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初探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了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这给基础教育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也给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就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问题,谈点肤浅看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理念。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时,要突破传统历史教育的束缚,寻求新的历史教育契点,尽可能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即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中學历史实施创新教育要紧跟时代需要,作能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历史教学应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立体分析,弄清历史的演进,从而总结出利弊得失,以启示后人、预测未来;或者凭借和透过历史现象,探索和阐明历史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发现和提炼更为科学合理的新认识、新结论。因此,教师不仅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扩充已有知识,还应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在教学上不做简单的重复性的继承。只有这样,作为了解人事和人类行为、学问的历史,才能胜任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整体而言,当着重从如下三个方面人手,寻求突破,打开局面:
  (一)平等互动,以启以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宽松、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奴”的局面。其次,正确对待“师道尊严”,摆正师生关系,破除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迷信。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可以说尽信师不如无师。有时老师不妨有意地出点错,让学生去发现、去纠正,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独立思维意识的养成。再者,教师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对于学生的“违反常识”的提问、与众不同的见解、“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要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还应引导全体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扩大思维中的创新因素。事实上,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以“教材”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某种亘古不变的“真理”,而是凭借教材启发学生思考本学科的各种问题,并进而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纵横比较,设疑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和运用纵横比较研究方法:通过“纵”的比较,找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之间的历史继承性;进行“横”的比较,发现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的相五影响。通过相应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比较,从共性中找出规律,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从差别中找出各自的特点,从而比较全面、正确地把握历史、理解历史。同时还要敢于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应善于抓住疑点,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善于运用教材,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以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精神。如在讲授“楚汉战争”时,可设问:项羽为什么会败于刘邦?若是项羽打败刘邦,项家天下将是个什么情况?
  (三)务实基础,提供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办法有两个:一是穷实学科基础,二是提供活动机会。
  夯实学科基础,应集中落实在学用结合上,通过记诵、理解和运用来实现。记诵,主要是指对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要素的掌握,但不靠死背硬记,要靠兴趣和理解来增强记忆。理解,即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懂得“所以”。运用,是讲学到手,用得动。只有理解了的才会用,也只有用得动才算学到了手。三者中“理解”是关键环节。
  提供活动机会,即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尝试或展示自己特长和优势的机会。学生的发展是与未来相联系的,需要不断地努力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因此,要提倡学生广泛涉猎,扩大知识面和社会交往面,为学生独立探索和适应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学会生活,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可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历史故事会、讲演会、历史短剧表演、仿古比赛、文物仿制作品展览、民俗民风调查等等。
  近年来,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都有向创新思维发展的导向,高考试题也引入了一些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从1999年起由试行到推广综合考试以来,不仅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趋向加强,而且这种综合又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充分的知识储备,又要有灵活应对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中考虑这样的因素,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中学历史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上是笔者在十几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粗浅体会,以期投石击浪。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高中一年级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一年,这一年学生英语成绩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做好两者的自然过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两者要是过渡好了,不仅有利于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中三年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  一、初高中英语教学差异  (1)学习中出现了困难得不到及时
期刊
初中英语课本中有多幅图片,而且这些图片大多为卡通图片,内容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实际,不但趣味性强、题材灵活、易于拓展、极具思想性,而且语言真实,突出了本单元重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针对性,是英语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揭示了“兴趣教育”的优越性。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兴趣是学生进行所有学习活动的内因。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
期刊
数学课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怠倦情绪挂在脸上,这种状况不仅使课堂效率下降,而且导致大部分学生掉队。克服这种状况已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课题。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内部根源,是最后决定的因素。教师如果能在一节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业,不仅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更应成为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作业的评价,因师而宜,因生而宜,應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不搞模式,不搞一刀切。  一、作业批改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孩子是单纯、富有激情的,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自信,总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期刊
我们教的是职高,不是高中,差别就在于孩子们是初中应试教育的“废料”,我们却不得不当成宝贝。学生基础差,这正是我们职高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不能推托,我们没有理由推托。“X乘以X分之一不知道得多少;二分之一与二分之一做和等于四分之一”,是正常现象。因此我们需要看到,数学教学一要适应专业,二要适应学生基础,必要时分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得,这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清楚的,如果还一味摆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思考课程资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执行者变为创造者,由教材的钻研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新标准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性,由被动变为主動,课程的设计从文本走向实践,将原来的计划—大纲—教科书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的体验模式。教学过程不再是完成任务似的千篇一律,而正在转变为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人性化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
期刊
心理学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一个互逆的过程中,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所谓顺向思维是指按照人们思维的一般习惯从正面的、表面的、明显的、易于接受的方向进行思维。逆向思维则相反,它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是从事物的侧面或反面,于一般习惯思维的相反方向来思考分析问题,因而是一种高于顺向思维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和顺向思维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也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正式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小学高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文学习能力都具有独特的个性,需要突破常规,让学生自我超越,自主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小学高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定义为: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综
期刊
一、关于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是一种正迁移,后者则称为负迁移或干扰。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遇到困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