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新世纪的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顺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成为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新型教师。为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并以探索精神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意见。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具备自觉钻研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叶翠玲,湛江市第九中学副校长,第三批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湛江市初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17年,担任过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德育主任等,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湛江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赤坎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区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区青年岗位能手等。主持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等两个省级课题,在省、市专业期刊发表多篇教学教育论文。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有创新有效的实践。在教育中秉承“德才并重,心口合一,言行一致”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方主编:在您的眼中,“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叶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正己。回顾十七载的教学生涯,我认为,一名“好老师”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四项:一是德高为范。“学为人师,德为世范”,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学生成长的榜样,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养更为重要。二是治学严谨。教师必须勤于钻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通俗易懂地把知识教给学生。三是爱生如子。作为教师,只有真诚对待学生、包容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同,教学教育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四是无私奉献。当一名老师,就要有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做到爱岗敬业,无私付出,无怨无悔。
方主编:在您的成长中,有哪些人、哪些事情对您影响至深?
叶老师:在专业成长中,我受到很多人的关爱和帮助,对他们我永远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
其中,有两个人和一件事对我影响至深。一个是我的母亲,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是一名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三十七载的人民教师。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還是在工作繁忙的城区中学,母亲对教育事业都是无比热爱,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这也深深感染了我。记忆中每个夜晚母亲都在认真地批改作业,作业本上的红色笔迹仿如她眼中的血丝。她总是认真地备好每篇课文,尽管那些课文她早就不知道教了多少遍,那工整的书写、详尽的备注,无不体现了母亲的爱岗敬业。受母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立志,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还有一个是我已故的恩师,高中时的语文老师陈田满。陈老师品德高尚,为人谦和,博学多才。他治学严谨,笔耕不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教学教研文章100余篇。退休后他仍然(下转第14版)(上接第13版)勤耕不辍,继续潜心著书,身后留下了400多万字的语文教研手稿。陈老师勇于钻研、乐于奉献的教育情怀让人敬佩和折服,也激励着我立志做一名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在教育教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我从教后的第一次家访。2000年我执起教鞭之时,便主动申请当班主任。班中有个叫小铭的男生,他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就是有一个坏习惯,每次学校收取费用时他总是拖拖沓沓,三番四次催促还是不交。起初我对他的拖沓作风很不满意,认为他是故意不配合我的工作。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这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竟然穿了一条打满补丁的、洗得褪色的裤子来上学,于是我决定到他家中进行家访。结果我看到的是他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台残旧的14寸黑白电视机,家里没有几件家具,唯一一张木沙发还破了好几个洞,当时他的母亲很不好意思地请我坐下来。看到这一幕,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回来以后,我马上向校领导反映小铭的家庭困难情况。学校尽可能减免了他的有关费用,不能减免的,我每次都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他垫上。小铭同学感受到了我对他的关爱,他学习上更加刻苦认真了,成绩也稳步上升。后来他在东莞一家电子厂上班,每次回湛江都会来看望我。我想,这就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了。对学生付出关爱,你也会得到他们的爱戴与尊重。对工作努力付出,你也会收获事业的硕果。
方主编:在老师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碰到“高原期”“瓶颈期”。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您又是如何走出“高原期”“瓶颈期”的?
叶老师:从教以来,我幸运地得到老教师们的指导及引领,能较好较快地成长起来,迅速掌握各项教学技能。2006年,工作后的第六个年头,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教学成绩在年级中也是名列前茅。但总感到自己在教学上遇到了“瓶颈期”,无法取得更大的进步,对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惘。我意识到,必须突破固有的教学思维及教学模式,必须“走出去”。我开始大量研读国内外教育教学书刊,积极参加教学讲座及交流会,到省内外听课学习,汲取教育专家学者的智慧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2013年、2016年我先后参加了市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了解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积极尝试新的课堂模式,增强了教学教研的能力,使自己从技能型教师向教研型教师转变。
方主编:如果您认同教师需要有一些“必读书”,您会推荐哪些书?
叶老师: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更应该是“教到老,学到老”。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工作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多读书,像《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新教育之梦》《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教育的智慧》《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等等,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方主编:在您看来,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哪些?
