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贫困大学生的增多,贫困生的问题增多。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常见的自卑、焦虑、抑郁、敏感、封闭等心理问题成为一门重要课题。本文从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入手,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究贫困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社会认同等方面存在的思想误区,研究贫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使贫困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政治思想教育
1. 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探究
1.1 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贫穷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承受着与他人不同的心理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交往、就业期望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感。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自卑、焦虑、敏感、封闭等不健康心理。
1.2 自卑
自尊是一种自我尊重并渴望接受社会尊重的心理。贫困大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习惯于用学习成绩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但在生活习惯、爱好特长等方面往往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社交上的“不合群”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拒绝接受学校的贫困补助。
1.3 封闭
贫困大学生内心里也很渴望人际交往,也相信纯洁的友谊和美好的爱情,但经济条件不好产生的自卑心理却又经常使他们逃避人际交往。特别是最近大学中兴起的攀比之风,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遭受排斥,进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开始习惯逃避社交,逐渐的走向了自我封闭。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维护自己的自尊。较少与老师同学交流,圈子往往很小,这些同学往往不苟言笑,不善言谈。
1.4 抱怨社会
贫困大学生对社会往往存在逆反心理。一方面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祖国,具有社会正义感与责任心,有着良好的品德,懂得知恩图报。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压力沉重、人际交往挫败、理想总是遥不可及等原因,导致贫困大学生往往失去理想,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偏激,将自身的不幸归结社会原因,不相信公平和真理,出现抱怨、偏激、仇富、仇官、报复社会的心理,甚至对祖国、对党产生怀疑并大肆宣扬和放大这种自认的不公。
2.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原因探究
2.1 成长环境
经过统计发现,贫困大学生主要来偏远的农村、城市“中下阶层”家庭和单亲家庭。在这些环境中长大的同学,长期心里压抑,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觉低人一等,因为自卑而形成自闭的习惯,性格内向、孤僻。
2.2 社会环境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化的价值观对我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产生了较大冲击,原本思想进步、品德高山、风气清新的大学校园在社会糟粕文化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严重地腐蚀了大学生原有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平、社会变革、官员腐败等问题的,面对自身条件在现有价值观中的不利地位,加之大学生年纪尚轻,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他们时常处于焦虑甚至犹豫状态,自卑、偏激、封闭的心理因此产生。
2.3 教育工作不足
2.3.1 缺少关爱
国家和学校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上学问题,“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1]国家不断的完善各种政策和机制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但高校却往往表现出缺乏关爱,只在经济上帮助,却没有在思想上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事实上,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要比经济问题更大,更加难以解决,更需要去投入精力,认真做好。
2.3.2 缺少合作
高校中往往形成这样的错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完成。事实上,思想教育工作应该系统化、全方位的完成,这就要求各门课程教师之间应该通力协作。这一点上大部分高校认识上、行动上都有所不足。
2.3.3 缺少方法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成因多种多样、因人而异,而在实施教育方法时也应讲求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从心理根源入手,进行说理教育、不断引导和鼓励、监督。而高校中的思想教育大多比较粗放,统一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灌输,只重视“大道理”,而忽略同学的实际问题。久而久之,由于自身问题和困扰得不到解答和帮助,贫困大学生产生怀疑的心理。政治思想教育甚至起到了负面作用。
3.具体措施探究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家庭的和谐、校园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幸福,也肩负着振兴国家与民族的期望。现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3.1 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针对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的自卑、自闭、封闭、偏激等心理问题,高校德育应开设足够多的心理辅导课程,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同学诉说、了解、改善自己的问题心理。让他们理性的认识内心,培养他们独立调节自身心里的能力。通过自我暗示、自我说服、自身锻炼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摆脱困境。具体方法如下:
3.1.1 帮助贫困大学生恢复自信
应向贫困大学生说服教育物质的贫困不是其本人造成的,因贫困而感到自卑是用别人造成的结果惩罚自己,无用于问题的解决,只有用自己努力学习,努力掌握社会技能,才能改变自己贫困的现状。在学习进步和社交中不断锻炼自己、融入群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
3.1.2 帮助贫困大学生培养高尚品格
贫困大学生要认识自己的性格和品格,追求高尚的人格。自信、真诚、勤劳节俭、不惧困难。培养自觉意识,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学会独立,摆脱依赖心里;乐于助人,知恩图报。
3.2 加强人文关怀的助学工作
3.2.1 加强助学贷款诚信教育
针对贫困生认定和申请助学贷款中出现的诚信问题,要通过政策宣讲教育、榜样和典型激励等多形式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3.2.2 勤工助学培养贫困大学生自立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鱼”。思想政治工作多渠道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积极鼓励贫困生养成勤劳节俭、靠自己双手改变现状的习惯,学会自力更生,彻底摆脱依赖心理,使其在长期的勤工俭学中逐渐形成自立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2.3 奖学金政策倾斜
在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靠勤奋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来获得奖学金,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奖学金在评定程序中政策性的适当向优秀贫困大学生倾斜,寄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使奖学金发挥正确引导的作用。
3.3 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也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的分析大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和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地采取正确的方法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并通过组织主题活动等良好实践进一步加强教育。各教师通力协作,以身作则,对贫困大学生寄予经济上的帮助和人文的关爱,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并指导贫困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最终摆脱以前的心理问题,真正的以正确的心态和姿态融入到社会,融入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3- 16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政治思想教育
