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0年6月21日下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了创刊15周年座谈会。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侯树栋、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徐崇温、中央党校赵曜教授、北京大学梁柱教授、闫志民教授、国防大学教育长夏兴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山东省社科联原副主席包心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黄长著教授、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等。我们特摘录一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李忠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从创刊到现在已经15年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今天我和大家一样,既是为这个杂志感到高兴,也是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感到高兴。扩而大之,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感到高兴。借此机会谈一点感想,如果说有一个主题的话,就叫做“做好旗帜这篇大文章”。
第一,旗帜鲜明,成绩显著。这是对杂志的评价。我们知道,从1982年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命题,到2007年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这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专有名词具体的表述不断地变化,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这个杂志从1995年开始就明确地定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始终把它作为刊名,也始终把它作为旗帜。事实证明,始终高举这样的旗帜是非常正确的。所以到现在,它是我们国家唯一的一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刊名的杂志。难能可贵的是杂志始终抓住这个主题做文章。我认为抓得好、抓得准。这15年来,围绕这个主题,杂志做了大量的文章,组织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成绩很显著。有很多文章被转载、被评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成绩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第二。旗帜文章大有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举起来,表明了我们的决心,表明了我们的信念,这方面的实践在继续发展,这方面的理论也在继续深化。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实践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我们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和突破,不断把实践当中的经验转化成为理论的成果。这方面北京的实践也好,全国的实践也好,有很多课题可以研究,有很多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当然也有很多问题,包括疑难和敏感的问题。包括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都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定会丰富发展,所以我们这个杂志是可以继续做贡献的,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三,高举旗帜,深度拓展。面向未来,我们衷心希望这个杂志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围绕旗帜继续做好文章。我的建议有三个拓展:一是向实践拓展,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理论,所以实践的源泉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我们理论的源头不在书本上,而在实践中,抓住实践继续研究探讨创新,我们会做出很多好文章来。特别是北京,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也走在国际化的前列,走在现代化的前列。有很多前沿性的问题是可以创造出好的经验为全国做榜样的。二是向世界拓展。我们的旗帜是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特色不是关起门来称大王的特色,而是和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今天这样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国要继续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同时要面向世界,既要向世界学习,也要向世界宣传,所以我们的理论不能光是停留在国门之中,要进一步走向世界。既要把我们研究的视野、课题向世界拓展,还要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向世界拓展,所以应该说我们党中央非常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我们的理论成果走出去的问题。而我们这个杂志看来是走在了前头,办了英文版,据说办这个英文版很不容易,很多艰辛和甘苦,但是我觉得值,应该办,我们的杂志应该有这样一个眼光、气魄和胸怀,能够在理论宣传方面走在前列。已经这样走了,希望走得更好。三是向前沿拓展。理论研究贵在创新,事实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前沿问题很多,在这方面杂志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了很多,但是还可以继续努力,所以我觉得今后在组稿方面,在选择稿件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于前沿性问题的探讨,有所创新和发展。总的来说,希望我们杂志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做好这篇大文章,不断取得新成果。
李君如:我着重就英文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出版问题讲几句话,第一,把党的基本理论介绍给国外非常必要。21世纪已经进入到第二个十年,中国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可以说古老的中国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几年中国不仅在跨越式发展中经济总量逼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呈现出经济企稳向好的发展势头。人们要了解中国不仅要了解中国的过去,而且要了解中国的现在和将来,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以及具体政策做法,而且要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其理论。只有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理论,才能知道当代中国发展的奥秘所在,才能知道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国道路成为世界上各种人关注的缘由,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要出英文版的缘由,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这样的介绍是我们对外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突破。应该讲,我们党十分重视对外思想文化交流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工作大大加强了,我们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很多高校出了外文版的报和期刊,但是专门对外介绍我们党基本理论的刊物尚不多,而且直截了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冠名的理论刊物仅此一家,所以对北京市社科联作出这样的决策,我从内心讲是非常钦佩的,这对党的理论工作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去年中央决定加大外宣力度,有很多报刊都要做外文版,包括《求是》杂志,当然有很大的难度,我们北京社科联不声不响就把杂志英文版干出来了,所以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举措,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第三,我想给编辑朋友们提个醒,英文版和中文版的杂志尽管都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但是承担的任务是不一样的,中文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不仅是党的理论研究的平台,而且是党的理论宣传的阵地,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的阵地,而英文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虽然也是理论研究的平台,但不承担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这样的宣传任务或者教化功能。它向外国读者提供的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的信息交流平台。要注意我们做英文版的杂志和中文版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宣传是交流,中文的宣传这个词中已经包含了交流。英文则没有这样的含义。我们平时说外宣,其实是对外交流,不是宣传。而交流这个词没有强制性,你听了我们的话,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甚至也可以完全不同意,这是交流。
