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了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即必须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关键词]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韦永恒(1966- ),男,广西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教育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广西龙州532400)
[基金项目]广西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韦永恒;课题组成员:农克良、罗显克、韦国善、王晓军、谈艺超。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2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它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在广西开办的高职教育院校中,除了由中专层次升格为高职院校(含民办高职院校)的学校外,还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其他专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专院校)。此外,刚刚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也还开办有高职教育专业,它们共同构成了广西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为广西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主要以广西的高专院校(含由专科学校新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众所周知,高专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师资队伍,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要求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高职教育的新发展要求面前,高专院校除了要加强图书资料设备的投入、师资队伍的转型培养之外,当前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要彻底转变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弄清楚近几年来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据课题组的调查了解及分析,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落后。重理论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知识掌握轻实践应用,重继承模仿轻发展创新。
2.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僵化。注重专业与行业,教学计划基本一成不变,教材千篇一律,教学内容重复老化,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学生按照同样的学制、同样的专业、同样的课程和同样的内容来学习,几年后同时毕业离校。按照这样的内容来培养学生,弊端很明显,那就是学生毕业后找不准自身的社会定位。
3.人才培养教育方法陈旧。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唯恐理论分析不透彻,课堂教学重灌输轻训练,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能力发展缓慢。
4.人才培养教育形式落伍。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传统高专的办学形式模式,基本上仍以校内教育教学为主,而校内教育教学又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辅之以少量的实验教学,学生实践机会少。近几年,高职教育增长较快,由于资金的问题,相应的配套设备还跟不上。高职教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还较小,同时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形式也不多。
5.人才培养教育考评方法失效。重知识考查,重理论分析,重卷面分数,轻能力测试,轻实践操作。最明显的现象是,学生通过了四级英语考试,仍然不会说英语;学生通过了二级计算机考试,仍然不会编辑一些文稿、数据等。
以上几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举办高职教育经验不足、“双师型”师资缺乏、资金困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等。高专院校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与不足,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二、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高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目标理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學生成为情感、理性和专业和谐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需求导向的原则。学校开设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及时主动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尽量做到专业与职业“零距离”。
3.特色品牌的原则。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学校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培养的人才必须有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专业设置还不够理性和完善,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存在重复现象,相对热门的专业,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几乎所有院校都抢着开设。广西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开放地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贸易区内高职高专院校都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瞄准潜在市场,相继开设了面向东南亚的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及会计、旅游、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对外汉语教育等专业。这种情形下,各院校之间专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4.工学结合的原则。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走工学结合之路,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加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培养,这样才能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人才。
三、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构建模式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1.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搞好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订,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专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对接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改的重点和难点。21世纪初,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广西高专院校往往从学校传统的教学或师资优势出发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设置的学科味比较浓。近两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仍不尽如人意。要想使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必须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抓起。要彻底改变传统高专教育按本科学科模式设置专业课程的做法,广泛咨询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从市场、企业的需求出发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一开始就要考虑好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学校要主动走出校门,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起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具体地说,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技能模块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要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调整教学方向和重点,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教学课程及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后,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层面上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但要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改革目的,须进一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革课堂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目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较普遍,效果却一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非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的是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可以多采取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情景模拟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第二,实施“双证书”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双证书”是指“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是一种学历证明,表明持有者的受教育程度,即“学”过什么;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工作能力证明,表明持有者能“做”什么。高职学生能获取“双证”,既是其特色所在,也是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我国逐步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背景下,高专院校“双证书”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授”,还应该是“教练”,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恰恰是“教练”。因此,大力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非常关键。
3.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要以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推行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校企合作,实施“2+1”模式。即學生前两年在学校内接受教育,打好基础,最后一年到企业或预期岗位的单位接受现场实习与实践培训。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既可以突破学校办学条件和“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按职业岗位和专业要求来设置,做到实用性、模拟性强,由于学校资金有限,有些实验室还可以采取“订单”的方式吸引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对职业环境的真实体验,非常重要,可以考虑以“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方式,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
4.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改革考试方式与手段,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考试是学校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熟练程度进行的综合测评,要改革传统的单一考查理论、知识的卷面考试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基础理论课的测评要联系实际,重点检查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实践技能测评重在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该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作业、实习实训报告、实习实训单位的评价、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综合测评,特别是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技能水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建立起客观化、规范化、量化的评价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
[2]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006-11-16.
