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塔下锡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初步分析矿区控矿因素,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是主要的赋矿地层;北北西-近南北、北东、近东西向断裂为成矿前断裂,其发育而成的古岩溶是重要的容矿构造,北西向断裂为成矿期断裂,沿断裂及两侧层间破碎带热液充填脉状及似层状富矿体,且不同方向构造支汇部位可形成富矿柱。
[关键词]塔下 岩浆热液 似层状 控矿因素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5-2
近年来,随着对大义山岩体及内、外接触带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区内发现了一大批锡铅锌矿(点)和矿化类型。塔下矿区位于大义山岩体外接触带,为高-中-低温多期次气成—热液矿床,具有锡铜铅锌锑银多金属找矿潜力,是大义山地区似层状及脉状类型综合一体的典型矿床,研究矿区的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总结,对指导大义山周边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1矿床地质概述
1.1矿区地层
区内地层较简单,主要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及滨海相砂页岩,其次为少量的第四纪残坡积和河流冲、洪积物。晚泥盆世地层自下而上为佘田桥组(Ds)、长龙界组(Dc)、锡矿山组(Dx)、孟公坳组(Dm)等;早石炭世主要出露马栏边组(Cm)、天鹅坪组(Ct)、石磴子组(Cs)等(图1)。其中佘田桥组、锡矿山组灰岩夹泥灰岩及石磴子组灰岩与岩体接触处往往变质为矽卡岩,为主要赋矿层位。
1.2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比较发育,不同形式的构造形迹清晰可见,较明显的构造有褶皱、断层、岩溶等。
1.2.1褶皱
区内皱褶较复杂,主要为区域性麻石岭箱型背斜北延至矿区,背斜轴向北北西,向北缓倾状,核部由佘田桥组地层组成,两翼为长龙界组、锡矿山组及石炭统地层组成,核部皱褶平缓开阔,轴面向东陡倾,为一西翼少陡的斜歪皱褶,倾角10~20°,两翼较陡,倾角45~60°。背斜核部层间拖拉皱褶发育,易形成层间破碎带,区内似层状矿体多发育此部位;背斜西翼由于断层造成地层直立,局部向东倒转,箱状背斜两翼转折部位,断裂发育,为重要含矿构造,区内主要矿化异常分布于转折部位。
1.2.2断层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以北北西—近南北向断褶带为主体,伴随北东、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构成了区内总体构造格架。其中北北西—近南北向及北西向断裂为早期构造,被近东西向、北东向断裂所切割。
北北西—近南北向断裂:该組断裂以F2、F3断裂规模最大,次为F4断裂。F3断裂为区域性控矿断裂水口山—大义山断裂的南延部分,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 F4断裂为F3次一级断裂,与F3断裂近平行产出,延伸长约2300m,宽1~3m,断裂具多次活动特征,为区内主要容矿构造。
北西向断裂:断裂宽2~4m,倾向北东,倾角74~82°,断裂具多次活动,为区内主要容矿构造,且在断裂交汇部位矿化富集。
1.2.3岩溶构造
矿区岩溶较发育,主要分布于断裂带中,溶洞规模大小不一,形成时代有先后,溶洞往往成串珠分布,可分为成矿前和成矿后的溶洞,成矿前的溶洞规模较小,被矿化体充填;成矿后的溶洞多被半充填,充填物为泥、砂或河卵石,溶洞规模大小悬殊,大者长百米以上,小的仅数米。
1.3矿区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主要呈隐伏产出,仅矿区南西角出露晚侏罗世泥板田超单元青单元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为大义山泥板田岩体的一部分,为区内主要成矿岩体,为区内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和气、热液。该岩体由西往东沿倾斜方向延伸,呈隐伏分布于泥盆—石炭纪地层下,岩体顶界总体呈西高东低,并沿岩体长轴方向出现凹、凸相间,岩体产出标高为-200~>400m。区内矽卡岩成矿与岩体顶界形态密切相关,矿体主要分布于岩体凹陷部位,而凸出部位往往矿化较差。
2矿体地质特征
2.1矿床类型及产出特征
