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了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这给基础教育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也给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就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问题,谈点肤浅看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理念。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时,要突破传统历史教育的束缚,寻求新的历史教育契点,尽可能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即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中學历史实施创新教育要紧跟时代需要,作能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历史教学应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立体分析,弄清历史的演进,从而总结出利弊得失,以启示后人、预测未来;或者凭借和透过历史现象,探索和阐明历史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发现和提炼更为科学合理的新认识、新结论。因此,教师不仅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扩充已有知识,还应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在教学上不做简单的重复性的继承。只有这样,作为了解人事和人类行为、学问的历史,才能胜任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整体而言,当着重从如下三个方面人手,寻求突破,打开局面:
(一)平等互动,以启以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宽松、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奴”的局面。其次,正确对待“师道尊严”,摆正师生关系,破除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迷信。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可以说尽信师不如无师。有时老师不妨有意地出点错,让学生去发现、去纠正,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独立思维意识的养成。再者,教师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对于学生的“违反常识”的提问、与众不同的见解、“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要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还应引导全体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扩大思维中的创新因素。事实上,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以“教材”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某种亘古不变的“真理”,而是凭借教材启发学生思考本学科的各种问题,并进而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纵横比较,设疑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和运用纵横比较研究方法:通过“纵”的比较,找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之间的历史继承性;进行“横”的比较,发现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的相五影响。通过相应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比较,从共性中找出规律,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从差别中找出各自的特点,从而比较全面、正确地把握历史、理解历史。同时还要敢于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应善于抓住疑点,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善于运用教材,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以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精神。如在讲授“楚汉战争”时,可设问:项羽为什么会败于刘邦?若是项羽打败刘邦,项家天下将是个什么情况?
(三)务实基础,提供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办法有两个:一是穷实学科基础,二是提供活动机会。
夯实学科基础,应集中落实在学用结合上,通过记诵、理解和运用来实现。记诵,主要是指对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要素的掌握,但不靠死背硬记,要靠兴趣和理解来增强记忆。理解,即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懂得“所以”。运用,是讲学到手,用得动。只有理解了的才会用,也只有用得动才算学到了手。三者中“理解”是关键环节。
提供活动机会,即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尝试或展示自己特长和优势的机会。学生的发展是与未来相联系的,需要不断地努力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因此,要提倡学生广泛涉猎,扩大知识面和社会交往面,为学生独立探索和适应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学会生活,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可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历史故事会、讲演会、历史短剧表演、仿古比赛、文物仿制作品展览、民俗民风调查等等。
近年来,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都有向创新思维发展的导向,高考试题也引入了一些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从1999年起由试行到推广综合考试以来,不仅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趋向加强,而且这种综合又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充分的知识储备,又要有灵活应对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中考虑这样的因素,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中学历史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上是笔者在十几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粗浅体会,以期投石击浪。
一、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理念。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时,要突破传统历史教育的束缚,寻求新的历史教育契点,尽可能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即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中學历史实施创新教育要紧跟时代需要,作能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历史教学应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立体分析,弄清历史的演进,从而总结出利弊得失,以启示后人、预测未来;或者凭借和透过历史现象,探索和阐明历史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发现和提炼更为科学合理的新认识、新结论。因此,教师不仅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扩充已有知识,还应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在教学上不做简单的重复性的继承。只有这样,作为了解人事和人类行为、学问的历史,才能胜任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整体而言,当着重从如下三个方面人手,寻求突破,打开局面:
(一)平等互动,以启以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宽松、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奴”的局面。其次,正确对待“师道尊严”,摆正师生关系,破除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迷信。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可以说尽信师不如无师。有时老师不妨有意地出点错,让学生去发现、去纠正,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独立思维意识的养成。再者,教师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对于学生的“违反常识”的提问、与众不同的见解、“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要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还应引导全体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扩大思维中的创新因素。事实上,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以“教材”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某种亘古不变的“真理”,而是凭借教材启发学生思考本学科的各种问题,并进而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纵横比较,设疑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和运用纵横比较研究方法:通过“纵”的比较,找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之间的历史继承性;进行“横”的比较,发现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的相五影响。通过相应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比较,从共性中找出规律,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从差别中找出各自的特点,从而比较全面、正确地把握历史、理解历史。同时还要敢于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应善于抓住疑点,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善于运用教材,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以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精神。如在讲授“楚汉战争”时,可设问:项羽为什么会败于刘邦?若是项羽打败刘邦,项家天下将是个什么情况?
(三)务实基础,提供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办法有两个:一是穷实学科基础,二是提供活动机会。
夯实学科基础,应集中落实在学用结合上,通过记诵、理解和运用来实现。记诵,主要是指对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要素的掌握,但不靠死背硬记,要靠兴趣和理解来增强记忆。理解,即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懂得“所以”。运用,是讲学到手,用得动。只有理解了的才会用,也只有用得动才算学到了手。三者中“理解”是关键环节。
提供活动机会,即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尝试或展示自己特长和优势的机会。学生的发展是与未来相联系的,需要不断地努力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因此,要提倡学生广泛涉猎,扩大知识面和社会交往面,为学生独立探索和适应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学会生活,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可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历史故事会、讲演会、历史短剧表演、仿古比赛、文物仿制作品展览、民俗民风调查等等。
近年来,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都有向创新思维发展的导向,高考试题也引入了一些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从1999年起由试行到推广综合考试以来,不仅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趋向加强,而且这种综合又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充分的知识储备,又要有灵活应对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中考虑这样的因素,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中学历史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上是笔者在十几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粗浅体会,以期投石击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