对于英文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所起的作用,我们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英文版的杂志一是要告诉外国读者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是什么,二是要告诉外围读 者中国的理论工作者是怎么样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的,三是告诉外国读者中国的理论工作者正在进行哪些研究,讨论哪些问题。如果能起到这三个作用,我们的杂志贡献就很大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和中国的理论工作状况。
第四。搞好这样的交流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在对外思想文化交流当中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但我们对外思想文化交流并不是很成功的,对外理论交流的难度很大,我们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边办刊、边总结、边提高。要使人家接受你的观点,首先要人家看得进去,看得懂,如果看都不看,怎么使人家接受你的观点呢?这里就有选文的要求问题,文章的选择问题,翻译问题。这需要探索。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些通行的翻译法在国外也是让人家读不懂的。所以我们搞英文版要进行探索。试刊的问世就是探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这第一步,就可以迈出第二步、第三步,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我愿意一起探索,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相信我们的探索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徐崇温:今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创刊15周年,我在此谨向杂志社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我之所以要热烈祝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刊15周年,不仅仅是因为它早在15年前的1995年,就高瞻远瞩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来命名自己的杂志,更为重要的是,15年来它一直坚持不懈地把这个名称当做自己的使命和任务,自觉地、精益求精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团结和组织广大的知识分子学习、研究、宣传和贯彻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平台,出色地、卓有成效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刊于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的1995年。如果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而为提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根本前提;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话,那么,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和界说。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995年创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密切关注和紧紧追随着15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和理论创新,由此来展开自己作为专业性理论期刊的工作。在2008年,杂志社从十多年来刊发的上千篇理论文章中再选出一百篇左右编成上、中、下三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选》,分别反映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以及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刊载的部分文章。如何致力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创造性问答,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的情况。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是一本专业性理论期刊,刊载的主要是一些理论文章,但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和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反映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认识,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卓有成效地团结和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就必定能够在我们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这一重要工作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它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党又提出和确立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如总结了改革开放进程中“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了要自觉划清“四个重大是非界限”:提出了“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等等。我衷心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继续团结和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用它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又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发挥新的重要的积极作用。
赵曜:今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刊15周年,15年来,在北京市社科联的坚强领导和编辑部同志的齐心协力下,杂志发表了许多在学术理论界有分量、有影响的文章,取得了很大成绩。我是杂志的热心读者,我对杂志所取得的每个成绩和进步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国现有杂志上千种,但真正办得好的杂志并不多。一个好的杂志至少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政治方向好,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坚持马列,而不是违背马列。另一条是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而不是唱反调,排除杂音和噪音的干扰。二是学术水平高,在坚持“双百”方针下,尽可能多地发表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把杂志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至于取舍,关键是看学术水平、文章质量。三是可读性强。可读性强读者才能读,政治方向好、学术水平高的文章当然有可读性,但并不一定可读性强。因为理论文章比较枯燥。还要有一些群众喜欢看的,经过历史考证的有关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方面的文章。此外,也还要有一些和群众关系密切的现实问题和学者们关心的理论前沿问题方面的文章。我觉得特色杂志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研究主题,集政治性、理论性、学术性、现实性、创新性为一体,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好。2008年选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选》基本上都是学术精品,成为我国学术杂志中一个知名品牌和佼佼者。
特色杂志创刊15年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特点是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各种学派和社会思潮应有尽有,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就会被“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占领,特色杂志发表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起到了马克思主义坚 强阵地的作用。二是党和政府的思想智库。特色杂志发表了许多现实针对性很强的文章,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对党和政府起到了思想智库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三十年的大发展,出现了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色杂志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正确方向继续向前发展。如果有条件,建议扩大版面,使每期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闫志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刊15周年之际,杂志的英文版试刊问世了,这是杂志今后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也是杂志送给中外读者的一个大礼。