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索,并分析其实施成效。
【关键词】新常态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B-0049-02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提出后,意味着“旧常态”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正失去竞争力,中国经济必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未来的高速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要有数量充足的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形成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内部管理的长效机制,改进方法手段,实施督导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新常态”背景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应把握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新常态”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要摆脱“旧常态”。所谓“旧常态”,是指一段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因素累积,并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已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旧常态”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这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有关领导对职业教育“新常态”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速调整、保障改善民生、人才需求结构、资源配置方式、推进依法治国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方式而转变。
作为职业学校,应该把握职业教育“新常态”的内涵,积极适应职业教育“新常态”的需求,全面服务“新常态”的转变,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落脚点是人才的培养,而校企深度融合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次,合理设置和优化专业。从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粤桂合作特别实验区看,应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旅游、生物、交通等新兴产业。作为职业学校,应紧随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交通、环境、旅游、服务业等新型专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最后,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深化体制改革,搭建学校与政、行、企、校多方合作的平台。例如,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牵头,联合梧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园部分企业以及全市十所中职学校共同组建电子信息集团,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模式;通过与广东的职业院校及其他高校交流、合作,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互派老师、互换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校师资和办学水平。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的“新常态”更加注重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确保成人成才同行,技能素养同修。然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此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改革校企合作的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互惠互利。
(一)健全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出台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机构职责》《校企合作章程》《学生企业课程鉴定表》等一系列校企合作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为首的校企合作办公室,明确了各部门岗位职责,规范管理校企合作。同时,学校结合示范校建设任务,深入电子信息工业园区企业调研,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并与梧州住电汽车线束有限公司、梧州恒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相融合。提升学生德育内涵,做人与做事同学,技能与素养同修,成人与成才同步。学校结合企业的从业标准,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为载体,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环保责任意识等的培养。同时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参加企业实践课程,以企业要求养成职业规范,以行业标准提升从业素养,学生耳濡目染以纪律、礼仪、忠诚、敬业、合作、责任、服务、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并在各工作岗位中践行,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
学生通过在企业课程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技术和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企业课程实践的教学计划,学校教务处与企业技术部对接课程设置,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经理担任企业文化、礼仪和职业素养、面试技巧、专业技术、产品简介等课程,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课程时间和效果,技术素养同修。
(三)充分关注学生发展,构建集中管理模式。传统的校企合作是放养式的管理模式,第三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际是就业,学生不能很好转换角色,适应不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导致学生经常更换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充分关注学生发展,安排驻厂老师和班级相应的班主任进行全程管理,帮助学生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周一学校领导到企业开校会,了解学生在企业学习情况,与企业及时沟通交流,总结企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效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经过对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不断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校企合作企业共有30多家,主要以电子信息产业园梧州住电汽车线束有限公司、梧州恒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共派出八批学生进行企业课程实践学习,达一千余人。通过与企业无缝对接,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了科研项目研究等内容,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加企业课程实践的学生,深刻感受自己成长了不少,体会了工作的酸甜苦辣,更懂得珍惜校园学习生活,更懂得班集体的温暖和团结。回校后大部分学生提升了服从精神、责任感、职业能力素养。
第二,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共同开发和编写符合学生技能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专业教材。
第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立了几十个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构建了“教学产”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第四,科研项目硕果累累,企业参与学校科研项目,增加了科研项目开展的实效性,成功申报了多个自治区级一级、二级、三级立项,学校科研排名大大提升。
第五,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14年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共派出200多人次下企业锻炼,了解书本知识与企业新理念的衔接,使“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提高。
四、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启示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以经济“新常态”为导向,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但也存在了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和思考。
第一,学校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课程实践,是践行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任务的根本途径。但由于家长和学生的不理解及企业合作不到位,造成校企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二,职业教育“新常态”更加注重学生内涵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依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实现了学岗对接。
第三,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使学校寻找合作对象时会遇到较多阻力。只有学校的专业链和企业的产业链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毕业生与企业岗位对接,企业才有可能长期深层次地合作下去,甚至会主动与学校合作。
第四,政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政府出资金、出场地,企业出技术、部分设备,由学校企业共同负责专业化管理的办学模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第五,以粤桂合作特别实验区为契机,探索政府规划创办实验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职业教育配套发展的“实验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股份合作模式,实现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厂房、教室、宿舍、设备、场地以及技术人才等软、硬件资源共享。
第六,校企合作无法律制度作保障。目前校企合作没有法制保障,尽管教育部已制定了一些支持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措施,但对企业没有约束力,政府应该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对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保证校企合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第七,经济“新常态”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然而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要解决这一矛盾,建议取消高校招生的批次设置,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第八,学校应努力探索实施灵活的教学计划,把校企合作作为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环节,是必修课程,并纳入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评定,尝试用“冠名班”等方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尽量在学生中职三年学习过程中全程实施体现,实行体验(一年级1个月)、尝试(二年级2~3个月)、顶岗(三年级6个月)的递进式推进,学校教育时间保证两年不变,仍按“2+1”模式时间安排完成。
总之,职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应坚持以服务促进就业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努力探索和适应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具有生命力、特色鲜明、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合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朱金国.校企合作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华章, 2013(13)
[2]丁长峰,茹永梅.“四位为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3]杜梅.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华章,2013(30)
[4]胡铁、宋梅.以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校企合作模式[J].中国集体经济,2014(25)
【基金项目】2012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A类课题(2012JGA441)
【作者简介】陈森英(1967- ),男,广西梧州人,梧州职业学院副院长,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责编 刘 影)
