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望子成龙的社会风气,学习第一的家庭要务,效率至上的个人追求使得中小学中学习焦虑、沟通障碍、过度依赖的心理行为问题比较常见。因此,应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开展合理有效的活动,实施常态化的引导,积极进行干预辅导。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行为;干预辅导
心理行为干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有关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系列活动,使其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品质优化和心理潜能开发的一种方法。当前在中小学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 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 学习焦虑
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现象。许多中小学家长都给学生在业余时间报了辅导班,学生常常奔波在各个辅导机构中。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面对日趋严重的竞争,常常筋疲力尽。据统计,百分之七十的小学生睡眠不足。学生面对压力常常出现头昏眼花、食欲不振,挑食厌食、血压较低,失眠多梦等症状,上课不能够集中精力,记忆力衰退,生长发育缓慢。
(二) 沟通障碍
在交往过程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希望他人时刻关注自己满足自己。而自己则处在被动的状态中,如果无法满足,他们会感到恐惧、焦虑,经常做出引人注意的行为,来促使他们关心自己。
(三) 过度依赖
在生活和学习中依赖他人,自己不能照顾自己独立的生活和学习,比较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亦步亦趋地跟随他人的生活或学习步骤,才能将生活和学习进行下去,如果失去模仿或给予命令的向导,那么他们会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
二、 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
(一) 望子成龙的社会风气
自古中国社会就有望子成龙的期盼,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了深厚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改变现状,改变个人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家长不惜采用棍棒式、说教式的方法来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勇争第一。这样做不仅忽视了对孩子其他方面才能的培養,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压力过大。精神处于一种焦虑和恐惧的状态,无法与他人进行愉快交流。个人埋头在书本中,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忽视了生活的真谛。
(二) 学习第一的家庭要务
父母和学校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将生活各个方面全部包揽,学生将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家庭将学习作为学生的第一要务。学生只需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父母尽力防止学生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人际交往中。例如父母会限制学生出去游玩的日常交往活动的时间。
(三) 效率至上的个人追求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追求高效率的社会,是一个喜欢低投入高收益的人群组织。而个人也更加理性更加重视实用主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学生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只要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好的,那么就被认为是好学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确实会通过报辅导班等形式来高效的学习解题技巧,而辅导班的老师会讲各种知识编成解题技巧来兜售给学生,学生本来稍加思考,就能够分析出来的技巧被老师直接呈上,使学生过多的依赖于辅导机构等。
三、 常见的心理行为干预辅导
(一) 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要想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风气,形成一种培养全人、活人、幸福人的教育理念。学校应该更加尊重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摒弃忽视人的全面性合理性的旧观念,抛弃以分数论英雄的历史,用崭新的眼光来培养人才。例如,在学校中不应该单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进行分配任务、奖励惩罚等,而应该用全面性和发展性的眼光来看人待事,使学生消除对学习的焦虑和恐惧。
(二) 开展合理有效的活动
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人际关系的乐趣。同时,干预行为活动设计与安排应考虑到活动的层次性,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又要符合逻辑规律(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循序渐进、系统而完整)。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小组教学的方法使每一名成员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每一个人在学习中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在学习中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并在与他人密切合作中增强共同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个人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再次,要重视教师幽默感的提升。心理活动课的氛围特别重要,教师幽默感的提升,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幽默感,而学生幽默感的培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三) 实施常态化的引导
教师要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更愿意寻求教师的个别心理辅导。同时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例如能独立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矛盾能够利用科学知识和事物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和谐相处,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能够在他人有困难的时候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同时教师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和谐共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分享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人,成为一个善于交际,善于表达自我独立坚强的人。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家长的角色,或者是让学生扮演交通警察、社区管理员等角色,使学生能够在日常行为中积极利用所学的知识,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真正地成为生活的主人。
四、 结语
心理学的知识是每一位从教人员都应该而且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自如地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及时的处理一些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在阳光健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1]赖运成,余函静,陈建霞.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5,30(11):43-47.
