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座非常独特的墓葬,考古学家阚绪杭在长达两年的发掘中,始终在破解着一个又一个的谜……
2005年6月的一个深夜,几个盗墓者进入安徽省蚌埠市郊区的双墩村,几天后,村民在双墩村的一个土墩上发现了一个九米深的盗洞。
由于盗墓未遂,当地政府很快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被盗的土墩展开抢救性发掘。作为这座大墓发掘队的领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自从接手任务后,便陷入了一系列的谜团之中。
这两座9米多高的封土堆是双墩村的标志。20世纪70年代,驻双墩村的某部雷达连推平两个土墩的顶部建了雷达站,并在封土堆上修建防空设施。后来驻军撤防了,但防空洞给盗墓分子提供了便利。墓葬被盗,更使这两个土墩增添了神秘色彩。
阚绪杭长期从事安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研究,对安徽的古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浓厚的兴趣。1991年前后,他在距两个土墩300米远处考古发掘,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双墩新石器遗址。因此,他对这两座大土墩的形成年代也很关注。(图1)
一次,阚绪杭在两个大土墩周围踏查时,村民正在土墩上取土,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到这些土不是生土是花土,花土是由不同的土混合而成的。花土中还混有白色的颗粒,他联想到西汉时期的土坑墓使用白膏泥密封墓室,因此判断,虽然没有发现夯土层,但这两个大土堆是人工堆起来的。凭着多年的职业敏感,他推断双墩村的两座大土墩是汉代古墓,1991年,他建议将双墩作为汉墓加以保护,并立了碑:双墩汉墓石碑。
为什么在淮河以北的双墩村会出现这两座大墓,一直是阚绪杭心中的疑问,这次盗墓事件为他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契机。这次的抢救性发掘,他被委任为考古领队,随后他为这次考古发掘做了周密部署。
考古队对墓葬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探查。在深入封土十余米时碰到地下水,钻探受阻,进展缓慢,后来他们使用自制的工具,终于探到了地下遗迹。其中有木炭、朱砂、陶器碎片、铜锈等。这说明墓中的随葬品有铜器、陶器、漆木器等物品。(图2)
这究竟是什么年代的大型墓葬呢?2006年12月,阚绪杭率领考古队进驻双墩村开始了正式发掘。但是,从他们打开封土堆开始,一系列未解的谜团便不断浮现,让人不得不惊叹这座大墓的独特与离奇。
考古队员发现封土堆内不仅有黑土和白土,而是黄、红、白、黑、灰五种不同颜色的花土。这些土呈颗粒状掺杂其间,这在我国以往发掘的墓葬中从未出现过。尤其是封土的最下面一层,出现20厘米左右厚的白土层,在一段白土层里还发现了一块陶片。
阚绪杭认为这层白土是人为垫起来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新发现。为了日后对它进一步研究和展示,阚绪杭特意保留并保护了一块墓葬封土遗迹。
随着发掘进一步深入,当白土层的形状被清理出来后,更让人惊叹这个墓葬非同寻常。原来白土层是围绕墓道口一圈的圆形垫层,其形状就像一个巨型的玉璧。玉璧形的白土垫层及圆形墓口,在中国考古史上从未出现过。
北京中山公园有座社稷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稷、祈祷丰年的场所。社稷坛呈方形,也铺着五色土:中黄、东青、西白、南红、北黑,土由全国各地进贡而来,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含意。而双墩一号墓的五色土却是混合在一起的,那么,双墩一号墓的五色土是否就是社稷坛五色土的雏形呢?双墩一号墓五色土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阚绪杭认为,墓葬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出那个年代统治者的政治。墓葬的形式反映墓主人的思想,他生前拥有的权利、利益,他死后仍然具有。
当考古人员发掘这个墓口直径达20.2米的大墓时,在距墓口0.7米深的填土层中,人们发现了由深浅不同的填土构成的放射线遗迹现象。为了更直观地看清,考古人员在这些线上洒了白灰。这种“放射线”共有20条,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状。这又是什么符号呢?
