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机遇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校企双方只有达成价值认同,合作意愿才能生成,进而建立校企合作价值共同体,校企合作才能走向深入。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认同
[作者简介]杭瑞友(1965-),男,江苏姜堰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办公室,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和会计教育研究;葛竹兴(1960-),男,江苏姜堰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办公室主任、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和动物药品检测技术研究;朱其志(1986-),男,江苏宿迁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助教,主要从事高职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江苏泰州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价值认同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苏农办科[2011]28号)和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基于实训基地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1JSJG3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18-0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类型,除了具备高等性外,还因跨界教育的属性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跨越了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的界域。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界已达成共识,但是校企合作的深度远没有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找准校企双方合作的契合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界不得不思考的紧迫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机遇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理论教学与学生参与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或通过合作将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进行融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通过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办学形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批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标准、与国际接轨、具有先进文化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经成长起来,这些企业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能否适应这种变化要求,对接企业的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校企双方在“人才”上找到了共同点,这为双方深度合作提供了空间。
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一)缺乏明确的共同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终身教育、社会服务等功能,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企业要生存发展、培养人才、扩大市场、实现盈利等,也需要与高等职业院校联系,但囿于时间精力、局部利益、风险责任等矛盾和冲突,达成不了价值共识,合作的成效不明显、时间短、流于形式,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发展”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二)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实现校企合作最本质的问题是找到并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契合点,只有达到双赢才是一种良性的、稳定的、可持续的互动机制。校企互动机制是指校企之间紧密合作、互动互促、旨在双赢的运行方式。由于校企合作的时间短、政府推动不足、合作主体认识不到位,特别是缺乏合作的动力,认识不清合作价值所在,因而校企合作并没有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实质性对接,更没有形成文化互融、资源互补的机制。
(三)缺乏互通的合作平台
企业与行业、产业的联系密切,只有需要用工时才与学校发生联系。作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政府层面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统筹、组织和协调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为主体的推动下,虽然建设了一些理事会、董事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产学联盟、产学园区等合作平台,但“办学与合作成为两张皮”,效果并不明显。
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认同(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体的价值诉求
1.政府的价值诉求。政府是校企合作的主导者和管理部门。从政府的角度看,高校和企业是政府创新系统的两个关键支柱。高校主要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企业进行开发研究。高校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但科技转化和市场推广能力薄弱,而企业正好相反。相对于高校,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更为充裕,如能促使高校和企业两大创新主体相互结合,则可优势互补,从而在战略上实现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政府需要企业与学校加强合作,形成合作机制。
2.行业协会的价值诉求。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的指导者和中坚力量,它是政府、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主要管理者。因此,行业协会需要企业和学校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形成合力,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3.企业的价值诉求。企业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单元,但其在竞争中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不管是企业的生存还是发展,人才始终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
4.高职院校的价值诉求。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应用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挑战迫使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要有系统性的转变,才能有根本性、突破性的进展。具备完成复杂工作过程中任务的胜任能力单纯依靠学校培养是行不通的,学校没有企业适应生存和发展的竞争环境、管理环境、文化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实行校企合作办学。