根据成矿作用、成矿方式及矿床特征,区内可分为破碎带脉型、层间破碎带型及矽卡岩型三种矿化类型,矿体主要呈隐伏产出。①破碎带脉型主要受F4及北西向隐伏断裂控制,呈串珠状分布,发现矿体2个,矿体走向长50-200m,倾向延伸100-300m,厚3.0-9.32m,Sn品位0.07-0.14×10-2;Cu品位0.17-0.19×10-2;Pb品位1.60-2.37×10-2;Zn品位5.08-5.52×10-2;Ag品位104.9-290.81×10-6。在断裂交汇部位富集,倾向延伸大于走向延伸;②层间破碎带型主要分布于厚层状灰岩与生物屑灰岩、泥灰岩构成的软硬层间破碎带中,近南北向及北西向构造为矿体导矿构造,发现矿体3个,矿体厚1.34~4.26m,Sn品位0.11~0.83×10-2;Cu品位0.24~2.56×10-2;Pb品位0.88~1.35×10-2;Zn品位4.46~8.42×10-2;Ag品位65.45~116.83×10-6;③矽卡岩型矿体受晚侏罗世泥板田超单元藤山坳单元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控制,产于白云质大理岩中,受构造裂隙控制,可分为充填交代型铜矿体和产于接触带中含铜矽卡岩型矿体。充填交代型铜矿体:发现矿体十几个,其中较大的矿体有2个,矿体位于100~370m标高内,水平宽3~15m,延伸200~300m,矿体受北东向及北西向构造控制,矿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0~70°,矿体呈囊状、柱状。含铜矽卡岩型矿体:发现矿体9个,其中主要矿体1个,位于50~-50m标高内,矿体长400m左右,沿倾向长180~250m,厚2.85~13.61m。矿体受岩体凹陷部位控制,矿体一般呈似层状和透镜状等。
2.2矿体的空间分布
(1)在平面上沿近南北向构造裂隙(含古岩溶)呈串珠状分布。从矿体的形态和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分析,矿体充填在古溶洞中,矿体的形态产状受古溶洞控制。由此推断,矿体的这种分布形式可能受控于古岩溶群 (带)及后期导矿构造。 (2)矿体沿层间破碎带分布。岩层受侧向挤压形成褶皱的过程中,在灰岩脆性与韧性层面间,往往产生滑动而形成层间破碎带或裂隙,在背斜的转折端还可形成虚脱空间,这些构造是矿液聚集的有利场所,因而矿体可沿这些层间滑动构造分布。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矿体可沿层间滑动构造充填,并与围岩产生交代作用,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体。
(3)矿体沿岩体凹陷部位分布。沿岩体接触带及岩体凹陷部位,不纯灰岩与岩体接触形成钙、镁质矽卡岩,尤其在斜向凹陷部位成矿更有利。
2.3矿石特征
主要包括矿石的矿物成分,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的分布特点等。
2.3.1矿物成分
金属矿物主要有锡石、毒砂、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黑钨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银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白云石、方解石、电气石、透辉石、阳起石、金云母绿泥石等。
锡石:棕红、棕褐色,多呈他形细粒状,呈集合体产出,呈斑团状、浸染状分布。
黄铜矿:他形粒状、粒状集合体状,分散分布在毒砂粒间或裂隙间,或与闪锌矿共生。粒度范围0.002~0.5毫米。
黄铁矿:呈半自形至自形,多见自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态的断面,粒度变化大,为二个世代,粒度小于0.005毫米至1.96毫米,集合体粒度可至3毫米,黄铁矿有碎裂现象,又黄铁矿成团块、条带、浸染形式分布,局部与闪锌矿共生,并有被闪锌矿交代现象。
方铅矿:他形粒状,星散分布在黄铁矿粒间或与闪锌矿共生,并交代闪锌矿。
闪锌矿:他形粒状、粒状集合体状,具裂纹,交代、包含黄铁矿,也有包含于黄铁矿当中。在闪锌矿中有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车轮矿等的出溶物。
毒砂:结晶较好,呈自形柱状、柱粒状、菱柱状、矛头状,聚集呈块状,粒度较粗,具强非均质性。多碎裂,裂纹中充填脉石矿物和黄铜矿,粒间分布有白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
2.3.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自形粒状结构、边缘结构、填隙结构、晶架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
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稠密条带状浸染状构造。
2.4围岩蚀变
蚀变主要有大理岩化、矽卡岩化、云英岩化、角岩化、绿泥石化、红色碳酸盐化、硫化物化及赤铁矿化(红化)。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主要为大理岩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云英岩化及硫化物化。
3控矿因素初步分析
3.1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矿区赋矿地层主要为锡矿山组及佘田桥组,这些地层一般为薄层状,中一厚层状或巨厚层状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不纯灰岩,岩石化学性质较活泼,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褶皱和断裂,在褶皱的翼部多形成层间滑动构造,成为层间破碎带,在背斜的转折部位,可形成滑脱空间,如有矿液运移到这些构造中,一方面沿这些构造空间充填,另一方面,由于围岩的化学性质活泼,矿液易与围岩产生交代作用,形成热液充填交代型矿体;在岩体接触部位,形成钙、镁矽卡岩,故在这些地层中可形成具工业价值的矿体。