随着双墩大墓的地层被逐渐层层清理开,接连出现的神奇现象让阚绪杭兴奋而充满期待。当考古人员发掘到墓坑0.7米~1.4米深的填土时,考古人员发现两千多个泥制“土偶”。
在这一层中,墓坑周围环绕着由数千个土偶组成的18个圆形土丘。考古人员发现这些土丘和汉代铜镜背面的形状很相似。
这些土偶虽然是泥做的,但在阚绪杭看来,它们的考古价值绝不逊于金银器,因为它们是独一无二的,是从未发现过的。因此对这些土偶的保存和保护,阚绪杭也格外重视。
对于这座墓葬的发掘,阚绪杭可谓费尽心思。要严格按照考古工作规程层层清理,然后要考虑尽量保持遗址原貌,保护出土文物,还要尽量搞清楚发掘中的遗迹现象。
为了达到阚绪杭边发掘边保护的目的,考古队在发掘到土偶、土丘遗迹时,为了防止降雨给墓葬带来危害,耗资80万元在墓葬上方建起保护大棚。接下来的发掘中,又一层遗迹的出现更是出乎他们的意料。
让人惊叹的是在墓坑内生土二层台的内缘,出现了一道用三到四层土偶垒砌的城墙,土偶墙与墓壁之间形成一条环行走廊,这条走廊用黄色泥沙封填,清理掉土偶墙与墓壁之间的黄色泥沙后,“土偶”垒砌的墙体显得突出而壮观。(图3)
二层台的城墙内壁遗迹给考古队员带来无限的猜想和巨大的惊喜,但接下来,当发掘到四米以下,离墓底越来越近时,遇到了比防雨更严重的问题。由于挖到了地下水位线和流沙层,引起墓坑局部塌方,而且墓坑内的填土呈泥浆化,已无法继续挖掘。
为了尽快去除墓坑内的地下水,考古人员采用打井抽水的方法,他们在墓坑周围打了15米的深井抽水,把墓坑局部地下的水位降到地下11米左右,确保墓坑填土发掘不再渗水。
当考古人员解决了积水问题并继续发掘到距地面7.5米时,人们终于看清了这座墓葬的底部以及它特殊的埋葬布局。底部呈正方十字形,墓主人一棺一椁停放在中间。(图4)
墓葬坑深底大,是一个直径近14米的圆形墓底。墓底主椁室居中略偏北,围绕墓主椁室东、西、北侧各殉葬三个人,南侧殉葬一人。与南侧殉葬人相邻的一个大椁室,内放陪葬品,南厢为食物,北厢为器物。这是一个非常规整的十字型“三、三”制埋葬布局。
阚绪杭说,这种摆放有一定寓意。比如,我们讲方位,东南西北四方,加中间,那就变成五个方位了。这反映了墓主人的王者气派,标示着他的统治权力。
那么,这位有着十人随葬的墓主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呢?墓主人的随葬品以大量的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为主,还有少量的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共计400多件。其中铜器最多,有编钟一组9件,鼎5件、罍2件、簠4件、以及其它容器、工具、车马器、兵器等共有200多件。从如此众多的随葬品可以看出,墓主人身份的非同一般。(图5)
阚绪杭说,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墓是什么人的,只是随着发掘的进展,通过它的规模、结构和复杂的情况来判断这个墓葬主人,应该是一方诸侯,诸侯王这样的级别,并且这个诸侯王是相当的了不起。(图6)
为了确定墓主人的身份,阚绪杭在出土器物的铭文中寻找线索,最终发现了“钟离君柏”的字样,确定墓主人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君名叫柏。
阚绪杭指出,这个钟代表了他的身份。特别是钟上面的铭文:“君柏”二字,还有车马器,共有五车、八马,这足以证明他的身份。
在离蚌埠仅40公里的凤阳曾经发掘出钟离国的都城遗址,那么,它在春秋时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诸侯国呢?
