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校外教育,作为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同样肩负着重任。因此,在校外教育中,如何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到底该信仰什么?当前,部分青少年信仰多元化,一些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淡化和信仰危机。
摔倒了还爬起来吗?一些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家庭中养成了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
正确的一定做得到吗?随地吐痰、乱抛垃圾、不敢坚持正义等现象体现了一些青少年不能知行统一。
以上列举的和未列举的问题,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清醒地看到一些青少年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如何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始终面临严峻课题。
二、研究的主要原则
主体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献资料法;准实验研究法。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内容
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真实认同感,寻找有代表性的关注点、兴趣点作为研究工作的突破口,以中华美德和民族精神滋养学生心灵。
通过感知—内化—践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的真实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将理解与感悟通过表演的形式付诸于行动,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
通过研究和实践,拓宽校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校外教育发展。
(二)研究时间
研究时间2014年9月摸底调查。
2014年10月确立实验班进行试验。
2015年4月问卷调查,总结信息。
2015年5月形成论文。
(三)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为教师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对策性研究,在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的同时,更强调应用性。
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践,寻找出一条校外教育课堂有效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具体途径。
(四)具体研究过程
1.对研究对象进行摸底调查,并确立实验班
2014年9月开学初,对所教两个朗诵表演进行问卷调查。确立实验班为朗诵表演1班,对照班为朗诵表演2班。
2.针对所教课程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源
朗诵与表演——这一校外教育课程主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表现能力。为此,在课堂上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必须找好培养学生各种品质与精神的教育素材。
梳理中国歌剧舞剧院出版的《朗诵教学表演教程》教材,挖掘出以下五个方面教育内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自强不息,勇敢拼搏的乐观进取精神。
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人格修养。
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身立德品质。
3.建构“感知—内化—践行”的课堂教學模式,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
第一,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情境,让学生感受经典文章的美与神韵。
通过在实验班教学时利用音乐伴奏、齐声伴音、故事引导、视频呈现、教师领读等方式为学生在朗诵时创设心理情境,使学生感知文章所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心情,品鉴词句神韵,调动学生的兴趣。
从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实验班在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学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人数分别增加50%、70%和70%。说明通过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情境,对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第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互动、内化传统文化精髓。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提炼出文章的传统文化精髓。将实验班的学生分为每两人一组,要求用举例、儿歌、顺口溜、打油诗等形式,将学生讨论结果说出来,互相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经历了思想碰撞、语言组织、口语表达、凝神欣赏、品鉴评价的过程。实现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实生活衔接的过程。
第三,演绎经典,在学生心中烙印优秀传统文化形象。
在实验班教学过程中,采取演绎经典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践行教育。学生通过还原经典历史、编写动人故事、刻画时代先锋等主题,自编自演,用行动和语言表达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强化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心中的地位与印象。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四项朗诵与表演技能上均有大幅提高,且比对照班学生的技能提高比例分别高出20%。说明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实践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提高了人文素养,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
五、研究成果
达到预期研究目标,为朗诵与表演的校外教课堂找到了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实验班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素养有所提高。
为今后自身进行小课题研究积累了经验。
六、研究不足与体会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与作用还需进一步梳理总结。
在践行环节的教育方法与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加强语言艺术技巧的培养与熏陶,探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到底该信仰什么?当前,部分青少年信仰多元化,一些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淡化和信仰危机。
摔倒了还爬起来吗?一些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家庭中养成了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
正确的一定做得到吗?随地吐痰、乱抛垃圾、不敢坚持正义等现象体现了一些青少年不能知行统一。
以上列举的和未列举的问题,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清醒地看到一些青少年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如何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始终面临严峻课题。
二、研究的主要原则
主体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献资料法;准实验研究法。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内容
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真实认同感,寻找有代表性的关注点、兴趣点作为研究工作的突破口,以中华美德和民族精神滋养学生心灵。
通过感知—内化—践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的真实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将理解与感悟通过表演的形式付诸于行动,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
通过研究和实践,拓宽校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校外教育发展。
(二)研究时间
研究时间2014年9月摸底调查。
2014年10月确立实验班进行试验。
2015年4月问卷调查,总结信息。
2015年5月形成论文。
(三)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为教师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对策性研究,在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的同时,更强调应用性。
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践,寻找出一条校外教育课堂有效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具体途径。
(四)具体研究过程
1.对研究对象进行摸底调查,并确立实验班
2014年9月开学初,对所教两个朗诵表演进行问卷调查。确立实验班为朗诵表演1班,对照班为朗诵表演2班。
2.针对所教课程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源
朗诵与表演——这一校外教育课程主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表现能力。为此,在课堂上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必须找好培养学生各种品质与精神的教育素材。
梳理中国歌剧舞剧院出版的《朗诵教学表演教程》教材,挖掘出以下五个方面教育内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自强不息,勇敢拼搏的乐观进取精神。
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人格修养。
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身立德品质。
3.建构“感知—内化—践行”的课堂教學模式,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
第一,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情境,让学生感受经典文章的美与神韵。
通过在实验班教学时利用音乐伴奏、齐声伴音、故事引导、视频呈现、教师领读等方式为学生在朗诵时创设心理情境,使学生感知文章所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心情,品鉴词句神韵,调动学生的兴趣。
从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实验班在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学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人数分别增加50%、70%和70%。说明通过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情境,对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第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互动、内化传统文化精髓。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提炼出文章的传统文化精髓。将实验班的学生分为每两人一组,要求用举例、儿歌、顺口溜、打油诗等形式,将学生讨论结果说出来,互相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经历了思想碰撞、语言组织、口语表达、凝神欣赏、品鉴评价的过程。实现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实生活衔接的过程。
第三,演绎经典,在学生心中烙印优秀传统文化形象。
在实验班教学过程中,采取演绎经典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践行教育。学生通过还原经典历史、编写动人故事、刻画时代先锋等主题,自编自演,用行动和语言表达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强化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心中的地位与印象。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四项朗诵与表演技能上均有大幅提高,且比对照班学生的技能提高比例分别高出20%。说明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实践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提高了人文素养,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
五、研究成果
达到预期研究目标,为朗诵与表演的校外教课堂找到了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实验班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素养有所提高。
为今后自身进行小课题研究积累了经验。
六、研究不足与体会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与作用还需进一步梳理总结。
在践行环节的教育方法与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加强语言艺术技巧的培养与熏陶,探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