3.2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区内矿体主要由区域性近南北向控矿构造及“大义山式”次级断裂导矿、容矿构造联合控制。F3断裂为区域性水口山—大义山断裂的南延部分,为主要控矿构造,断裂沿塔下背斜核部自北往南纵贯矿区,具多期次活动特征,沿断裂带溶蚀古溶洞发育,在后期“大义山式”次级断裂导矿控制下,充填锡铅锌矿体;“大义山式”次级断裂主要发育北东、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为区内主要导矿、容矿断裂(矿区主要似层状矿体分布其两侧);层间破碎带分布于大理岩化白云质灰岩中,隐伏产出。
3.3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对大义山岩体内矿床硫、铅、氢、氧同位素测试,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壳源重熔型岩浆,属岩浆来源型矿床;对岩体外接触带矿床进行同位素测试,也认为成矿矿物主要来源于岩浆,少部分来源于地层,而本区位于大义山岩体外接触带,与大义山铜盆岭、大顺窿等矿区应属同一个成矿系列,其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巖浆,少部分来源于地层。
岩浆的侵入可使容矿构造再次活动,岩浆的上侵,具有一种矢能量的特征,早期形成的断裂或裂隙构造,在岩浆入侵的动力作用下,重新活动,局部也可由岩浆动力产生新的破裂构造。这些构造在岩浆期后,是岩浆热液携带成矿物质充填成矿的有利部位。
岩浆的多次侵入可导致成矿的多阶段性,从岩矿鉴定中矿物的穿插关系及矿物晶粒大小变化可看出,矿物至少经历了两次活动。
参考文献
[1]曾志方,曾佐勋,曾永红,等.湖南桂阳白沙子岭锡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中国地质,2008.8.
[2]伍光英,潘仲芳,侯增谦,等.湖南大义山锡多金属矿田矿体分布规律、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J].地质与勘探,2005,41(2):6-11.
[3]赵亮,马德成.郴州柿竹园野鸡尾南铅锌矿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J].矿产与地质,2010.2.
[4] 陈小文,伍建柏等.湖南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J].资源论坛,2008.(4).
[关键词]塔下 岩浆热液 似层状 控矿因素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5-2
近年来,随着对大义山岩体及内、外接触带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区内发现了一大批锡铅锌矿(点)和矿化类型。塔下矿区位于大义山岩体外接触带,为高-中-低温多期次气成—热液矿床,具有锡铜铅锌锑银多金属找矿潜力,是大义山地区似层状及脉状类型综合一体的典型矿床,研究矿区的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总结,对指导大义山周边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1矿床地质概述
1.1矿区地层
区内地层较简单,主要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及滨海相砂页岩,其次为少量的第四纪残坡积和河流冲、洪积物。晚泥盆世地层自下而上为佘田桥组(Ds)、长龙界组(Dc)、锡矿山组(Dx)、孟公坳组(Dm)等;早石炭世主要出露马栏边组(Cm)、天鹅坪组(Ct)、石磴子组(Cs)等(图1)。其中佘田桥组、锡矿山组灰岩夹泥灰岩及石磴子组灰岩与岩体接触处往往变质为矽卡岩,为主要赋矿层位。
1.2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比较发育,不同形式的构造形迹清晰可见,较明显的构造有褶皱、断层、岩溶等。
1.2.1褶皱
区内皱褶较复杂,主要为区域性麻石岭箱型背斜北延至矿区,背斜轴向北北西,向北缓倾状,核部由佘田桥组地层组成,两翼为长龙界组、锡矿山组及石炭统地层组成,核部皱褶平缓开阔,轴面向东陡倾,为一西翼少陡的斜歪皱褶,倾角10~20°,两翼较陡,倾角45~60°。背斜核部层间拖拉皱褶发育,易形成层间破碎带,区内似层状矿体多发育此部位;背斜西翼由于断层造成地层直立,局部向东倒转,箱状背斜两翼转折部位,断裂发育,为重要含矿构造,区内主要矿化异常分布于转折部位。
1.2.2断层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以北北西—近南北向断褶带为主体,伴随北东、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构成了区内总体构造格架。其中北北西—近南北向及北西向断裂为早期构造,被近东西向、北东向断裂所切割。