阚绪杭指出,没有关于钟离国的单独史料记载,“钟离”二字只见诸《左传》、《史记》中的零星文字。比如“会诸侯于钟离”。在记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文字中,只偶尔提到“钟离”这个名称,没有关于这个国家的记载。它的大概位置,可以确定淮河中游一带是钟离国的统治范围。这次考古发现,对于将来补上这段历史,还原钟离国的风土人情,研究钟离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图7)
蚌埠双墩一号墓的发掘,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揭开了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有关这个春秋小国的历史和考古文化的空白。这对于从事了30多年田野考古工作,不懈探求安徽古文化真相的考古学家阚绪杭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安慰。
2005年6月的一个深夜,几个盗墓者进入安徽省蚌埠市郊区的双墩村,几天后,村民在双墩村的一个土墩上发现了一个九米深的盗洞。
由于盗墓未遂,当地政府很快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被盗的土墩展开抢救性发掘。作为这座大墓发掘队的领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自从接手任务后,便陷入了一系列的谜团之中。
这两座9米多高的封土堆是双墩村的标志。20世纪70年代,驻双墩村的某部雷达连推平两个土墩的顶部建了雷达站,并在封土堆上修建防空设施。后来驻军撤防了,但防空洞给盗墓分子提供了便利。墓葬被盗,更使这两个土墩增添了神秘色彩。
阚绪杭长期从事安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研究,对安徽的古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浓厚的兴趣。1991年前后,他在距两个土墩300米远处考古发掘,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双墩新石器遗址。因此,他对这两座大土墩的形成年代也很关注。(图1)
一次,阚绪杭在两个大土墩周围踏查时,村民正在土墩上取土,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到这些土不是生土是花土,花土是由不同的土混合而成的。花土中还混有白色的颗粒,他联想到西汉时期的土坑墓使用白膏泥密封墓室,因此判断,虽然没有发现夯土层,但这两个大土堆是人工堆起来的。凭着多年的职业敏感,他推断双墩村的两座大土墩是汉代古墓,1991年,他建议将双墩作为汉墓加以保护,并立了碑:双墩汉墓石碑。
为什么在淮河以北的双墩村会出现这两座大墓,一直是阚绪杭心中的疑问,这次盗墓事件为他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契机。这次的抢救性发掘,他被委任为考古领队,随后他为这次考古发掘做了周密部署。
考古队对墓葬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探查。在深入封土十余米时碰到地下水,钻探受阻,进展缓慢,后来他们使用自制的工具,终于探到了地下遗迹。其中有木炭、朱砂、陶器碎片、铜锈等。这说明墓中的随葬品有铜器、陶器、漆木器等物品。(图2)
这究竟是什么年代的大型墓葬呢?2006年12月,阚绪杭率领考古队进驻双墩村开始了正式发掘。但是,从他们打开封土堆开始,一系列未解的谜团便不断浮现,让人不得不惊叹这座大墓的独特与离奇。
考古队员发现封土堆内不仅有黑土和白土,而是黄、红、白、黑、灰五种不同颜色的花土。这些土呈颗粒状掺杂其间,这在我国以往发掘的墓葬中从未出现过。尤其是封土的最下面一层,出现20厘米左右厚的白土层,在一段白土层里还发现了一块陶片。
阚绪杭认为这层白土是人为垫起来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新发现。为了日后对它进一步研究和展示,阚绪杭特意保留并保护了一块墓葬封土遗迹。
随着发掘进一步深入,当白土层的形状被清理出来后,更让人惊叹这个墓葬非同寻常。原来白土层是围绕墓道口一圈的圆形垫层,其形状就像一个巨型的玉璧。玉璧形的白土垫层及圆形墓口,在中国考古史上从未出现过。
北京中山公园有座社稷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稷、祈祷丰年的场所。社稷坛呈方形,也铺着五色土:中黄、东青、西白、南红、北黑,土由全国各地进贡而来,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含意。而双墩一号墓的五色土却是混合在一起的,那么,双墩一号墓的五色土是否就是社稷坛五色土的雏形呢?双墩一号墓五色土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阚绪杭认为,墓葬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出那个年代统治者的政治。墓葬的形式反映墓主人的思想,他生前拥有的权利、利益,他死后仍然具有。
当考古人员发掘这个墓口直径达20.2米的大墓时,在距墓口0.7米深的填土层中,人们发现了由深浅不同的填土构成的放射线遗迹现象。为了更直观地看清,考古人员在这些线上洒了白灰。这种“放射线”共有20条,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状。这又是什么符号呢?
