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协助诊断新型隐球菌感染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ys75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关于新型隐球菌的实验诊断,方法较多,我科从1978年开始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诊断进行了研究,现将此方法报道如下.</p>

其他文献
患者,男,55岁,1987年5月30日入院.患者1月前双腕伸侧发生伴剧烈瘙痒的暗红色密集丘疹,搔抓后有明显渗出,曾用中药外敷治疗无效.
例1,女,24岁,1984年7月起因面部蝶形红斑、光敏、大量脱发、尿蛋白(++)、狼疮细胞(+),ANA(+)、心肌损害和肝脏损害等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用皮质激素等治疗好转.
期刊

疣状毛癣菌病(Trichophytosis verrucosum)在国内报导不多,我们于1986年5-11月在云南边防部队防治皮肤病中发现疣状毛癣菌病36例.现报道如下.

期刊
本文是我国首次应用免疫缺陷动物―裸小鼠(NIH/nu/nu)建立实验麻风动物模型的报告.用多菌型麻风病人体内的麻风杆菌经足垫皮下途径感染裸鼠,并用免疫正常小鼠作平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感染早期,麻风杆菌在两种小鼠足垫中的生长曲线几乎类似,但感染后一年,菌在裸鼠足垫中增殖大大高于CFW系小鼠,前者为1.21108/足垫,比接种时增殖12100倍,后者为4.20106/足垫,仅增殖420倍.感染后476
期刊
在不同性质的炎症性皮肤病以乙酰胆碱、组胺皮试和皮肤划痕试验,提示在遗传过敏性皮炎(AD)的皮损和外表正常皮肤处的异常反应表现突出,虽非特异,但对诊断有参考价值.皮试的异常反应,除继发于炎症性改变外,通过对不同AD亚型和在不同部位试验的分析比较,发现与遗传过敏性素质有关.

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致病因素多,发病机制复杂,而且多数是IgE抗体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本文采用ELISt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了正常人和荨麻疹病人血清总IgE水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男,57岁.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年余,长期服用瘤可宁,现在病情较前缓和.
患者女,24岁,已婚.患者两年来每次性交之后半小时感外阴瘙痒,有皮疹.几天不同房即减轻,外用皮康霜等皮质激素类药膏有效,但再次同房后上述症状又复发或加重.

泛发性发疹型组织细胞瘤(Generalizederuptive histiocytoma简称GEH)为一种罕见的皮肤良性肿瘤,现将我们近期所见1例报告如下。

期刊

我们根据临床试用免疫核糖核酸(iRNA)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疮及局限性硬皮病有效的启发,于1984年3月-1985年11月采用iRNA注射液治疗了33例系统注红斑狠疮(SLE).并随机选择63例病情类似的SLE患者作为治疗对照,结果发现iRNA对SLE有较好疗效,现将有关情况作一汇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