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古第一方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b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是百姓家中常备的中成药;是夏季感冒的良方、急腹症时的神药。它看似平和,却可以救命;它家喻户晓,却少有人知道已有千年历史。
  1960年,湖南长沙的盛夏,持续酷暑天气。湖南湘雅医学院急症室突然来了一位腹胀、急剧腹痛的农民,他已经疼了两天,疼得全身无力,不停地颤抖。家里人特别着急。
  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说,那时,医疗仪器没有这么先进,查不出原因,只能剖腹探查,这是医生常规化的一种方法。作为病人,把肚子打开他觉得很恐惧。
  大夫把这位农民推进手术室,决定马上施行手术,却遭到患者家属的坚决反对。进退两难之际,大夫只好请来湖南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湖南省著名老中医彭崇让,看看中医有什么好办法。
  师从伯父彭崇让学习中医的彭坚,对当时的情景印象深刻。
  彭坚说,伯父走到手术台边开了藿香正气散这个方子。患者吃下藿香正气散后出了一身汗,然后腹胀腹痛都消失了,就被抬下了手术台。
  在场的人都感到很惊讶,如此简单的中药方剂,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疗效?
  彭坚对伯父的话语记忆犹新。彭崇让说,你不要看它好像是一个很平和的方子,但这个方子是可以救命的,藿香正气散是千古第一方。
  彭坚说,夏天湿气重,湖南的夏天,热气又很重,特别容易中暑,中暑我们叫作“闭痧”,是说寒气、湿气、热气都集中在里面,散发不出来,往往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面色惨白等一系列症状,这时进行手术是不当的。藿香正气散有非常好的去湿、止痛、化痰、解暑的作用。
  


  藿香正气散是使用范围非常大的中药方剂,每年3~7月,因雨多湿重,患感冒、咳嗽、肠胃病的人大大增加,许多家庭常备有藿香正气制剂,如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口服液等,也有不少人出远门时随身携带。尤其在江南梅雨季节,因此有的门诊医生戏称“藿香正气散,一天开到晚”。(图1)
  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说,藿香正气散里的主要药就是藿香。为什么把它叫作正气呢?因为夏天感受了湿邪、风寒,这叫不正之气。感受不正之气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呕吐、拉肚子,这时用这个方子来纠正这个不正之气,所以把它叫藿香正气散。
  为什么称藿香正气散为千古第一方呢?很少有人知道,藿香正气散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彭坚说,宋代高度重视中医,重视医学和医疗保健。宋代从开国皇帝赵匡胤一直到最后的亡国之君宋徽宗都很关心医学。当时国家专门有一个机构叫太平惠民和剂局,相当于分布在全国的医药公司。宋代有一个特点,药品不准私人经营,全部都是国营的。在那里工作的都是国家的官吏。为什么呢?因为宋代医药行业是国家垄断的。好多药店都有自主的品牌药,像九芝堂、同仁堂,都有自己的品牌药,藿香正气散就是当时国家医药公司的品牌药。
  根据史书记载,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懂一点针灸,当皇帝之前,身为大将军的赵匡胤,曾经到兵营里给士兵治疗毒疮。他的胞弟赵光义同样爱好医学,赵光义当皇帝后,下令让全国人民献医书和医方,谁献得多了,不但有赏,还可能给官做。所以宋朝医学方书特别多。
  彭坚说,把全国的品牌药收集来后,宋代出了一本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叫《局方》,刚开始收集大概有200多首方子,到北宋末年扩充到700多首,很多方子流传至今。如牛黄解毒丸、逍遥散、藿香正气散、六一散、六味地黄丸。当时这些品牌药都做成了成药,中药的成药就是从宋代开始流传至今,中成药给老百姓服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现在市场上藿香正气的不同制剂很多,有藿香正气水、丸剂、胶囊、口服液等,却唯独没有藿香正气散,这是为什么?
