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本正餐”遭遇“图像快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chl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视觉盛宴的冲击和读图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欣赏阅读为主要方式的高校外国文学教学遭遇尴尬。“图像快餐”极大地丰富了“文本正餐”的一维化、扁平化,提高学生对国外文学的整体感受力及对优秀文本的鉴赏能力,但也无形中抹煞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品味细读的空间。如何掌握二者之间的平衡和默契,将是高校外国文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 “文本正餐” “图像快餐” 外国文学教学
  
  传统的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往往是以欣赏阅读为主要方式的,以史的形式介绍国别及流派文学,然后辅之以名著的赏析和精读,通过“文本正餐”使学生受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手段使世界名著从一维的文本变成了多维的数码,被不断地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甚至漫画、动画,语言被丰富的图像所取代,内容上的深度被形式上的夸张和变形所取代。各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地把“图像快餐”运送到充满好奇心的学生面前。当“文本正餐”遭遇“图像快餐”,很多学生放弃了费时费力的传统式阅读,倾向于省时、便捷、轻松的“读图”式学习。在“网络时代”“赛博空间”中,他们确实另外寻觅到了通往国外文学世界的“近路”,然而错过了阅读的“大道”,也等于错过了文字品味过程中的美丽风景。
  一、“图像快餐”作为教学配餐的必然性
  中西方文学文化上的“不可通约”,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课程时无所适从。虽然是文学上相同的题材和主题,却因为国别、语言、历史背景、社会风尚等的不同造成理解的障碍。教学中,教师会以生动的语言去描绘异国旖旎的风光、独特的风俗、复杂的宗教信仰、赤裸的情感表白方式等,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仍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全面、感性地掌握。所以不可否认,外国文学比其他学科更需要丰富形象的资料来填补文化差异的鸿沟,于是名著电影、名剧动画、名家漫画等“图像快餐”应运而生。
  “电影艺术乃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文学、表演、导演、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戏剧诸元素之集大成,通过摄影电脑成像与剪辑、映现手段,把叙事性的时间艺术同呈现性的空间艺术熔于一炉的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动态造型艺术”[1]。它在给人们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更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作出反映,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影视资料通过直接、丰富的视觉听觉冲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名著电影能在两个小时中,通过画面浓缩时间跨度很大、牵涉面多的主题和事,把原著中历时的故事转变成共时的冲突,把时间上的缓慢转变成紧凑的蒙太奇情节。这样既能强化故事逻辑,又可以节约时间,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影视作品《安娜》对多线索、多人物进行简单、有效的安排,既省略了拖沓的枝节,又突出了故事主题。BBC莎士比亚系列动画片都是将故事压缩到二十分钟左右,莎翁的几十部作品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了解清楚。Discovery的《耶稣转》、《佛陀传》、《彼得大帝》等作品亦史亦教,以个人的经历陈述宏大的历史,全面地展示了时代背景,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
  名著图像影视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外国文化。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不可触摸的“想象物”置换成可感知的的场景事件。教学中口头难以尽述的“个人主义”、“英雄”、“荣誉”、“爱情”、“理性”等深奥观念通过一些影视可以有效传输。比如电影《特洛伊》展示了古希腊英雄的悲剧意识;《勇敢的心》表现了自由和英雄感的精髓;《罗密欧与朱丽叶》演绎了千古爱情绝唱。一些图像作品还展现了西方风俗信仰习惯。又如在讲到哥特式风格时可以播放《断头谷》、《僵尸新娘》等电影,阴森恐怖的气氛、古怪玄妙的对话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埃及王子》中的坚定的宗教信仰,《简爱》中的维多利亚式的风尚,《巴黎春梦》中的宫廷生活,《海上钢琴师》中的绅士风度等都可以从某个侧面显示西方文明中的文化特质。再如《七封印》等电影中的表现手法,“摒弃了常规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大量使用意识流的手法,以梦幻、幻觉、自由联想、回忆等各种不同的意识层面的呈现”[2]。这样的影视使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意识流流派、新小说流派和荒诞派的风格。同时,电影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音乐、日常交往方式等知识原点可以潜移默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电影中可以完美地体现。
  “图像快餐”还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影视是“科技、传播与艺术性的联姻,是通俗文化、教育与娱乐性的互渗;在传播中不断输送新思想,新知识,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3]。通过这种方式将被动的知识接受变为主动的情感和理解,学生能全方位接触西方的文化。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与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在内容上、精神上完成对人的塑造;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内化道德信念、树立人生理想、珍视有限生命。如《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坚强和自立彰显了女性主义思想,《托尔斯泰》让我们领会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伟大的心灵。
  本雅明曾经忧虑地宣告“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本艺术形式可能会悄然消失,原创作品的“韵味”蒸发,逐渐被新兴的电子传媒、影像艺术所替代。名著影视是“参与性反映”(participatory responses)[4],也是最有效、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马克·吐温曾经调侃地说:“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这种轻视阅读的现象在外国文学课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面临时代大潮的冲击,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图像时代”。所以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图像快餐”必然存在也必须存在。它有利有弊,关键是看如何运用和驾驭它。
  二、“文本正餐”作为教学主要手段的必要性
  外国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外国文学教师不能为了追求快速、直接的信息传输,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研讨的培养。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精神的宝库。通过给学生补充“文本正餐”,可以强化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创造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图像快餐”所使用的旁白、对话和文学作品相比,突出了口语化和语境化,没有文学中语言那样优美。为了节省时间,使冲突更清晰,影视作品要删除情节和人物。人生感悟、心理变化过程等也很难通过数码表达。导演和演员的固定形象和表演模式也会形成“角色霸权”,使学生大脑产生惰性,弱化学生的想象。
  此外,名著改编成影视,都会被重新解读甚至颠覆式地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和演员会形成不同于作者的思想和表现方式,从而修改文本中形象。像电影《特洛伊》对爱情的突出描写,《红与黑》中的俄罗斯文化背景和《浮士德》中的表现主义因素,等等,都远离了原著,使学生曲解误读。因此名著影视的利用只是外国文学课程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依赖。只有坚持以阅读鉴赏为主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细细品味文字的美,形成独特的感受和审美。