随着双墩大墓的地层被逐渐层层清理开,接连出现的神奇现象让阚绪杭兴奋而充满期待。当考古人员发掘到墓坑0.7米~1.4米深的填土时,考古人员发现两千多个泥制“土偶”。
在这一层中,墓坑周围环绕着由数千个土偶组成的18个圆形土丘。考古人员发现这些土丘和汉代铜镜背面的形状很相似。
这些土偶虽然是泥做的,但在阚绪杭看来,它们的考古价值绝不逊于金银器,因为它们是独一无二的,是从未发现过的。因此对这些土偶的保存和保护,阚绪杭也格外重视。
对于这座墓葬的发掘,阚绪杭可谓费尽心思。要严格按照考古工作规程层层清理,然后要考虑尽量保持遗址原貌,保护出土文物,还要尽量搞清楚发掘中的遗迹现象。
为了达到阚绪杭边发掘边保护的目的,考古队在发掘到土偶、土丘遗迹时,为了防止降雨给墓葬带来危害,耗资80万元在墓葬上方建起保护大棚。接下来的发掘中,又一层遗迹的出现更是出乎他们的意料。
让人惊叹的是在墓坑内生土二层台的内缘,出现了一道用三到四层土偶垒砌的城墙,土偶墙与墓壁之间形成一条环行走廊,这条走廊用黄色泥沙封填,清理掉土偶墙与墓壁之间的黄色泥沙后,“土偶”垒砌的墙体显得突出而壮观。(图3)
二层台的城墙内壁遗迹给考古队员带来无限的猜想和巨大的惊喜,但接下来,当发掘到四米以下,离墓底越来越近时,遇到了比防雨更严重的问题。由于挖到了地下水位线和流沙层,引起墓坑局部塌方,而且墓坑内的填土呈泥浆化,已无法继续挖掘。
为了尽快去除墓坑内的地下水,考古人员采用打井抽水的方法,他们在墓坑周围打了15米的深井抽水,把墓坑局部地下的水位降到地下11米左右,确保墓坑填土发掘不再渗水。
当考古人员解决了积水问题并继续发掘到距地面7.5米时,人们终于看清了这座墓葬的底部以及它特殊的埋葬布局。底部呈正方十字形,墓主人一棺一椁停放在中间。(图4)
墓葬坑深底大,是一个直径近14米的圆形墓底。墓底主椁室居中略偏北,围绕墓主椁室东、西、北侧各殉葬三个人,南侧殉葬一人。与南侧殉葬人相邻的一个大椁室,内放陪葬品,南厢为食物,北厢为器物。这是一个非常规整的十字型“三、三”制埋葬布局。
阚绪杭说,这种摆放有一定寓意。比如,我们讲方位,东南西北四方,加中间,那就变成五个方位了。这反映了墓主人的王者气派,标示着他的统治权力。
那么,这位有着十人随葬的墓主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呢?墓主人的随葬品以大量的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为主,还有少量的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共计400多件。其中铜器最多,有编钟一组9件,鼎5件、罍2件、簠4件、以及其它容器、工具、车马器、兵器等共有200多件。从如此众多的随葬品可以看出,墓主人身份的非同一般。(图5)
阚绪杭说,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墓是什么人的,只是随着发掘的进展,通过它的规模、结构和复杂的情况来判断这个墓葬主人,应该是一方诸侯,诸侯王这样的级别,并且这个诸侯王是相当的了不起。(图6)
为了确定墓主人的身份,阚绪杭在出土器物的铭文中寻找线索,最终发现了“钟离君柏”的字样,确定墓主人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君名叫柏。
阚绪杭指出,这个钟代表了他的身份。特别是钟上面的铭文:“君柏”二字,还有车马器,共有五车、八马,这足以证明他的身份。
在离蚌埠仅40公里的凤阳曾经发掘出钟离国的都城遗址,那么,它在春秋时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诸侯国呢?
阚绪杭指出,没有关于钟离国的单独史料记载,“钟离”二字只见诸《左传》、《史记》中的零星文字。比如“会诸侯于钟离”。在记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文字中,只偶尔提到“钟离”这个名称,没有关于这个国家的记载。它的大概位置,可以确定淮河中游一带是钟离国的统治范围。这次考古发现,对于将来补上这段历史,还原钟离国的风土人情,研究钟离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图7)
蚌埠双墩一号墓的发掘,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揭开了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有关这个春秋小国的历史和考古文化的空白。这对于从事了30多年田野考古工作,不懈探求安徽古文化真相的考古学家阚绪杭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