5.学生的价值诉求。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将学术教育和高职教育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不平等的主体,导致全社会形成成绩差、偏科、能力弱、贪玩的学生才去读职业学校的偏见。每一位学生都想获得尊重,都想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品德,在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价值认同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德认为,认同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从每一个互动场合的具体他人处获得暂时的自我想象,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把自己归属于某类课题的自我概念。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认同是一种称为“集体意识”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认同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认知方式和结果,总是与社会发展相始终,并且认同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认同问题。根据接收学原理,任何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变化,都是受需要驱动、价值参与的。即以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衡量标准,首先对外界思想信息进行价值评判。只有那些符合自己利益或需要的外界刺激,才能被认可和接收。
校企合作是多元价值观下的价值共识。价值具有主体性的向度,在实践活动中是人的“内在的尺度”,但价值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和事实直接相通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追求和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认识和评价价值。作为校企合作功能的交集—教育价值,已经为合作参与方达成共识。同时,学校和企业是社会组成单元中不存在竞争关系的两类完全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尽管各自的目的不同、产品不同、组织结构不同、作业管理不同、运行体制机制不同、资金运作方式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社会责任不同等,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企业需要素质高技能人才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社会分工的纵向角度看是前后道工序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出口”,一个是“进口”,两者之间存在合作的必然。从横向角度看,学校的教师也需要转型升级为“双师”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企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需要对老员工进行培训,两者之间存在合作培养的可能。从本质上看,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种天然的依存关系就构成了校企合作的共同基础和价值所在,即价值认同。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核心价值
1.校企合作核心价值。任何一种事物的价值,都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是该事物的存在对人的作用或意义,其二是人们对于这种价值的认识和评价。虽然合作主体的价值诉求各不相同,各自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但都可以归纳为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等。在校企合作中,合作与不合作、短期合作与长期合作、浅层合作与深度合作,都与其是否认同合作的核心价值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核心价值是一种主导价值,并以它为统领,建立和形成这个合作的价值体系。一般说来,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应该是“共同”的,亦即是社会各界“共同”承认、理解、信奉、遵循的思想和观念。这种思想和观念的价值趋向应该是普遍性的,而不是局部性或个体性的。它能够唤醒和凝聚的力量是社会整体的力量,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力量。其次是社会各界对共同价值体系的承认、理解、信奉、遵循,是发自内心和自觉自愿的,而不是被外在的社会其他方面的力量强迫或强加的。最后是这种共同承认和信奉的思想和观念,能够转化成人们的职业行为和社会性行动,进而能够形成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意识和时代性潮流,推动一个崭新时代的产生或社会文明热潮的兴起。
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所用的“价值”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取向自然聚焦于教育,即这个核心价值就是教育价值。在企业合作中,价值的重要内涵是功用,相当于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意味着当人们说某事物或某做法没有价值时,实际上指的是该事物在功利上失去或没有功用。教育的价值主要通过教育功能表述。实际上,功能是一个系统因其要素与结构而产生的一种客观性的作用;而价值则是基于这一客观作用特定客体向价值主体呈现出的主观性的意义。人们在教育功能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比如出现功能观上的“教育万能论”和“教育无能论”的错误倾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用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取代了对教育功能的客观分析。
教育价值不同于教育功能,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教育价值就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体,对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教育价值表明一种社会关系,即教育活动这一实体与人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由于价值的载体是人,因而人是价值体系的核心。世界人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人。只有人的发展,事业才得以进步。当然这里教育的“人”既包括企业的员工,也包括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育育人的实质就是使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价值包括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外在价值,教育的外在价值是指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径,教育的内在价值是指为了知识而教育、为了能力而学习、为了真理而学习和教育。
2.校企合作核心价值的生成。20世纪中后期,“人力资本”理论曾盛极一时,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呈现出史无前例的热情,而实际上它们都表征着现代社会和个人作为教育资源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校企合作表现得如此欣欣向荣,这是这一“变化”的写照。