  郝万山说,宋代吃药有个特点,不像今天做成饮片、制剂,那时就是把中药打成粗粉,这叫散。煮散服用,这样可以节约生药材,而且可以把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地提取出来,所以当初它的原名就叫藿香正气散。
  古代医书上这样记载藿香正气散的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在夏季和秋季的时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夏天出现头疼、发冷、发烧、腹胀,甚至疼痛,呕吐,拉肚子症状的患者非常多见,藿香正气散是用于治疗夏季感冒的良方。
  郝万山说,夏天,汗孔开着,有人把空调的温度调得很低,所以容易着凉,再加上天热,为了消暑,人们爱吃很多冷的食品。实际上,夏季由于天气热,人体的阳气浮在外面,里面的阳气是不足的。外感风寒、内伤冷食或者加上一些水湿,于是就得了夏月的感冒。特点是发冷、发烧、全身疼痛。里边出现了湿邪内盛,胸膈满闷,然后肚子胀,不仅吃不下饭而且恶心呕吐,拉肚子,舌苔很厚,这就是夏季感冒的特点。
  藿香正气散是郝万山教授每次出远门必带的药物。多年前,他和几个老师去东南亚讲学,那里气候炎热、湿度又大,结果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郝万山说,有个老师比较贪凉,把房间的空调开得很低,又吃了大量冰淇凌和冷饮,到那儿第二天下午,就开始发烧。第三天凌晨,他说肚子疼得不得了,不拉屎、也不放屁。天亮了,把他送到医院,一按他的肚子,疼,扣一扣,肚子鼓胀,还恶心、吐、发烧。医院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建议做手术。
  医生的诊断让郝教授左右为难,如果做手术有问题,如何向同事的家属交待?情急之下,郝教授观察到同事的舌头上布满了白而厚的舌苔。他想到了自己随身携带的藿香正气水,于是马上给同事加大剂量,连喝了3瓶。原本只是想减轻同事呕吐的症状,却发生了奇迹般的效果。
  郝万山说,吃药半个小时,他的食道和胃全热了。一个多小时后,他说肚子也热了,开始咕噜咕噜有动静了,两个小时后,他就可以放屁了,肚子疼痛减轻了。我想这个梗阻可能是他吃了大量冷饮之后,导致肠子痉挛。肚子疼痛缓解了,第3天傍晚,他有一点大便,就要求出院了。当地的医生很奇怪,问我们给他吃了什么?我说这个梗阻可能不是那种顽固的梗阻,他只是吃了大量的冷饮之后,寒凝气滞造成的肚子涨,用藿香正气散缓解了他的疼痛。
  藿香正气散这个方子由很平凡的11种药物组成:藿香、炙甘草、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梗。(图2-1、2、3、4、5)
  彭坚说,中医治病其实并不能靠每一味药,中医的核心、中医的灵魂、中医治病的诀窍、中医治病的思维技巧其实在方,就是把药组合成具有治疗效果的一个方子。
  郝万山说,中药的组方,各个药发挥什么作用,用古代国家机构来比喻,就像有皇帝、有宰相、有大臣,有具体的工作人员一样,在中药的方剂作用的分析上,有君药、臣药、佐药、使药。
  彭坚说,医生要把所有的药物组合成方,来整体治疗,就像将军把士兵组合成一个部队,固然每一个士兵都发挥自己的勇敢很重要,但将军的行兵布阵 更重要。同样,把方子配合好是最关键的。
  在这个方子里面,藿香发表解暑,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为君药。白芷、紫苏叶解表散寒,和中去湿,为臣药。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行气宽中;陈皮、半夏曲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补脾益气,利湿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同完成解表祛暑,化湿和中的功效。(图3)
  彭坚教授说,藿香正气散是使用价值非常高的方剂。既可以治疗疾病,还是非常好的预防疾病的药。好多人气候一变就不舒服了,但是到医院去查什么病都没有,没有形成病,是外湿侵入到身体里面,感觉到胸闷,没有食欲,嘴里面黏黏糊糊。是内毒起来了;大便溏稀,是内湿起来了,内湿很可能是伤食导致的。吃多了什么东西,不能消化吸收,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导致内湿起来,都可以选择藿香正气散。
  