[2]赖运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10):75-78.
[3]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陈新朝,河南省驻马店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盘古小学校。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行为;干预辅导
心理行为干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有关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系列活动,使其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品质优化和心理潜能开发的一种方法。当前在中小学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 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 学习焦虑
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现象。许多中小学家长都给学生在业余时间报了辅导班,学生常常奔波在各个辅导机构中。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面对日趋严重的竞争,常常筋疲力尽。据统计,百分之七十的小学生睡眠不足。学生面对压力常常出现头昏眼花、食欲不振,挑食厌食、血压较低,失眠多梦等症状,上课不能够集中精力,记忆力衰退,生长发育缓慢。
(二) 沟通障碍
在交往过程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希望他人时刻关注自己满足自己。而自己则处在被动的状态中,如果无法满足,他们会感到恐惧、焦虑,经常做出引人注意的行为,来促使他们关心自己。
(三) 过度依赖
在生活和学习中依赖他人,自己不能照顾自己独立的生活和学习,比较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亦步亦趋地跟随他人的生活或学习步骤,才能将生活和学习进行下去,如果失去模仿或给予命令的向导,那么他们会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
二、 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
(一) 望子成龙的社会风气
自古中国社会就有望子成龙的期盼,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了深厚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改变现状,改变个人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家长不惜采用棍棒式、说教式的方法来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勇争第一。这样做不仅忽视了对孩子其他方面才能的培養,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压力过大。精神处于一种焦虑和恐惧的状态,无法与他人进行愉快交流。个人埋头在书本中,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忽视了生活的真谛。
(二) 学习第一的家庭要务
父母和学校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将生活各个方面全部包揽,学生将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家庭将学习作为学生的第一要务。学生只需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父母尽力防止学生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人际交往中。例如父母会限制学生出去游玩的日常交往活动的时间。
(三) 效率至上的个人追求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追求高效率的社会,是一个喜欢低投入高收益的人群组织。而个人也更加理性更加重视实用主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学生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只要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好的,那么就被认为是好学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确实会通过报辅导班等形式来高效的学习解题技巧,而辅导班的老师会讲各种知识编成解题技巧来兜售给学生,学生本来稍加思考,就能够分析出来的技巧被老师直接呈上,使学生过多的依赖于辅导机构等。
三、 常见的心理行为干预辅导
(一) 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要想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风气,形成一种培养全人、活人、幸福人的教育理念。学校应该更加尊重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摒弃忽视人的全面性合理性的旧观念,抛弃以分数论英雄的历史,用崭新的眼光来培养人才。例如,在学校中不应该单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进行分配任务、奖励惩罚等,而应该用全面性和发展性的眼光来看人待事,使学生消除对学习的焦虑和恐惧。
(二) 开展合理有效的活动
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人际关系的乐趣。同时,干预行为活动设计与安排应考虑到活动的层次性,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又要符合逻辑规律(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循序渐进、系统而完整)。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小组教学的方法使每一名成员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每一个人在学习中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在学习中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并在与他人密切合作中增强共同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个人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再次,要重视教师幽默感的提升。心理活动课的氛围特别重要,教师幽默感的提升,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幽默感,而学生幽默感的培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三) 实施常态化的引导
教师要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更愿意寻求教师的个别心理辅导。同时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例如能独立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矛盾能够利用科学知识和事物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和谐相处,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能够在他人有困难的时候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同时教师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和谐共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分享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人,成为一个善于交际,善于表达自我独立坚强的人。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家长的角色,或者是让学生扮演交通警察、社区管理员等角色,使学生能够在日常行为中积极利用所学的知识,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真正地成为生活的主人。
四、 结语
心理学的知识是每一位从教人员都应该而且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自如地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及时的处理一些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在阳光健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1]赖运成,余函静,陈建霞.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5,30(11):43-47.
[2]赖运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10):75-78.
[3]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陈新朝,河南省驻马店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盘古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