【关键词】新常态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B-0049-02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提出后,意味着“旧常态”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正失去竞争力,中国经济必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未来的高速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要有数量充足的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形成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内部管理的长效机制,改进方法手段,实施督导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新常态”背景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应把握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新常态”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要摆脱“旧常态”。所谓“旧常态”,是指一段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因素累积,并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已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旧常态”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这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有关领导对职业教育“新常态”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速调整、保障改善民生、人才需求结构、资源配置方式、推进依法治国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方式而转变。
作为职业学校,应该把握职业教育“新常态”的内涵,积极适应职业教育“新常态”的需求,全面服务“新常态”的转变,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落脚点是人才的培养,而校企深度融合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次,合理设置和优化专业。从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粤桂合作特别实验区看,应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旅游、生物、交通等新兴产业。作为职业学校,应紧随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交通、环境、旅游、服务业等新型专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最后,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深化体制改革,搭建学校与政、行、企、校多方合作的平台。例如,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牵头,联合梧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园部分企业以及全市十所中职学校共同组建电子信息集团,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模式;通过与广东的职业院校及其他高校交流、合作,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互派老师、互换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校师资和办学水平。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的“新常态”更加注重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确保成人成才同行,技能素养同修。然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此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改革校企合作的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互惠互利。
(一)健全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出台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机构职责》《校企合作章程》《学生企业课程鉴定表》等一系列校企合作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为首的校企合作办公室,明确了各部门岗位职责,规范管理校企合作。同时,学校结合示范校建设任务,深入电子信息工业园区企业调研,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并与梧州住电汽车线束有限公司、梧州恒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相融合。提升学生德育内涵,做人与做事同学,技能与素养同修,成人与成才同步。学校结合企业的从业标准,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为载体,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环保责任意识等的培养。同时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参加企业实践课程,以企业要求养成职业规范,以行业标准提升从业素养,学生耳濡目染以纪律、礼仪、忠诚、敬业、合作、责任、服务、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并在各工作岗位中践行,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
学生通过在企业课程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技术和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企业课程实践的教学计划,学校教务处与企业技术部对接课程设置,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经理担任企业文化、礼仪和职业素养、面试技巧、专业技术、产品简介等课程,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课程时间和效果,技术素养同修。
(三)充分关注学生发展,构建集中管理模式。传统的校企合作是放养式的管理模式,第三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际是就业,学生不能很好转换角色,适应不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导致学生经常更换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充分关注学生发展,安排驻厂老师和班级相应的班主任进行全程管理,帮助学生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周一学校领导到企业开校会,了解学生在企业学习情况,与企业及时沟通交流,总结企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效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经过对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不断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校企合作企业共有30多家,主要以电子信息产业园梧州住电汽车线束有限公司、梧州恒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共派出八批学生进行企业课程实践学习,达一千余人。通过与企业无缝对接,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了科研项目研究等内容,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加企业课程实践的学生,深刻感受自己成长了不少,体会了工作的酸甜苦辣,更懂得珍惜校园学习生活,更懂得班集体的温暖和团结。回校后大部分学生提升了服从精神、责任感、职业能力素养。
第二,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共同开发和编写符合学生技能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专业教材。
第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立了几十个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构建了“教学产”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第四,科研项目硕果累累,企业参与学校科研项目,增加了科研项目开展的实效性,成功申报了多个自治区级一级、二级、三级立项,学校科研排名大大提升。
第五,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14年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共派出200多人次下企业锻炼,了解书本知识与企业新理念的衔接,使“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提高。
四、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启示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以经济“新常态”为导向,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但也存在了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和思考。
第一,学校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课程实践,是践行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任务的根本途径。但由于家长和学生的不理解及企业合作不到位,造成校企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二,职业教育“新常态”更加注重学生内涵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依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实现了学岗对接。
第三,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使学校寻找合作对象时会遇到较多阻力。只有学校的专业链和企业的产业链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毕业生与企业岗位对接,企业才有可能长期深层次地合作下去,甚至会主动与学校合作。
第四,政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政府出资金、出场地,企业出技术、部分设备,由学校企业共同负责专业化管理的办学模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第五,以粤桂合作特别实验区为契机,探索政府规划创办实验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职业教育配套发展的“实验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股份合作模式,实现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厂房、教室、宿舍、设备、场地以及技术人才等软、硬件资源共享。
第六,校企合作无法律制度作保障。目前校企合作没有法制保障,尽管教育部已制定了一些支持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措施,但对企业没有约束力,政府应该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对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保证校企合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第七,经济“新常态”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然而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要解决这一矛盾,建议取消高校招生的批次设置,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第八,学校应努力探索实施灵活的教学计划,把校企合作作为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环节,是必修课程,并纳入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评定,尝试用“冠名班”等方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尽量在学生中职三年学习过程中全程实施体现,实行体验(一年级1个月)、尝试(二年级2~3个月)、顶岗(三年级6个月)的递进式推进,学校教育时间保证两年不变,仍按“2+1”模式时间安排完成。
总之,职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应坚持以服务促进就业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努力探索和适应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具有生命力、特色鲜明、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合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朱金国.校企合作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华章, 2013(13)
[2]丁长峰,茹永梅.“四位为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3]杜梅.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华章,2013(30)
[4]胡铁、宋梅.以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校企合作模式[J].中国集体经济,2014(25)
【基金项目】2012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A类课题(2012JGA441)
【作者简介】陈森英(1967- ),男,广西梧州人,梧州职业学院副院长,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