究文章的楼含松教授为师。硕士论文主题是《西游记》的“正路”思想。令教授惊讶的是,她的中文水平很好,完全称得上是中国通,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中国神猴”的故事。
林小发说,德文读者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来自一本上世纪70年代由英文翻译成德文的缩译本:“书名却改成了《叛逆的猴子》。很明显,给孙悟空贴上这个标签,就是为了迎合六七十年代欧洲社会叛逆、豪放的社会风潮和嬉皮士运动,满足当时的欧洲人挑战主流价值观的愿望。整本书对原著进行了大量删减,情节内容仅有原版的1/4,开篇就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块石,石里有只猴……”真正有深度、有意思的文化背景几乎丧失殆尽,这让林小发对这部世界名著深为惋惜。
在中国,林小发买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游证道书》,一读便爱不释手。在她看来,这个版本语言凝练,删掉了许多长篇累牍描述性的诗歌,却保留了所有带哲理的诗词,更符合德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林小發的印象里,“在德语国家的文坛,这本书原来是不存在的。”尤其最近20年,在德国和瑞士知道《西游记》的人少之又少。只有练气功、学太极拳,或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可能听说过“西天取经”的一些片段。这么伟大的一部文学作品却鲜为人知,实在是非常可惜!所以,她决心用德语把它翻译出来。
林小发说:“《西游记》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就像一座金字塔,有最简单和生动有趣的一面,所以很多人把它定义为‘儿童文学’,几乎所有中国人小时候都看过,就好比金字塔庞大的底部。”它也有高处不胜寒的一面,蕴含着深刻的人生观、宇宙观。至今林小发还能朗朗上口、一字不落地吟诵出开篇诗:“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读起来有很强的历史沧桑感,这种以大观小的视角蕴含着一种博大的世界观,而这恰恰是擅长描绘细节的西方文学所欠缺的。”她想借助翻译,让德语读者看到金字塔的顶端!
16年艰辛翻译,如同唐三藏“取经”
林小发从2000年开始翻译《西游记》,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了预期。她在翻译过程中读了很多经典,包括四书五经、佛经,还有与《西游记》相关的一些道教经典。如此一边阅读一边调查研究,“翻译过程也就成为一个独特的‘取真经’的过程。”
宗教、建筑、人物服饰、发型,一般读者大多看的是热闹,身为传达者的林小发却必须看得懂门道。为了解有关服装发饰及中国古代建筑,她借助厚厚的《汉英官名词典》、徐伦虎的《中国古建筑密码》和《人居文化》,甚至专门造访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为了弄清诗词中频频出现的中国宗教术语,她还到处走访寺庙、道观,向高僧道长请教书中一些深层含义的解释。
更有趣的是,《西游记》人物繁多,同一人物还可能有别名。比如主角孙悟空,就另有美猴王、齐天大圣和行者等诸多称谓。林小发的处理是:孙悟空音译,其余意译。在林小发翻译的《西游记》开篇的前两页里,行者、悟空、大圣间隔出现。而书中出现的南海观音,是用印度语里的菩萨概念+中文拼音(Guanyin)翻译的。“唐僧”翻译为“来自中国的高僧”。原文里的“唐”,她翻译成“China”,这样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古代中国。
神灵和妖精名的译法,需要想象力,像小妖伶俐虫和精细鬼,分别译成“伶俐的小动物”和“精细的小鬼”。麒麟山小妖有来有去,译为“又来又去的那个(der kommt und geht)”。“都是紧贴中文的意思翻译的,也是书里的特色,采用意译方法翻译人名。”
还有出现在回目和诗词中的一些道教术语,如金公木母、婴儿姹女等,翻译之前都必须理解透彻,否则无法把真正含义传达给读者。人名、习语之外,小说涉及的专有名词,是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的最大困难。 翻译越深入,林小发越察觉自己的不足。为改进译笔,她回过头去研读德语文学,包括歌德、艾兴多尔夫等十八九世纪德国文学家的作品及更加古老的传说集,诸如《蒂尔恶作剧》《中世纪故事》,甚至西班牙小说《堂·吉诃德》,从中感悟修辞技巧。
比如《西游记》开篇的“定场诗”,她翻译得就很有趣,“有一首诗说: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万物模糊,横无际涯,/谁都没有见过那时的景象。/然而原始巨人盘古苏醒/打破了混沌,/强大的云雾世界清朗起来,/清浊二分开。/这大地上的所有造物/向上追求至高的善;/从中生长出的事物/最终将实现美德……”(原文是“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
