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是游泳池,池中极不和谐地漂着几艘无帆的船。
船在池里制造了这种不安性和水进入船的声音加剧了恐慌与不幸感;身着古老服饰,面貌诡异的东方女子立在船头,不知所措地喊着“芒种”……
这是《芒种》,我的实验电影。
主题:为什么是“芒种”
《芒种》的命名是以拍摄时的时间来确定的。是一次艺术行为的时间记录,它作为艺术行为的坐标,暗示这是一次有关时间意义的开始。
《芒种》的主题是由形式和可想象到的画面催生出的内容,然后由于内容的确立更丰富了形式的美感和多样性。这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的哲学问题。
我在创作这组作品时先构思一个能够折射上述问题的戏剧性情节,并确定了Video为最合适的表达媒介,而且这个媒介必须要有排他的唯一性。而录像艺术具有独立的艺术特征和美学特质,表现为利用镜头切入的角度和方式所产生的“镜头美学”以及随着录像剪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录像诗学”,即打破录像拍摄过程中的线性脉络,按艺术家的需要强化或重构影像,从而突出自己的心里感受。
在这里,引出包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延续性的质疑。
服饰:日本还是中国?
有人质疑《芒种》中的女子们为何穿着日本“和服”,这确实是我实验中的重点。事实上这些服装全部都是将中国古代服饰还原出来的。然而其所传达出来的韵味却被人误读成他国。这又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在美丽而混杂的当代社会中,青年人迷失、恐惧、努力实现人生理想,却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通过不停地寻找或漂泊来掩饰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对原属本民族文化产生陌生和质疑。
确切地说,独立电影尤其是实验电影是个人化的,那么电影中的美术:服装、化装、道具的每个细节都由自己统筹, 除此之外,色调、场景、设备的选择都由我自己把握。如果把最终的作品比作爱情结晶的话,那么制作的过程是最愉快的,每次我的作品都要涉及到很多门类和学科,所以每次都犹如跟不同肤色的美女产生激情。
四季:从SONY F750到RED ONE
《芒种》“无秩序的绚烂”作为我“季节系列四部”中的第一部,我们使用的设备是高清SONY F750,那么每部都会根据不同的氛围,色调与及要表达的主题都会有所改变,下一部《立寒》“红、白、蓝”则准备用RED ONE 4K电影镜头拍摄。我看中的是RED ONE 4K拍摄的素材可以直接存入硬盘无需采集,直接进行非线剪辑。
至于拍摄的合作,我们主创基本上在影片开始前要讨论多次,包括灯光、机位、镜头风格、色调、氛围、表演、调度。我先说一遍要求,然后他们补充意见,最后再讨论,采纳。我不会在拍摄过程中完全按文案来拍,不会让作品的设计感过强,需要在拍摄过程中让电影更有生命。
因为机器越来越精密及数字化,所以操作的难度降低了,但这对摄影来说是挑战——在人人都可拍摄的时代怎样凸显优势。我和摄影的合作主要是完成演员调度和镜头风格的要求及部分的拍摄,摄影则是出色的记录和现场的二次发挥。
我的影片拍摄完成之后一般都会等段时间才开始剪辑工作,这当然是个人的工作方式。
剪辑主要是把握节奏和方法以及风格的定位。有关剪辑的理念都是由我决定,这也和商业电影完全不同,好莱坞的导演是不让进剪辑室的,剪辑师会告诉他“这是我的工作”。
没所谓:Photo还是Video
媒介并不重要,而是我要表达的东西用怎样的方式最恰如其分地呈现,电影是流动的,那么图片弥补了另一部分,这可能也是我目前选择的工作方式。“总体艺术”的工作方式当然也和我在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的课程有关。我们有图片制作的理论和技术的课程,所以这是我创作的前提。图片制作的特质让我天马行空的想法得以在电脑上发挥和呈现,我的图片有一种氛围,质感犹如油画,在每个时候都和我的电影呼应和交互产生更为奇妙的效果。
回归到14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家都是通才,如米开朗基罗既是雕塑家,同时也有壁画家、油画家等诸多身份。所以我的工作方式是一种回归,尤其是东方美学的回归。为了配合展览,要达到强烈的视听效果,我会结合现场表演,声音和灯光互动等手段来进行创作。
图片在展览中只是一部分,也是最为特殊的内容。因为图片的文案是相对容易,可后期制作非常麻烦。首先是我的图片是用8x10的大画幅相机拍摄,每张约1G,后期每张平均的工作量是一周。
出口:永远要面对的现实
作品的出口永远是艺术家要面对的问题,而随着作品的投入越大也就愈加明显。
我的作品包括实验电影、Video、图片、雕塑装置和服装道具。我一直在最前沿的实验艺术和寻找最为传统的艺术样式而后当代化两种极端形式里游走。而现在的市场,尤其是国内对媒体艺术仍然需要时间接受,尤其是实验电影,Video,但已有了非常明显的发展。至于图片和雕塑则呈现相对的成熟和稳定。
近年诸多美术馆甚至民营美术馆也加入了推广媒体艺术的行列中,2008年中国美术馆馆长在范迪安的主持下举办了一个空前的媒体艺术大展。2009年的ART北京提出了首个“PHOTO北京”的主题展,其中艺术家电影院展出最前沿的Video 艺术,试图建立一种培养市场和学术并重的媒体艺术平台。我的作品也参加了这次的主题展。
新媒体艺术和这个时代的人是最密不可分的,我认为新媒体市场是未来的趋势。作品市场是建立在人们对这种先锋艺术的认知程度和艺术家本身在社会中的信誉度。收藏艺术作品的人买的是概念而非材料,但我们这一代的艺术家对作品的观念和制作的技巧都非常认真,这样使新媒体艺术更快的地能让更多人接受。
船在池里制造了这种不安性和水进入船的声音加剧了恐慌与不幸感;身着古老服饰,面貌诡异的东方女子立在船头,不知所措地喊着“芒种”……
这是《芒种》,我的实验电影。
主题:为什么是“芒种”
《芒种》的命名是以拍摄时的时间来确定的。是一次艺术行为的时间记录,它作为艺术行为的坐标,暗示这是一次有关时间意义的开始。
《芒种》的主题是由形式和可想象到的画面催生出的内容,然后由于内容的确立更丰富了形式的美感和多样性。这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的哲学问题。
我在创作这组作品时先构思一个能够折射上述问题的戏剧性情节,并确定了Video为最合适的表达媒介,而且这个媒介必须要有排他的唯一性。而录像艺术具有独立的艺术特征和美学特质,表现为利用镜头切入的角度和方式所产生的“镜头美学”以及随着录像剪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录像诗学”,即打破录像拍摄过程中的线性脉络,按艺术家的需要强化或重构影像,从而突出自己的心里感受。
在这里,引出包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延续性的质疑。
服饰:日本还是中国?
