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同事眼里,她就是一个工作狂,为了完成工作她可以通宵达旦;在领导眼里,她精干细腻,工作派给她放心;在群众眼里,她满怀爱心,看见谁家里有困难,她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忙。她常说:“新闻人,就要一路脚印、一路汗水,俯身下基层,用镜头和真诚去讲好库伦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她就是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向美。
参加工作10年,刘向美始终以忘我的工作状态,孜孜不倦的求索,以讲好库伦故事为己任,立足库伦大地,积极践行“四力”,以改的精神、闯的劲头、干的作风,做有宽度、有高度、有温度的新闻,用新闻人的一片赤诚,及时准确地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架起了党委政府和各民族群众的连心桥。
“吃得起苦、更要耐得住清苦”,这是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10年来,刘向美曾穿行于干旱洪涝灾害现场,报道社会各界抗灾救险的感人故事;曾冒着高温酷暑蹲点企业,做好全旗工业经济转型系列报道;曾在寒冬腊月进村入户,报道新时代农村、农牧民的新变化。
在库伦,没有近距离的采访。为了工作方便,孩子6个多月大时,刘向美就“狠心”地给宝贝断了奶,送到年迈的父母身边。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她和孩子一两个星期才能见一面。经常见不到妈妈的孩子遇到年轻女性都叫妈妈,有时猛然见到刘向美,竟然哭着拒绝她的拥抱。
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刘向美一直奋战在抗疫宣传一线,与时间赛跑,在现场见证,用情感记录库伦这座城市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她带领记者们冲锋一线,她逆风而行的身影出现在医院、火车站、交通枢纽、社区、嘎查村等各个角落。
虽然没有疑似确诊病例,但医院是一个敏感的地方,很多人不知道那里的情况,好多人连病都不去看,害怕不安全,可是刘向美还是和同事们毅然决然来到医院,跟随医生一起进入值班科室、发热门诊,让更多人通过看报道更直观地了解全旗各医院疫情防控的真实情况,发挥了融媒时代快速、真实、全面报道的主流舆论阵地优势。有朋友对她说,这些日子上班要注意安全,不要再到危险的地方去,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可是刘向美听了,只是一笑说:“这是我的工作,让大家安心、暖心、有信心、有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
10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刘向美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发稿5000余篇(条),字数累计达40余万字。先后荣获全区网络文明建设优秀通讯员、通辽市巾帼建功标兵、通辽市“践行四力”先进个人、全旗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全國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按照总书记要求,库伦旗结合实际积极建设融媒体中心,刘向美作为分管负责人,积极投身现代融媒体建设的改革和实践中,她始终坚持以内容生产为根本,以新技术为支撑,在主题报道、常规宣传上精雕细琢,将“融媒”意识落实到策划、采访、编辑、制作全过程,常态化启用无人机航拍,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H5等丰富要素,准确提炼新闻点,大胆尝试创作了首部以脱贫攻坚为内容的微电影、展示库伦人文特色的原创MV,宣传内容表达可闻可见可感可知,实现新闻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大幅提升了自身的新闻生产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多年工作经历,刘向美深刻懂得,新闻宣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新闻工作。为培养建设一支善用现代传媒手段的“一专多能”融媒体人才队伍,她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厌其烦地帮助同事修改稿件,手把手地传授他们写作方法,锻炼他们尽快成长。今年以来,刘向美团结带领融媒体中心一班人,全力以赴开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改革发展、生态建设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新闻质量和上稿量位居通辽市前列。
刘向美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人。除了妙笔生花以外,帮扶济困是她的又一个闪光点,她用她的新闻报道呼吁社会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奉献爱心。
在采访中,她看到贫困家庭的种种困难,总是满怀怜悯和关切,多方为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甚至自掏腰包给他们送去爱心。她清楚地记得每个家庭的情况,只要有机会就给人们讲述,唤起更多的人去帮助他们。在一次采访中,她了解到一对残疾夫妻因为没有钱,7年没有回老家看望80多岁的老母亲,为了实现他们多年夙愿,她积极联系通辽日报记者、旗妇联干部,在她的努力下,帮助这对残疾夫妻筹资10000余元,帮助他们与年迈的母亲相聚,带给他们巨大的喜悦和温暖,成为夫妻俩最宝贵的新年礼物。
刘向美经常说:“只有在路上,记者才是记者。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新闻宣传事业的道路上,刘向美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满怀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策划好每一个新闻选题,做好每一次新闻报道,发布有价值、有品质、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产品。她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信条牢记在心,意气风发地讲好“库伦故事”,真正让主流声音占领阵地,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
