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模,是位于皖南歙县的徽派古村,始建于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时代。后经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宠,决定以盛唐时的风范重建村庄,取名“唐模”。意即“唐朝模范村”。
优雅沙堤亭
我的唐模之旅始于村口的沙堤亭和槐荫树枝。这儿便是被人们奉为中国水口文化最典型的地方。中国很多村庄都会在水口建塔,相同的建造理念催生了同质化的造型,除了能“宝塔镇河妖”外,带给人最多的就是视觉疲劳。唐模的沙堤亭也滥觞于风水,但是在看到它时我首先惊叹于它的风雅:飞扬的亭角如拉开的半弓。修长的三层塔身,独立溪边,如靓女临风。
沙堤亭边是一棵名为槐荫树的千年香樟树,据说是《天仙配》中老槐树的原型。槐荫树上挂满了象征百年好合的红飘带,把槐荫树装扮得好像扎满红头绳的农家女。而溪流对岸是另一棵樟树,虽然不似槐荫树那般别有风情,但是比槐荫树更挺拔阳刚。想到“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的诗句,为这两棵树感叹。虽然只隔着一条狭窄的溪流,而且两岸还有曲折的蜈蚣桥连接,但是它们却老死不能往来。比隔着每年借着鹊桥约会一次的织女牛郎来得更为凄惨。惟有双方伸出如手臂的枝条,似乎在等待千年后的牵手。
时值正午,太阳在肆无忌惮地显示它的淫威。静坐沙堤亭的我,呼着经树枝和亭顶过渡过的双重凉气,任溪面清风轻拂衣襟,轻摇纸扇看村口汗涔涔的MM朝亭子大步流星地赶来……想必《天仙配》选此树为外景定事出有因,老樟树下八角亭里,董永和七仙女的传奇每天都在演绎中。
碧玉小西湖
顺着溪流边的小路往里走,会看到一座牌坊悠闲地立在菜地中。这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牌坊”。它记录了清时许承宣、许承家同胞兄弟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和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考中进士,并被钦点人翰林院的历史。牌坊周边没有任何建筑呼应,显得茕茕孑立。但是却给我这样形单影只的旅人强烈的心理暗示:前面就是杏花村。
穿过睥坊就来到了著名的“小西湖”。如果说建设唐模是徽州人忠君的表现,那么“小西湖”则是尽孝的代表。清初唐模有位许氏富商在苏浙皖赣经营36家当铺,时称36典。见乃母想游览杭州西湖,苦于山高路远。于是不惜巨资挖塘垒坝,仿西湖景致,是为“小西湖”,又在湖边修筑亭台楼阁。园内遍植檀花,园外溪流环绕,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取名“檀干园”。和西湖比,“小西湖”少了一份精致,但是多了些山野气息。
西湖好比美艳的影星,任何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幻想她当大众情人,但却缺乏和它常相厮守的信心。而“小西湖”则是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有份与生俱来的亲近感。穿行其中,自在而欢欣。
听水高阳桥
晃过平实的灵官桥后,就到了唐模最繁华的地方“水街”。可是最先喧嚣起来的却是那些鸭子。它们抢完了村人撒在岸边石板路上的稻谷后,撅起屁股招摇过市,走上石板桥,在和煦的阳光下伸开翅膀,成群结队地表演跳水,溅起的水花一点点打湿游客衣襟。惊起的涟漪一波波地拍打着高阳桥结实的桥基。桥基就如同水坝,把水渠分为两段,但是却挡不住流水,上游来水如丝般从桥基上飘下,就如同飘在风中的刘海儿,给稳重的廊桥带来了一丝飘逸的气息。高阳桥是我见过最有韵味的桥。溪流两岸耸立的马头墙都把高昂的头朝桥的方向汇聚,如百鸟朝凤,而廊桥顶上两边飞扬修长的墙身则从桥两头伸出,再加上廊桥两边各四个灯笼对其腾云驾雾式的烘托,使上半个廊桥真有彩凤展翅欲飞的意像。而下半个廊桥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情。红色的双拱上映在如镜的上面,就如肯德基双色拱门样诱人。而双拱和它们在水面形成的倒影共同努力,把这拱门进化成了一副眼镜。置身其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校园,戴着深色边框眼镜,下巴点书着地,俯身青草地上,贪婪地吸收着和煦的阳光。
