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西南地区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与多元的民族文化所产生的乡土建筑文化独特性,对西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需要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土地资源的角度全面的对待,从广度与深度上不断加强对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形成具有独到体会的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理论体系。
关键词:新地域主义;地域性建筑;空间文化设计
1自然环境对乡土建筑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观点普遍认为自然环境对建筑决定性的影响力,即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拥有了更强改变自然能力的时代,自然环境依然是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南地区自古以来风调雨顺,自然环境优越,可以满足早期人类生活定居的需要。因此西南地域人口发展快,覆盖面广,文化活动频繁,建筑文化得益于此发展十分迅速且产生出独特的特点。在此基礎之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技术的不断完善,建筑的发展在满足越来越多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结合不断变迁的地域文化,个性和特点越来越清晰。因此,对西南地域的乡土建筑文化产生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西南地域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环境。
2地理环境与西南地域乡土建筑文化
西南地区坐落大陆架第一级阶梯与少量第二级阶梯,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山地”概念的意义在建筑学界包含山地、高原、丘陵三部分,而在西南地区山地地形占据了大约90%的面积,从大的尺度上整体呈现明显的西高东低的阶梯型地形,从西南地区来看地形特征则可以使用北部的四川盆地和南部的云贵高原大体概括。这种独特的地形环境对西南地域所孕育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山地地形中,坡面坡度对建筑的布局是影响最大的。相对来说,海拔高度较高且高差较大的山地区域建筑分布稀少,因此西南地域建筑活动频繁、建筑文化发展迅速的地区集中在成都平原为主的狭长地带,同时这里也成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更大程度的加快了建筑活动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西南山地建设活动的主要区域是浅丘陵地区。区别于国内和大部分其他国家对山地是进行保护并禁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我国因为特殊的国内环境和人口状况,对山地地区的适量开发可以缓解紧张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山地建筑文化。
根据山体坡面情况,合理的利用建筑方式接地对建筑工程的布局和开发难度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坡度从缓和到陡峭,一般分别采取筑台、提高勒脚、错层、掉层等接地方式进行修建。山地建筑这种依山而建,依赖地形地貌中坡度、坡向、朝向以及褶皱状况的特性,体现出山地乡土建筑文化的生态性。同时,多样化的山地地形造就了繁多的建筑结构,这种建筑文化的生态性和因地制宜的建筑方式相比较平坦开阔的平原,因其丰富的地形地貌和竖向尺度上空间的延续,更有利于形成山水交融,更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3气候环境与西南地域乡土建筑文化
分析气候环境对乡土建筑文化的影响要从宏观的大气候环境和微气候环境俩方面分别分析,大气候环境主要受地球距离太阳所处位置的影响,因地球周期性自转、公转具有规律性,因此在宏观范围内,区域内气候的类型、温度、湿度等也相应呈现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区域内植物和动物分布的规律性,其中气温和雨水对西南地区乡土建筑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西南地区身居大陆内部,距离海洋地区遥远,但是由于我国东南部高山稀少,对东南方吹入内地的暖湿气流没有形成阻挡,因此西南地域空气湿润温暖,雨水适中,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生长茂盛,对西南地区建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北方内陆地区,雨水稀少,因此传统建筑多为平顶,建造方式也多以地表形以及穴居式为主。而西南地域,因为气候湿润多雨,出檐大的斜坡顶更利于雨水的快速排放,同时建筑方式更多采用架空型,在防水的同时也兼顾防潮的需要。