  彭坚教授看病时特别注重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通过多年的临床,他发现藿香正气散还可以和其它药搭配服用,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他认为,经常容易受湿的人还可以配理中丸。为什么湿气在里面停留呢?因为脾胃,脾,主化食的,但是脾虚有寒的时候,往往食化不掉。所以经常吃藿香正气散的人,治本时还可以吃一些理中丸,帮助他的脾,健胃。
  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人们发现了藿香正气水的外用新功效,尤以皮肤科疾病疗效极为显著。比如治疗蚊虫叮咬,可用藿香正气水涂抹患处,半小时左右可减轻或消除瘙痒感。(图4)
  郝万山说,小孩子夏天出汗多,容易出痱子。如果是6个月之内的小孩,用藿香正气水和蒸馏水,或者开水放凉以后,按1:3的比例配合,用温水把起痱子的地方洗干净之后,涂上配好的药水。如果是6个月~2岁的小孩,就以藿香正气水和水1:2的比例,如果是2岁以上,就用1:1的比例。(图5)
  有人出门远行,会晕车、晕船、晕机,用藿香正气水数滴,滴在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的位置,同时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会有一定效果。
  郝万山说,治疗小儿腹泻外用时,用纱布沾上藿香正气水填塞在他的肚脐上,可以治疗小儿拉肚子。藿香正气水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有时,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水土不服、大便溏稀、食欲不振、舌苔厚,也可以喝藿香正气水。
  现在市场上藿香正气散的剂型很多,有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口服液等。不同的制剂在功效上会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剂型呢?
  彭坚说,藿香正气水是酒的制剂,它最能够保存中间的挥发油,酒是很好的溶媒,藿香正气水去急腹症时,效果最好。闭痧的时候,恶心呕吐、腹痛出汗出不来,这时吃了藿香正气水,全身毛窍就打开了,能够起到很好的发汗作用和缓解止痛作用。
  郝万山说,开车上路之前,千万不要喝藿香正气水,否则遇上警察一测,认为你喝酒了,就违反了交通条例。有没有没酒的呢?有,藿香正气口服液也叫藿香正气液。它不含酒,也吸收得快,口感比较好,不那么辣,适合老人、小孩喝,也适合驾车外出时喝。
  藿香正气丸是目前最常用的剂型,它是散剂的变形,尤其是水丸,效果更好,一般情况都可以用。如果腹泻明显,可以使用这个剂型。
  古代的经典名方历经千年,千锤百炼,流传至今。藿香正气散,将继续延续它的传奇功效,护佑着百姓的健康。
其他文献
清纯的女孩儿竟在家里饲养毒蜘蛛,神奇的是蜘蛛竟然听她的指挥,美女和蜘蛛究竟演绎怎样的情感传奇?  祭菲同是个非同于一般的女孩儿,一般女孩对蜘蛛都避之唯恐不及,更何况是特大的毒蜘蛛。她宠爱的蜘蛛属于“智利红玫瑰蜘蛛”,是捕鸟蛛科中的一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冒险家曾亲眼目睹这种体型如人拳头一般大小,浑身长满绒毛的蜘蛛吞食幼鸟,“捕鸟蛛”一名便由此得来。事实上,在捕鸟蛛的群体中,不同种类的捕鸟蛛,毒性大
期刊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天,在原来的赵国即现在的河北省南部一带,在通往南方的路上,一对年纪大概在三四十岁的夫妻,推着一辆小车,步履蹒跚地走着。  这对夫妻姓卓,曾经是赵国大名鼎鼎的大冶铁商人,现在被强迫迁居去巴蜀之地。和他们一起的,还有赵国的一些工商巨富。这些人的家产大部分被秦始皇没收了,只携带少量的行李。秦始皇消灭六国后,强迫原先六国的富商大贾离开本乡本土,迁居到遥远的地方。很多像卓氏夫妇一样的人,
期刊
晚上十点多,山东省宁阳县的许多农民涌向地里,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此情此景让人大感意外,这些农民大半夜的跑到地里去干什么呢?  他们是在抓蟋蟀,抓蛐蛐。  人们喜欢养蛐蛐,一是因为它的叫声好听,另外它还能斗,给人以娱乐。  宁阳县位于山东齐鲁大平原,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农民世代以耕作为生。8月,当记者来到宁阳县伏山镇张家庄时,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街上行人稀少,村民家里也没有几个青壮年劳力。