在《猴王出世》中,林小发写道:这座山最顶上却有一块神石。这块石头高36.5尺,对应周天365度,周长24尺,对应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此外它还有9个孔隙、8个窟窿,对应九宫八卦。自创世以来,这块石头就接受了天的真理与地的秀丽,太阳的力量与月亮的光辉浸透了它,使它在很久以后产生出魔力,在内部孕育出一个仙胎。直到一天,石头迸开,出现一块像玩的球一样大小的石卵。在风的作用下,它变成一个石猴,这猴子立即学会了爬和走,从眼中便射出两道金色的光线来,直射到北斗的星宫之中,甚至惊动了天上伟大神圣的玉帝……
在翻译中,林小发力求译文和原版的风格要尽可能地接近,包括行文的流畅程度以及诗词的韵律等。她提出,《西游记》可以从心理层面来解读,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可以看作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也就是一个人逐渐释放内心负面的东西、获得自由的过程。
令林小发大跌眼镜的是,把《西游记》带到德语国家的过程并不顺利。译出前十回后,她将内容和小说简介寄给了几家出版社,但都被婉拒,“当时在德国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西游记》,更不知道这本书的文化价值。”找不到愿意出版德译《西游记》的机构,是否继续翻译,她也犹豫过,但终究没有放弃。
直到2009年中国担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期间,林小发认识了专业出版世界和德国经典文学著作的雷克拉姆出版社的编辑麦尔,才确定小说能够出版。那时,林小发已经翻译到第60回了。该出版社成立已经近190年,专门出版世界文学名著,以特有的黄色封面袖珍装闻名。
最牛德文版《西游记》,比《指环王》更美
2016年10月18日,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展会——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德国雷克拉姆出版社首发德文版《西游记》。也是黄色封面,却并非袖珍装。封面上美猴王手搭凉棚眺望。
有趣的是,林小发译《西游记》小说有50多页后记,其中18页是详细的神仙列表。她还介绍了神仙的世界,《西游记》故事的形成和小说接受史,佛教和道教寓意,数字、卦象、五行、方位等元素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自己对多个版本的考察,以及为何选定《西游证道书》为翻译底本,她也详细地说明了。
在译林出版社做社科图书编辑的王蕾,在德国亚马逊看到了林小发翻译的《西游记》。初看电子书试读,王蕾被林小发的中文功底吓了一跳。“译者要传达的不仅是文字和情节,更要把整个文本背后所蕴藏的异国文化,带给对此几乎一无所知的读者。”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被译成“花果山的应许之地,水帘洞的洞中天堂”。她认为前半句是神来之笔,表明那块地方不仅幸福快乐,且源于上天赐福,特地给予猴子们。王蕾还说:“章回标题都是对仗的,书中的诗词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留。《西游记》如果只保留情节的话很简单,但是她把书中反映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思想的部分都保留了,而且和中文版完全合得上,这就很厉害了!”
林小发的德文版《西游记》还被德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法兰克福邮报》推荐入选德国最适合做圣诞礼物的书。资深编辑、作家马克·西蒙斯的推荐理由是:“一部超过1200页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第一次被完整地译成了德文并出版。”瑞士著名汉学家冬玛轲评价:林小发翻译《西游记》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其贡献将延续至少数十载。
2017年3月23日,被称为“德国最受追捧的文学奖之一”的莱比锡书展奖揭晓,该奖分别颁给文学类、非虚构类、翻译类的作(译)者各一人,奖金总额为6万欧元。林小发获得了今年的翻译大奖,奖金1.5万欧元。他们称赞林小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更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峭壁中搭起了一座桥。这正是‘世界文学’的真意,一种来自全世界、面向全世界的文学。”
尽管该书定价高達88欧元,仅仅2个月,首批2000册仍一售而空,目前正在加印。不过在此之前,林小发已经让中国网友们“炸”过一次了,有人把德文版《西游记》译成中文贴到网上,让网友们高呼:“翻译回来的中文比史诗般的《指环王》更美!”“从德文再译成中文然后出版的话我100%买!”
“与其说牺牲了长达16年的时间,不如说是在不知不觉地挖掘一个莫大的宝藏,一个不朽的精神世界。”林小发说,译本出版了之后,她从许多读者的反馈得知,小说在这些方面的寓意得到了有效的传达,对此她深感欣慰。
(编辑·宋冰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