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59
疫情报告与调查方法
2007年3月临沂市发生手足口病流行,共发生6138例,出现因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病例,引起了卫生部及各级政府的重视。疫情波及位于临沂市西部的费县,致使我县首次发生较大规模手足口病流行。在流行期间我县动员乡村干部、乡村医生、托幼教师等对全县所有5岁以下儿童进行摸底登记,每天巡回访查,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发现发热、皮疹的7岁以下儿童均转至定点医院费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县卫生防疫站及时派专业人员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卫生处理, 认真详细调查询问并填写调查表,发放手足口病防治宣传单及病家预防控制意见书,对各地报告的我县每个病例安排所属乡镇进行疫点卫生处理,将疫点处理通知书发给乡镇政府;针对一村1周内发生3例以上的由县卫生防疫站进行调查处理,并下发传染病预防控制意见书,处理结束后按时上报疫点处理小结。
结 果
发病率:自2007年5月14日发现首例手足口病病例来,全年共报告179例,无死亡,发病率19.14/10万。病例分布于全县18个乡镇150个行政村。
时间分布:5月14日由临沂市胸科医院报告的首例手足口病病例,至5月31日报告92例,6月份报告27例,7月份报告34例,8月份报告11例,9月份报告5例,10月份报告3例,11月份报告4例,12月份报告3例,分别占报告总例数的51.40%、15.09%、19.00%、6.15%、2.80%、1.68%、2.24%、1.68%。5月份手足口病疫情,自5月14日开始出现病例,5月19日发病最多(16例),占5月份报告病例数的17.39%,以后每日逐渐降低;全年5~7月份最多,报告153例,占报告病例数的85.48%,以后每月呈下降趋势。见图1。
图1 费县手足口病按时间分布示意图
地区分布:疫情波及全县18个乡镇150个行政村,没有出现一村2例以上病例,报告病例前4位的乡镇是费城镇(43例),梁邱镇(19例),汪沟镇(13例),方城镇(11例),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4.03%、10.62%、7.27%、6.15%,以上4个乡镇占全县报告病例总数的48.05%。发病率占前4位的是费城镇(36.45/10万)、芍药山乡(31.65/10万)、大田庄乡(28.07/10万)、方城镇(25.83/10万)。
人群分布:①性别:179例中,男123例,女56例,男女之比2.20:1。②年龄:5个月龄~27岁,以5岁及以下年龄组为主,报告16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93.85%。其中0~岁组16例、1~岁组40例、2~岁组50例、3~岁组35例、4~岁组14例、5~岁组13例,分别占报告病例数的8.94%、22.35%、27.94%、19.56%、7.83%、7.27%。③职业分布:散居儿童123例(68.72%),幼托儿童48例(26.82%),学生7例(3.91%),教师1例(0.56%)。
临床特点:①就诊时间:发病当天就诊的6例,发病1天就诊的8例,发病2天就诊的35例,发病3天就诊的23例,发病4天就诊的6例,发病5天就诊的4例,发病6天就诊的3例,发病7天就诊的4例,发病2~3天就诊的较多,说明大部分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程度较高,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从而缩短了病程。②病程: 在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就诊的89例病例均在7天内痊愈,病程1~2天的16例(17.98%);病程3~4天的49例(55.06%);病程5~6天的19例(21.35%);病程7天的5例(2.79%)。③临床症状:发热69例,最高温度40℃,皮疹大部分分布在手、足、口腔黏膜三部位,具有“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个别伴有咳嗽、恶心、呕吐、腹痛。无合并症,1例并发心肌炎。流行病学均未接触过手足口病例;发病前6天未到过手足口病流行区及外出就餐;未饮用生水和食用不洁水源清洗的入口食物、洗刷、漱口等。
应急防控措施:一是迅速启动了防控工作机制。疫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了多次防治专题会,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与乡镇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县政府办公室以传真电报下发了《关于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卫生局组织专家制定并下发了《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等文件,卫生、教育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相应文件,召开了业务会议,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县上下迅速行动,认真开展了5岁以下儿童的摸底调查和消杀工作,做到了底子清楚,措施有力,掌握了防控的第一手资料。县委常委分管县长江波同志带领卫生专家多次对乡镇防控工作进行部署和督导。二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县卫生局制定了具体的宣传方案,县卫生防疫站设立了专线电话,印制宣传单发放到各乡镇政府、卫生院、县直各单位及5岁以下儿童家庭。通过积极的正面舆论引导,建立起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反应快速高效的宣传工作机制,实现了宣传无缝隙覆盖。三是完善防控救治体系,迅速控制疫情。选定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为手足口病定点救治单位,成立医疗救治组,对全县初步诊断的手足口病进行确诊、救治,对轻型居家隔离治疗的患者实施严格的管理,由乡村医生负责指导病家的隔离消毒,治愈2周后再外出,避免引起新的传播,坚决避免由于患儿的流动造成聚集性病例的发生;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强化预检分诊,分类治疗,强化医疗救治,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县卫生防疫站成立流调组,加强疫情主动监测,建立了日报告制度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数据库,