有人质疑《芒种》中的女子们为何穿着日本“和服”,这确实是我实验中的重点。事实上这些服装全部都是将中国古代服饰还原出来的。然而其所传达出来的韵味却被人误读成他国。这又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在美丽而混杂的当代社会中,青年人迷失、恐惧、努力实现人生理想,却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通过不停地寻找或漂泊来掩饰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对原属本民族文化产生陌生和质疑。
确切地说,独立电影尤其是实验电影是个人化的,那么电影中的美术:服装、化装、道具的每个细节都由自己统筹, 除此之外,色调、场景、设备的选择都由我自己把握。如果把最终的作品比作爱情结晶的话,那么制作的过程是最愉快的,每次我的作品都要涉及到很多门类和学科,所以每次都犹如跟不同肤色的美女产生激情。
四季:从SONY F750到RED ONE
《芒种》“无秩序的绚烂”作为我“季节系列四部”中的第一部,我们使用的设备是高清SONY F750,那么每部都会根据不同的氛围,色调与及要表达的主题都会有所改变,下一部《立寒》“红、白、蓝”则准备用RED ONE 4K电影镜头拍摄。我看中的是RED ONE 4K拍摄的素材可以直接存入硬盘无需采集,直接进行非线剪辑。
至于拍摄的合作,我们主创基本上在影片开始前要讨论多次,包括灯光、机位、镜头风格、色调、氛围、表演、调度。我先说一遍要求,然后他们补充意见,最后再讨论,采纳。我不会在拍摄过程中完全按文案来拍,不会让作品的设计感过强,需要在拍摄过程中让电影更有生命。
因为机器越来越精密及数字化,所以操作的难度降低了,但这对摄影来说是挑战——在人人都可拍摄的时代怎样凸显优势。我和摄影的合作主要是完成演员调度和镜头风格的要求及部分的拍摄,摄影则是出色的记录和现场的二次发挥。
我的影片拍摄完成之后一般都会等段时间才开始剪辑工作,这当然是个人的工作方式。
剪辑主要是把握节奏和方法以及风格的定位。有关剪辑的理念都是由我决定,这也和商业电影完全不同,好莱坞的导演是不让进剪辑室的,剪辑师会告诉他“这是我的工作”。
没所谓:Photo还是Video
媒介并不重要,而是我要表达的东西用怎样的方式最恰如其分地呈现,电影是流动的,那么图片弥补了另一部分,这可能也是我目前选择的工作方式。“总体艺术”的工作方式当然也和我在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的课程有关。我们有图片制作的理论和技术的课程,所以这是我创作的前提。图片制作的特质让我天马行空的想法得以在电脑上发挥和呈现,我的图片有一种氛围,质感犹如油画,在每个时候都和我的电影呼应和交互产生更为奇妙的效果。
回归到14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家都是通才,如米开朗基罗既是雕塑家,同时也有壁画家、油画家等诸多身份。所以我的工作方式是一种回归,尤其是东方美学的回归。为了配合展览,要达到强烈的视听效果,我会结合现场表演,声音和灯光互动等手段来进行创作。
图片在展览中只是一部分,也是最为特殊的内容。因为图片的文案是相对容易,可后期制作非常麻烦。首先是我的图片是用8x10的大画幅相机拍摄,每张约1G,后期每张平均的工作量是一周。
出口:永远要面对的现实
作品的出口永远是艺术家要面对的问题,而随着作品的投入越大也就愈加明显。
我的作品包括实验电影、Video、图片、雕塑装置和服装道具。我一直在最前沿的实验艺术和寻找最为传统的艺术样式而后当代化两种极端形式里游走。而现在的市场,尤其是国内对媒体艺术仍然需要时间接受,尤其是实验电影,Video,但已有了非常明显的发展。至于图片和雕塑则呈现相对的成熟和稳定。
近年诸多美术馆甚至民营美术馆也加入了推广媒体艺术的行列中,2008年中国美术馆馆长在范迪安的主持下举办了一个空前的媒体艺术大展。2009年的ART北京提出了首个“PHOTO北京”的主题展,其中艺术家电影院展出最前沿的Video 艺术,试图建立一种培养市场和学术并重的媒体艺术平台。我的作品也参加了这次的主题展。
新媒体艺术和这个时代的人是最密不可分的,我认为新媒体市场是未来的趋势。作品市场是建立在人们对这种先锋艺术的认知程度和艺术家本身在社会中的信誉度。收藏艺术作品的人买的是概念而非材料,但我们这一代的艺术家对作品的观念和制作的技巧都非常认真,这样使新媒体艺术更快的地能让更多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