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蔡仲友】
蔡仲友,1962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商城。现任郑州市畜牧局党委书记、局长。多次主持和完成河南省、郑州市畜牧兽医科研项目,编写专业技术方面书籍4部,发表论文数篇,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2006年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他从大别山深处一路走来,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中原大地的畜牧事业,一晃就是二十六年。二十六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浪花一朵,但在人的一生中却是占着将近大半辈子的比重。何况,这二十六年又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他就是2006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级兽医师,郑州市畜牧局党委书记、局长蔡仲友。
穿越“文革”的求学足迹
严格地说,蔡仲友不是出生于标准的农家,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位银行工作人员。但是,他的母亲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因此,当1962年7月蔡仲友呱呱落地时,仍然无可避免的戴上了“农村户口”的帽子。而且,在他刚刚记事的时候,他就随母亲下放到了商城县双椿铺公社张畈大队(父亲的老家)。在那里,蔡仲友度过了他十余年的少年时光。在那里,他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信阳农专。
1969年春天,刚满7岁的小仲友第一次背上书包,坐进了张畈大队小学一、二年级合为一班的教室。那时候师资力量和校舍严重不足,小学多为复式班。在张畈大队小学,蔡仲友上了五年半学,因为到1974年春他们本该小学毕业时,却由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他们又多上了半年。那时正赶上批林批孔运动,他们成天抄批斗文章,写大字报,用来学习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小仲友的成绩并没落下,特别是上到四年级时,有一个姓丁的老师,本来是学美术的,却改教算术,由于他很有水平,课讲得很吸引人。在他的影响下,小仲友对算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并经常被请上讲台给同学们讲题,当起了大家都很羡慕、自己也很自豪的“小老师”。
蔡仲友小学毕业后,就在家里等着初中的通知书。那时升学不是看成绩,而是靠推荐。家庭世代农耕、上辈人从没有人吃过“皇粮”的被视为“根正苗红”,学习成绩又好的被称为“又红又专”。蔡仲友虽然学习成绩好,但他父亲在银行上班,算是干部家庭,政治上不占优势,推荐上学自然没他的事。当得知推荐无望时他感到非常失落。好在当时的初中校长非常赏识他,破例特招他入学,才使得他“绝处逢生”。
1974年秋至1976年秋,正是蔡仲读初中的时候。尽管他很爱学习,但还是因为“大环境”的影响,他真心用来学习的时间还是得不到保障。那时是“半工半读”,主要学一些劳动基本技能,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反而成了“副业”。
如果说上小学时主要依靠兴趣支配,那么上了初中的蔡仲友,主动要求学习的自主意识比较强了。1975年暑假,他将哥哥的课本拿来自学了一遍,因为自己学的课本知识对他来说比较浅显。以致自己升到高年级时,别的同学还感到比较吃力时,他已驾轻就熟了。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他自然名列前茅。
1976年秋,蔡仲友初中毕业,又面临着升高中。那时升学依然是靠推荐,同样的命运再次在他身上上演。全大队和他一届的学生有15个,升学的名额只有9个,蔡仲友首当其冲是要被剔下来的。然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全大队其余的14人都升入高中,只有他一个人除外。得到这个消息时,离高中开学仅剩10天,蔡仲友当时正在田里割稻,他感到了极大的委屈和不公平,扔下工具就往双椿铺高中跑。他气喘吁吁地找到高中校长,讲明了自己的情况。校长听完他的讲述,又仔细翻阅了他的成绩,当即补发了录取通知书。蔡仲友几欲断掉的求学之路再度被续上。
1978年高考,双椿铺高中三年级两个班120名考生,只考上两个人,蔡仲友是其中一个。他考取信阳农专,那年他的数学考全县第二名。
奏响“中原牧歌”
在信阳农专上了三年,蔡仲友学的是牧医专业。1981年毕业时,同届的其他同学大都选择留在信阳,不想到外地。而蔡仲友与他们相反,他想到外面去闯闯。当时派往郑州的有两个名额,是到郑州肉联厂的。蔡仲友主动提出要到郑州来,很快他就拿到了派遣证。
到肉联厂上班之前还没分具体单位。蔡仲友就和还在省银行学校上学的一个师弟住在一起,在他的宿舍里挤着。后来大分办把他分到了郊区畜牧局,而这一干就是7年。
由于蔡仲友年轻能干,热情高,又是科班出身。因此,1989年郑州市农业局把他抽调到畜牧科帮忙。两年后,他在畜牧方面的学识才能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认可,1991年局里任命他为郑州市畜牧工作站(郑州市畜牧局的前身)副站长。3年之后他又受命主持站里的工作。直到1999年1月份,蔡仲友被正式下文任命为郑州畜牧工作总站的站长。此前单位已经历了由副科到正科的升格,单位名称已由“站”改称“总站”。蔡仲友1999年任总站长时,总站又升为副县级。2002年以后,郑州市畜牧局成立,蔡仲友先任局长,后任局党委书记、局长。
特别是担任局长以来,他抓住发展机遇,利用自己精熟的业务知识,带领局全体人员,大刀阔斧,拼搏进取,使郑州畜牧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十五”期间,郑州市把大力发展奶业作为促进郑州市畜牧业结构调整,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口。但当时郑州市的奶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奶业生产水平低,奶牛品种落后,蔡仲友从专业角度考虑,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引进或改良奶牛品种。2002年,他主动和上海光明奶牛畜牧中心联系,实地考察奶牛种群状况,通过对比和筛选,最后选定了具国际领先水平的“空中之星”等优良奶牛品种,在郑州市推广应用,效果十分明显。
