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高职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生态道德观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思政教育;新视角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二十年的事。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是由相关学者结合国际社会的一些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虽然在生态道德理论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并没有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在改革开放的30年实践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历史转折时期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身发展的条件以及外部环境和全球趋势,以主动精神去探索符合这三者要求的发展方式,才能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新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在正视当代中国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现实问题时,唯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发展目标的高度,才能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视也不断加强起来。
生态道德着重于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们在自然活动中应该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道德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它必须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第二,它的规定性必须体现社会整体对人们的道德要求,显示人们认识和掌握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第三,它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并能时时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
二、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带动全体公民的生态道德素质提高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一旦他们自身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就会努力地践行社会生态道德,并致力于社会生态道德的宣传教育工作,这将有利于全面促进公民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生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关注的重点。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进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目前,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遵循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注重对受教育者知识的传授,忽视其道德体验,导致教育与实践的疏离,没能很好地启发和唤醒学生的生态意识,更别说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了。因此,唯有改进单向的灌输教育,脱离空洞的说教,重视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高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并开始出现辩证思维,道德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处于伦理观形成时期,能比较自觉地运用一些道德观念和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生态道德教育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教育对象的道德情感和理性思维。如道德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情景教育法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营建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氛围。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在构建学生生态道德品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往往更容易催生出学生优秀的生态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对校园进行规划时,从建筑物的设计到建筑材料的使用都注重环保,将生态价值观落到实处。并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宣传渠道,如校园网络、电子宣传屏、报刊宣传栏和系列讲座等,广泛开展各种生态道德宣传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微博、微信、个人主页等对受教育者实施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团日活动、主题班会、辩论赛、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开展生态道德的宣传教育。
3.构建合理的生态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合理的考评机制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难点。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应该包括教与学的过程:一是对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考评,主要是要求教育者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且操作方便的实施方案,对其方案的实施情况实行全程考查机制,以利于教育者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使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务实有效。二是对大学生自身的考评。在考评时应将道德认知、道德责任、道德评价、道德自觉和道德行为五个方面结合起来,不仅考查学生对生态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在生态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及发挥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与考核相对应的生态道德奖惩制度,以便更好地突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春秋,陈春花.生态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2).
[2]王世民,丰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12).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4CGD025,课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生态道德教育机制构建研究。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思政教育;新视角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二十年的事。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是由相关学者结合国际社会的一些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虽然在生态道德理论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并没有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在改革开放的30年实践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历史转折时期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身发展的条件以及外部环境和全球趋势,以主动精神去探索符合这三者要求的发展方式,才能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新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在正视当代中国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现实问题时,唯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发展目标的高度,才能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视也不断加强起来。
生态道德着重于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们在自然活动中应该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道德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它必须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第二,它的规定性必须体现社会整体对人们的道德要求,显示人们认识和掌握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第三,它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并能时时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
二、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带动全体公民的生态道德素质提高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一旦他们自身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就会努力地践行社会生态道德,并致力于社会生态道德的宣传教育工作,这将有利于全面促进公民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生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关注的重点。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进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目前,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遵循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注重对受教育者知识的传授,忽视其道德体验,导致教育与实践的疏离,没能很好地启发和唤醒学生的生态意识,更别说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了。因此,唯有改进单向的灌输教育,脱离空洞的说教,重视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高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并开始出现辩证思维,道德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处于伦理观形成时期,能比较自觉地运用一些道德观念和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生态道德教育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教育对象的道德情感和理性思维。如道德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情景教育法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营建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氛围。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在构建学生生态道德品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往往更容易催生出学生优秀的生态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对校园进行规划时,从建筑物的设计到建筑材料的使用都注重环保,将生态价值观落到实处。并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宣传渠道,如校园网络、电子宣传屏、报刊宣传栏和系列讲座等,广泛开展各种生态道德宣传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微博、微信、个人主页等对受教育者实施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团日活动、主题班会、辩论赛、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开展生态道德的宣传教育。
3.构建合理的生态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合理的考评机制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难点。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应该包括教与学的过程:一是对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考评,主要是要求教育者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且操作方便的实施方案,对其方案的实施情况实行全程考查机制,以利于教育者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使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务实有效。二是对大学生自身的考评。在考评时应将道德认知、道德责任、道德评价、道德自觉和道德行为五个方面结合起来,不仅考查学生对生态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在生态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及发挥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与考核相对应的生态道德奖惩制度,以便更好地突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春秋,陈春花.生态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2).
[2]王世民,丰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12).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4CGD025,课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生态道德教育机制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