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契机,是指由一定事态带来的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即“危险中的机会”。教育契机即隐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带来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契机是经常出现的,跟机遇一样,它是不规则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时又是转瞬即逝的,要及时利用。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善于思考,要有勤快的嘴,善于鼓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物象:学生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诱发契机教育的因素,如果教师能把握契机,及时启发教育学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触景生情 因势利导
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可利用幽默、故事、警句等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恢复正常的教学,控制课堂秩序,如处理得好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次上课,让学生上来板书一道题,回去时不小心跌倒了,学生们都放下书,惊叫声、嬉笑声、欷歔声……乱作一团。一个女生没有笑,把手伸过去,轻轻地把跌倒的同学拉起。面对此景,我镇定了一下,没有大声呵斥,而是感慨地说:“跌倒了不要紧,只要有你的搀扶。”听到这句话,有学生好奇地看着我,我顿了顿,然后大声地说:“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们应该幸灾乐祸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呢?”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就大声地接下去说:“援助之手!”我马上疑惑地说:“可我刚才听到嬉笑声,只有一个同学伸出手来。”学生们低下了头,我顺势教育学生要有同情心,不能太冷漠。
面对教学中的偶发现象,如果教师加以训斥或置之不理,都会对课堂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反,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机智,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随机应变 以“例”服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中学思想政治课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常会提出一些怪问题,有的还会以此来考教师一把,以试探教师的智力和学问。对待这些问题,教师应认真对待,机敏巧答,否则会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降低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且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青少年要有社会责任感》时讲到,我们要发扬雷锋精神。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说,一个高中生在放学途中救了一位被车撞了的老奶奶,结果她的家属却要他赔医药费。如此这般,谁还敢学习雷锋,不是大傻瓜吗?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们讨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学生们阐述完观点后,我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父亲在路上行走时,突然旧病复发晕倒在地,这时你希望别人袖手旁观,还是出现雷锋似的大傻瓜,帮你把父亲送到医院呢?”学生默然了,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人人需要雷锋,人人应该学习雷锋。
三、及时赞美 增强信心
对学生的表扬,做到及时最好,当学生自认为自己有进步时,会有一种渴望表扬的期待,因此对于学生做出了努力而获得了成绩时,都应立即地给予表扬,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得到满足,及时强化。这样,不仅能坚定学生做出正确行动的信念,维护本人的积极性,还能教育其他学生,促进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我教过一个学生,他时常不带学习工具,也时常不完成作业。可是有一天,在一次政治课上,五、六名学生没带书,他却带了,发现这一进步,我及时地表扬了他。没想到这次赞美,竟成为激励他认真学习的巨大动力。随后,他为了得到老师的赞美,每次都做得很好,身上的毛病也在慢慢改掉。这一小小的教学实践的成功,更使我认识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需要赞美。善意的、及时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的源泉。
四、适时评价 享受乐趣
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有三种内驱力,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有效适时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评价教育要保护好表现弱势的群体
表现突出的学生在教师肯定性的评价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未能大胆表现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只有努力思考、不断钻研才能得到教师更多的赏识。出于渴望被赏识的情感需求,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想得到教师的评价点拨。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能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全面发展。
2.适时评价,点拨激励
利用教学活动,积极使用有效的评价激励策略,将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活动整合起来,教会学生活学思想品德,真正体现思想品德的生活化。如学习九年级(全一册)第一课《百年沧桑》之《圆明园遗址》时,利用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搜集资料的能力的优势,请学生课前展开预习,充分准备相关的图文、视频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呈现自己搜集的学习资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激励性评价。鲜活、生动的画面给孩子以强烈的震撼,教师的适时点拨和热情鼓励又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节课上体验到了被尊重、被鼓励、被认同的快乐。
总之,教育契机是一种难得的隐性教育资源,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心灵的脉搏,创造良好情境,抓住教育契机,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使政治课堂焕发出更灿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章学云.教育契机的分类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6).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触景生情 因势利导
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可利用幽默、故事、警句等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恢复正常的教学,控制课堂秩序,如处理得好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次上课,让学生上来板书一道题,回去时不小心跌倒了,学生们都放下书,惊叫声、嬉笑声、欷歔声……乱作一团。一个女生没有笑,把手伸过去,轻轻地把跌倒的同学拉起。面对此景,我镇定了一下,没有大声呵斥,而是感慨地说:“跌倒了不要紧,只要有你的搀扶。”听到这句话,有学生好奇地看着我,我顿了顿,然后大声地说:“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们应该幸灾乐祸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呢?”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就大声地接下去说:“援助之手!”我马上疑惑地说:“可我刚才听到嬉笑声,只有一个同学伸出手来。”学生们低下了头,我顺势教育学生要有同情心,不能太冷漠。
面对教学中的偶发现象,如果教师加以训斥或置之不理,都会对课堂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反,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机智,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随机应变 以“例”服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中学思想政治课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常会提出一些怪问题,有的还会以此来考教师一把,以试探教师的智力和学问。对待这些问题,教师应认真对待,机敏巧答,否则会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降低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且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青少年要有社会责任感》时讲到,我们要发扬雷锋精神。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说,一个高中生在放学途中救了一位被车撞了的老奶奶,结果她的家属却要他赔医药费。如此这般,谁还敢学习雷锋,不是大傻瓜吗?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们讨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学生们阐述完观点后,我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父亲在路上行走时,突然旧病复发晕倒在地,这时你希望别人袖手旁观,还是出现雷锋似的大傻瓜,帮你把父亲送到医院呢?”学生默然了,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人人需要雷锋,人人应该学习雷锋。
三、及时赞美 增强信心
对学生的表扬,做到及时最好,当学生自认为自己有进步时,会有一种渴望表扬的期待,因此对于学生做出了努力而获得了成绩时,都应立即地给予表扬,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得到满足,及时强化。这样,不仅能坚定学生做出正确行动的信念,维护本人的积极性,还能教育其他学生,促进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我教过一个学生,他时常不带学习工具,也时常不完成作业。可是有一天,在一次政治课上,五、六名学生没带书,他却带了,发现这一进步,我及时地表扬了他。没想到这次赞美,竟成为激励他认真学习的巨大动力。随后,他为了得到老师的赞美,每次都做得很好,身上的毛病也在慢慢改掉。这一小小的教学实践的成功,更使我认识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需要赞美。善意的、及时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的源泉。
四、适时评价 享受乐趣
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有三种内驱力,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有效适时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评价教育要保护好表现弱势的群体
表现突出的学生在教师肯定性的评价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未能大胆表现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只有努力思考、不断钻研才能得到教师更多的赏识。出于渴望被赏识的情感需求,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想得到教师的评价点拨。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能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全面发展。
2.适时评价,点拨激励
利用教学活动,积极使用有效的评价激励策略,将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活动整合起来,教会学生活学思想品德,真正体现思想品德的生活化。如学习九年级(全一册)第一课《百年沧桑》之《圆明园遗址》时,利用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搜集资料的能力的优势,请学生课前展开预习,充分准备相关的图文、视频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呈现自己搜集的学习资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激励性评价。鲜活、生动的画面给孩子以强烈的震撼,教师的适时点拨和热情鼓励又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节课上体验到了被尊重、被鼓励、被认同的快乐。
总之,教育契机是一种难得的隐性教育资源,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心灵的脉搏,创造良好情境,抓住教育契机,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使政治课堂焕发出更灿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章学云.教育契机的分类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6).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