叶老师: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自主地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总结研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素质,自觉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教师成长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观摩学习、专家指导、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发达的教学信息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途径。
叶翠玲,湛江市第九中学副校长,第三批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湛江市初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17年,担任过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德育主任等,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湛江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赤坎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区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区青年岗位能手等。主持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等两个省级课题,在省、市专业期刊发表多篇教学教育论文。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有创新有效的实践。在教育中秉承“德才并重,心口合一,言行一致”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方主编:在您的眼中,“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叶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正己。回顾十七载的教学生涯,我认为,一名“好老师”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四项:一是德高为范。“学为人师,德为世范”,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学生成长的榜样,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养更为重要。二是治学严谨。教师必须勤于钻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通俗易懂地把知识教给学生。三是爱生如子。作为教师,只有真诚对待学生、包容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同,教学教育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四是无私奉献。当一名老师,就要有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做到爱岗敬业,无私付出,无怨无悔。
方主编:在您的成长中,有哪些人、哪些事情对您影响至深?
叶老师:在专业成长中,我受到很多人的关爱和帮助,对他们我永远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
其中,有两个人和一件事对我影响至深。一个是我的母亲,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是一名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三十七载的人民教师。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還是在工作繁忙的城区中学,母亲对教育事业都是无比热爱,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这也深深感染了我。记忆中每个夜晚母亲都在认真地批改作业,作业本上的红色笔迹仿如她眼中的血丝。她总是认真地备好每篇课文,尽管那些课文她早就不知道教了多少遍,那工整的书写、详尽的备注,无不体现了母亲的爱岗敬业。受母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立志,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还有一个是我已故的恩师,高中时的语文老师陈田满。陈老师品德高尚,为人谦和,博学多才。他治学严谨,笔耕不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教学教研文章100余篇。退休后他仍然(下转第14版)(上接第13版)勤耕不辍,继续潜心著书,身后留下了400多万字的语文教研手稿。陈老师勇于钻研、乐于奉献的教育情怀让人敬佩和折服,也激励着我立志做一名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在教育教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我从教后的第一次家访。2000年我执起教鞭之时,便主动申请当班主任。班中有个叫小铭的男生,他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就是有一个坏习惯,每次学校收取费用时他总是拖拖沓沓,三番四次催促还是不交。起初我对他的拖沓作风很不满意,认为他是故意不配合我的工作。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这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竟然穿了一条打满补丁的、洗得褪色的裤子来上学,于是我决定到他家中进行家访。结果我看到的是他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台残旧的14寸黑白电视机,家里没有几件家具,唯一一张木沙发还破了好几个洞,当时他的母亲很不好意思地请我坐下来。看到这一幕,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回来以后,我马上向校领导反映小铭的家庭困难情况。学校尽可能减免了他的有关费用,不能减免的,我每次都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他垫上。小铭同学感受到了我对他的关爱,他学习上更加刻苦认真了,成绩也稳步上升。后来他在东莞一家电子厂上班,每次回湛江都会来看望我。我想,这就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了。对学生付出关爱,你也会得到他们的爱戴与尊重。对工作努力付出,你也会收获事业的硕果。
方主编:在老师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碰到“高原期”“瓶颈期”。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您又是如何走出“高原期”“瓶颈期”的?
叶老师:从教以来,我幸运地得到老教师们的指导及引领,能较好较快地成长起来,迅速掌握各项教学技能。2006年,工作后的第六个年头,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教学成绩在年级中也是名列前茅。但总感到自己在教学上遇到了“瓶颈期”,无法取得更大的进步,对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惘。我意识到,必须突破固有的教学思维及教学模式,必须“走出去”。我开始大量研读国内外教育教学书刊,积极参加教学讲座及交流会,到省内外听课学习,汲取教育专家学者的智慧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2013年、2016年我先后参加了市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了解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积极尝试新的课堂模式,增强了教学教研的能力,使自己从技能型教师向教研型教师转变。
方主编:如果您认同教师需要有一些“必读书”,您会推荐哪些书?
叶老师: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更应该是“教到老,学到老”。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工作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多读书,像《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新教育之梦》《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教育的智慧》《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等等,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方主编:在您看来,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哪些?
叶老师: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自主地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总结研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素质,自觉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教师成长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观摩学习、专家指导、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发达的教学信息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