北北西—近南北向断裂:该組断裂以F2、F3断裂规模最大,次为F4断裂。F3断裂为区域性控矿断裂水口山—大义山断裂的南延部分,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 F4断裂为F3次一级断裂,与F3断裂近平行产出,延伸长约2300m,宽1~3m,断裂具多次活动特征,为区内主要容矿构造。
北西向断裂:断裂宽2~4m,倾向北东,倾角74~82°,断裂具多次活动,为区内主要容矿构造,且在断裂交汇部位矿化富集。
1.2.3岩溶构造
矿区岩溶较发育,主要分布于断裂带中,溶洞规模大小不一,形成时代有先后,溶洞往往成串珠分布,可分为成矿前和成矿后的溶洞,成矿前的溶洞规模较小,被矿化体充填;成矿后的溶洞多被半充填,充填物为泥、砂或河卵石,溶洞规模大小悬殊,大者长百米以上,小的仅数米。
1.3矿区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主要呈隐伏产出,仅矿区南西角出露晚侏罗世泥板田超单元青单元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为大义山泥板田岩体的一部分,为区内主要成矿岩体,为区内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和气、热液。该岩体由西往东沿倾斜方向延伸,呈隐伏分布于泥盆—石炭纪地层下,岩体顶界总体呈西高东低,并沿岩体长轴方向出现凹、凸相间,岩体产出标高为-200~>400m。区内矽卡岩成矿与岩体顶界形态密切相关,矿体主要分布于岩体凹陷部位,而凸出部位往往矿化较差。
2矿体地质特征
2.1矿床类型及产出特征
根据成矿作用、成矿方式及矿床特征,区内可分为破碎带脉型、层间破碎带型及矽卡岩型三种矿化类型,矿体主要呈隐伏产出。①破碎带脉型主要受F4及北西向隐伏断裂控制,呈串珠状分布,发现矿体2个,矿体走向长50-200m,倾向延伸100-300m,厚3.0-9.32m,Sn品位0.07-0.14×10-2;Cu品位0.17-0.19×10-2;Pb品位1.60-2.37×10-2;Zn品位5.08-5.52×10-2;Ag品位104.9-290.81×10-6。在断裂交汇部位富集,倾向延伸大于走向延伸;②层间破碎带型主要分布于厚层状灰岩与生物屑灰岩、泥灰岩构成的软硬层间破碎带中,近南北向及北西向构造为矿体导矿构造,发现矿体3个,矿体厚1.34~4.26m,Sn品位0.11~0.83×10-2;Cu品位0.24~2.56×10-2;Pb品位0.88~1.35×10-2;Zn品位4.46~8.42×10-2;Ag品位65.45~116.83×10-6;③矽卡岩型矿体受晚侏罗世泥板田超单元藤山坳单元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控制,产于白云质大理岩中,受构造裂隙控制,可分为充填交代型铜矿体和产于接触带中含铜矽卡岩型矿体。充填交代型铜矿体:发现矿体十几个,其中较大的矿体有2个,矿体位于100~370m标高内,水平宽3~15m,延伸200~300m,矿体受北东向及北西向构造控制,矿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0~70°,矿体呈囊状、柱状。含铜矽卡岩型矿体:发现矿体9个,其中主要矿体1个,位于50~-50m标高内,矿体长400m左右,沿倾向长180~250m,厚2.85~13.61m。矿体受岩体凹陷部位控制,矿体一般呈似层状和透镜状等。
2.2矿体的空间分布
(1)在平面上沿近南北向构造裂隙(含古岩溶)呈串珠状分布。从矿体的形态和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分析,矿体充填在古溶洞中,矿体的形态产状受古溶洞控制。由此推断,矿体的这种分布形式可能受控于古岩溶群 (带)及后期导矿构造。 (2)矿体沿层间破碎带分布。岩层受侧向挤压形成褶皱的过程中,在灰岩脆性与韧性层面间,往往产生滑动而形成层间破碎带或裂隙,在背斜的转折端还可形成虚脱空间,这些构造是矿液聚集的有利场所,因而矿体可沿这些层间滑动构造分布。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矿体可沿层间滑动构造充填,并与围岩产生交代作用,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体。
(3)矿体沿岩体凹陷部位分布。沿岩体接触带及岩体凹陷部位,不纯灰岩与岩体接触形成钙、镁质矽卡岩,尤其在斜向凹陷部位成矿更有利。
2.3矿石特征
主要包括矿石的矿物成分,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的分布特点等。
2.3.1矿物成分
金属矿物主要有锡石、毒砂、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黑钨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银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白云石、方解石、电气石、透辉石、阳起石、金云母绿泥石等。
锡石:棕红、棕褐色,多呈他形细粒状,呈集合体产出,呈斑团状、浸染状分布。
黄铜矿:他形粒状、粒状集合体状,分散分布在毒砂粒间或裂隙间,或与闪锌矿共生。粒度范围0.002~0.5毫米。