  “图像快餐”的最大遗憾就在于光影的快速更替造成眼球和大脑的极度闪烁,却忽视了艺术之美、人文之美的长期留存和对心灵的震撼。“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5]。如果教学方式被“图像快餐”完全取代,学生只为满足于视觉影像的刺激和对异国风情猎奇的心理,却忽视了从优秀作家作品的人性之美和道德魅力汲取营养,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然要以文本为载体,凸显大师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莫里哀为追求人生理想而放弃优越的生活,虽入狱也终身不悔;狄更斯困境中自强不息,以博大的胸怀终生关注小人物命运;托尔斯泰舍弃万贯家产,为的是俄国人民的出路和对幸福的积极探索,等等,这些深层次的意蕴是“图像快餐”所不能给予的。
  不能否认,外国文学教学在当今“读图时代”到来的大环境下,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地为学生“加餐”,否则学生将失去有效学习外国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宝贵机会。但是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培养和完美人性和道德的激励,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自主地阅读鉴赏实践,离不开“文本正餐”的滋养和教师课堂语言的引导和启发。
  “快餐”时代,人们的生活可以变得更快捷、便利、时尚、精巧,可是教学却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麻痹。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遭遇“图像快餐”和“文本正餐”的冲突时,师生都应该本着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态度,摆正两者之间的位置,积极地面对挑战。“图像快餐”只能是教学配餐,适时地为教学添加“调味”,丰富课堂内容,补充语言文字不能深入地想象空间,它不能喧宾夺主,替代传统的讲解、阅读和文字鉴赏这种看似过时却不可或缺、弥足重要的“文本正餐”。
  
  参考文献:
  [1]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5.
  [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9.
  [3]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3:187-195.
  [4]大卫·鲍德韦尔著.麦永雄等译.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35.
  [5]皱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教育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
其他文献
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这种就诗论诗的观点固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在探讨“盛唐气象”这个问题上却总不免显得狭隘了。钱先生看来是过于拘泥于诗歌的自律性而轻视了诗歌融于时代融于生活时受社会氛围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严羽的观点则显得更为可取。《沧浪诗话》中说:“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诗人,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可见诗的盛世作为一种群
摘 要: “人才为本,特色取胜”的教育理念的确立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改革创新的前提,“面向基层,实践育人”的战略选择由人才培养对象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的目标所决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素养,凸显应用”的错位优势,贯彻“高在素养,强在技能,赢在特色”的培养思路,架构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培养流程、五大培养机制和五项保障体系,强调实践育人,围绕“高素养”和“应用型”两个关键点,
摘 要: 本文对三种研究大调曲子源流问题的代表性文献进行内容综述,并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由此,认识到当前大调曲子源流研究存在的方法上的不足之处。针对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构想:紧扣大调曲子的本质特征,从夹牌子套曲的形式来源和去拍音乐的来源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调曲子 源流 夹牌子套曲 曲牌    一、缘起    我生于南阳,家居毗邻大调曲子曲场①,自小耳濡目染,十余年如一日,饱受大
摘 要: 21世纪,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经济全球化需要相当数量,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本文作者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野阐述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国际化实用型人才的内涵、培养目标,结合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学生管理方面培养此类人才的实际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与保障措施。
摘 要: 晁端礼一直以来都被归为大晟词人一派,但其成为大晟词人的时间极短。他的词雅俗共融,并出现新的特质。晁词在俗词雅化过程中,起着过渡作用。  关键词: 晁端礼 言情词 俗 雅    晁端礼在文学史上一直被归为“大晟词人”,但史料记载,直至晚年他才成为“大晟词人”。“计去时才五十日,未食太仓一粒粟,已为归人”[1]396,“实至京之逾月也”[2]。也就是说,从他应诏进京至因感疾身亡,整个过程历时
摘要: 启发诱导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但并不等同于无原则、无目的、无方法的提问,必须讲究艺术和方法,只有基于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启发诱导,才能对教与学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启发诱导 科学方法    启发诱导是一种经过了时间检验的颇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今天的语文教师也深切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这些教师中不乏深谙其艺术和方法的佼佼者,在他们科学地
摘 要: 辅修双学位教育是高等院校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高质量人才资源,但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本文以“保证学位质量,符合社会需求”为对策,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完善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 本科双学位教育 培养模式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
摘 要: 进化论思想的产生与引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被不同阶层的人进行加工,成为拯救中国的一个思想武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对这一思想,无论在科学层面还是社会发展上均坚信不疑,可谓是产生了误读。本文作者就进化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特点进行反思,并阐述了个人观点。  关键词: 历史课堂 进化论思想 思想解放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从产生之日起无
摘 要: 对于许多文学创作者来说,乡土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作家们无法回避的情节和母题。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从早期鲁迅的启蒙式批判到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的田园式抒写,不难发现乡土小说写作视角由“启蒙”到“乡下人”的转变。对这两种写作视角的审视与解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乡土文学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写作视角 鲁迅 沈从文    乡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创作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延伸社区的意义,分析了西安医学院图书馆拓展向周边社区服务的可行性,对利用自身优势为社区服务的具体内容、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西安医学院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 周边社区 服务    高校图书馆承载着保存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同时还肩负着为地方社区传播精神文明和推动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