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1.学生计算能力不强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不强,很简单的计算也要出错。也许,我还在以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课程标准》早已不在要求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计算”,而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能力,这样显然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降低了。由于要求降低了,数学教材上计算题目也明显少了,很多数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对计算教学不怎么重视了;另外《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开放式思维,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就一味强调、分析、引导多种方法计算,这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是“喝足了”,但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一下子“这种方法”,一下子“另一种方法”,最后 “一点儿也喝不到”。虽然《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是降低了,对计算的方法是开放了,但并不是对计算没有要求了,还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能力,况且数学是永远也离不开计算的。因此我觉得,我们的小学数学还是要重视对计算的教学,必要的计算训练还是需要的。在重视计算教学、训练巩固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回到以前的“题海战术”时代,要有针对性的、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计算训练。①老师在思想上要重视计算教学。②教学计算技能方法时在保证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再去提倡多种方法。③隔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次计算训练。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学生数学练习量减少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上面的练习题比起老教材也相对减少了,供学生练习用的也只有《课堂作业》一本练习本。因此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影响着现在学生数学的练习量。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没有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学生是很难巩固的。我们要在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完成书上练习题的同时,补充不同坡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我们老师在设计布置数学练习题时也要把枯燥、机械的训练变成丰富多彩的“数学之旅”。①课堂上要增加数学的练习量。②设计补充一些层次性作业。③安排一些数学实践性作业。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如认识“<”“>”,我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教学比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2.创新开发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例如: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淘气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三、在课本上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如认识“<”“>”,我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教学比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四、利用生活经验,感知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又对周围的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无比的好奇,若教师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份难得的好奇心,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实例,着力加以诱导、挖掘,这样将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
五、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把数学知识实践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上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的问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他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六、结论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1.学生计算能力不强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不强,很简单的计算也要出错。也许,我还在以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课程标准》早已不在要求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计算”,而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能力,这样显然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降低了。由于要求降低了,数学教材上计算题目也明显少了,很多数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对计算教学不怎么重视了;另外《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开放式思维,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就一味强调、分析、引导多种方法计算,这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是“喝足了”,但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一下子“这种方法”,一下子“另一种方法”,最后 “一点儿也喝不到”。虽然《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是降低了,对计算的方法是开放了,但并不是对计算没有要求了,还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能力,况且数学是永远也离不开计算的。因此我觉得,我们的小学数学还是要重视对计算的教学,必要的计算训练还是需要的。在重视计算教学、训练巩固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回到以前的“题海战术”时代,要有针对性的、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计算训练。①老师在思想上要重视计算教学。②教学计算技能方法时在保证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再去提倡多种方法。③隔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次计算训练。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学生数学练习量减少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上面的练习题比起老教材也相对减少了,供学生练习用的也只有《课堂作业》一本练习本。因此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影响着现在学生数学的练习量。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没有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学生是很难巩固的。我们要在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完成书上练习题的同时,补充不同坡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我们老师在设计布置数学练习题时也要把枯燥、机械的训练变成丰富多彩的“数学之旅”。①课堂上要增加数学的练习量。②设计补充一些层次性作业。③安排一些数学实践性作业。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如认识“<”“>”,我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教学比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2.创新开发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例如: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淘气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三、在课本上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如认识“<”“>”,我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教学比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四、利用生活经验,感知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又对周围的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无比的好奇,若教师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份难得的好奇心,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实例,着力加以诱导、挖掘,这样将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
五、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把数学知识实践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上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的问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他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六、结论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