黄铁矿:呈半自形至自形,多见自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态的断面,粒度变化大,为二个世代,粒度小于0.005毫米至1.96毫米,集合体粒度可至3毫米,黄铁矿有碎裂现象,又黄铁矿成团块、条带、浸染形式分布,局部与闪锌矿共生,并有被闪锌矿交代现象。
方铅矿:他形粒状,星散分布在黄铁矿粒间或与闪锌矿共生,并交代闪锌矿。
闪锌矿:他形粒状、粒状集合体状,具裂纹,交代、包含黄铁矿,也有包含于黄铁矿当中。在闪锌矿中有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车轮矿等的出溶物。
毒砂:结晶较好,呈自形柱状、柱粒状、菱柱状、矛头状,聚集呈块状,粒度较粗,具强非均质性。多碎裂,裂纹中充填脉石矿物和黄铜矿,粒间分布有白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
2.3.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自形粒状结构、边缘结构、填隙结构、晶架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
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稠密条带状浸染状构造。
2.4围岩蚀变
蚀变主要有大理岩化、矽卡岩化、云英岩化、角岩化、绿泥石化、红色碳酸盐化、硫化物化及赤铁矿化(红化)。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主要为大理岩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云英岩化及硫化物化。
3控矿因素初步分析
3.1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矿区赋矿地层主要为锡矿山组及佘田桥组,这些地层一般为薄层状,中一厚层状或巨厚层状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不纯灰岩,岩石化学性质较活泼,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褶皱和断裂,在褶皱的翼部多形成层间滑动构造,成为层间破碎带,在背斜的转折部位,可形成滑脱空间,如有矿液运移到这些构造中,一方面沿这些构造空间充填,另一方面,由于围岩的化学性质活泼,矿液易与围岩产生交代作用,形成热液充填交代型矿体;在岩体接触部位,形成钙、镁矽卡岩,故在这些地层中可形成具工业价值的矿体。
3.2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区内矿体主要由区域性近南北向控矿构造及“大义山式”次级断裂导矿、容矿构造联合控制。F3断裂为区域性水口山—大义山断裂的南延部分,为主要控矿构造,断裂沿塔下背斜核部自北往南纵贯矿区,具多期次活动特征,沿断裂带溶蚀古溶洞发育,在后期“大义山式”次级断裂导矿控制下,充填锡铅锌矿体;“大义山式”次级断裂主要发育北东、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为区内主要导矿、容矿断裂(矿区主要似层状矿体分布其两侧);层间破碎带分布于大理岩化白云质灰岩中,隐伏产出。
3.3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对大义山岩体内矿床硫、铅、氢、氧同位素测试,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壳源重熔型岩浆,属岩浆来源型矿床;对岩体外接触带矿床进行同位素测试,也认为成矿矿物主要来源于岩浆,少部分来源于地层,而本区位于大义山岩体外接触带,与大义山铜盆岭、大顺窿等矿区应属同一个成矿系列,其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巖浆,少部分来源于地层。
岩浆的侵入可使容矿构造再次活动,岩浆的上侵,具有一种矢能量的特征,早期形成的断裂或裂隙构造,在岩浆入侵的动力作用下,重新活动,局部也可由岩浆动力产生新的破裂构造。这些构造在岩浆期后,是岩浆热液携带成矿物质充填成矿的有利部位。
岩浆的多次侵入可导致成矿的多阶段性,从岩矿鉴定中矿物的穿插关系及矿物晶粒大小变化可看出,矿物至少经历了两次活动。
参考文献
[1]曾志方,曾佐勋,曾永红,等.湖南桂阳白沙子岭锡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中国地质,2008.8.
[2]伍光英,潘仲芳,侯增谦,等.湖南大义山锡多金属矿田矿体分布规律、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J].地质与勘探,2005,41(2):6-11.
[3]赵亮,马德成.郴州柿竹园野鸡尾南铅锌矿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J].矿产与地质,2010.2.
[4] 陈小文,伍建柏等.湖南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J].资源论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