校企合作中,要形成合作教育的核心价值,首先需要提炼合作价值,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应该从合作的现实情况出发,体现成员共同的思想,真正挖掘属于自己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所沉淀下来的良好价值观。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是教育价值。其次要传播价值。合作各方要利用各种有形的宣传、培训、专门组织的主题交流活动、典型示范、各种仪式等各种途径来进行宣讲,让成员感觉到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所倡导的理念耳熟能详、无处不在。再次要运行制度,保障合作的价值“落地生根”。制度是合作各方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建立健全合作各方认可的制度,并切实有效地运行,才能使得合作价值得到有效落实。最后要通过合作文化不断塑造教育价值。合作文化在校企合作中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正面的积极作用,推动着校企合作的发展,关乎校企合作的成败,需要合作各方精心培植。
(四)校企合作教育价值认同路径
学校与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和经济主体,要实现在多元价值观体系中寻求教育价值的认同,首先,需要从价值冲突的根源入手,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类不同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缺陷,要正确认识文化冲突的客观必然性和相互依存性。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协调冲突,争取把文化冲突转变为文化融合。其次,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学校和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使命,只要在教育价值上认同,教育资源上共享就能够达到合作的目的,应该有所取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教育价值的认同应该是建立合作主体内在自觉基础上的主动认同。价值认同有平面的、完全一致的认同,也有以差异为基础的立体的认同。主导价值并不否认价值的差异,仅是在多种价值观点组成的价值体系中代表该体系的总方向,对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起着统帅作用的价值。对校企合作教育价值的认同过程既是合作主体的价值观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个体价值、共同体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与教育价值之间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过程。通过教育价值的认同,形成一种共同的合作境界。
(五)提升校企合作教育价值认同度
在现代社会,企业和学校不再是教育价值的对立者,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教育价值共同体。在校企合作中,不同主体之间利益上的矛盾和差异必然要通过价值观的不同和冲突表现出来。合作的过程不仅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的过程,而且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理解、认同的过程。价值冲突与价值认同相伴而生。因此,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学校应不断吸收“他方”的价值,在价值认异、价值共享、价值认可的过程中,重建现代校企合作的教育价值,以不断提高合作各方的认同度。
校企合作需要从利益需求认同提升到教育价值认同,“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交者,利尽则散”。利益表现为显示有用性,而价值表现为超越追求性。在追求价值时并不排斥利益,反而是相得益彰。但在合作一方暂时利益得不到满足,能坚持合作的,一定是价值认同在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实现价值,可以抛弃自我,牺牲自我。只有校企合作各方共同参与,认同合作价值,化解单纯的功利和庸俗的实用目的,凝练文化、彰显理想、升华价值,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觉认同,才能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价值共同体。
四、建立校企合作教育价值共同体
共同体是指基于共同目的而构建的成员之间及所有成员的关系的总和。共同体存在形式以及组织结构的不同,使得生活在共同体之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和自由程度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并决定人的不同需要和身份认同。它具有结构性(确定的位置)、普遍性(共同的目的)、开放性(成员构成)、公共性(公共领域)、实践性(成员行动)等特点。不论何种共同体它都发挥着两个基本功能,一是生产和再生产功能,这是共同体存在的前提。二是教化功能,即为了共同体秩序的稳定,承担起一定的教化和培育成员的功能。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组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在校企合作沟通时,往往会因体制、机制、文化、价值、利益、目标、运行方式等的差异而产生分歧。因此,校企合作主体有必要在价值认同的基础建立自己的共同体。校企合作价值共同体是指在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下,掌握了先进技术标准和管理方法、具有先进文化生产力和战略发展眼光的企业与具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能力的职业院校围绕教育价值目标,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偿使用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实行“五个对接”的系统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学生和企业员工的教育共同体。
这样的共同体不仅具有利益的一致性,更具有价值的一致性,它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依赖。校企合作价值共同体根据“共同的价值目标”运行,这样的共同体一旦形成,每个共同体成员就会成为具有“同质性”的个体,虽然每个成员都具有特定的身份,但他们是作为共同体的一个整体的部分发挥作用。实质上,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天然具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这也决定了达成价值共识,建立校企合作价值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建立校企合作价值共同体的前提是政府指导、行业主导,基础是合作主体必须从各自为政走向价值认同,关键是加强合作平台建设,这既需要成员自己的理性回归,更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努力,推动合作主体重构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价值认同体系。学校也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实现这个价值观念的坚定信念,是否有实现这个目的的教育能力。企业也应该反思自己,为何高技能人才如此短缺,为何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只有校企双方尽力实现文化共融、资源共享、价值共认,才能建成校企长效合作的教育价值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
[3]王长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DB/O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 news/2009/1/215235.html,2009-01-09.
[4]檀传宝.教育是人类生命价值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3(3).
[5]刘茨,肖起清,王启智.个人与社会:教育价值的共同体[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8).
