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揭示了“兴趣教育”的优越性。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兴趣是学生进行所有学习活动的内因。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 0.1 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 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 27 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脱节,而教师作为数学文本与学生的联系者,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经验的教学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化、具体化逐步演变成趣味、直观的问题情境。这样生活化的数学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与兴趣。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课堂上,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随处可见。如在教学《搭配问题》一课时,学生通过创设张小兰起床后穿衣、吃早餐、上学的路线的选择的生活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谈一谈进一步内化生活情境,从而得出搭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在《元、角、分的认识》中,创设模拟的购物情境,学生在“购物”中不知不觉就建立了元、角、分的概念,在“购物”中初步形成元、角、分的换算技能。
四、引导学生善于动手
智慧的鲜花绽放在手上,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小学生更容易记住看得见、摸得着、经历过的东西,学习亲自动手实践,有助于找出物体的特征、明确抽象的概念,特别是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更是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根据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通过摆一摆、剪一剪、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等操作思维过程,使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概念变得直观,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进行《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以下几个操作:①剪一个长方形;②画一个长方形;③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④量一量你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之后再进行周长的概念及周长公式的教学。两个过程互相促进,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及公式,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同时在动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操作能力及善于合作的习惯。
四、多措并举树立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内因上有发展的动力,才能让学生全面、全方位发展。因此,学生的自信心、兴趣及求知欲的培养至关重要,让学生在完善的人格中进行学习。首先:应该让学生敢于表达,让孩子们站起来大方、自然地展示自我。不管学生展示的成果对错与否,他们收获的是一份自信,一份以后乐于学习、敢于学习的态度。其次,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提振学生的信心。还清楚地记得去年六年级的刘凡林同学,刚到我班时成绩很差,但人很活泼,上课时时不时给老师出点“状况”。但我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而是在他偶尔的一次“100”分时、一次回答问题时送上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赏的眼神,久而久之,他变了,变得有兴趣学习了,自然而然成绩也提高了。而针对农村学生数学素质不均的情况,我更多地运用分层教学,给好、中、“ 差”生有自己成长学习的空间。如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时,出了这么一道练习题:六年级有学生120人,五年级的学生人数比六年级少1 3,__________?(让学生补充一个问题,再解答)这样学生补充了这么几个问题:①五年级比六年级少多少人?②五年级有多少人?③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④五、六年级共有多少人?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问题解答。课后,我经过检查确认好、中、差生都学会了与他们已有知识、认知水平相符的知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要通过数学独有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有兴趣进行学习,才会深入到数学文本和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做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和谐、全面发展,從而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和效果。
一、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 0.1 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 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 27 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脱节,而教师作为数学文本与学生的联系者,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经验的教学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化、具体化逐步演变成趣味、直观的问题情境。这样生活化的数学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与兴趣。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课堂上,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随处可见。如在教学《搭配问题》一课时,学生通过创设张小兰起床后穿衣、吃早餐、上学的路线的选择的生活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谈一谈进一步内化生活情境,从而得出搭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在《元、角、分的认识》中,创设模拟的购物情境,学生在“购物”中不知不觉就建立了元、角、分的概念,在“购物”中初步形成元、角、分的换算技能。
四、引导学生善于动手
智慧的鲜花绽放在手上,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小学生更容易记住看得见、摸得着、经历过的东西,学习亲自动手实践,有助于找出物体的特征、明确抽象的概念,特别是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更是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根据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通过摆一摆、剪一剪、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等操作思维过程,使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概念变得直观,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进行《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以下几个操作:①剪一个长方形;②画一个长方形;③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④量一量你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之后再进行周长的概念及周长公式的教学。两个过程互相促进,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及公式,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同时在动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操作能力及善于合作的习惯。
四、多措并举树立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内因上有发展的动力,才能让学生全面、全方位发展。因此,学生的自信心、兴趣及求知欲的培养至关重要,让学生在完善的人格中进行学习。首先:应该让学生敢于表达,让孩子们站起来大方、自然地展示自我。不管学生展示的成果对错与否,他们收获的是一份自信,一份以后乐于学习、敢于学习的态度。其次,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提振学生的信心。还清楚地记得去年六年级的刘凡林同学,刚到我班时成绩很差,但人很活泼,上课时时不时给老师出点“状况”。但我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而是在他偶尔的一次“100”分时、一次回答问题时送上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赏的眼神,久而久之,他变了,变得有兴趣学习了,自然而然成绩也提高了。而针对农村学生数学素质不均的情况,我更多地运用分层教学,给好、中、“ 差”生有自己成长学习的空间。如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时,出了这么一道练习题:六年级有学生120人,五年级的学生人数比六年级少1 3,__________?(让学生补充一个问题,再解答)这样学生补充了这么几个问题:①五年级比六年级少多少人?②五年级有多少人?③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④五、六年级共有多少人?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问题解答。课后,我经过检查确认好、中、差生都学会了与他们已有知识、认知水平相符的知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要通过数学独有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有兴趣进行学习,才会深入到数学文本和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做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和谐、全面发展,從而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