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苏绣,用银针勾勒斑斓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zz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感勃发,缘自血液中的热爱
  张雪出生于苏州镇湖的刺绣世家,家中长辈无一不是刺绣好手,尤其是他的母亲薛金娣,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苏绣工艺美术师。
  在儿时张雪的眼中,母亲像个神奇的魔术师。看似不起眼的丝线,转瞬间被灵巧地分为几十份,挑出其中两根,穿进绣花针眼里,两只手上下翻飞,绵密的针脚似有似无。渐渐地,一个繁华又绚丽的世界便出现在眼前,让他心驰神往。
  2007年,张雪考取了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小耳濡目染,让他对苏绣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紧张学习之余,张雪在人人网上张罗起一个名为“倾城苏绣”的小站,时不时整理发布或转载一些关于苏绣的知识和视频。
  2011年,张雪大学毕业,申请了英国利兹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并拿到录取通知书,同时在南京一家金融公司顺利入职,收入可观。但不知为何,张雪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同年9月,张雪回家看望父母。一推门,坐在绷架前的母亲应声抬头,两只眼睛布满血丝,整个人看上去疲惫不堪。“妈,你需要休息!”“没办法,客户要得急,我已经连着一个月每天绣十几个小时了。”张雪强拉着母亲躺到床上闭目养神。也是在这一次,他才知道鼎盛时曾有八千绣娘的镇湖,如今30岁以下从事刺绣行业的不过三十多人,其中会刺绣的还不到一半。“后继无人啊!”母亲的一声长叹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与此同时,薛金娣的工作室遇到难题。一份来自清华美院的订单迟迟定不下最终图案,传统的花鸟山水无法令对方满意,设计人员一筹莫展。
  “我来试试吧!”张雪毛遂自荐。他搜索各种资料,寻找灵感,终于在网上找到一张青铜器的图片,稍加变形,做出设计图,结果对方一眼便看中了。这件事让张雪兴奋不已,原来,从未学过刺绣的自己在这个行业中也可以有所作为。
  那天晚上,张雪辗转反侧,多年来蛰伏在血液中对苏绣的热爱仿佛被突然唤醒,他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留学机会和高薪工作,回乡从事刺绣。消息传开,老师、同学、亲友们一片反对声。“读了这么多年书,怎么回来做刺绣?这个行业都没落了,而且基本上都是女性做的。”张雪没有动摇,“现在年轻人学苏绣的太少了,我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对此,母亲倒很开明,“他喜欢就好,随他了。”
  创意袅袅,传统里延展无限可能
  安静的工作室里,张雪端坐在木质绷架前,手拿绣针,彩色的丝线随着针的穿引渐渐浓密丰满,带出一片曼妙风光。每天,张雪都有七八个小时用在刺绣上。
  为了给刺绣学习打基础,张雪特意去杭州学习美术,从最基础的素描学起。为了提高艺术修养,他还考取了苏州大学艺术硕士,进行专业深造。不到一年,他便小试牛刀,在一次众多资深绣娘参加的刺绣比赛中获得了鼓励奖。
  2012年8月的一天,张雪收到大学舍友的结婚请帖,他决定亲手绣一幅作品送给舍友。可时间只有一个月,传统的满绣方式根本完不成。这时,桌上的素描画让他灵光一闪,何不用简单的线条勾一幅“素描刺绣”?他精挑细选了一张新人的结婚照,画好素描,以此为底稿日夜赶工。“张雪,你绣得太棒了!”这件礼物轰动了婚礼现场,夫妻俩爱不释手,一直挂在卧室的床头上。
  这件事让张雪陷入沉思。母亲的作品多以古画、油画为蓝本,耗费时间精力多,价值不菲,对普通人来说可望不可及。要想让苏绣走入千家万户,不如在作品设计中增加留白,降低成本,或许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一张几案,一个香炉,一炷香,袅袅香烟缭绕成一个“佛”字;春燕、鸣蝉、残荷、枯叶,简单的几样景物便勾勒出四季的风韵,张雪运用极简风格创作的《佛》《四季》分别在第八届和第九届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中获得金奖。
  然而,对于张雪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研究了苏绣九大类四十多种针法,发现大多数作品中常用的只在十种之内,其他无人问津的针法,又该如何展现它们与众不同的风貌呢?那段日子,他不停地思考这个问题。一次,他看纪录片,当看到星球转动和轨道线的时候,灵光乍现:“我可以用刺绣来表现这个,这轨道真像刺绣里的银色线,太阳的光芒也可以用集套的针法表现出来。”