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英文版的出版和发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国。在国际上我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2008年底爆发的这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探索为什么这条道路、这种模式能够使中国富强起来。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它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关注的课题,也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课题,而且也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方面人士关注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都在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许多人都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有些国家有些政党已经在学习和运用中国的成功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杂志发行英文版,而且也很可能是当前国内专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杂志当中的唯一一本有英文版的杂志,我想它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起码有三个方面。
首先,它是我们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窗口。外国人可以通过英文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我们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了解我国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情况,这就会使我们的杂志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有更多的社会效益。
第二,它为国外学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平台。我认为,我们要以杂志的英文版发行为契机,以后无论是在我们的正刊上还是在英文版上,我们应该争取发表更多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使我们了解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吸收和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开拓我们的视野,推动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
第三,杂志的英文版可以成为中外作者、读者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我们可以通过杂志的英文版与国外的作者和读者建立广泛的思想交流和联系,在这个基础上争取能够以杂志的名义举办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或者国际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坛。中外学者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学术交流。
现在英文版的发行为杂志走向世界迈出了一个重大的步伐,但同时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我认为它的难度甚至不亚于我们来办正刊,所以我希望在市委宣传部和社科联的领导下,在杂志编辑部的不懈努力下。我们杂志的英文版会越办越好,并且影响会越来越大,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杂志。
夏兴有:今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5岁的生日,我们都是来给它过生日的,所以自然要说一些祝福的话。作为杂志的忠实读者,也曾经写过几篇文章,我感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是在我们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诞生的一个非常有品位的社科理论杂志。作为一个读者我感觉到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开创性。当十四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后。北京市率先以这个名称来命名这本刊物,应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的敏锐性和敏感性。紧接着1997年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章中加以确立。这15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在理论的研究和建树上应该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是具有现实性。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事的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一项活生生的社会事业,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遇到了老祖宗过去没有遇到过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和问题,怎么样去回答这些问题呢?我觉得这些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当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难点问题,都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和回答。从哲学的层面、经济学的层面、从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层面都进行了研究,而且通过举办各种论坛,应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具有现实前沿性的一本刊物。
三是具有学术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身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问题,它主要以专家学者为作者。同时,在历史的层面、理论的层面,包括国际的视角各个方面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的实践的学理、学术方面的研究和开掘,所以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当中,有今天这样的建树、有今天这样的成果,我认为也与刊物的学术品位有很大关系。
四是具有权威性。因为它发挥了首都区位优势。聚集了首都党政军高校、理论界、知识界各个方面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权威的研究人员,所以它提供给读者和社会的这些研究成果。应该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研究当中发挥了很好的先导作用。我觉得我们党在创新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过程当中,在不少方面这个杂志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我也有一点的希望,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杂志应该走好国际化的这条路。伴随着“中国模式”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怎么样能够适应这样一个趋势,作为杂志来讲,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为宗旨、为主要任务,我们怎么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走好这一步棋。不仅要出好英文版,我个人认为还需要在内容开掘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怎么样研究“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中国模式”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比较,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手,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从而进一步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个刊物未来的一个重大选题。
