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与中共早期实践(专题讨论)——民生问题与中共党史研究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f0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问题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重大问题。对此,中共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制定不同的施政原则,以更好地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由此而言,民生问题也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便是作为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身处北洋军阀执政动荡不定年代,其民生思想和实践也仍然值得高度重视。本组文章即主要围绕"民生问题与中共早期实践"这一主题,并以李大钊的民生思想和实践为聚焦点展开探讨。应该说,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对于搞清楚李大钊民生思想和实践的相关史实,深化李大钊研究有着诸多助益。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共在历史上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及教训,丰富对中共早期民生思想和实践的理性认知。当然,相关的探讨或许也可为当今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其他文献
近十年来,国家号召整理古籍。《诗经》这部古典诗歌总集,自然受捌重视。海内学者著述评注《诗经》全集者,已见数家。鲜有因依旧说,整旧如旧者。实以旧说多受时代影响,不近情理,难以服人,不得不另辟蹊径。我也有此同感,因作《诗经会通》。
灾害是人类社会一个永久性的治理难题。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自然灾害的发生数量增加了3倍多,每年受到灾害影响的人数超过2亿。中国是世界上遭受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平均每年约有3亿人次以及70%的城市地区受到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可以说,我们甚至已经步入了一个"灾害社会"。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对灾害的认知和研究却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尤其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更是如此。今年适值唐山大地震40周年,我们特别从跨学科角度选取了三篇专门研究地震灾害的论文。其中,文军和吴越菲的论文从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出发,以
随着当代中国改革进程的加速,城市社会转型成为近年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这也促使我们回头思考,在唐宋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城市形态与空间、城乡关系及其新变化、城市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倾斜、人口向大城市尤其是都城集中的趋势、主体社会的分流与新兴权贵和利益集团的崛起、膨胀中的城市社会边缘群体及弱势群体的官方应对、宏大叙事与微观"日常"诸问题,都是我们在研究唐宋时期城市社会直面而非常值得研究及具有借鉴意义的重大问题。本专题包括三篇论文:一
中国古代小说版本大量藏在国外,尤其是同属汉文化圈的日本和韩国。早在1930年代,孙楷第曾远赴日本访书,并撰写《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披露了一大批中国古代小说版本。国外汉学家常有中国古代小说版本的发现与考证。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中外学术交流显得更加重要。对流传海外特别是国内失传的中国古典小说进行发掘与研究,外国学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栏目特邀日本和韩国三位汉学家对珍藏在世界各大图书馆的中国小说进行研究,从外国学者的视角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版本及域外出版与流传状况进行了梳理和诠释,很多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抗战时期中国设立的“民族复兴节”源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所定时间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返回南京的12月25日。“西安事变”一周年的1937年12月25日,人们开始自发将12月25日作为“民族复兴节”加以纪念。1939年,“民族复兴节”在形式上取得了官定革命节日地位,各种纪念活动和纪念文章大量出现。除去一般谈民族复兴的文章外,就纯粹的纪念文章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与云南起义纪念日和圣诞日的比较、联系中,肯定民族复兴节的重要意义;二是从停止一切内战,实现全民族的真诚团结,建立和巩固抗日
《楚辞·河伯》的祀主不是黄河之神,而是楚人自己的水神。从彭姓豕韦开始,楚人就有了自己的水神。在各民族水神传说的互相影响中。楚人的水神与雷公,共工、鲧发生了联系,与黄河之神冯夷也发生了联系。但是,《楚辞·河伯》终归还只能说是楚人自己的水神:是楚人的宗教神,更是楚人的祖先神。是黄河之神冯夷所不能取代的。
《水经,江水注》中描写巫峡风光的那段文字,历来的作品选,文学史和一些研讨山水文学的论著,几乎都认为是郦道元所作,很少有人怀疑。夷考其实,乃大谬不然。为了弄清作者究竟是谁,最好先将《江水注》的原文照钞如下:
2015年初冬,一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聚集在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参加以孙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在会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如何评价孙犁的文学史地位问题。早在2002年孙犁逝世之后,很多作家、学者即提出文学史没有给予孙犁应有的评价,而孙犁晚年的创作则足以让其登上"文学大师"宝座的问题。为应和文坛与学术界的上述呼声,河北学刊杂志社组织了一组专题讨论,刊发提交研讨会的四篇论文,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可以说,对孙犁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的重估,是将孙犁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引向深入的一个必要环节。
蒲松龄的《聊斋文集》卷四存有一篇用骈文写的《陈淑卿小像题辞》。文章记述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遭际:"未嫁"之时,适遇战乱,与一"将婚"而逃难的青年相认,结合,未行婚礼,事后受到公婆的歧视和"驱遣",被迫返回娘家;
近段时间发生的英国脱欧、欧美社会因移民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暴力事件,使得美国已故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度成为热点。这些信息表明,人类社会正进入冷战之后最为深刻的裂变和重组时期,社会团结重新成为当下世界的难题。这一难题在中国的涌现,则是由三十多年来总体性社会不可规避地走向解体引发的。现代社会的团结问题,质言之即重建公共性的问题。本专题的三篇论文构建起了一个从理论到经验的公共性研究的连续谱,其中,肖文以共同体取向与个人主义构成的范畴为视角,梳理了公共性在西方思想史中的源和流,呈现了公共性在现代性条件下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