  画底稿,试样,配线,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搭配、修改,他每天在工作室一呆就是十多个小时。这次,母亲却提出了异议。“我绣了几十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题材和绣法,能行吗?”“妈妈,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苏绣呀。”张雪采用不同的走势,近二十种不同的针法,展现出九大行星的斑斓。就这样历时半年,一幅汇聚苏绣丰富针法又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创新作品《星空》,诞生在张雪的绣针之下,并一举获得第十届江苏省艺博奖金奖,颠覆了人们对苏绣题材的传统认知。
  《星空》的创作彻底打开了张雪的思路。他尝试把苏绣引入三维造型世界,创作立体作品《山》;他与捷克知名艺术家合作,创造了中外艺术碰撞的成果《源》。“创新不是为了摒弃传统,而是为了让传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为此,他与母亲联手合作,将苏绣与手表表盘、耳机乃至珠宝首饰相结合,打造出苏绣外延的无限可能性。这些耳目一新的创意在苏绣界搅起不小的水花,也激发更多的苏绣人思考未来的方向。
  传播苏绣,一切都因值得
  2016年6月,张雪和三个朋友成立了“弥惟刺绣”研习所,“弥惟”是英文Me和We的谐音,意即“我,我们,一起学刺绣”。除了钻研刺绣技法,设计和开发新作品外,工作室还定期开设苏绣体验课,将传统的师授传承改为体验式教学,让更多人走近刺绣,体会苏绣的文化魅力。因为张雪觉得,“只有让别人知道、了解苏绣,才会有人凭着热爱不怕辛苦,静下心来去学去传承。”
  工作室起步之初非常艰难,最困难的时候,淘宝店铺几个月才卖出一两幅作品,整個团队入不敷出,张雪拿出自己10多万元的积蓄,咬咬牙硬是坚持了下来。不懈地努力终于得到回报。目前为止,张雪已拥有300多项版权,包括30多项外观设计类专利与2个实用新型专利,并有多家品牌商寻求合作,店铺中的创意作品受到好评不断。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在张雪的引导下,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9岁的小姑娘文文非常喜欢刺绣,跟着张雪学了三次,就能在琴套、零钱包、帆布袋上绣出别致的图案。“张雪哥哥,你看我绣得好看吗?”小文兴奋地拍拍自己背着的帆布袋,又掏出零钱包,目光中全是喜悦,“同学看见了,都羡慕得不得了,还说下次要跟着我一起来学呢!”每每遇到这样的场景,张雪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刺绣之余,张雪还在苏州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迄今为止已有5年,风雨无阻。“现在的年轻人学刺绣的很少,我很希望年轻人,包括孩子能够对刺绣有了解,可能我不经意的一次讲解,就在他们的心底埋下一颗苏绣的种子。”
  2018年5月12日,张雪应邀在苏州博物馆举办题为《刺绣针法发展历程及当代探索》的讲座,精彩的演讲赢得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做培训,开讲座,办展览,张雪不遗余力地奔波在传播苏绣文化的道路上。于他而言,创作更多的苏绣精品,并将苏绣文化代代传承,是毕生追求的事业。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到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时,天很暗了。原以为这里的夜景灯火通亮,一看绝大部分店铺都关了门。一条经营古代字画和文房四宝的老文化街,看来还是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老节奏,与不远处前门大街的喧哗商潮,相隔万里。  走到琉璃廠最东头,向左拐进延寿街。说是街,狭窄的路面穿行在上世纪50年代的房舍中,只能算是稍微宽些的巷。路两边的小店全是老百姓的生计,杂货、水果、卤牛肉、烙饼、小五金、裁缝、电器修理…
期刊
亲爱的儿子:  转眼到了你的生日,妈妈没有特别的礼物送给你,唯有这封家书表达想你、爱你的心情。19年前的今天,一个小生命在亲人的期盼和祝福中诞生了。历经风雨洗礼和亲情呵护,那个曾经还在襁褓的小婴儿已经成长为一名军人了。  儿子,我想对你说:做人一定要厚道,遇事一定要冷静;学会包容、学会理解,不求人人为我,但求我为人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儿子,我想对你说:我能教你如何去尊重他人,但