[6]马俊峰.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认同
[作者简介]杭瑞友(1965-),男,江苏姜堰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办公室,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和会计教育研究;葛竹兴(1960-),男,江苏姜堰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办公室主任、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和动物药品检测技术研究;朱其志(1986-),男,江苏宿迁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助教,主要从事高职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江苏泰州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价值认同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苏农办科[2011]28号)和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基于实训基地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1JSJG3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18-0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类型,除了具备高等性外,还因跨界教育的属性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跨越了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的界域。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界已达成共识,但是校企合作的深度远没有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找准校企双方合作的契合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界不得不思考的紧迫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机遇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理论教学与学生参与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或通过合作将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进行融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通过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办学形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批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标准、与国际接轨、具有先进文化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经成长起来,这些企业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能否适应这种变化要求,对接企业的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校企双方在“人才”上找到了共同点,这为双方深度合作提供了空间。
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一)缺乏明确的共同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终身教育、社会服务等功能,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企业要生存发展、培养人才、扩大市场、实现盈利等,也需要与高等职业院校联系,但囿于时间精力、局部利益、风险责任等矛盾和冲突,达成不了价值共识,合作的成效不明显、时间短、流于形式,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发展”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二)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实现校企合作最本质的问题是找到并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契合点,只有达到双赢才是一种良性的、稳定的、可持续的互动机制。校企互动机制是指校企之间紧密合作、互动互促、旨在双赢的运行方式。由于校企合作的时间短、政府推动不足、合作主体认识不到位,特别是缺乏合作的动力,认识不清合作价值所在,因而校企合作并没有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实质性对接,更没有形成文化互融、资源互补的机制。
(三)缺乏互通的合作平台
企业与行业、产业的联系密切,只有需要用工时才与学校发生联系。作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政府层面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统筹、组织和协调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为主体的推动下,虽然建设了一些理事会、董事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产学联盟、产学园区等合作平台,但“办学与合作成为两张皮”,效果并不明显。
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认同(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体的价值诉求
1.政府的价值诉求。政府是校企合作的主导者和管理部门。从政府的角度看,高校和企业是政府创新系统的两个关键支柱。高校主要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企业进行开发研究。高校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但科技转化和市场推广能力薄弱,而企业正好相反。相对于高校,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更为充裕,如能促使高校和企业两大创新主体相互结合,则可优势互补,从而在战略上实现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政府需要企业与学校加强合作,形成合作机制。
2.行业协会的价值诉求。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的指导者和中坚力量,它是政府、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主要管理者。因此,行业协会需要企业和学校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形成合力,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3.企业的价值诉求。企业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单元,但其在竞争中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不管是企业的生存还是发展,人才始终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
4.高职院校的价值诉求。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应用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挑战迫使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要有系统性的转变,才能有根本性、突破性的进展。具备完成复杂工作过程中任务的胜任能力单纯依靠学校培养是行不通的,学校没有企业适应生存和发展的竞争环境、管理环境、文化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实行校企合作办学。