包心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的特点我觉得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第一,主题鲜明。杂志创办15年来,始终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做深入的研究和宣传工作,15年几乎是始终如一的,这一点是难得的。第二,重点突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不是泛泛而论。而是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重点问题,有意识的组织重点文 章、组织学术研讨。我印象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的探讨,关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讨,都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特别是最近两年来,结合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承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的任务。突出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给理论界留下了很好很深的印象。第三,这本杂志内容出色。从内容上看,所编发的文章少有空话、套话,尽量在理论创新上来阐述专家的一些观点。第四,编辑部的同志们视野开阔。特别表现在作家队伍方面,不仅关注权威学者和领导同志的文章,而且有意识地选发了一些学术界的新人的文章,培植扶持了一批年轻人,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此我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提出一点建议。我国的理论界,或者这本杂志以后的任务就是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围绕这样一个问题来做一点工作。我认为当前我们理论界面临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科学的观点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这样的任务当然有它的理由,首先是恩格斯100多年前就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来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来研究它。从现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社会形态、制度形态,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这个理论、这个道路本身所蕴含的内容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这几年一直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我认为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如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加以研究,引导人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任务迫切地提到我们面前,特别是以下三大特殊问题:一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凸显的民生问题和民主问题,我认为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很多,用胡锦涛的话来讲,问题前所未有,实属罕见。总书记在几次国际性的会议上用“前所未有”、“实属罕见”这样一些词来概括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当中的问题,反映了我们的党中央保持了比较清醒的头脑。当前面临的问题很多,最突出的无非是两大问题,一个是民生问题,一个是民主问题。而这两大问题不仅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而且考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我个人认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把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民主期望定位在一个科学的位置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人们对社会差距拉大等各种民生问题的凸显,乃至对少数领导干部腐败问题的憎恨,往往涉及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担忧、怀疑、徘徊乃至否定,当然理论界不可能包医百病,靠理论界写几篇文章,就把全国十几亿人民的思想都统一起来,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引导人们思想的工作。
第二个大问题,关于当前中国的改革问题。30年的中国改革毫无疑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但是30年之后,特别是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之后的中国,改革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好像没有完全作出清醒的回答。理论界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些文章,包括我个人,也在思考、研究未来中国的改革问题,尤其是如何把政治体制改革更加科学地、稳定地提到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日程上来。这显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
第三个大问题,关于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我们党中央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一个理论,现在全党也正在普及,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终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我想目前的研究依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再有,当前理论界面临一些倾向性的认识,我认为也需要进一步统一。现在有两种倾向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以澄清,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一种“非独立形态论”,长期以来有的同志总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不过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翻版,或者是其他种种“主义”的大杂烩而已。再有一种就是所谓的“中国模式论”。我认为把我们的一些临时性的做法,或者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某些做法模式化其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此我提出这么一个粗浅的想法,理论界。包括我们这个杂志,能够更深入的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研究,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仍然需要在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进一步搞清楚。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如同当年小平同志所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如果搞不清楚,势必会带来理论上的模糊、道路上的扭曲,甚至发展前途的隐患。
傅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作为一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专业性理论期刊,15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守专业、权威、特色、严谨的办刊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研究主题,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努力出精品、树品牌,在理论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应该说,15华诞硕果累累,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离不开广大读者作者的厚爱和支持,也凝聚着杂志编辑们的智慧和汗水。下面我简单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第一,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大局,进一步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阐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研究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即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
第二,打造理论期刊品牌,不断推进办刊观点、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要把杂志办出特色就必须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形式、更新手段,努力使理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要研究受众的心理和接受习惯。总结理论刊物的办刊规律;要同其它社科理论部门继续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含量;要高度重视新兴媒体的建设;要借助英文版试刊出版的契机,加强国内外学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学术沟通和交流。要通过明确的编辑思路和风格,来倡导、引导作者乃至理论界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朴实亲切的优良文风,言必有据、言必有物,尊重事实、富有学理,切实发挥理论掌握群众的这种说服力和亲和力。
第三,要以杂志为阵地,建设两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积极引导编辑队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自觉加强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实践锻炼,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编辑队伍,培养一批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创新性人才。