天空中适时地飘起了小雨,于是有了赖在廊桥上不走的理由,推开廊桥中央的雕花木窗,听着潺潺水声,呼着潮湿的水气,痴痴地看着水边洗衣的红衣女。眼光随着捣衣棍起落,任由捣衣声把思绪带到远方。
赏戏尚义堂
置身唐模,总是不自觉地想到苏州园林。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园林生活化的典范的话,那唐模则是生活园林化的杰作。苏州园林是在闹市中引入山水,把宁静锁在红瓦白墙外,有荒漠中造绿洲独善其身的意味;而唐模则是依山水而筑民居,点缀亭桥楼阁收天地人麾下,让喧嚣融化在青山绿水中。
在高阳桥发过呆后就该在尚义堂小憩了。小小的村庄,居然分布有许氏宗祠、尚义堂、继善堂、铭德堂四大祠堂。徽州人的宗族观念之强在唐模可见一斑。在四大祠堂中,我在尚义堂中停留的时间最长。较之于其它三大祠堂的庄严,这祠堂逛起来有几分轻松。穿过如大鹏展翅般飞扬的大门,两棵巨大的松树把人的视眼局促于一隅,就像相机取镜器,浓缩了前方的美丽。透过松针,黄梅戏的语调扑面而来。钻过树枝后,眼前豁然开朗。小小的戏台上,一顶花轿为背景,四只红灯为烘托,银发苍苍的老翁拉响了悠扬的胡琴。六旬大娘清清嗓子开始了“天仙配”。没有观众时她忘记了台下的寂静,自娱自乐眉目传情;当旅客挤满天井时,她不时双手伸起,平息台下掌声,俨然大牌明星。从平静到显赫的过渡就如同平滑的抛物线,看不到一丝波澜。
作别尚义堂,唐模水街已到尽头。在夕阳下再一次回眸,真想生命能有轮回,我想尝试那无争的生活:少时愿靠在美人靠上玩耍,逗着水渠中的鸭子,笑容温暖纯真;年纪稍大些,和恋人坐在石桥上,一手牵着她一手牵着飞到半空中的风筝;年华老去,就坐在高高的门槛上,一边抚摸着黄狗一边吸着烟追忆在唐模的似水时光。吐一个烟圈,随着袅袅青烟一起,溶解在皖南那片古老而蔚蓝的天空中。
优雅沙堤亭
我的唐模之旅始于村口的沙堤亭和槐荫树枝。这儿便是被人们奉为中国水口文化最典型的地方。中国很多村庄都会在水口建塔,相同的建造理念催生了同质化的造型,除了能“宝塔镇河妖”外,带给人最多的就是视觉疲劳。唐模的沙堤亭也滥觞于风水,但是在看到它时我首先惊叹于它的风雅:飞扬的亭角如拉开的半弓。修长的三层塔身,独立溪边,如靓女临风。
沙堤亭边是一棵名为槐荫树的千年香樟树,据说是《天仙配》中老槐树的原型。槐荫树上挂满了象征百年好合的红飘带,把槐荫树装扮得好像扎满红头绳的农家女。而溪流对岸是另一棵樟树,虽然不似槐荫树那般别有风情,但是比槐荫树更挺拔阳刚。想到“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的诗句,为这两棵树感叹。虽然只隔着一条狭窄的溪流,而且两岸还有曲折的蜈蚣桥连接,但是它们却老死不能往来。比隔着每年借着鹊桥约会一次的织女牛郎来得更为凄惨。惟有双方伸出如手臂的枝条,似乎在等待千年后的牵手。
时值正午,太阳在肆无忌惮地显示它的淫威。静坐沙堤亭的我,呼着经树枝和亭顶过渡过的双重凉气,任溪面清风轻拂衣襟,轻摇纸扇看村口汗涔涔的MM朝亭子大步流星地赶来……想必《天仙配》选此树为外景定事出有因,老樟树下八角亭里,董永和七仙女的传奇每天都在演绎中。
碧玉小西湖
顺着溪流边的小路往里走,会看到一座牌坊悠闲地立在菜地中。这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牌坊”。它记录了清时许承宣、许承家同胞兄弟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和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考中进士,并被钦点人翰林院的历史。牌坊周边没有任何建筑呼应,显得茕茕孑立。但是却给我这样形单影只的旅人强烈的心理暗示:前面就是杏花村。