“目前,全市已建成200头以上的养牛小区和规模养牛场97个,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奶源基地,吸引了蒙牛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落户郑州。”蔡仲友说,“今年,郑州市奶牛饲养将进入‘小区时代’。”
要想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好疫病防控工作是很关键的。每年蔡仲友都把畜禽疫病的春防、秋防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同时,他还经常身先士卒,深入到养殖场(户)一线,了解最新疫病发生、流行动态,指导疫病防治。
执法为民是蔡仲友从来不敢松懈的责任之弦。近年来,蔡仲友带领郑州市畜牧局一班人,按照“一法三条例”赋予他们的职责,认真做好动物检疫和防疫、兽药管理、饲料监测等行政执法工作,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加大畜牧法规的宣传力度,扩大畜牧业行政执法的社会影响力,优化执法环境。二是开展兽药饲料打假专项斗争。组织各县、市(区)畜牧部门成立兽药饲料打假领导机构,成立执法大队,在抓好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加强兽药饲料使用环节的管理,有力地打击了制假售假、非法销售和使用违禁药品的违法行为,净化了兽药饲料市场经营秩序。仅2006年上半年就先后抽检兽药、饲料、生猪尿样2637批次,保证了全市没有发生一起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是实施放心肉工程,确保“五个百分之百”目标的实现。郑州市于1996年开始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市区内首次批准的屠宰场有10个,1998年规范为3个,全市(含12个县区市)共设108个屠宰场,真正做到了集中检疫、定点屠宰。畜牧局将凭耳标和免疫证检疫出证作为铁的纪律,确保待宰动物受检率、屠宰动物检役率、免疫标识查验和回收率、上市肉品持证率和病害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四是面对世界疫情解密和国内疫情形势严峻的异常挑战,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做到了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经受住了考验。
2007年5月3日以来,郑州市生猪产品价格大幅上涨,5月22日,活猪和去骨带皮猪肉突破最高价,新高不断被刷新。5月28日,活猪和去骨带皮猪肉价格分别达到12元/公斤、18元/公斤,分别同比上涨108%、110%,此前的最高价格是2004年创造的,分别是10.24元/公斤、15元/公斤。蔡仲友深知,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主要原因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影响、养殖成本增加、猪肉消费需求上升等。针对猪肉价格波动情况,他当即召开会议,组织力量,迅速采取5项措施,发展生猪生产,确保猪肉市场供应。这5项措施是:启动价格调节基金;加强货源组织,防止因供应不足造成价格波动;加强市场监管;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生产;加强行业信息引导。目前,生猪生产稳定,一季度能繁母猪存栏占存栏猪的11.2%,高于正常水平,发展后劲较足。预计年底全市生猪存、出栏和猪肉产量同比仍将增长。
自担任郑州市畜牧局局长以来,蔡仲友真抓实干,讲究实效,紧紧围绕“三农”目标开展业务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奶业发展为主角,按照“稳定、巩固、发展、提高”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稳定猪鸡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禽,突出发展奶业”的指导思想,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十五”以来,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2006年畜牧业产值达到56.79亿元(现行价),较2000年增长2.35倍,年递增率为1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3%,较2000年增加了9.29个百分点。二是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2006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为42.3万吨、289.3万吨、20.5万吨,较2000年分别增长503%、56%、480%。三是畜禽出栏量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生猪、牛、羊和家禽出栏分别为251.12万头、 20.67万头、116.06万只和3987.76万只,较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51%、48.82%、57%和68%。四是奶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郑州市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5.2万头和20.5万吨,同比增长19.2%和15.6%;分别是2000年的奶牛存栏1万头和牛奶总产量2.11万吨的5.5倍和9.7倍,年递增率依次为36.7%和53.1%。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截至目前,蔡仲友在畜牧战线上奋斗了二十六年。其中在郑州市畜牧局工作的十六年间,他经历了单位的三次升格,自己从副站长干到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州畜牧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和汗水。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工作的热爱。
出身农村的蔡仲友对农业科技有着特殊的爱好,他注重学习,善于总结,并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开展科技兴牧。