杂志不仅要发文章,而且要聚人气,要拓宽同专家学者的沟通联系渠道。既要善于同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多交朋友,发挥他们的作用,又要去发现培养青年理论骨干,为他们提供展示思想成果的平台。广结良友,广聚贤才,为杂志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事业创造更多更好的人才条件。希望杂志全体员工以创刊15周年为契机,团结和依靠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突出特色、提升水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杂志的新局面。
李忠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从创刊到现在已经15年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今天我和大家一样,既是为这个杂志感到高兴,也是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感到高兴。扩而大之,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感到高兴。借此机会谈一点感想,如果说有一个主题的话,就叫做“做好旗帜这篇大文章”。
第一,旗帜鲜明,成绩显著。这是对杂志的评价。我们知道,从1982年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命题,到2007年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这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专有名词具体的表述不断地变化,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这个杂志从1995年开始就明确地定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始终把它作为刊名,也始终把它作为旗帜。事实证明,始终高举这样的旗帜是非常正确的。所以到现在,它是我们国家唯一的一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刊名的杂志。难能可贵的是杂志始终抓住这个主题做文章。我认为抓得好、抓得准。这15年来,围绕这个主题,杂志做了大量的文章,组织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成绩很显著。有很多文章被转载、被评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成绩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第二。旗帜文章大有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举起来,表明了我们的决心,表明了我们的信念,这方面的实践在继续发展,这方面的理论也在继续深化。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实践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我们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和突破,不断把实践当中的经验转化成为理论的成果。这方面北京的实践也好,全国的实践也好,有很多课题可以研究,有很多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当然也有很多问题,包括疑难和敏感的问题。包括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都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定会丰富发展,所以我们这个杂志是可以继续做贡献的,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三,高举旗帜,深度拓展。面向未来,我们衷心希望这个杂志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围绕旗帜继续做好文章。我的建议有三个拓展:一是向实践拓展,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理论,所以实践的源泉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我们理论的源头不在书本上,而在实践中,抓住实践继续研究探讨创新,我们会做出很多好文章来。特别是北京,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也走在国际化的前列,走在现代化的前列。有很多前沿性的问题是可以创造出好的经验为全国做榜样的。二是向世界拓展。我们的旗帜是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特色不是关起门来称大王的特色,而是和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今天这样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国要继续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同时要面向世界,既要向世界学习,也要向世界宣传,所以我们的理论不能光是停留在国门之中,要进一步走向世界。既要把我们研究的视野、课题向世界拓展,还要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向世界拓展,所以应该说我们党中央非常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我们的理论成果走出去的问题。而我们这个杂志看来是走在了前头,办了英文版,据说办这个英文版很不容易,很多艰辛和甘苦,但是我觉得值,应该办,我们的杂志应该有这样一个眼光、气魄和胸怀,能够在理论宣传方面走在前列。已经这样走了,希望走得更好。三是向前沿拓展。理论研究贵在创新,事实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前沿问题很多,在这方面杂志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了很多,但是还可以继续努力,所以我觉得今后在组稿方面,在选择稿件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于前沿性问题的探讨,有所创新和发展。总的来说,希望我们杂志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做好这篇大文章,不断取得新成果。
李君如:我着重就英文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出版问题讲几句话,第一,把党的基本理论介绍给国外非常必要。21世纪已经进入到第二个十年,中国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可以说古老的中国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几年中国不仅在跨越式发展中经济总量逼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呈现出经济企稳向好的发展势头。人们要了解中国不仅要了解中国的过去,而且要了解中国的现在和将来,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以及具体政策做法,而且要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其理论。只有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理论,才能知道当代中国发展的奥秘所在,才能知道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国道路成为世界上各种人关注的缘由,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要出英文版的缘由,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这样的介绍是我们对外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突破。应该讲,我们党十分重视对外思想文化交流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工作大大加强了,我们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很多高校出了外文版的报和期刊,但是专门对外介绍我们党基本理论的刊物尚不多,而且直截了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冠名的理论刊物仅此一家,所以对北京市社科联作出这样的决策,我从内心讲是非常钦佩的,这对党的理论工作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去年中央决定加大外宣力度,有很多报刊都要做外文版,包括《求是》杂志,当然有很大的难度,我们北京社科联不声不响就把杂志英文版干出来了,所以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举措,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第三,我想给编辑朋友们提个醒,英文版和中文版的杂志尽管都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但是承担的任务是不一样的,中文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不仅是党的理论研究的平台,而且是党的理论宣传的阵地,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的阵地,而英文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虽然也是理论研究的平台,但不承担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这样的宣传任务或者教化功能。它向外国读者提供的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的信息交流平台。要注意我们做英文版的杂志和中文版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宣传是交流,中文的宣传这个词中已经包含了交流。英文则没有这样的含义。我们平时说外宣,其实是对外交流,不是宣传。而交流这个词没有强制性,你听了我们的话,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甚至也可以完全不同意,这是交流。
对于英文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所起的作用,我们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英文版的杂志一是要告诉外国读者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是什么,二是要告诉外围读 者中国的理论工作者是怎么样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的,三是告诉外国读者中国的理论工作者正在进行哪些研究,讨论哪些问题。如果能起到这三个作用,我们的杂志贡献就很大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和中国的理论工作状况。