穿过睥坊就来到了著名的“小西湖”。如果说建设唐模是徽州人忠君的表现,那么“小西湖”则是尽孝的代表。清初唐模有位许氏富商在苏浙皖赣经营36家当铺,时称36典。见乃母想游览杭州西湖,苦于山高路远。于是不惜巨资挖塘垒坝,仿西湖景致,是为“小西湖”,又在湖边修筑亭台楼阁。园内遍植檀花,园外溪流环绕,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取名“檀干园”。和西湖比,“小西湖”少了一份精致,但是多了些山野气息。
西湖好比美艳的影星,任何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幻想她当大众情人,但却缺乏和它常相厮守的信心。而“小西湖”则是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有份与生俱来的亲近感。穿行其中,自在而欢欣。
听水高阳桥
晃过平实的灵官桥后,就到了唐模最繁华的地方“水街”。可是最先喧嚣起来的却是那些鸭子。它们抢完了村人撒在岸边石板路上的稻谷后,撅起屁股招摇过市,走上石板桥,在和煦的阳光下伸开翅膀,成群结队地表演跳水,溅起的水花一点点打湿游客衣襟。惊起的涟漪一波波地拍打着高阳桥结实的桥基。桥基就如同水坝,把水渠分为两段,但是却挡不住流水,上游来水如丝般从桥基上飘下,就如同飘在风中的刘海儿,给稳重的廊桥带来了一丝飘逸的气息。高阳桥是我见过最有韵味的桥。溪流两岸耸立的马头墙都把高昂的头朝桥的方向汇聚,如百鸟朝凤,而廊桥顶上两边飞扬修长的墙身则从桥两头伸出,再加上廊桥两边各四个灯笼对其腾云驾雾式的烘托,使上半个廊桥真有彩凤展翅欲飞的意像。而下半个廊桥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情。红色的双拱上映在如镜的上面,就如肯德基双色拱门样诱人。而双拱和它们在水面形成的倒影共同努力,把这拱门进化成了一副眼镜。置身其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校园,戴着深色边框眼镜,下巴点书着地,俯身青草地上,贪婪地吸收着和煦的阳光。
天空中适时地飘起了小雨,于是有了赖在廊桥上不走的理由,推开廊桥中央的雕花木窗,听着潺潺水声,呼着潮湿的水气,痴痴地看着水边洗衣的红衣女。眼光随着捣衣棍起落,任由捣衣声把思绪带到远方。
赏戏尚义堂
置身唐模,总是不自觉地想到苏州园林。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园林生活化的典范的话,那唐模则是生活园林化的杰作。苏州园林是在闹市中引入山水,把宁静锁在红瓦白墙外,有荒漠中造绿洲独善其身的意味;而唐模则是依山水而筑民居,点缀亭桥楼阁收天地人麾下,让喧嚣融化在青山绿水中。
在高阳桥发过呆后就该在尚义堂小憩了。小小的村庄,居然分布有许氏宗祠、尚义堂、继善堂、铭德堂四大祠堂。徽州人的宗族观念之强在唐模可见一斑。在四大祠堂中,我在尚义堂中停留的时间最长。较之于其它三大祠堂的庄严,这祠堂逛起来有几分轻松。穿过如大鹏展翅般飞扬的大门,两棵巨大的松树把人的视眼局促于一隅,就像相机取镜器,浓缩了前方的美丽。透过松针,黄梅戏的语调扑面而来。钻过树枝后,眼前豁然开朗。小小的戏台上,一顶花轿为背景,四只红灯为烘托,银发苍苍的老翁拉响了悠扬的胡琴。六旬大娘清清嗓子开始了“天仙配”。没有观众时她忘记了台下的寂静,自娱自乐眉目传情;当旅客挤满天井时,她不时双手伸起,平息台下掌声,俨然大牌明星。从平静到显赫的过渡就如同平滑的抛物线,看不到一丝波澜。
作别尚义堂,唐模水街已到尽头。在夕阳下再一次回眸,真想生命能有轮回,我想尝试那无争的生活:少时愿靠在美人靠上玩耍,逗着水渠中的鸭子,笑容温暖纯真;年纪稍大些,和恋人坐在石桥上,一手牵着她一手牵着飞到半空中的风筝;年华老去,就坐在高高的门槛上,一边抚摸着黄狗一边吸着烟追忆在唐模的似水时光。吐一个烟圈,随着袅袅青烟一起,溶解在皖南那片古老而蔚蓝的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