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有价值的问题激活历史课堂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_an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很多教师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然而,笔者发现不少课堂呈示的问题没有挑战性,仅限于对课本材料的再认再现,无法发挥问题应有的启发思维、挖掘潜能、提升能力的作用。如果任由这样的问题登堂入室,装点我们的课改实验,必将贻害无穷。新课程呼唤有价值的问题的产生,呼唤教师创造性地设计问题,经营课堂。
  下面以高中历史《巩固新生政权》为例谈谈如何让有价值的问题激活历史课堂。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就在这时,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新生的共和国面临严峻的挑战。”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了,“抗美援朝”四个大字,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经典性黑白照片映衬下,格外醒目,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真实感油然而生。“上节课,我让同学们提出心中的疑惑。课后有同学提出,既然朝鲜爆发的是内战,而美国为首组成‘联合国军’,毕竟得到了联合国的授权,那么中国出兵朝鲜是否涉嫌干涉朝鲜内政呢?老师一时没有回答上来。这节课看班上的同学能不能给老师一个帮助呢?”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面对的挑战,很多来源于思维日趋活跃的学生。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一旦释放出创造的活力,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教师决非先知先觉,对学生临时生发出来的疑问,不可能一一给予满意的答复。坦然承认自己对某些问题无法完美地解答,是一种诚信精神,更是一种科学态度。因势利导,以学生生发出来的疑惑作为教学材料,作为对其他班级开展教学活动的有利契机,则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课程文化的重建。由于问题设计不再纠缠于课本,迫使学生放弃翻看课本寻找答案的念头,不得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于是,一些发散性的观点被激发了出来,有的说,“中国和朝鲜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对自己的友好邻邦横遭侵略,中国岂能坐视不管?”有的说,“如果任由美国肆意侵略自己的邻国,中国的安危就成了问题”,还有的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是自己的责任”,“中国是以志愿军的名义出兵的,名正言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的回答之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自主学习抗美援朝史实,完成一个任务,那就是“用最有特色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这场伟大的战争”。课程改革到来后,很多教师都认同“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但却很少考虑如何展示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不同特色、如何让学生拥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权利。这里老师让学生自己有特色地介绍抗美援朝史实,良苦用心,恰恰就在于此。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给我们一个惊喜。一个短暂的寂静,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最后,多数学生没有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依然是依据课本内容进行了复述。也有很多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很有见解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经过一番展示,整个教室弥漫着浓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其理性思维能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接下来,老师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网上出现了一些论述抗美援朝负面影响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请大家讨论,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思维顿时被集中到对与错、是与非的对立点上了。通过对自己已有的认识进行重新梳理、审视和加工,学生形成了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对抗美援朝伟大功绩的认识,基于主流学术观点,自不待言。耐人寻味的是,有部分同学赞成“负面影响说”,依据不外乎是“使我国解放台湾的计划搁浅”、“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法的时间被推迟”、“给中国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不小的困难”、“使中美和解的可能性暂时地消失了,使得双方相互疏远、更加敌对,直接导致了两国长达20年之久的对立与隔阂。”新课程理念下,师生通过有效的交往,形成一个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但教师毕竟还是这个共同体中“平等中的首席”,担负着价值引领的神圣职责。面对无法回避的学生疑惑,教师旗帜鲜明地进行点拨,亮出自己的观点,指点迷津,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学习历史就是要学习一种历史的认识方法。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争,那场关系到新中国生死存亡的战争,我们越发感受到当年老一辈领导人作出的艰难抉择的伟大。可以说,没有那场战争,没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鲜血浇灌出来的胜利果实,就没有后来共和国的长治久安、稳定繁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否定当年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却在笔者的记忆深处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可以套用照搬的模式方法,一切都有赖于实施者个性化、创造性的感悟与体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参与新课程实验的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一、更新教育观点是课改的先导     1、指导思想的转变。由注重“三基”向重视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注重“三基”,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体育意识的转变。由阶段体育的意识向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学校体育不再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
期刊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仍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仍因循守旧,一味照本宣科,“死教书”、“硬灌输”,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原理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课后不想
期刊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用计算机把各种电子媒体(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动画、图像、音频和视频)集成和控制起来,并在这些媒体之间建立逻辑裢接,协同表示更丰富和复杂的信息。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并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能够形成接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
期刊
所谓素质教育,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以充分启迪、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个体潜能为手段,以为社会培养各种适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从实践上讲是指施教者着意营造一种理想的环境和氛围,使受教育者经过耳闻目染和学习、训练,在德、智、体、美和心理承受、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最高的层次是学会创造。人才培养是一个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系统工程。每一种教
期刊
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与生活。当我面对这些学生时,应该怎样去把高中物理知识教授给他们,让他们从容面对新的挑战?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
期刊
英语是拼音文字,其单词的词形变化,一个主要而又传统的途径是增加前后缀,即在一个单词或词根的前后两个位置发生变化,可以说是直线型的。如fortunate(幸运的)一词,加上后缀–ly变成fortunately,再分别加上前缀un-可变成unfortunate和unfortunately。在传统教学中,对于英语单词的学习记忆也因此多以词根词缀法为正统。当前的一些关于单词记忆方法的讨论也多从英语自身的这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呈现质量下降趋势。一方面,学生的总体素质与前些年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大,表现为学生的入学成绩差异十分明显。而其中在各门学科中,英语学科的成绩差异尤为严重,成绩好的90分以上,成绩差的仅20分左右,甚至有学生连26个字母也读不准写不好。由于基础差,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会主动地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期刊
现在的青少年常常拒绝传统,追求时尚,观念功利,情感冷漠,在审美能力、审美品位和审美追求上有着鲜明的特征。他们中的很多人习惯于读图听碟,游走于短信网文,对文学的经典斜目以视,对文化大师敬而远之,常以另类自喜,以愤青自居,视纯真为傻,看严肃为呆。对文学、对语文的兴趣已经近乎漠然,或许因为中考、高考,才把他们留在了中学语文的课堂里。如何让今天的学生真正回到语文的世界,唤起对语文的热爱?如何培养出高雅的读
期刊
新数学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数学中的美学属性,使学生在了解和感受数学美的同时,培养起对数学的良好情感和提高对数学的直觉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一、直观美    事实上,数学美不是抽象得难以捉摸的东西,其中的数学图形、符号、公式、结构关系等美学形体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同时,数学之美重在过程之美。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美,乃探究之美,对于每个学过数学的人来说,都
期刊
对运动员来说,参加训练或比赛是常有的事。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这就是经常所说的运动性疲劳。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疲劳是检查训练效果的一个标志。”所以产生疲劳是训练的正常反应。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者的自我感觉和某些外部表现来判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