第四。搞好这样的交流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在对外思想文化交流当中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但我们对外思想文化交流并不是很成功的,对外理论交流的难度很大,我们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边办刊、边总结、边提高。要使人家接受你的观点,首先要人家看得进去,看得懂,如果看都不看,怎么使人家接受你的观点呢?这里就有选文的要求问题,文章的选择问题,翻译问题。这需要探索。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些通行的翻译法在国外也是让人家读不懂的。所以我们搞英文版要进行探索。试刊的问世就是探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这第一步,就可以迈出第二步、第三步,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我愿意一起探索,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相信我们的探索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徐崇温:今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创刊15周年,我在此谨向杂志社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我之所以要热烈祝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刊15周年,不仅仅是因为它早在15年前的1995年,就高瞻远瞩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来命名自己的杂志,更为重要的是,15年来它一直坚持不懈地把这个名称当做自己的使命和任务,自觉地、精益求精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团结和组织广大的知识分子学习、研究、宣传和贯彻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平台,出色地、卓有成效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刊于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的1995年。如果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而为提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根本前提;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话,那么,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和界说。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995年创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密切关注和紧紧追随着15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和理论创新,由此来展开自己作为专业性理论期刊的工作。在2008年,杂志社从十多年来刊发的上千篇理论文章中再选出一百篇左右编成上、中、下三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选》,分别反映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以及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刊载的部分文章。如何致力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创造性问答,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的情况。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是一本专业性理论期刊,刊载的主要是一些理论文章,但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和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反映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认识,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卓有成效地团结和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就必定能够在我们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这一重要工作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它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党又提出和确立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如总结了改革开放进程中“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了要自觉划清“四个重大是非界限”:提出了“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等等。我衷心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继续团结和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用它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又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发挥新的重要的积极作用。
赵曜:今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刊15周年,15年来,在北京市社科联的坚强领导和编辑部同志的齐心协力下,杂志发表了许多在学术理论界有分量、有影响的文章,取得了很大成绩。我是杂志的热心读者,我对杂志所取得的每个成绩和进步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国现有杂志上千种,但真正办得好的杂志并不多。一个好的杂志至少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政治方向好,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坚持马列,而不是违背马列。另一条是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而不是唱反调,排除杂音和噪音的干扰。二是学术水平高,在坚持“双百”方针下,尽可能多地发表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把杂志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至于取舍,关键是看学术水平、文章质量。三是可读性强。可读性强读者才能读,政治方向好、学术水平高的文章当然有可读性,但并不一定可读性强。因为理论文章比较枯燥。还要有一些群众喜欢看的,经过历史考证的有关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方面的文章。此外,也还要有一些和群众关系密切的现实问题和学者们关心的理论前沿问题方面的文章。我觉得特色杂志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研究主题,集政治性、理论性、学术性、现实性、创新性为一体,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好。2008年选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选》基本上都是学术精品,成为我国学术杂志中一个知名品牌和佼佼者。
特色杂志创刊15年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特点是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各种学派和社会思潮应有尽有,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就会被“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占领,特色杂志发表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起到了马克思主义坚 强阵地的作用。二是党和政府的思想智库。特色杂志发表了许多现实针对性很强的文章,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对党和政府起到了思想智库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三十年的大发展,出现了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色杂志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正确方向继续向前发展。如果有条件,建议扩大版面,使每期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闫志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刊15周年之际,杂志的英文版试刊问世了,这是杂志今后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也是杂志送给中外读者的一个大礼。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英文版的出版和发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国。在国际上我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2008年底爆发的这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探索为什么这条道路、这种模式能够使中国富强起来。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它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关注的课题,也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课题,而且也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方面人士关注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都在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许多人都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有些国家有些政党已经在学习和运用中国的成功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杂志发行英文版,而且也很可能是当前国内专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杂志当中的唯一一本有英文版的杂志,我想它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起码有三个方面。