1. 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探究
1.1 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贫穷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承受着与他人不同的心理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交往、就业期望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感。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自卑、焦虑、敏感、封闭等不健康心理。
1.2 自卑
自尊是一种自我尊重并渴望接受社会尊重的心理。贫困大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习惯于用学习成绩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但在生活习惯、爱好特长等方面往往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社交上的“不合群”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拒绝接受学校的贫困补助。
1.3 封闭
贫困大学生内心里也很渴望人际交往,也相信纯洁的友谊和美好的爱情,但经济条件不好产生的自卑心理却又经常使他们逃避人际交往。特别是最近大学中兴起的攀比之风,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遭受排斥,进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开始习惯逃避社交,逐渐的走向了自我封闭。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维护自己的自尊。较少与老师同学交流,圈子往往很小,这些同学往往不苟言笑,不善言谈。
1.4 抱怨社会
贫困大学生对社会往往存在逆反心理。一方面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祖国,具有社会正义感与责任心,有着良好的品德,懂得知恩图报。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压力沉重、人际交往挫败、理想总是遥不可及等原因,导致贫困大学生往往失去理想,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偏激,将自身的不幸归结社会原因,不相信公平和真理,出现抱怨、偏激、仇富、仇官、报复社会的心理,甚至对祖国、对党产生怀疑并大肆宣扬和放大这种自认的不公。
2.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原因探究
2.1 成长环境
经过统计发现,贫困大学生主要来偏远的农村、城市“中下阶层”家庭和单亲家庭。在这些环境中长大的同学,长期心里压抑,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觉低人一等,因为自卑而形成自闭的习惯,性格内向、孤僻。
2.2 社会环境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化的价值观对我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产生了较大冲击,原本思想进步、品德高山、风气清新的大学校园在社会糟粕文化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严重地腐蚀了大学生原有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平、社会变革、官员腐败等问题的,面对自身条件在现有价值观中的不利地位,加之大学生年纪尚轻,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他们时常处于焦虑甚至犹豫状态,自卑、偏激、封闭的心理因此产生。
2.3 教育工作不足
2.3.1 缺少关爱
国家和学校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上学问题,“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1]国家不断的完善各种政策和机制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但高校却往往表现出缺乏关爱,只在经济上帮助,却没有在思想上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事实上,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要比经济问题更大,更加难以解决,更需要去投入精力,认真做好。
2.3.2 缺少合作
高校中往往形成这样的错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完成。事实上,思想教育工作应该系统化、全方位的完成,这就要求各门课程教师之间应该通力协作。这一点上大部分高校认识上、行动上都有所不足。
2.3.3 缺少方法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成因多种多样、因人而异,而在实施教育方法时也应讲求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从心理根源入手,进行说理教育、不断引导和鼓励、监督。而高校中的思想教育大多比较粗放,统一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灌输,只重视“大道理”,而忽略同学的实际问题。久而久之,由于自身问题和困扰得不到解答和帮助,贫困大学生产生怀疑的心理。政治思想教育甚至起到了负面作用。
3.具体措施探究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家庭的和谐、校园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幸福,也肩负着振兴国家与民族的期望。现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3.1 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针对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的自卑、自闭、封闭、偏激等心理问题,高校德育应开设足够多的心理辅导课程,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同学诉说、了解、改善自己的问题心理。让他们理性的认识内心,培养他们独立调节自身心里的能力。通过自我暗示、自我说服、自身锻炼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摆脱困境。具体方法如下:
3.1.1 帮助贫困大学生恢复自信
应向贫困大学生说服教育物质的贫困不是其本人造成的,因贫困而感到自卑是用别人造成的结果惩罚自己,无用于问题的解决,只有用自己努力学习,努力掌握社会技能,才能改变自己贫困的现状。在学习进步和社交中不断锻炼自己、融入群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
3.1.2 帮助贫困大学生培养高尚品格
贫困大学生要认识自己的性格和品格,追求高尚的人格。自信、真诚、勤劳节俭、不惧困难。培养自觉意识,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学会独立,摆脱依赖心里;乐于助人,知恩图报。
3.2 加强人文关怀的助学工作
3.2.1 加强助学贷款诚信教育
针对贫困生认定和申请助学贷款中出现的诚信问题,要通过政策宣讲教育、榜样和典型激励等多形式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3.2.2 勤工助学培养贫困大学生自立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鱼”。思想政治工作多渠道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积极鼓励贫困生养成勤劳节俭、靠自己双手改变现状的习惯,学会自力更生,彻底摆脱依赖心理,使其在长期的勤工俭学中逐渐形成自立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2.3 奖学金政策倾斜
在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靠勤奋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来获得奖学金,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奖学金在评定程序中政策性的适当向优秀贫困大学生倾斜,寄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使奖学金发挥正确引导的作用。
3.3 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也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的分析大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和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地采取正确的方法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并通过组织主题活动等良好实践进一步加强教育。各教师通力协作,以身作则,对贫困大学生寄予经济上的帮助和人文的关爱,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并指导贫困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最终摆脱以前的心理问题,真正的以正确的心态和姿态融入到社会,融入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