参加工作10年,刘向美始终以忘我的工作状态,孜孜不倦的求索,以讲好库伦故事为己任,立足库伦大地,积极践行“四力”,以改的精神、闯的劲头、干的作风,做有宽度、有高度、有温度的新闻,用新闻人的一片赤诚,及时准确地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架起了党委政府和各民族群众的连心桥。
在新闻战线上砥砺奋进
“吃得起苦、更要耐得住清苦”,这是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10年来,刘向美曾穿行于干旱洪涝灾害现场,报道社会各界抗灾救险的感人故事;曾冒着高温酷暑蹲点企业,做好全旗工业经济转型系列报道;曾在寒冬腊月进村入户,报道新时代农村、农牧民的新变化。
在库伦,没有近距离的采访。为了工作方便,孩子6个多月大时,刘向美就“狠心”地给宝贝断了奶,送到年迈的父母身边。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她和孩子一两个星期才能见一面。经常见不到妈妈的孩子遇到年轻女性都叫妈妈,有时猛然见到刘向美,竟然哭着拒绝她的拥抱。
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刘向美一直奋战在抗疫宣传一线,与时间赛跑,在现场见证,用情感记录库伦这座城市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她带领记者们冲锋一线,她逆风而行的身影出现在医院、火车站、交通枢纽、社区、嘎查村等各个角落。
虽然没有疑似确诊病例,但医院是一个敏感的地方,很多人不知道那里的情况,好多人连病都不去看,害怕不安全,可是刘向美还是和同事们毅然决然来到医院,跟随医生一起进入值班科室、发热门诊,让更多人通过看报道更直观地了解全旗各医院疫情防控的真实情况,发挥了融媒时代快速、真实、全面报道的主流舆论阵地优势。有朋友对她说,这些日子上班要注意安全,不要再到危险的地方去,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可是刘向美听了,只是一笑说:“这是我的工作,让大家安心、暖心、有信心、有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
10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刘向美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发稿5000余篇(条),字数累计达40余万字。先后荣获全区网络文明建设优秀通讯员、通辽市巾帼建功标兵、通辽市“践行四力”先进个人、全旗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改革创新中实现突破
在全國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按照总书记要求,库伦旗结合实际积极建设融媒体中心,刘向美作为分管负责人,积极投身现代融媒体建设的改革和实践中,她始终坚持以内容生产为根本,以新技术为支撑,在主题报道、常规宣传上精雕细琢,将“融媒”意识落实到策划、采访、编辑、制作全过程,常态化启用无人机航拍,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H5等丰富要素,准确提炼新闻点,大胆尝试创作了首部以脱贫攻坚为内容的微电影、展示库伦人文特色的原创MV,宣传内容表达可闻可见可感可知,实现新闻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大幅提升了自身的新闻生产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多年工作经历,刘向美深刻懂得,新闻宣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新闻工作。为培养建设一支善用现代传媒手段的“一专多能”融媒体人才队伍,她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厌其烦地帮助同事修改稿件,手把手地传授他们写作方法,锻炼他们尽快成长。今年以来,刘向美团结带领融媒体中心一班人,全力以赴开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改革发展、生态建设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新闻质量和上稿量位居通辽市前列。
在无私奉献中温暖前行
刘向美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人。除了妙笔生花以外,帮扶济困是她的又一个闪光点,她用她的新闻报道呼吁社会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奉献爱心。
在采访中,她看到贫困家庭的种种困难,总是满怀怜悯和关切,多方为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甚至自掏腰包给他们送去爱心。她清楚地记得每个家庭的情况,只要有机会就给人们讲述,唤起更多的人去帮助他们。在一次采访中,她了解到一对残疾夫妻因为没有钱,7年没有回老家看望80多岁的老母亲,为了实现他们多年夙愿,她积极联系通辽日报记者、旗妇联干部,在她的努力下,帮助这对残疾夫妻筹资10000余元,帮助他们与年迈的母亲相聚,带给他们巨大的喜悦和温暖,成为夫妻俩最宝贵的新年礼物。
刘向美经常说:“只有在路上,记者才是记者。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新闻宣传事业的道路上,刘向美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满怀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策划好每一个新闻选题,做好每一次新闻报道,发布有价值、有品质、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产品。她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信条牢记在心,意气风发地讲好“库伦故事”,真正让主流声音占领阵地,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