首先,它是我们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窗口。外国人可以通过英文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我们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了解我国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情况,这就会使我们的杂志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有更多的社会效益。
第二,它为国外学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平台。我认为,我们要以杂志的英文版发行为契机,以后无论是在我们的正刊上还是在英文版上,我们应该争取发表更多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使我们了解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吸收和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开拓我们的视野,推动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
第三,杂志的英文版可以成为中外作者、读者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我们可以通过杂志的英文版与国外的作者和读者建立广泛的思想交流和联系,在这个基础上争取能够以杂志的名义举办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或者国际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坛。中外学者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学术交流。
现在英文版的发行为杂志走向世界迈出了一个重大的步伐,但同时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我认为它的难度甚至不亚于我们来办正刊,所以我希望在市委宣传部和社科联的领导下,在杂志编辑部的不懈努力下。我们杂志的英文版会越办越好,并且影响会越来越大,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杂志。
夏兴有:今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5岁的生日,我们都是来给它过生日的,所以自然要说一些祝福的话。作为杂志的忠实读者,也曾经写过几篇文章,我感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是在我们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诞生的一个非常有品位的社科理论杂志。作为一个读者我感觉到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开创性。当十四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后。北京市率先以这个名称来命名这本刊物,应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的敏锐性和敏感性。紧接着1997年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章中加以确立。这15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在理论的研究和建树上应该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是具有现实性。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事的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一项活生生的社会事业,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遇到了老祖宗过去没有遇到过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和问题,怎么样去回答这些问题呢?我觉得这些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当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难点问题,都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和回答。从哲学的层面、经济学的层面、从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层面都进行了研究,而且通过举办各种论坛,应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具有现实前沿性的一本刊物。
三是具有学术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身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问题,它主要以专家学者为作者。同时,在历史的层面、理论的层面,包括国际的视角各个方面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的实践的学理、学术方面的研究和开掘,所以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当中,有今天这样的建树、有今天这样的成果,我认为也与刊物的学术品位有很大关系。
四是具有权威性。因为它发挥了首都区位优势。聚集了首都党政军高校、理论界、知识界各个方面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权威的研究人员,所以它提供给读者和社会的这些研究成果。应该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研究当中发挥了很好的先导作用。我觉得我们党在创新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过程当中,在不少方面这个杂志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我也有一点的希望,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杂志应该走好国际化的这条路。伴随着“中国模式”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怎么样能够适应这样一个趋势,作为杂志来讲,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为宗旨、为主要任务,我们怎么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走好这一步棋。不仅要出好英文版,我个人认为还需要在内容开掘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怎么样研究“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中国模式”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比较,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手,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从而进一步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个刊物未来的一个重大选题。
包心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的特点我觉得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第一,主题鲜明。杂志创办15年来,始终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做深入的研究和宣传工作,15年几乎是始终如一的,这一点是难得的。第二,重点突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不是泛泛而论。而是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重点问题,有意识的组织重点文 章、组织学术研讨。我印象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的探讨,关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讨,都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特别是最近两年来,结合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承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的任务。突出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给理论界留下了很好很深的印象。第三,这本杂志内容出色。从内容上看,所编发的文章少有空话、套话,尽量在理论创新上来阐述专家的一些观点。第四,编辑部的同志们视野开阔。特别表现在作家队伍方面,不仅关注权威学者和领导同志的文章,而且有意识地选发了一些学术界的新人的文章,培植扶持了一批年轻人,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此我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提出一点建议。