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走出去”战略提出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本文旨在说明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对外直接投资;IDP理论;综合优势理论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1/2-0094-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中国已成为新兴对外直接投资的来源地。2002-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9.9%①。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率很高,2009和2010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分别为12%和11%,两年失败率均为全球最高。现阶段继续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现阶段的对外投资还是比较初期的,而且这也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世界各国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2011年的排名为19,而2000年排名为30。因此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时间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扩大规模和向海外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中国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其独特的特点,既顺向投资于发展中国家,又逆向投资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大、中、小企业都已经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因此大多数传统理论都无法解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但其中有也不乏理论是可以解释现阶段的对外投资。
其一是在20世纪在80年代初期邓宁在折中理论基础上引入宏观经济变量和时间变量而形成的动态模型(即IDP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很多学者都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实证检验,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符合IDP理论,并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IDP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中,FDI的流出迅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都在逐渐变弱,而转向资本、知识型优势。这也就正好与中国当前的现状是相符合的,所以现阶段中国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二,在《资本国际化运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一书中,孙建中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国所具有的优势并不是传统主流学派的三种优势,而是一种大国综合优势。这种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投资动机的多极化、差别优势的多元化和发展空间的多角化。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取得综合效益。
三、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意义
1.带动产业升级,争取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中国传统优势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以及一些高污染的行业,但是随着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中国这些传统优势行业所面临的局势愈加严峻。在金融危机以后,一些发达国家也提出了“再工业化”政策,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以扩大出口来带动经济复苏,缓解就业压力。这些都迫使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就不得不集中资源、集中精力发展新兴产业。中国企业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避免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传统的一些行业转移出去,以便释放资源为新的发展做准备。
2.保护出口贸易,扩大市场份额。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汇改,自此人民币呈现持续升值状态,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使得中国出口贸易受挫。中国的出口产品一直都是凭借廉价劳动力、低成本而深受海外市场消费者青睐,但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提高而失去比较优势。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到海外目标市场直接投资生产,更加接近于目标市场,更便于采取措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3.降低顺差,缓解国家间矛盾。中国从1993年开始实现持续的贸易顺差,其主要来源地是欧洲和北美地区。经济危机爆发后,这些地区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但是中国经济仍保持了高速增长,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使得中国出口变得越加困难,国家之家的关系也有所影响。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适当降低我国贸易顺差,带动当地就业,因此而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降低各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围堵,而保持中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4.寻求新出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大量涌进中国,他们凭借其品牌优势、雄厚资金实力、技术垄断优势以及其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而瓜分了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和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用工荒”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人口红利将消失。这些都使得国内企业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抗衡,为了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一种必然。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可以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获得更加廉价的要素投入,这样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上拥有比较优势,甚至可以在海外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四、结论
中国企业现阶段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理论上的依据,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虽然现阶段对外投资的机遇是很多的,但是我们企业对外投资必须考虑必要的风险。只把握住机遇,控制好风险,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出现质的飞跃,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促进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全球影响力,真正成为国际上的经济强国。
注 释:
①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1]杨先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M].2000年.
[2]吴先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论[M].2003年.
[3]杨建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市政与战略[M].
[4]鲁桐.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2000年.
[5]杨嘉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优势分析[J].2010年《经济研究》.
陈源(1991.3—)女,汉族,重庆梁平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在读。
对外直接投资;IDP理论;综合优势理论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1/2-0094-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中国已成为新兴对外直接投资的来源地。2002-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9.9%①。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率很高,2009和2010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分别为12%和11%,两年失败率均为全球最高。现阶段继续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现阶段的对外投资还是比较初期的,而且这也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世界各国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2011年的排名为19,而2000年排名为30。因此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时间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扩大规模和向海外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中国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其独特的特点,既顺向投资于发展中国家,又逆向投资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大、中、小企业都已经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因此大多数传统理论都无法解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但其中有也不乏理论是可以解释现阶段的对外投资。
其一是在20世纪在80年代初期邓宁在折中理论基础上引入宏观经济变量和时间变量而形成的动态模型(即IDP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很多学者都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实证检验,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符合IDP理论,并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IDP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中,FDI的流出迅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都在逐渐变弱,而转向资本、知识型优势。这也就正好与中国当前的现状是相符合的,所以现阶段中国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二,在《资本国际化运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一书中,孙建中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国所具有的优势并不是传统主流学派的三种优势,而是一种大国综合优势。这种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投资动机的多极化、差别优势的多元化和发展空间的多角化。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取得综合效益。
三、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意义
1.带动产业升级,争取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中国传统优势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以及一些高污染的行业,但是随着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中国这些传统优势行业所面临的局势愈加严峻。在金融危机以后,一些发达国家也提出了“再工业化”政策,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以扩大出口来带动经济复苏,缓解就业压力。这些都迫使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就不得不集中资源、集中精力发展新兴产业。中国企业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避免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传统的一些行业转移出去,以便释放资源为新的发展做准备。
2.保护出口贸易,扩大市场份额。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汇改,自此人民币呈现持续升值状态,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使得中国出口贸易受挫。中国的出口产品一直都是凭借廉价劳动力、低成本而深受海外市场消费者青睐,但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提高而失去比较优势。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到海外目标市场直接投资生产,更加接近于目标市场,更便于采取措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3.降低顺差,缓解国家间矛盾。中国从1993年开始实现持续的贸易顺差,其主要来源地是欧洲和北美地区。经济危机爆发后,这些地区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但是中国经济仍保持了高速增长,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使得中国出口变得越加困难,国家之家的关系也有所影响。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适当降低我国贸易顺差,带动当地就业,因此而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降低各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围堵,而保持中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4.寻求新出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大量涌进中国,他们凭借其品牌优势、雄厚资金实力、技术垄断优势以及其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而瓜分了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和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用工荒”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人口红利将消失。这些都使得国内企业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抗衡,为了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一种必然。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可以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获得更加廉价的要素投入,这样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上拥有比较优势,甚至可以在海外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四、结论
中国企业现阶段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理论上的依据,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虽然现阶段对外投资的机遇是很多的,但是我们企业对外投资必须考虑必要的风险。只把握住机遇,控制好风险,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出现质的飞跃,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促进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全球影响力,真正成为国际上的经济强国。
注 释:
①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1]杨先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M].2000年.
[2]吴先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论[M].2003年.
[3]杨建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市政与战略[M].
[4]鲁桐.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2000年.
[5]杨嘉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优势分析[J].2010年《经济研究》.
陈源(1991.3—)女,汉族,重庆梁平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