5.学生的价值诉求。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将学术教育和高职教育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不平等的主体,导致全社会形成成绩差、偏科、能力弱、贪玩的学生才去读职业学校的偏见。每一位学生都想获得尊重,都想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品德,在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价值认同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德认为,认同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从每一个互动场合的具体他人处获得暂时的自我想象,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把自己归属于某类课题的自我概念。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认同是一种称为“集体意识”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认同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认知方式和结果,总是与社会发展相始终,并且认同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认同问题。根据接收学原理,任何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变化,都是受需要驱动、价值参与的。即以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衡量标准,首先对外界思想信息进行价值评判。只有那些符合自己利益或需要的外界刺激,才能被认可和接收。
校企合作是多元价值观下的价值共识。价值具有主体性的向度,在实践活动中是人的“内在的尺度”,但价值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和事实直接相通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追求和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认识和评价价值。作为校企合作功能的交集—教育价值,已经为合作参与方达成共识。同时,学校和企业是社会组成单元中不存在竞争关系的两类完全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尽管各自的目的不同、产品不同、组织结构不同、作业管理不同、运行体制机制不同、资金运作方式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社会责任不同等,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企业需要素质高技能人才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社会分工的纵向角度看是前后道工序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出口”,一个是“进口”,两者之间存在合作的必然。从横向角度看,学校的教师也需要转型升级为“双师”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企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需要对老员工进行培训,两者之间存在合作培养的可能。从本质上看,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种天然的依存关系就构成了校企合作的共同基础和价值所在,即价值认同。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核心价值
1.校企合作核心价值。任何一种事物的价值,都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是该事物的存在对人的作用或意义,其二是人们对于这种价值的认识和评价。虽然合作主体的价值诉求各不相同,各自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但都可以归纳为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等。在校企合作中,合作与不合作、短期合作与长期合作、浅层合作与深度合作,都与其是否认同合作的核心价值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核心价值是一种主导价值,并以它为统领,建立和形成这个合作的价值体系。一般说来,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应该是“共同”的,亦即是社会各界“共同”承认、理解、信奉、遵循的思想和观念。这种思想和观念的价值趋向应该是普遍性的,而不是局部性或个体性的。它能够唤醒和凝聚的力量是社会整体的力量,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力量。其次是社会各界对共同价值体系的承认、理解、信奉、遵循,是发自内心和自觉自愿的,而不是被外在的社会其他方面的力量强迫或强加的。最后是这种共同承认和信奉的思想和观念,能够转化成人们的职业行为和社会性行动,进而能够形成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意识和时代性潮流,推动一个崭新时代的产生或社会文明热潮的兴起。
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所用的“价值”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取向自然聚焦于教育,即这个核心价值就是教育价值。在企业合作中,价值的重要内涵是功用,相当于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意味着当人们说某事物或某做法没有价值时,实际上指的是该事物在功利上失去或没有功用。教育的价值主要通过教育功能表述。实际上,功能是一个系统因其要素与结构而产生的一种客观性的作用;而价值则是基于这一客观作用特定客体向价值主体呈现出的主观性的意义。人们在教育功能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比如出现功能观上的“教育万能论”和“教育无能论”的错误倾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用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取代了对教育功能的客观分析。
教育价值不同于教育功能,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教育价值就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体,对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教育价值表明一种社会关系,即教育活动这一实体与人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由于价值的载体是人,因而人是价值体系的核心。世界人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人。只有人的发展,事业才得以进步。当然这里教育的“人”既包括企业的员工,也包括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育育人的实质就是使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价值包括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外在价值,教育的外在价值是指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径,教育的内在价值是指为了知识而教育、为了能力而学习、为了真理而学习和教育。
2.校企合作核心价值的生成。20世纪中后期,“人力资本”理论曾盛极一时,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呈现出史无前例的热情,而实际上它们都表征着现代社会和个人作为教育资源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校企合作表现得如此欣欣向荣,这是这一“变化”的写照。