我国的理论界,或者这本杂志以后的任务就是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围绕这样一个问题来做一点工作。我认为当前我们理论界面临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科学的观点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这样的任务当然有它的理由,首先是恩格斯100多年前就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来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来研究它。从现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社会形态、制度形态,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这个理论、这个道路本身所蕴含的内容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这几年一直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我认为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如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加以研究,引导人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任务迫切地提到我们面前,特别是以下三大特殊问题:一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凸显的民生问题和民主问题,我认为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很多,用胡锦涛的话来讲,问题前所未有,实属罕见。总书记在几次国际性的会议上用“前所未有”、“实属罕见”这样一些词来概括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当中的问题,反映了我们的党中央保持了比较清醒的头脑。当前面临的问题很多,最突出的无非是两大问题,一个是民生问题,一个是民主问题。而这两大问题不仅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而且考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我个人认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把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民主期望定位在一个科学的位置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人们对社会差距拉大等各种民生问题的凸显,乃至对少数领导干部腐败问题的憎恨,往往涉及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担忧、怀疑、徘徊乃至否定,当然理论界不可能包医百病,靠理论界写几篇文章,就把全国十几亿人民的思想都统一起来,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引导人们思想的工作。
第二个大问题,关于当前中国的改革问题。30年的中国改革毫无疑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但是30年之后,特别是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之后的中国,改革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好像没有完全作出清醒的回答。理论界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些文章,包括我个人,也在思考、研究未来中国的改革问题,尤其是如何把政治体制改革更加科学地、稳定地提到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日程上来。这显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
第三个大问题,关于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我们党中央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一个理论,现在全党也正在普及,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终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我想目前的研究依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再有,当前理论界面临一些倾向性的认识,我认为也需要进一步统一。现在有两种倾向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以澄清,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一种“非独立形态论”,长期以来有的同志总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不过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翻版,或者是其他种种“主义”的大杂烩而已。再有一种就是所谓的“中国模式论”。我认为把我们的一些临时性的做法,或者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某些做法模式化其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此我提出这么一个粗浅的想法,理论界。包括我们这个杂志,能够更深入的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研究,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仍然需要在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进一步搞清楚。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如同当年小平同志所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如果搞不清楚,势必会带来理论上的模糊、道路上的扭曲,甚至发展前途的隐患。
傅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作为一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专业性理论期刊,15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守专业、权威、特色、严谨的办刊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研究主题,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努力出精品、树品牌,在理论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应该说,15华诞硕果累累,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离不开广大读者作者的厚爱和支持,也凝聚着杂志编辑们的智慧和汗水。下面我简单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第一,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大局,进一步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阐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研究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即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
第二,打造理论期刊品牌,不断推进办刊观点、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要把杂志办出特色就必须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形式、更新手段,努力使理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要研究受众的心理和接受习惯。总结理论刊物的办刊规律;要同其它社科理论部门继续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含量;要高度重视新兴媒体的建设;要借助英文版试刊出版的契机,加强国内外学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学术沟通和交流。要通过明确的编辑思路和风格,来倡导、引导作者乃至理论界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朴实亲切的优良文风,言必有据、言必有物,尊重事实、富有学理,切实发挥理论掌握群众的这种说服力和亲和力。
第三,要以杂志为阵地,建设两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积极引导编辑队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自觉加强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实践锻炼,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编辑队伍,培养一批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创新性人才。
杂志不仅要发文章,而且要聚人气,要拓宽同专家学者的沟通联系渠道。既要善于同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多交朋友,发挥他们的作用,又要去发现培养青年理论骨干,为他们提供展示思想成果的平台。广结良友,广聚贤才,为杂志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事业创造更多更好的人才条件。希望杂志全体员工以创刊15周年为契机,团结和依靠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突出特色、提升水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杂志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