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边远山区任初中数学教学已有十多年之久,对农村学生非常了解,在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以来,我所在学校的初中教育的对象扩大为全部农村小学毕业生,这不仅使学生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差异的扩大,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导致进入初中以后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增多。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数学成绩开始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好的更好,差的则更差。《世界重大教育问题》指出“学困生”不是个别班级、个别学校、个别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范围的问题。农村中学的学困生教育转化问题,因其各方面的独特性,一直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心中的一大难题。它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基于这种情况,在新课改下如何寻求科学的对策,有效地帮助数学学习困难生摆脱困境,是提高数学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关键问题,也是目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数学学习困难生(下称数学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在数学学习上明显有困难,数学成绩暂时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其他学生相比,在听说读写算以及逻辑推理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在学习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需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与关爱。但这里特别强调数学学困生并不等同于数学差生,差生的说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认为学习差智力就差,就是差生;而数学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在数学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学习差并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就是差生。我认为这些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社会原因
(一)现在的农村学生,有的家长素质较低,无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进行辅导,这部份家长认为,只要学生进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教育,与他们无关;有的则下海务工,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照顾。我班的留守孩子调查发现:百分之七、八的学生家庭,存在这种现象!祖辈们只管孩子能吃好住好就行,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更是无暇顾及,这些学生的性格常常表现为自私、以我为主,合作互助意识差,尽管生活条件很优越,吃苦精神和学习动力却越来越不足,厌学情绪也越来越突出,很容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二)中学生世界观正在形成,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如电子游戏室、网吧、录像、不健康的书刊、一些不思进取的人等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形成学困生。在我区的教师之家论坛上,一位教师痛斥黑心网吧害了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这种现象,我又何尝不是深恶痛绝!
(三)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数学学困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应试教育有必然的联系,不少学校的教育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一味追求升学率,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唯一标准,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在教学中受到冷落,他们很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也不能面对全体学生,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自然也就会产生数学学困生。
二、学科特点
数学是研究空间图形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具有内容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确定了每个人除拥有除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这两类传统所称的智力外,至少还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智力和自然观察者智力六种智力。数学能力虽有多种形式,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抽象思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人的智力本身就有差异,出现数学学困生是自然的事。与小学数学教材相比,初中教材难度有所加大,知识点较多。代数思想的介入、推理能力的培养等都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又由于知识间环环相扣,学生容易因一时懈惰而成为学困生。
三、 学困生自身的差异性
(一)、小学数学基础差。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数学没有感情,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学习。
(二)、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找最优解答,并在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造成旧的问题还没解决,又马上出现新的漏洞,日积月累欠下许多数学债。并且还有的学生不注意数学的理解,只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对题解机械记忆,因此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只会照抄照搬死学习。而且对于所学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凌乱,加上理解不深,便经常出现看上去非常简单却不会做或做错,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十分吃力,不能适应抽象思维和快节奏的教学。
(三)、不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多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轻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眼高手低,计算能力特别的差,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得不偿失。
(四)、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中发现,很多数学学困生尚未从小学手把手教的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无法适应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开放性的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不善于思考,最终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逐步形成了数学学困生学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
四、 教师因素
(一)、教学观念陈旧,方法缺乏创新
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对学生而言,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才对人生具有建构意义。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等做法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典型表现。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不是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完全地进行接受式的学习,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批判的方式进行自我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在意义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 (二)、总选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
经常听见学生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 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 (通常是表达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点那些积极的学生的意图是因为他们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而使教师看起来是一个很有效率的教学。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表现得更明显。但是,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三)、给予学困生消极的评价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細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样一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的词语。
(四)、学困生转化方法
既然家庭的、社会的、学科的一系列客观因素很难改变,那就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上。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
学困生的情况相当复杂,其原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归因理论,摸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学困生的教学转化工作。如与教师、集体对立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和亲近他们,从动之以情入手;对由于无知犯错误的,应重在说道理、摆事实,提高其认识能力;对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的,应给机会让其锻炼;对调皮捣蛋而有能力的,要委以具体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他的积极性,让他在实际中得以提高;对自卑、自暴自弃者,要肯定其优点,帮其重树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没有一定之规,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育。
二、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一是口诀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了。”学生觉得易懂、好记、轻松。二是数形结合法:先通过画线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再看数轴上被各条线都覆盖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数,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学生感到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首先,通过直观教学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用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其次。加强对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应恰当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及相关有趣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再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挖掘数学的美,进行美的创造、美的教育;可以巧妙设障,营造悬念;可以进行教学的再创造,再发现,再探索等等,使得学困生在愉快的教学诱导下激发起对数学的兴趣。如,我教授反证法一课时,首先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经过分析,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时,再提出“反证法”的概念,同学们就很容易掌握了。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尤其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失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心理抚慰,主动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克服困难;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尽管已经看出学生某道题的计算是错误的,但还是以亲切的话语启发学生,使学生既能感到自己的进步和希望,同时又找到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四、分层设计练习和试题,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我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精心设计每个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在反馈基础上,重视讲评,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形成技能技巧。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对学困生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出试卷时,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并在考试前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对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就可能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会得较高分数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逐步培养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的,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转化学困生的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极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学困生也会成为理想的好学生。
数学学习困难生(下称数学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在数学学习上明显有困难,数学成绩暂时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其他学生相比,在听说读写算以及逻辑推理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在学习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需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与关爱。但这里特别强调数学学困生并不等同于数学差生,差生的说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认为学习差智力就差,就是差生;而数学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在数学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学习差并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就是差生。我认为这些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社会原因
(一)现在的农村学生,有的家长素质较低,无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进行辅导,这部份家长认为,只要学生进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教育,与他们无关;有的则下海务工,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照顾。我班的留守孩子调查发现:百分之七、八的学生家庭,存在这种现象!祖辈们只管孩子能吃好住好就行,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更是无暇顾及,这些学生的性格常常表现为自私、以我为主,合作互助意识差,尽管生活条件很优越,吃苦精神和学习动力却越来越不足,厌学情绪也越来越突出,很容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二)中学生世界观正在形成,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如电子游戏室、网吧、录像、不健康的书刊、一些不思进取的人等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形成学困生。在我区的教师之家论坛上,一位教师痛斥黑心网吧害了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这种现象,我又何尝不是深恶痛绝!