校企合作中,要形成合作教育的核心价值,首先需要提炼合作价值,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应该从合作的现实情况出发,体现成员共同的思想,真正挖掘属于自己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所沉淀下来的良好价值观。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是教育价值。其次要传播价值。合作各方要利用各种有形的宣传、培训、专门组织的主题交流活动、典型示范、各种仪式等各种途径来进行宣讲,让成员感觉到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所倡导的理念耳熟能详、无处不在。再次要运行制度,保障合作的价值“落地生根”。制度是合作各方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建立健全合作各方认可的制度,并切实有效地运行,才能使得合作价值得到有效落实。最后要通过合作文化不断塑造教育价值。合作文化在校企合作中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正面的积极作用,推动着校企合作的发展,关乎校企合作的成败,需要合作各方精心培植。
(四)校企合作教育价值认同路径
学校与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和经济主体,要实现在多元价值观体系中寻求教育价值的认同,首先,需要从价值冲突的根源入手,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类不同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缺陷,要正确认识文化冲突的客观必然性和相互依存性。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协调冲突,争取把文化冲突转变为文化融合。其次,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学校和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使命,只要在教育价值上认同,教育资源上共享就能够达到合作的目的,应该有所取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教育价值的认同应该是建立合作主体内在自觉基础上的主动认同。价值认同有平面的、完全一致的认同,也有以差异为基础的立体的认同。主导价值并不否认价值的差异,仅是在多种价值观点组成的价值体系中代表该体系的总方向,对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起着统帅作用的价值。对校企合作教育价值的认同过程既是合作主体的价值观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个体价值、共同体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与教育价值之间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过程。通过教育价值的认同,形成一种共同的合作境界。
(五)提升校企合作教育价值认同度
在现代社会,企业和学校不再是教育价值的对立者,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教育价值共同体。在校企合作中,不同主体之间利益上的矛盾和差异必然要通过价值观的不同和冲突表现出来。合作的过程不仅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的过程,而且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理解、认同的过程。价值冲突与价值认同相伴而生。因此,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学校应不断吸收“他方”的价值,在价值认异、价值共享、价值认可的过程中,重建现代校企合作的教育价值,以不断提高合作各方的认同度。
校企合作需要从利益需求认同提升到教育价值认同,“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交者,利尽则散”。利益表现为显示有用性,而价值表现为超越追求性。在追求价值时并不排斥利益,反而是相得益彰。但在合作一方暂时利益得不到满足,能坚持合作的,一定是价值认同在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实现价值,可以抛弃自我,牺牲自我。只有校企合作各方共同参与,认同合作价值,化解单纯的功利和庸俗的实用目的,凝练文化、彰显理想、升华价值,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觉认同,才能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价值共同体。
四、建立校企合作教育价值共同体
共同体是指基于共同目的而构建的成员之间及所有成员的关系的总和。共同体存在形式以及组织结构的不同,使得生活在共同体之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和自由程度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并决定人的不同需要和身份认同。它具有结构性(确定的位置)、普遍性(共同的目的)、开放性(成员构成)、公共性(公共领域)、实践性(成员行动)等特点。不论何种共同体它都发挥着两个基本功能,一是生产和再生产功能,这是共同体存在的前提。二是教化功能,即为了共同体秩序的稳定,承担起一定的教化和培育成员的功能。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组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在校企合作沟通时,往往会因体制、机制、文化、价值、利益、目标、运行方式等的差异而产生分歧。因此,校企合作主体有必要在价值认同的基础建立自己的共同体。校企合作价值共同体是指在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下,掌握了先进技术标准和管理方法、具有先进文化生产力和战略发展眼光的企业与具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能力的职业院校围绕教育价值目标,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偿使用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实行“五个对接”的系统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学生和企业员工的教育共同体。
这样的共同体不仅具有利益的一致性,更具有价值的一致性,它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依赖。校企合作价值共同体根据“共同的价值目标”运行,这样的共同体一旦形成,每个共同体成员就会成为具有“同质性”的个体,虽然每个成员都具有特定的身份,但他们是作为共同体的一个整体的部分发挥作用。实质上,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天然具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这也决定了达成价值共识,建立校企合作价值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建立校企合作价值共同体的前提是政府指导、行业主导,基础是合作主体必须从各自为政走向价值认同,关键是加强合作平台建设,这既需要成员自己的理性回归,更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努力,推动合作主体重构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价值认同体系。学校也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实现这个价值观念的坚定信念,是否有实现这个目的的教育能力。企业也应该反思自己,为何高技能人才如此短缺,为何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只有校企双方尽力实现文化共融、资源共享、价值共认,才能建成校企长效合作的教育价值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
[3]王长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DB/O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 news/2009/1/215235.html,2009-01-09.
[4]檀传宝.教育是人类生命价值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3(3).
[5]刘茨,肖起清,王启智.个人与社会:教育价值的共同体[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8).
[6]马俊峰.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