[关键词]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韦永恒(1966- ),男,广西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教育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广西龙州532400)
[基金项目]广西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韦永恒;课题组成员:农克良、罗显克、韦国善、王晓军、谈艺超。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2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它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在广西开办的高职教育院校中,除了由中专层次升格为高职院校(含民办高职院校)的学校外,还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其他专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专院校)。此外,刚刚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也还开办有高职教育专业,它们共同构成了广西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为广西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主要以广西的高专院校(含由专科学校新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众所周知,高专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师资队伍,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要求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高职教育的新发展要求面前,高专院校除了要加强图书资料设备的投入、师资队伍的转型培养之外,当前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要彻底转变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弄清楚近几年来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据课题组的调查了解及分析,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落后。重理论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知识掌握轻实践应用,重继承模仿轻发展创新。
2.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僵化。注重专业与行业,教学计划基本一成不变,教材千篇一律,教学内容重复老化,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学生按照同样的学制、同样的专业、同样的课程和同样的内容来学习,几年后同时毕业离校。按照这样的内容来培养学生,弊端很明显,那就是学生毕业后找不准自身的社会定位。
3.人才培养教育方法陈旧。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唯恐理论分析不透彻,课堂教学重灌输轻训练,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能力发展缓慢。
4.人才培养教育形式落伍。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传统高专的办学形式模式,基本上仍以校内教育教学为主,而校内教育教学又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辅之以少量的实验教学,学生实践机会少。近几年,高职教育增长较快,由于资金的问题,相应的配套设备还跟不上。高职教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还较小,同时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形式也不多。
5.人才培养教育考评方法失效。重知识考查,重理论分析,重卷面分数,轻能力测试,轻实践操作。最明显的现象是,学生通过了四级英语考试,仍然不会说英语;学生通过了二级计算机考试,仍然不会编辑一些文稿、数据等。
以上几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举办高职教育经验不足、“双师型”师资缺乏、资金困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等。高专院校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与不足,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二、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高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目标理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學生成为情感、理性和专业和谐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需求导向的原则。学校开设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及时主动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尽量做到专业与职业“零距离”。
3.特色品牌的原则。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学校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培养的人才必须有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专业设置还不够理性和完善,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存在重复现象,相对热门的专业,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几乎所有院校都抢着开设。广西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开放地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贸易区内高职高专院校都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瞄准潜在市场,相继开设了面向东南亚的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及会计、旅游、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对外汉语教育等专业。这种情形下,各院校之间专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4.工学结合的原则。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走工学结合之路,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加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培养,这样才能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人才。
三、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构建模式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1.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搞好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订,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专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对接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改的重点和难点。21世纪初,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广西高专院校往往从学校传统的教学或师资优势出发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设置的学科味比较浓。近两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仍不尽如人意。要想使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必须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抓起。要彻底改变传统高专教育按本科学科模式设置专业课程的做法,广泛咨询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从市场、企业的需求出发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一开始就要考虑好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学校要主动走出校门,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起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具体地说,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技能模块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要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调整教学方向和重点,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教学课程及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后,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层面上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但要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改革目的,须进一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革课堂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目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较普遍,效果却一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非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的是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可以多采取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情景模拟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第二,实施“双证书”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双证书”是指“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是一种学历证明,表明持有者的受教育程度,即“学”过什么;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工作能力证明,表明持有者能“做”什么。高职学生能获取“双证”,既是其特色所在,也是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我国逐步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背景下,高专院校“双证书”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授”,还应该是“教练”,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恰恰是“教练”。因此,大力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非常关键。
3.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要以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推行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校企合作,实施“2+1”模式。即學生前两年在学校内接受教育,打好基础,最后一年到企业或预期岗位的单位接受现场实习与实践培训。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既可以突破学校办学条件和“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按职业岗位和专业要求来设置,做到实用性、模拟性强,由于学校资金有限,有些实验室还可以采取“订单”的方式吸引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对职业环境的真实体验,非常重要,可以考虑以“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方式,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
4.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改革考试方式与手段,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考试是学校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熟练程度进行的综合测评,要改革传统的单一考查理论、知识的卷面考试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基础理论课的测评要联系实际,重点检查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实践技能测评重在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该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作业、实习实训报告、实习实训单位的评价、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综合测评,特别是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技能水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建立起客观化、规范化、量化的评价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
[2]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00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