期刊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中国每90秒就有一人发生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病人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等待急救车时间需要15分钟,这段空白时间往往导致生命的流逝。  “意外事件发生,千万不要坐以待毙,救护车到不了,那就想办法让老百姓拥有急救技能,把握黄金急救时间,救人一命。”穿着橙色急救服的陆乐大声疾呼。作为全民互助急救平台“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
期刊
跟旅行团出国旅游,有一大妙处,就是可以结识天南海北的人,有时还真能碰上令人难忘的人呢!尽管散团后不再联系,但那十几天里的相处时光,也不乏真诚与温馨。毕竟在异国他乡,即使算不上同宗同族,也同是中国公民。  今夏去西班牙,就遇到了几个家庭,各有意趣。最特别的一家是一位40岁左右的美丽母亲,带着刚刚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的女儿和5岁的小儿子。女儿阳光文静,一路照顾调皮的弟弟,任劳任怨。这位妈妈做服装
期刊
他希望来到天台的孩子都能成为发小儿,爱上北京这座城市。  忆童年,聚天台  张世骞,1978年出生,是个老北京人,朋友都亲切地叫他大骞儿。从记事起,他就和伙伴们在胡同里穿梭狂奔。哪儿的糖葫芦最好吃,什么时候能碰到卖小玩意的,大骞儿和他的发小儿最清楚。最难忘的就是放学后,大骞儿和发小儿听隔壁老大爷讲一些关于老北京城的故事。  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成家、生子,资深设计师大骞儿很少有机会回忆旧时光。2
期刊
读名校难逃校外补课  2016年9月1日,38岁的郑燕把儿子郑立恒送到了兰州市一所私立初中。她想,这下好了,儿子终于进了中考的“保险箱”。然而,之后的事情却事与愿违。  郑燕是兰州市一家商场导购员,2009年,丈夫患癌症去世,从此她与儿子郑立恒相依为命。  2010年,郑立恒刚读小学时,成绩一般,有不少朋友建议郑燕给孩子报补习班。郑燕认为小学课程难度低,自己抽时间辅导儿子即可。所幸,郑立恒的成绩追
期刊
日本电影人北野武,是一到夏天就让我想起菊次郎的北野武;是因为车祸导致半边脸面瘫的北野武;是看上去不像导演更像帮会老大的北野武;是喜欢把镜头对准大海,因此得了个“北野蓝”绰号的北野武;是除了会导演、会演戏、会主持,还会画画的北野武;是喜欢画动物,还喜欢把花插到动物身上的北野武;是极其爱喝酒,常去赤坂“熊先生的料理店”边喝酒边聊天的北野武;是用“天才的奇思妙想结合料理人熊先生的精湛刀功,做出了盛在盘子
期刊
她领着黑林镇百姓,艰苦探索,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把荒山秃岭变成了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培育出全国单体种植规模最大、全国唯一一家蓝莓全产业链新三板上市公司——江苏沃田集团,建成全省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基地、江苏省节水灌溉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现实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涵养了水源,为当地儿女送上了绵长福祉。她,就是黑林镇党委书记马秀云。  生态立镇,留住绿水青山  黑林镇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
期刊
谨此此文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蜡像的历史记忆  穿城而过的泰晤士河上,汽笛声响起时,置身河边的我,仿佛又穿越到了蒸汽船的时代。现在的伦敦已经渐渐褪去了数百年前工业的残迹,在狄更斯笔下那最好又是最坏的时代里,沾满黑灰的烟囱、疲惫的劳动工人、暗淡昏黄的街灯已经不再。只有大本钟的指针静静地旋转——它曾代表着工业革命时代新的时间观念。  望着街道上装扮得体的绅士和淑女,我心底有些沮丧,被静音的大本钟
期刊
去一个城市参加活动,演讲结束后,是签名环节。除了一些成年读者,便都是中学生,纷纷拿着我的书来找我签名。偶然抬头,看到人群之外,一个20多岁的女子徘徊着,似乎在犹疑着要不要挤进人群。还没等细看,我的目光就被别人阻断了。  签完最后一位读者的书,我甩了甩发麻的手,刚想站起身,就看到那个女子慢慢地走过来。她低声问了句好,把一本书放在我面前。那并不是我的任何一本书,而是一本杂志,2002年的某一期,已经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