在宏观大气候的作用下,由于山地地区多变的地形结构,局部地区的气候类型还需要研究当地微气候的特征,宏观大气候具有广义的普遍性,而微气候则具备地域的特征性,在大的气候类型下根据对地域气候更具有针对性的微气候调整建筑设计细节。西南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周期性变化,冬季以寒冷干燥的北风为主导风向,夏季以温暖潮湿的西南风为主,传统山地建筑因此修建在山体南坡可以在冬季避免直面寒风影响的同时也可消除山坡底部湿潮环境对居住体验的影响,这也是民间常说的“坐北朝南”和“负阴抱阳”说法的实际内涵。对微气候特殊性的研究需要根据具体环境地理因素综合考量,例如山地地区在竖直方向的风向因为水体日间受热蒸发沿山体像上流动而夜间因为气温降低又沿山体向下流动、连绵的山脉屏蔽俩侧空气的交换容易在山脉俩侧形成差异较大的气候状态、盆地和谷地等相对封闭的地形冬天寒冷空气不容易吹入,但同时夏季日照产生的热空气也不容易散去,形成平稳受四季影响较小的微型大气系统。
4土地资源与西南地域乡土建筑文化
西南地域山地区域在土地资源分布中占据整个区域的90%以上,但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原因人口却相当稠密,平均占有土地远低于其他地区,因为山地地形复杂高差很大,适合建设用地面积仅占城市总面积的7%。这直接导致单位面积适合建筑用地所需要承担的人口数为平原地区的五倍之多,基于西南地域山地面积庞大,乡土建筑形态发展趋势需要更多竖直空间的考虑以及对地形的合理理由以及造地情况,同时也必然影响到西南地域城市形态的发展,因此研究西南山地建筑的科学建筑规律,对研究西南地域乡土建筑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
影响地域乡土建筑文化基底和发展走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乡土建筑文化的产生起决定作用,而历史人文对建筑文化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乡土建筑文化的最终形态。可以说,西南地域乡土建筑文化的差异就是山地建筑文化在西南地域内根据不同历史人文作用最后演绎出来的结果,西南地域中90%的地形都属于山地地形,因此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主体就是山地建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生态特征。
在自然环境对建筑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之外,社会和人为因素对建筑文化的发展产生极强的能动作用,同时地域建筑文化也在方方面面反应出历史人文的印记,这其中不仅包含了西南地域本土文化,同时涵盖了西南地域外来移民所带来的多元的其他文化。这种以西南地域本土文化为主,与外来多元文化历时性和共时性地发展出各自强烈的文化特色并交织在一起,一致形成了今天兼容并蓄的西南地域建筑文化。
关键词:新地域主义;地域性建筑;空间文化设计
1自然环境对乡土建筑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观点普遍认为自然环境对建筑决定性的影响力,即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拥有了更强改变自然能力的时代,自然环境依然是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南地区自古以来风调雨顺,自然环境优越,可以满足早期人类生活定居的需要。因此西南地域人口发展快,覆盖面广,文化活动频繁,建筑文化得益于此发展十分迅速且产生出独特的特点。在此基礎之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技术的不断完善,建筑的发展在满足越来越多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结合不断变迁的地域文化,个性和特点越来越清晰。因此,对西南地域的乡土建筑文化产生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西南地域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环境。
2地理环境与西南地域乡土建筑文化
西南地区坐落大陆架第一级阶梯与少量第二级阶梯,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山地”概念的意义在建筑学界包含山地、高原、丘陵三部分,而在西南地区山地地形占据了大约90%的面积,从大的尺度上整体呈现明显的西高东低的阶梯型地形,从西南地区来看地形特征则可以使用北部的四川盆地和南部的云贵高原大体概括。这种独特的地形环境对西南地域所孕育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山地地形中,坡面坡度对建筑的布局是影响最大的。相对来说,海拔高度较高且高差较大的山地区域建筑分布稀少,因此西南地域建筑活动频繁、建筑文化发展迅速的地区集中在成都平原为主的狭长地带,同时这里也成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更大程度的加快了建筑活动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西南山地建设活动的主要区域是浅丘陵地区。区别于国内和大部分其他国家对山地是进行保护并禁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我国因为特殊的国内环境和人口状况,对山地地区的适量开发可以缓解紧张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山地建筑文化。
