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微量尿蛋白排泄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DN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降血糖、降血压基础治疗,A组加用依那普利,B组予安慰剂。结果 观察12周后,A组患者24h尿总蛋白及尿白蛋白与B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依那普利可以减少尿蛋白的排出,改善肾功能。
【关键词】 依那普利;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89-01
近年来,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对1型糖尿病(DM)早期应用ACEI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对2DM,尤其是对不伴有高血压、伴合并DN的患者是否有必要于早期应用ACEI尚有争议。2009——2010年,笔者观察了30例血压正常的2型DN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商品名:依苏)后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DN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50-70岁,平均60岁;病程10-15a,平均11.5a。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血白蛋白31-36g/L。其中16例合并血压异常,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后,血压基本控制在140-150/90-100mmHg(1mmHg=0.133KPa)。10例出现肾功能异常,但是血肌酐(Cr)﹤300μmol/L。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B组10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继续服用降血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及降血压药物(未服用ACEI),A组加服依那普利20mg/d,B组加服安慰剂。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A组患者20例,B组患者10例,治疗后的24h尿蛋白,肾功能以及空腹血糖、晨起血糖比较为:A组24h尿蛋白为0.85±0.12g,Cr/(μmol/L):75-80BUN/(mmol/L):8.1-9.0空腹血糖130-140(mmol/L),晨起血压/mmHg80-90;B组分别为36±0.23,130-250,7.8-8.1,7.9-8.8,130-140,85-9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DM患者7-8a后即可出现肾小球病变。高血糖、高血压、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是造成DN的主要原因[1]。高血糖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并刺激前列腺素分泌,血管扩张造成肾小球高滤过,同时肾小球基底膜胶原合成增加,蛋白的非酶糖化等均促进肾小球滤过屏障缺陷,加速DN的发生、发展。因此严格控制血糖一直是预防和早期干预DN的治疗基础。高血压不是DN的发病诱因,但血压升高或原有高血压皆可加重尿蛋白的排除,加速DN的进展和肾功能恶化。抗高血压治疗在糖尿病早期能减少尿蛋白排泄和延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其中ACEI类药作用突出,其降低尿白蛋白排泄、保护肾脏功能的机制有:①有效降低血压;②能使全省和局部血管特别是肾小动脉扩张,且肾出球小动脉阻力下降比入球小动脉更明显,所以可消除肾小球的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纠正肾小球毛细血管高压,改善肾小球通透性,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蛋白的非酶糖化,阻止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即使对血压正常的患者也能减少蛋白尿,延缓DN的发生和发展[2];③能抑制肾小球水平的血管通透性,延缓肾小球损伤,防止或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④抑制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合成,减轻Ang-Ⅱ促系膜细胞生长增殖和合成,抑制肾脏组织内皮素的合成,从而减轻内皮素对肾脏的损害作用;⑤恢复肾小球基底膜降低的硫酸肝素蛋白多糖含量,改善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⑥尿蛋白排泄的减少本身可减轻其对肾小球和肾间质的损伤作用;⑦可引起醛固酮分泌减少,肾血流量增加,减少钠离子潴留;⑧可能通过增加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改善血糖。
ACEI类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依那普利口服后在体内水解成依那普利拉(Enalaprilat),后者强烈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造成全身血管舒张,引起降压。对Ⅱ肾型高血压、Ⅰ肾型高血压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均有明显降压作用。ACEI类药物可引起高血钾(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其他的不良反应有皮疹、瘙痒、流感样症状和较为罕见的粒细胞减少,还有报道可引起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肾功能减退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减少用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参考文献
[1] Hostetter TH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glomerulopathy:hemodynamic considerations[J].Semin Nephrol,1990,11(4):217.
[2] Mogensen 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nal disease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Semin Nephrol,1990,11(1):23.
【关键词】 依那普利;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89-01
近年来,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对1型糖尿病(DM)早期应用ACEI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对2DM,尤其是对不伴有高血压、伴合并DN的患者是否有必要于早期应用ACEI尚有争议。2009——2010年,笔者观察了30例血压正常的2型DN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商品名:依苏)后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DN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50-70岁,平均60岁;病程10-15a,平均11.5a。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血白蛋白31-36g/L。其中16例合并血压异常,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后,血压基本控制在140-150/90-100mmHg(1mmHg=0.133KPa)。10例出现肾功能异常,但是血肌酐(Cr)﹤300μmol/L。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B组10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继续服用降血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及降血压药物(未服用ACEI),A组加服依那普利20mg/d,B组加服安慰剂。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A组患者20例,B组患者10例,治疗后的24h尿蛋白,肾功能以及空腹血糖、晨起血糖比较为:A组24h尿蛋白为0.85±0.12g,Cr/(μmol/L):75-80BUN/(mmol/L):8.1-9.0空腹血糖130-140(mmol/L),晨起血压/mmHg80-90;B组分别为36±0.23,130-250,7.8-8.1,7.9-8.8,130-140,85-9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DM患者7-8a后即可出现肾小球病变。高血糖、高血压、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是造成DN的主要原因[1]。高血糖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并刺激前列腺素分泌,血管扩张造成肾小球高滤过,同时肾小球基底膜胶原合成增加,蛋白的非酶糖化等均促进肾小球滤过屏障缺陷,加速DN的发生、发展。因此严格控制血糖一直是预防和早期干预DN的治疗基础。高血压不是DN的发病诱因,但血压升高或原有高血压皆可加重尿蛋白的排除,加速DN的进展和肾功能恶化。抗高血压治疗在糖尿病早期能减少尿蛋白排泄和延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其中ACEI类药作用突出,其降低尿白蛋白排泄、保护肾脏功能的机制有:①有效降低血压;②能使全省和局部血管特别是肾小动脉扩张,且肾出球小动脉阻力下降比入球小动脉更明显,所以可消除肾小球的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纠正肾小球毛细血管高压,改善肾小球通透性,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蛋白的非酶糖化,阻止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即使对血压正常的患者也能减少蛋白尿,延缓DN的发生和发展[2];③能抑制肾小球水平的血管通透性,延缓肾小球损伤,防止或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④抑制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合成,减轻Ang-Ⅱ促系膜细胞生长增殖和合成,抑制肾脏组织内皮素的合成,从而减轻内皮素对肾脏的损害作用;⑤恢复肾小球基底膜降低的硫酸肝素蛋白多糖含量,改善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⑥尿蛋白排泄的减少本身可减轻其对肾小球和肾间质的损伤作用;⑦可引起醛固酮分泌减少,肾血流量增加,减少钠离子潴留;⑧可能通过增加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改善血糖。
ACEI类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依那普利口服后在体内水解成依那普利拉(Enalaprilat),后者强烈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造成全身血管舒张,引起降压。对Ⅱ肾型高血压、Ⅰ肾型高血压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均有明显降压作用。ACEI类药物可引起高血钾(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其他的不良反应有皮疹、瘙痒、流感样症状和较为罕见的粒细胞减少,还有报道可引起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肾功能减退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减少用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参考文献
[1] Hostetter TH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glomerulopathy:hemodynamic considerations[J].Semin Nephrol,1990,11(4):217.
[2] Mogensen 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nal disease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Semin Nephrol,1990,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