(三)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数学学困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应试教育有必然的联系,不少学校的教育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一味追求升学率,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唯一标准,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在教学中受到冷落,他们很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也不能面对全体学生,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自然也就会产生数学学困生。
二、学科特点
数学是研究空间图形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具有内容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确定了每个人除拥有除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这两类传统所称的智力外,至少还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智力和自然观察者智力六种智力。数学能力虽有多种形式,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抽象思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人的智力本身就有差异,出现数学学困生是自然的事。与小学数学教材相比,初中教材难度有所加大,知识点较多。代数思想的介入、推理能力的培养等都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又由于知识间环环相扣,学生容易因一时懈惰而成为学困生。
三、 学困生自身的差异性
(一)、小学数学基础差。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数学没有感情,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学习。
(二)、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找最优解答,并在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造成旧的问题还没解决,又马上出现新的漏洞,日积月累欠下许多数学债。并且还有的学生不注意数学的理解,只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对题解机械记忆,因此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只会照抄照搬死学习。而且对于所学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凌乱,加上理解不深,便经常出现看上去非常简单却不会做或做错,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十分吃力,不能适应抽象思维和快节奏的教学。
(三)、不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多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轻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眼高手低,计算能力特别的差,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得不偿失。
(四)、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中发现,很多数学学困生尚未从小学手把手教的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无法适应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开放性的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不善于思考,最终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逐步形成了数学学困生学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
四、 教师因素
(一)、教学观念陈旧,方法缺乏创新
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对学生而言,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才对人生具有建构意义。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等做法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典型表现。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不是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完全地进行接受式的学习,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批判的方式进行自我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在意义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 (二)、总选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
经常听见学生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 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 (通常是表达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点那些积极的学生的意图是因为他们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而使教师看起来是一个很有效率的教学。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表现得更明显。但是,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三)、给予学困生消极的评价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細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样一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的词语。
(四)、学困生转化方法
既然家庭的、社会的、学科的一系列客观因素很难改变,那就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上。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
学困生的情况相当复杂,其原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归因理论,摸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学困生的教学转化工作。如与教师、集体对立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和亲近他们,从动之以情入手;对由于无知犯错误的,应重在说道理、摆事实,提高其认识能力;对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的,应给机会让其锻炼;对调皮捣蛋而有能力的,要委以具体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他的积极性,让他在实际中得以提高;对自卑、自暴自弃者,要肯定其优点,帮其重树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没有一定之规,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育。
二、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一是口诀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了。”学生觉得易懂、好记、轻松。二是数形结合法:先通过画线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再看数轴上被各条线都覆盖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数,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学生感到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首先,通过直观教学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用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其次。加强对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应恰当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及相关有趣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再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挖掘数学的美,进行美的创造、美的教育;可以巧妙设障,营造悬念;可以进行教学的再创造,再发现,再探索等等,使得学困生在愉快的教学诱导下激发起对数学的兴趣。如,我教授反证法一课时,首先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经过分析,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时,再提出“反证法”的概念,同学们就很容易掌握了。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尤其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失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心理抚慰,主动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克服困难;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尽管已经看出学生某道题的计算是错误的,但还是以亲切的话语启发学生,使学生既能感到自己的进步和希望,同时又找到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四、分层设计练习和试题,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我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精心设计每个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在反馈基础上,重视讲评,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形成技能技巧。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对学困生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出试卷时,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并在考试前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对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就可能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会得较高分数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逐步培养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的,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转化学困生的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极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学困生也会成为理想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