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4年河北省以中高职衔接为突破,将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领域延伸,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中高职分段培养和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本文提出“3+4”课程衔接中顶层设计、学校之间沟通渠道、教材选用、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使“3+4”课程衔接更有效。
【关键词】中职 本科 “3+4”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20-01
一、概念界定
所谓“3+4”分段培养,即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经考核测试合格后转段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由对接试点的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制定对接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选择院校范围上,“3+4”分段培养试点中职学校选取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试点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试点本科院校选择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省属本科院校。学制和招生上,实行“3+4”本科教育学制,前3年列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后4年列入有关本科高校招生计划;前3年期满后,对有继续学习意愿的学生经考核测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后4年本科高校学习。其他学生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待。招生工作随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统一进行,由中等职业学校负责具体录取工作;招生录取分数线原则上不低于考生所在地中考总分的75%。转段考核测试内容以专业技能和中职教育学业水平测试为主,其标准由本科院校和对口中职学校共同制定,报省教育厅审定,具体考核测试办法另行制定[1]。
二、“3+4”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
首先,缺乏具体性的实施要求。“3+4”作为中高职衔接的一种新模式,在实现中职与本科课程衔接方面,河北省作为试点省份之一,目前还处于“摸石过河”的状态,尚未对具体的衔接有统一的要求。其次,缺乏联合制定的课程标准。
(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自提出这种分段培养模式以来,河北省虽然出台了配套的支持方针与政策,但是却未就中职和本科院校应该如何建立流畅的沟通机制予以说明和指导。中职和本科院校虽然会定期举行会谈以及讲座,但是周期过长,而且沟通内容甚少涉及教学。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合作学校基本都没有频繁交流的习惯,交流活动的缺失对二者的无缝衔接造成了严重阻碍。
(三)教材选用众口难调
“3+4”目前还未在我国普及起来,故而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教育培养模式的文化课教材,教育行政部门也未对应该选用何种文化课教材予以说明和规定。于是,河北省在实施“3+4”分段培养时,只得根据各校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文化课教材。
三、“3+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实施策略
(一)建立专门的“3+4”课程衔接运行机制
中职与本科课程的顺利衔接,需要有高效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统筹规划中职与本科衔接的工作部门,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小组工作。这些部门主要是:沟通与协调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课程衔接的工作部门;由若干专家组成的课程衔接咨询小组,负责对有关“3+4”课程衔接的问题答疑解惑。其次,针对各部门出台的方针和政策构建一个具体的落实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强课程的系统化开发
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一定要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并构建一个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般情况下,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是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必须落实的工作。在设计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工作任务和岗位需求对职业能力等级进行细分,然后以之为依据将人才培养过程分割成若干阶段,保证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课程体系相匹配,文化和专业课程的安排也应该以人才培养阶段和学生职业能力特征为准。
(三)联合制定课程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规范就不能运行”,学制之间的衔接需要两级学校联合制定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标准是实现职教体系内外贯通的前提条件。由于各地的资源优势不同,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联合制定课程标准可以借助政府提供的公共平台,在明确各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开发中职与本科衔接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各级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负责落实“3+4”衔接工作的部门、行业专家、职业专家要定期开展研讨会议。
参考文献:
[1]关于改革完善中高职分段培养和开展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Z].冀教职成﹝2014﹞8号.
作者简介:
王阳洋(1988/03/06-),河北省邢台市人,职业技术教育学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中职 本科 “3+4”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20-01
一、概念界定
所谓“3+4”分段培养,即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经考核测试合格后转段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由对接试点的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制定对接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选择院校范围上,“3+4”分段培养试点中职学校选取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试点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试点本科院校选择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省属本科院校。学制和招生上,实行“3+4”本科教育学制,前3年列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后4年列入有关本科高校招生计划;前3年期满后,对有继续学习意愿的学生经考核测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后4年本科高校学习。其他学生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待。招生工作随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统一进行,由中等职业学校负责具体录取工作;招生录取分数线原则上不低于考生所在地中考总分的75%。转段考核测试内容以专业技能和中职教育学业水平测试为主,其标准由本科院校和对口中职学校共同制定,报省教育厅审定,具体考核测试办法另行制定[1]。
二、“3+4”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
首先,缺乏具体性的实施要求。“3+4”作为中高职衔接的一种新模式,在实现中职与本科课程衔接方面,河北省作为试点省份之一,目前还处于“摸石过河”的状态,尚未对具体的衔接有统一的要求。其次,缺乏联合制定的课程标准。
(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自提出这种分段培养模式以来,河北省虽然出台了配套的支持方针与政策,但是却未就中职和本科院校应该如何建立流畅的沟通机制予以说明和指导。中职和本科院校虽然会定期举行会谈以及讲座,但是周期过长,而且沟通内容甚少涉及教学。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合作学校基本都没有频繁交流的习惯,交流活动的缺失对二者的无缝衔接造成了严重阻碍。
(三)教材选用众口难调
“3+4”目前还未在我国普及起来,故而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教育培养模式的文化课教材,教育行政部门也未对应该选用何种文化课教材予以说明和规定。于是,河北省在实施“3+4”分段培养时,只得根据各校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文化课教材。
三、“3+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实施策略
(一)建立专门的“3+4”课程衔接运行机制
中职与本科课程的顺利衔接,需要有高效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统筹规划中职与本科衔接的工作部门,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小组工作。这些部门主要是:沟通与协调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课程衔接的工作部门;由若干专家组成的课程衔接咨询小组,负责对有关“3+4”课程衔接的问题答疑解惑。其次,针对各部门出台的方针和政策构建一个具体的落实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强课程的系统化开发
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一定要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并构建一个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般情况下,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是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必须落实的工作。在设计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工作任务和岗位需求对职业能力等级进行细分,然后以之为依据将人才培养过程分割成若干阶段,保证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课程体系相匹配,文化和专业课程的安排也应该以人才培养阶段和学生职业能力特征为准。
(三)联合制定课程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规范就不能运行”,学制之间的衔接需要两级学校联合制定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标准是实现职教体系内外贯通的前提条件。由于各地的资源优势不同,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联合制定课程标准可以借助政府提供的公共平台,在明确各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开发中职与本科衔接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各级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负责落实“3+4”衔接工作的部门、行业专家、职业专家要定期开展研讨会议。
参考文献:
[1]关于改革完善中高职分段培养和开展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Z].冀教职成﹝2014﹞8号.
作者简介:
王阳洋(1988/03/06-),河北省邢台市人,职业技术教育学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