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生命生成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体现生命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教师与学生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以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努力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片断,一个思维翱翔的天空,一个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舞台,使其处处焕发出促进师生生命不断生成的异彩。下面,笔者以《桥》一课为例,谈谈对构建生命化语文课堂,促进师生生命生成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唤醒生命
精彩的引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打动人心的引入,方能在课的初始唤醒学生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因此,笔者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入,或以相关的故事铺垫引入,或让学生提出预习困惑并带着问题探究引入,或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引入,力求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桥》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老支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与儿子的生命。他用共产党人那种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高尚情怀,铸造了一座延续生命的桥梁,也是一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当初笔者选这篇课文,正是被文中的人物所打动。因此,“怎样使孩子们能更好地进入情境,更深刻地理解老汉的人格魅力,从而提升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是笔者思考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上课伊始,笔者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山洪咆哮,农田、村庄都淹没在洪水中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为下面感受老汉的崇高精神作铺垫。
二、融入情境,以文生情提升生命体验
课堂上,师生是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积极的情绪能够很好地感染学生。因此,每一堂课上课前,笔者都自己先进行情感储备,以饱满的热情殷切地期待学生,课堂中始终充满爱意,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感交流。学生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就会转化为一种向着教学目标前进的积极驱动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有了成功愉悦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从学生的发展中也感受到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了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历程。
《桥》一课通过开始的情境引入,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激发起来,这时,笔者及时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文生情”的效果。在观看山洪暴发的画面后,笔者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山洪来势凶猛、情势危急,然后再看看村民们是什么表现,最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通过对比、衬托,更好地理解老支書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这时,师生共同的生命情感得以提升,整个课堂充满盈盈的生命力。
三、身临其境,以读悟情促进生命生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本节课笔者注重了朗读指导,在感悟老汉形象的过程中,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入手,再到抓对比感悟、感情朗读,个人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作品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被老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
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句读出“一座山”的样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请你帮老汉喊一喊,还要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喊,然后再读 。
再如,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教师冷冷地引出这句话,后请学生读,不够“冷”,再读,在理解冷冷的是他的话,不冷的却是他一心为群众着想的心后,再请学生“心不冷”地读一读,使学生对老汉的精神领会得更深入。
可见,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时刻,是让学生情感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四、咬文嚼字,升华感情点亮生命
当代语文教育家程少堂说过:“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要让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从“咬”处切入,从“嚼”处下功夫,让语文课堂变得有滋有味。
这堂课,笔者紧紧抓住“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这一线索展开教学,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词句理解、朗读、感悟、想像说话等,使老汉的形象在学生眼前逐渐丰满、高大,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如,“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徇私情,舍己为人。又如,“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这一句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汉有时间喊,他会喊什么?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作铺垫,学生的回答激起了一个小高潮:“儿子,危险,快跑!”“儿子啊,是爸爸对不起你!”“儿子啊,你不要怪我,我是爱你的,可我也是村党支部书记,我得为村民们负责呀!”“党啊,乡亲们得救了,我对得起你了!”……精彩的回答,足以说明老汉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共产党员这一高大的形象已经牢牢扎进学生心田。所以,在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时,学生都能说到中心上。由此可见,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是涌动着无限生命活力的。
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是谁?这句话引出小伙子后,笔者抓住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让学生从心灵上感悟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使学生对文章含义的了解更加深刻。
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机盎然、充满人文精神的,是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对课堂上的生命化因素巧妙把握,使课堂永远对学生有一种魅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殿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异彩。
责任编辑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唤醒生命
精彩的引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打动人心的引入,方能在课的初始唤醒学生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因此,笔者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入,或以相关的故事铺垫引入,或让学生提出预习困惑并带着问题探究引入,或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引入,力求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桥》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老支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与儿子的生命。他用共产党人那种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高尚情怀,铸造了一座延续生命的桥梁,也是一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当初笔者选这篇课文,正是被文中的人物所打动。因此,“怎样使孩子们能更好地进入情境,更深刻地理解老汉的人格魅力,从而提升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是笔者思考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上课伊始,笔者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山洪咆哮,农田、村庄都淹没在洪水中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为下面感受老汉的崇高精神作铺垫。
二、融入情境,以文生情提升生命体验
课堂上,师生是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积极的情绪能够很好地感染学生。因此,每一堂课上课前,笔者都自己先进行情感储备,以饱满的热情殷切地期待学生,课堂中始终充满爱意,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感交流。学生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就会转化为一种向着教学目标前进的积极驱动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有了成功愉悦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从学生的发展中也感受到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了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历程。
《桥》一课通过开始的情境引入,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激发起来,这时,笔者及时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文生情”的效果。在观看山洪暴发的画面后,笔者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山洪来势凶猛、情势危急,然后再看看村民们是什么表现,最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通过对比、衬托,更好地理解老支書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这时,师生共同的生命情感得以提升,整个课堂充满盈盈的生命力。
三、身临其境,以读悟情促进生命生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本节课笔者注重了朗读指导,在感悟老汉形象的过程中,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入手,再到抓对比感悟、感情朗读,个人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作品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被老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
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句读出“一座山”的样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请你帮老汉喊一喊,还要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喊,然后再读 。
再如,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教师冷冷地引出这句话,后请学生读,不够“冷”,再读,在理解冷冷的是他的话,不冷的却是他一心为群众着想的心后,再请学生“心不冷”地读一读,使学生对老汉的精神领会得更深入。
可见,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时刻,是让学生情感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四、咬文嚼字,升华感情点亮生命
当代语文教育家程少堂说过:“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要让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从“咬”处切入,从“嚼”处下功夫,让语文课堂变得有滋有味。
这堂课,笔者紧紧抓住“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这一线索展开教学,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词句理解、朗读、感悟、想像说话等,使老汉的形象在学生眼前逐渐丰满、高大,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如,“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徇私情,舍己为人。又如,“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这一句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汉有时间喊,他会喊什么?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作铺垫,学生的回答激起了一个小高潮:“儿子,危险,快跑!”“儿子啊,是爸爸对不起你!”“儿子啊,你不要怪我,我是爱你的,可我也是村党支部书记,我得为村民们负责呀!”“党啊,乡亲们得救了,我对得起你了!”……精彩的回答,足以说明老汉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共产党员这一高大的形象已经牢牢扎进学生心田。所以,在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时,学生都能说到中心上。由此可见,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是涌动着无限生命活力的。
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是谁?这句话引出小伙子后,笔者抓住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让学生从心灵上感悟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使学生对文章含义的了解更加深刻。
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机盎然、充满人文精神的,是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对课堂上的生命化因素巧妙把握,使课堂永远对学生有一种魅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殿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异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