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六年前有一日,秋桂问我治书史书论之心得,箐曰:先打好文学、史学、哲学、美学之基础。然后从“大文化”的立场去考察。先以“鸟瞰”后才细读以缜密之法为之。记得,她连我引证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近人钱钟书《谈艺录》中的箴言,一古脑儿详记在她的小本子上,我很感动。见其气质举止。迥异于市井俚俗之辈。不久,她先后有《甲骨文书法艺术回顾与展望》被选入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在宁举行的国际书学讨论会;《汉碑书艺赏析与创作漫谈》被选入“全国第三界妇女书法展”(此乃论文中23篇之一),并参加了艺术交流活动,《论女性甲骨文书法创作》、《浅谈西汉简牍书法》、《我是怎么样进行隶书创作的》等均在专业报刊上发表。我细心读过,她问我观感。答曰:学无止境,学而后知不足。
其实秋桂早年曾问学于著名学者、金石书画家金成生老先生,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功底。后又拿到了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证书。对她来说,书法是她终身执着追求的艺术,她在省书协做文案工作时,更是接触到传统的,近现代的、当代的。乃至有前卫意识的书法作品,并得到了书坛众多名家的指授。为了进一步深造,她两次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的创作班学习,获得了第七届、第八届培训中心学员成果汇报展一等奖,成立十周年“特别奖”。近年来,她的书法作品常见诸报刊。在全国性和全省性的大展中频频八层和获奖。长年浸淫于此,使她在理念上与审美意识上日趋老练、稳健。故其每一提笔着纸,创作元素较为精到、抉择自如,造化自然,激情涌动心田,不可不为之:
秋桂的篆、隶作品,视觉效果好,可读性强。细心把玩,其甲骨文作品,取殷商卜辞之源头。又将甲骨文活化为自己的笔意,写得简淡悠远。其大篆作品,结体与取字资源丰富,有西周尚意书风的《散氏盘》、《毛公鼎》,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石鼓文》等重器的气魄。妙在作者一反常态,不滞留在体象卓然、沉雄绵亘的笔势上。而以行、草笔意衍化而出,沉稳地驾驭着枯锋淡墨演绎成似篆似隶的个性化作品。其所书隶书,取法汉碑,既有《张迁》、《鲜于璜》、《曹全》、《礼器》、《石门》等诸碑传统功力,又融入《好大王》碑之拙朴,汲取篆书笔意、所写大字对联大气、宽博、厚重,而所写小隶书则又典雅。醇和、恬静。既载承千年底蕴,又彰显当代学人追求的人文精神。看似平淡,但平得妥帖,无匠气,淡得隽雅,绝野气。这当是她作为女性书家独有之韵味也。
她的楷,行书最早法乳于三国魏时的钟繇。深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的艺理;要得精妍,秋山嵯峨,幽深无际,必下逮“二王”、“孙过庭”……,力图采撷古今大家之长。“化”为己有。公允论之,虽淳古毓秀,粲然初具,尚有待不懈之耕耘。
她著文始于随笔、诗歌,到省书协工作后,受环境启发投入到书学理论的学习研究。无疑。这对创作是个互补、互动的途径,相得益彰,提高了审美能力。
诚然,变化的流程正是艺术家创新的心性、灵感所至。秋桂对书法的探求之路还很长究竟未及“天命”之年,照此下去,变则能通,变则才有自我。有位哲人说过:“女性捕捉美的能力,远在男人之上。”读她的作品,仿佛一场秋雨后,清新、静谧,置身于桂花丛中,是花香、墨香、仰或二者兼得,沁人肺腑,令人陶醉。
笔者认为,凡耐人寻思的艺术作品,当然最有感染力、生命力的……
其实秋桂早年曾问学于著名学者、金石书画家金成生老先生,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功底。后又拿到了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证书。对她来说,书法是她终身执着追求的艺术,她在省书协做文案工作时,更是接触到传统的,近现代的、当代的。乃至有前卫意识的书法作品,并得到了书坛众多名家的指授。为了进一步深造,她两次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的创作班学习,获得了第七届、第八届培训中心学员成果汇报展一等奖,成立十周年“特别奖”。近年来,她的书法作品常见诸报刊。在全国性和全省性的大展中频频八层和获奖。长年浸淫于此,使她在理念上与审美意识上日趋老练、稳健。故其每一提笔着纸,创作元素较为精到、抉择自如,造化自然,激情涌动心田,不可不为之:
秋桂的篆、隶作品,视觉效果好,可读性强。细心把玩,其甲骨文作品,取殷商卜辞之源头。又将甲骨文活化为自己的笔意,写得简淡悠远。其大篆作品,结体与取字资源丰富,有西周尚意书风的《散氏盘》、《毛公鼎》,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石鼓文》等重器的气魄。妙在作者一反常态,不滞留在体象卓然、沉雄绵亘的笔势上。而以行、草笔意衍化而出,沉稳地驾驭着枯锋淡墨演绎成似篆似隶的个性化作品。其所书隶书,取法汉碑,既有《张迁》、《鲜于璜》、《曹全》、《礼器》、《石门》等诸碑传统功力,又融入《好大王》碑之拙朴,汲取篆书笔意、所写大字对联大气、宽博、厚重,而所写小隶书则又典雅。醇和、恬静。既载承千年底蕴,又彰显当代学人追求的人文精神。看似平淡,但平得妥帖,无匠气,淡得隽雅,绝野气。这当是她作为女性书家独有之韵味也。
她的楷,行书最早法乳于三国魏时的钟繇。深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的艺理;要得精妍,秋山嵯峨,幽深无际,必下逮“二王”、“孙过庭”……,力图采撷古今大家之长。“化”为己有。公允论之,虽淳古毓秀,粲然初具,尚有待不懈之耕耘。
她著文始于随笔、诗歌,到省书协工作后,受环境启发投入到书学理论的学习研究。无疑。这对创作是个互补、互动的途径,相得益彰,提高了审美能力。
诚然,变化的流程正是艺术家创新的心性、灵感所至。秋桂对书法的探求之路还很长究竟未及“天命”之年,照此下去,变则能通,变则才有自我。有位哲人说过:“女性捕捉美的能力,远在男人之上。”读她的作品,仿佛一场秋雨后,清新、静谧,置身于桂花丛中,是花香、墨香、仰或二者兼得,沁人肺腑,令人陶醉。
笔者认为,凡耐人寻思的艺术作品,当然最有感染力、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