疫情报告与调查方法
2007年3月临沂市发生手足口病流行,共发生6138例,出现因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病例,引起了卫生部及各级政府的重视。疫情波及位于临沂市西部的费县,致使我县首次发生较大规模手足口病流行。在流行期间我县动员乡村干部、乡村医生、托幼教师等对全县所有5岁以下儿童进行摸底登记,每天巡回访查,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发现发热、皮疹的7岁以下儿童均转至定点医院费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县卫生防疫站及时派专业人员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卫生处理, 认真详细调查询问并填写调查表,发放手足口病防治宣传单及病家预防控制意见书,对各地报告的我县每个病例安排所属乡镇进行疫点卫生处理,将疫点处理通知书发给乡镇政府;针对一村1周内发生3例以上的由县卫生防疫站进行调查处理,并下发传染病预防控制意见书,处理结束后按时上报疫点处理小结。
结 果
发病率:自2007年5月14日发现首例手足口病病例来,全年共报告179例,无死亡,发病率19.14/10万。病例分布于全县18个乡镇150个行政村。
时间分布:5月14日由临沂市胸科医院报告的首例手足口病病例,至5月31日报告92例,6月份报告27例,7月份报告34例,8月份报告11例,9月份报告5例,10月份报告3例,11月份报告4例,12月份报告3例,分别占报告总例数的51.40%、15.09%、19.00%、6.15%、2.80%、1.68%、2.24%、1.68%。5月份手足口病疫情,自5月14日开始出现病例,5月19日发病最多(16例),占5月份报告病例数的17.39%,以后每日逐渐降低;全年5~7月份最多,报告153例,占报告病例数的85.48%,以后每月呈下降趋势。见图1。
图1 费县手足口病按时间分布示意图
地区分布:疫情波及全县18个乡镇150个行政村,没有出现一村2例以上病例,报告病例前4位的乡镇是费城镇(43例),梁邱镇(19例),汪沟镇(13例),方城镇(11例),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4.03%、10.62%、7.27%、6.15%,以上4个乡镇占全县报告病例总数的48.05%。发病率占前4位的是费城镇(36.45/10万)、芍药山乡(31.65/10万)、大田庄乡(28.07/10万)、方城镇(25.83/10万)。
人群分布:①性别:179例中,男123例,女56例,男女之比2.20:1。②年龄:5个月龄~27岁,以5岁及以下年龄组为主,报告16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93.85%。其中0~岁组16例、1~岁组40例、2~岁组50例、3~岁组35例、4~岁组14例、5~岁组13例,分别占报告病例数的8.94%、22.35%、27.94%、19.56%、7.83%、7.27%。③职业分布:散居儿童123例(68.72%),幼托儿童48例(26.82%),学生7例(3.91%),教师1例(0.56%)。
临床特点:①就诊时间:发病当天就诊的6例,发病1天就诊的8例,发病2天就诊的35例,发病3天就诊的23例,发病4天就诊的6例,发病5天就诊的4例,发病6天就诊的3例,发病7天就诊的4例,发病2~3天就诊的较多,说明大部分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程度较高,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从而缩短了病程。②病程: 在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就诊的89例病例均在7天内痊愈,病程1~2天的16例(17.98%);病程3~4天的49例(55.06%);病程5~6天的19例(21.35%);病程7天的5例(2.79%)。③临床症状:发热69例,最高温度40℃,皮疹大部分分布在手、足、口腔黏膜三部位,具有“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个别伴有咳嗽、恶心、呕吐、腹痛。无合并症,1例并发心肌炎。流行病学均未接触过手足口病例;发病前6天未到过手足口病流行区及外出就餐;未饮用生水和食用不洁水源清洗的入口食物、洗刷、漱口等。
应急防控措施:一是迅速启动了防控工作机制。疫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了多次防治专题会,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与乡镇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县政府办公室以传真电报下发了《关于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卫生局组织专家制定并下发了《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等文件,卫生、教育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相应文件,召开了业务会议,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县上下迅速行动,认真开展了5岁以下儿童的摸底调查和消杀工作,做到了底子清楚,措施有力,掌握了防控的第一手资料。县委常委分管县长江波同志带领卫生专家多次对乡镇防控工作进行部署和督导。二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县卫生局制定了具体的宣传方案,县卫生防疫站设立了专线电话,印制宣传单发放到各乡镇政府、卫生院、县直各单位及5岁以下儿童家庭。通过积极的正面舆论引导,建立起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反应快速高效的宣传工作机制,实现了宣传无缝隙覆盖。三是完善防控救治体系,迅速控制疫情。选定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为手足口病定点救治单位,成立医疗救治组,对全县初步诊断的手足口病进行确诊、救治,对轻型居家隔离治疗的患者实施严格的管理,由乡村医生负责指导病家的隔离消毒,治愈2周后再外出,避免引起新的传播,坚决避免由于患儿的流动造成聚集性病例的发生;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强化预检分诊,分类治疗,强化医疗救治,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县卫生防疫站成立流调组,加强疫情主动监测,建立了日报告制度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