期刊
食用油与我们身体的健康紧密相关。油的种类非常多,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葵花子油等。稻米油究竟是一种什么油,它是如何提炼出来的呢?  稻米油比玉米油颜色稍微深一点,完全没有味道。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里特说,因为稻米油有很多保健成分,为了留住这些保健成分,它的颜色稍微深一点。  稻米油研发人员李超说,稻米油是从稻谷的米糠中提炼出来的,米糠是紧包在米粒外的那层皮。如果不去掉米糠就是糙米
期刊
这是一座非常独特的墓葬,考古学家阚绪杭在长达两年的发掘中,始终在破解着一个又一个的谜……  2005年6月的一个深夜,几个盗墓者进入安徽省蚌埠市郊区的双墩村,几天后,村民在双墩村的一个土墩上发现了一个九米深的盗洞。  由于盗墓未遂,当地政府很快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被盗的土墩展开抢救性发掘。作为这座大墓发掘队的领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自从接手任务后,便陷入了一系列的谜团之中。  这两
期刊
蚂蚱学名蝗虫,在地球上已生活了3亿5千万年~4亿年,自从人类有了农耕史,蝗虫就被称为害虫。  蝗虫的繁殖率惊人,所到之处不仅吞噬庄稼,连树木也不放过,特别是成虫以后,食量非常大,成群的蝗虫可以把整片庄稼吃光,而且它能远距离迁飞,造成跨地区的危害,所以它是一种灾害性害虫。提起蝗虫农民都恨之入骨。  2006年,大学毕业的生彩云回到家乡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弓庄村做了一名村官。生彩云决定帮助村民开辟一些新
期刊
战国后期,已经趋于没落的巴国不再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这年,  一场罕见的动乱在巴国发生,动乱却造就了一个英雄。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将军蔓子从楚国借兵平乱,以3座城池作为交换条件。内乱平定后,为了保住城池又要答谢楚王,巴蔓子拔剑将自己的头颅割下。  2001年,在一座城市中心的缝隙间找到了传说中的巴蔓子墓,这个寂静、破败的圆形石丘中,真的埋藏着那段数千年前的故事吗?在坟墓的背景上,是中国西部
期刊
用一种虫子的排泄物泡水作为饮品。在湖南长安营村流传了上百年,他们为什么要喝虫子粪便泡成的水?难道喝这样的水有好处吗?  甲华民族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湖南城步县有人喝的茶却是用一种虫子的排泄物做的,叫虫茶。(图1)  城步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和广西资源、龙胜两县相邻,距省会长沙大约400多公里。全县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690米左右。县城里喝虫茶的人并不多,喜欢喝虫茶的人主要集中在长安营乡,而加
期刊
印度诗人泰戈尔推崇备至的清末“同光体”诗派领袖、一代宗师陈三立,曾以一句“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表明自己出离乱世,淡泊人生的志向。然而,当日军的铁蹄踏入北平,他终究还是放弃了自己的隐逸之梦,以一种悲壮的方式走向生命的归宿。  日本人借陈三立的好友,另一位诗坛巨匠郑孝胥之口,传递了邀请其出任日伪政府要职的信息。陈痛骂其“背叛中华,自图功利”,与50年的好友割袍断交。愤懑不已的陈三立开始绝
期刊
传说,分布在喇嘛山山顶大大小小的坑洞,是天上的仙女下凡时用来沐浴的澡盆。  1997年夏天,几位地质学家前往河北省坝上草原度假,他们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喇嘛山风景区休息时,景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向他们介绍说,喇嘛山景色很美,而且山顶还有一些天池,传说是仙女下凡沐浴的天露池。出于职业的本能,地质学家们对花岗岩石山上的天然洞穴十分感兴趣,决定上山看一看天露池。  去天露池的路并不好走,虽然有一条近路,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