根据山体坡面情况,合理的利用建筑方式接地对建筑工程的布局和开发难度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坡度从缓和到陡峭,一般分别采取筑台、提高勒脚、错层、掉层等接地方式进行修建。山地建筑这种依山而建,依赖地形地貌中坡度、坡向、朝向以及褶皱状况的特性,体现出山地乡土建筑文化的生态性。同时,多样化的山地地形造就了繁多的建筑结构,这种建筑文化的生态性和因地制宜的建筑方式相比较平坦开阔的平原,因其丰富的地形地貌和竖向尺度上空间的延续,更有利于形成山水交融,更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3气候环境与西南地域乡土建筑文化
分析气候环境对乡土建筑文化的影响要从宏观的大气候环境和微气候环境俩方面分别分析,大气候环境主要受地球距离太阳所处位置的影响,因地球周期性自转、公转具有规律性,因此在宏观范围内,区域内气候的类型、温度、湿度等也相应呈现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区域内植物和动物分布的规律性,其中气温和雨水对西南地区乡土建筑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西南地区身居大陆内部,距离海洋地区遥远,但是由于我国东南部高山稀少,对东南方吹入内地的暖湿气流没有形成阻挡,因此西南地域空气湿润温暖,雨水适中,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生长茂盛,对西南地区建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北方内陆地区,雨水稀少,因此传统建筑多为平顶,建造方式也多以地表形以及穴居式为主。而西南地域,因为气候湿润多雨,出檐大的斜坡顶更利于雨水的快速排放,同时建筑方式更多采用架空型,在防水的同时也兼顾防潮的需要。
在宏观大气候的作用下,由于山地地区多变的地形结构,局部地区的气候类型还需要研究当地微气候的特征,宏观大气候具有广义的普遍性,而微气候则具备地域的特征性,在大的气候类型下根据对地域气候更具有针对性的微气候调整建筑设计细节。西南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周期性变化,冬季以寒冷干燥的北风为主导风向,夏季以温暖潮湿的西南风为主,传统山地建筑因此修建在山体南坡可以在冬季避免直面寒风影响的同时也可消除山坡底部湿潮环境对居住体验的影响,这也是民间常说的“坐北朝南”和“负阴抱阳”说法的实际内涵。对微气候特殊性的研究需要根据具体环境地理因素综合考量,例如山地地区在竖直方向的风向因为水体日间受热蒸发沿山体像上流动而夜间因为气温降低又沿山体向下流动、连绵的山脉屏蔽俩侧空气的交换容易在山脉俩侧形成差异较大的气候状态、盆地和谷地等相对封闭的地形冬天寒冷空气不容易吹入,但同时夏季日照产生的热空气也不容易散去,形成平稳受四季影响较小的微型大气系统。
4土地资源与西南地域乡土建筑文化
西南地域山地区域在土地资源分布中占据整个区域的90%以上,但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原因人口却相当稠密,平均占有土地远低于其他地区,因为山地地形复杂高差很大,适合建设用地面积仅占城市总面积的7%。这直接导致单位面积适合建筑用地所需要承担的人口数为平原地区的五倍之多,基于西南地域山地面积庞大,乡土建筑形态发展趋势需要更多竖直空间的考虑以及对地形的合理理由以及造地情况,同时也必然影响到西南地域城市形态的发展,因此研究西南山地建筑的科学建筑规律,对研究西南地域乡土建筑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
影响地域乡土建筑文化基底和发展走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乡土建筑文化的产生起决定作用,而历史人文对建筑文化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乡土建筑文化的最终形态。可以说,西南地域乡土建筑文化的差异就是山地建筑文化在西南地域内根据不同历史人文作用最后演绎出来的结果,西南地域中90%的地形都属于山地地形,因此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主体就是山地建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生态特征。
在自然环境对建筑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之外,社会和人为因素对建筑文化的发展产生极强的能动作用,同时地域建筑文化也在方方面面反应出历史人文的印记,这其中不仅包含了西南地域本土文化,同时涵盖了西南地域外来移民所带来的多元的其他文化。这种以西南地域本土文化为主,与外来多元文化历时性和共时性地发展出各自强烈的文化特色并交织在一起,一致形成了今天兼容并蓄的西南地域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