在指导全市发展奶业生产中,他经常深入实地,经常和同事们一道钻牛棚,和奶农们一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2005年他主编了《奶牛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指南》,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对奶牛的饲养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此外,他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先后编写了《猪病诊断与防治》、《禽病诊断与防治》、《奶牛管理与疫病防控》等书,对家畜家禽常见疫病提出科学的预防和诊治方法。同时,他还针对某段时间发生流行的疫病及时进行研究,总结工作中的典型事件和技术问题,加以提炼,并写成论文与同行进行交流,在疫情处理、疫病防治方面,先后撰写了《马传染性贫血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河南省规模化养猪主要疫病调查、防治技术规范研究推广》、《鸡毒支原体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动物保护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小尾寒羊魏氏梭菌、腐败梭菌、巴氏杆菌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疗报告》等6篇,并且获得了郑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及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次主持完成省、市畜牧兽医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是畜牧战线的领军人物,同行公认的专家。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蔡仲友在业务研究上一直是孜孜不倦,硕果颇丰;在自己的治学道路上一直勇攀高峰,乐此不疲。参加工作头两年他就在河南农业大学读完了本科;早在郊区畜牧局上班时就考上公派留学日本研究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成行;之后又在首都经贸大学取得研究生学历。他1994年晋兽医师职称,1998年晋高级兽医师,2005年取得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资格(全郑州市一共才两人)。1998和2001年蔡仲友分别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郑州市跨世纪科技带头人”;2002年获郑州市青年科技奖,被市委组织部等单位评为“郑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006年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现享受郑州市政府特殊津贴。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在蔡仲友的带领下,郑州市畜牧局自身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连年被省市评为优秀业务先进单位。该局先后获得河南省奶业生产先进单位、河南省饲草饲料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整顿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郑州市文明单位、郑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提及近几年市畜牧局的发展,蔡仲友欣慰地说:“畜牧业能在郑州市的经济发展中大显功劳是与全局职工的爱岗敬业和团结拼搏分不开的。今后我们将继续走畜牧强市之路,为大都市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强大力量源于本真人格
生活中的蔡仲友热情、朴实、谦和,没有一点官架子。他周围的人都反映,生活中的蔡局长,热心助人,关心同志;而工作中的他,敬业爱岗,吃苦耐劳,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
蔡仲友依然是爽朗地笑,他说如果真的是那样,应该得益于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他上大学时母亲就去世了,享年却还不到60岁。母亲做事很执着,也特别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母亲操持家务,还要想办法挣点油盐钱贴补家用。比如地里种的红麻,割倒后要放在水里泡,然后才能剥掉。母亲经常大冬天挽起裤管下到水塘捞红麻。她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仅要学会吃苦、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追忆自己的母亲,蔡仲友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因为有了父母的良好教育,蔡仲友从小就有很强的吃苦精神。那时除了要和大人一样下田干活儿外,还得忍受缺衣少食之苦。蔡仲友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些等米下炊、饥饿如影随从的日子,即便生活如此窘迫,父母面对生活的态度依然是乐观、坚强。生活的苦难,炼就了蔡仲友的“韧性”,父母的教诲使他真诚、豁达。
走上局长岗位后,他牢记职责,时刻也不敢松懈。
2004年全力以赴防治禽流感期间,有一次金水区某村民家里死了5只鸡。蔡仲友得知信息后立刻迅速度赶往现场。当时已是夜里10点多钟了,死鸡已被扔掉,蔡仲友斩钉截铁地下达指令:“找!挖地三尺也得找到!”于是,他带着一班人等展开了地毯式搜索,结果在一个垃圾筒里翻出了死鸡的内脏。他顾不上喝一口水又立即取样火速送河南省公安厅化验检测。由于检测需要十余小时,蔡仲友就在检测中心守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上午8点多,检测结果出来,鸡只死亡原因系有机磷中毒。蔡仲友这才想起自己10多个小时水米未进了。
家和万事兴。作为单位的主要领导,在抓好业务的同时,蔡仲友还非常注重搞好团结,与其他班子成员经常开展交流沟通,增进了解,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谅解,分工协作,相互支持,拾遗补缺。他还非常关心职工的生活,把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他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积极倡导在全局开展扶贫解困献爱心、争创文明单位等各类活动,先后解决了生活取暖、保健场所、办公条件改善等一系列与职工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编辑/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