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求职须留心“大四效应”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xz33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样都是大学毕业生,到就业市场应聘,为何有人马到成功,有人却屡试不第?这里有个“第一印象”问题。
  据心理专家介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鲇鱼效应、晕轮效应等,都是心理现象的规律,只要求职者巧加利用,肯定会在第一时间里迸放光彩,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占得就业先机,求职者不妨一试。
  
  首因效应:穿着张扬让人惊
  
  案例:小杨是工科名校毕业生,专业对路、成绩优良,在厚厚的应聘材料中脱颖而出,入列预选名单。但她面试时穿着过于新潮:鲜艳的短上衣、破旧的低腰裤,很夸张地戴着热带风情的大耳环,一进门就让由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考官们一愣,考官们没问几个问题,就结束了面试,结果当然是被淘汰出局。
  点评:“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面试中首因效应的作用不可小瞧。虽然考官的“印象”标准不一样,但总体来说有些标准是一致的,这就是:踏实、开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坦诚、机敏、干练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理工类专业要求“踏实、耐得住寂寞”,而小杨的穿着,却给招聘考官留下了“华而不实、喜欢张扬”的第一印象,她的出局,是自然的了。
  
  近因效应:相貌平平却自信
  
  案例:毕业生小林是个相貌平平的小男孩儿,到一个单位参加面试,进考场后,考官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哪个地方的人等几个问题后,就说面试结束了。正当他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小林立刻回答:“你们并没有提出可以反映我的水平的问题,所以,你们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考官点点头说:“好,面试结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结果是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
  点评: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印象,这就是“近因效应”。其实,考官第一次说面试结束,只是作出的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查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首因效应”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鲇鱼效应:组织应聘显活力
  
  案例:小陈是班长,他希望班上同学都能尽快地有个好工作,所以每次参加应聘活动,他都会成为热情的组织者,在应聘场上,帮助同学出谋划策,并让男同学为女同学在热门单位拥挤的招聘台前开路,一起递上简历等。他的简历还没递出,就有几个单位主动来询问他的情况,有一个单位发现他和自己单位的用人需求对口,立刻就问他有没有意向到他们单位应聘。
  点评:小陈无意间展示了“鲇鱼效应”。鲇鱼效应源于一个典故。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可上市的沙丁鱼只有一位老渔民捕的鱼是活的。其奥秘在于:他在捕来的沙丁鱼中掺了少量的鲇鱼,使得捕来的沙丁鱼一直保持兴奋状态,活蹦乱跳的,所以能卖出高价。“鲇鱼效应”在人才学中泛指与众不同的人、能给群体和企业带来活力的人。这样的人最受欢迎。招聘时,特别是在人才市场上有众多毕业生时,招聘人员会非常注意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应聘者中,谁最有活力,谁最有创意,谁最受青睐。集体面试时,也一定要注意“鲇鱼效应”。如果轮到你发表意见时,要力求主旨明确,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方能脱颖而出。
  
  晕轮效应:“班门弄斧”读画报
  
  案例:小刘是个专科生,和一群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到外贸单位应聘,他知道如果就那样简单地递交简历,肯定没有一点希望。他想了个点子,在中午招聘人员吃午饭时,他拿了一张全英文版的画报在招聘台前,有滋有味地读着。当招聘人员被彩色画报吸引过来之后,他就用流利的英语给他们讲画报上有趣的故事,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招聘人员收下了他那只有“专科”学历的简历,他也成功地被招进了这家单位。
  点评: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弱点。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应聘的成功,就如专科生小刘一样。当然,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的行为,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2009年12月15日
  下载于《39健康网》)
其他文献
不少人在职场中都遭遇过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别人的难题,“老师”、“老板”、“老大”、“老总”……该选择哪一种来称呼领导?而同事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称呼最好呢?  职场称呼,运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运用得不恰当却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刘波所在的是事业单位,进入单位的第一天,他就觉得每个人都很严肃。在称谓上,他也是琢磨了好久的,因为他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出错。一个星
期刊
当你用心选择的礼物给你的朋友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的时候,你也会感到由衷的喜悦。这就是你的初衷——赠送礼品是一种礼节,也是为了给朋友带来欢乐,而不是为了要得到回馈。    我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我感到非常高兴,“送礼物”这件事本身就让人感到友情的珍贵。不过我也经常遭遇关于礼物的尴尬——收到礼物后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为什么呢?它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法让人满意。  中国的节日很多,大家也很喜欢在节
期刊
Sarah没有想到,当初的一念之差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好的机会。   Sarah是成都人,高三时,不想离开家乡的她“理所当然”地报考了成都本地的西南财经大学,学习金融。   “金融专业是一个很国际化的专业,上大学以后,开始接触到来自各地的同学,学习的过程中也开始了解到外面的世界,这时候就特别想出去看看。”Sarah自身的优势除了成绩好,还有一点就是英语强。从初中开始,她就在成都一个德高望重的英语老教授
期刊
多年不见的同学在聚会上相见了,几年不见,她变了许多,这种变化不光是体现在外表方面,更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知性韵味。谈话间,得知她居然开了一家公司,并且经营得相当不错。  仅几年的时间,她便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很是有些不解,当然,更多的则是羡慕。大家纷纷让她讲讲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她笑了笑说:“其实,也没什么太深奥的道理,我只是让身体里这粒成功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身体里的这粒种子,听起来让人
期刊
刚大学毕业时,我在一家企业做文员,我总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可老总每次讲话时都说,我们这个单位是人尽其才,让每个人尽量发挥其长处,可我那时还是觉得特郁闷,没有人理解我,我心情极其不爽。  回到家里,向父母讲起工作的事,总是心不在焉。父亲见状,通过询问我的同事,知道我恃才傲物,有些心高气傲,他左开右导,可我总是听不进去。  后来,我竟神经质地觉得,别人在轻视我,对同事我也爱理不理的,一时显得很孤立,但
期刊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其专著《教育的秘诀是真爱》里谈到成功的秘诀时,说成功在于选择。他讲了自己的经历:1971年,孙云晓初中毕业,开始在社会上流浪谋生,先后干过泥瓦匠、纸箱装订工、监狱看守等杂活儿,但他最迷恋的是写作。他疯狂地写过诗,也写过故事和小说,虽然发表过,却说不上成功。直到1978年闯荡北京,在《中国少年报》当记者时,他才重新思考了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内心的渴望还是现实的出路,选择文学作为自己
期刊
拿破仑与妻子参观了卢森堡大公国第一国立小学。在那里,他们受到全校师生的热情款待。在辞别的时候,拿破仑给该校校长送上一束价值3个金路易的玫瑰花。  他说:“为了答谢贵校对我,尤其是对我夫人约瑟芬的盛情款待,我不仅今天呈上一束玫瑰花,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的法兰西国家存在一天,我都将每天亲自派人送给贵校一束价值相等的玫瑰花,作为法兰西与卢森堡友谊的象征。”  时过境迁,疲于连绵的战争和此起彼伏的
期刊
在英国的大学里,无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常常要做presentation(陈述或演讲)。例如,在期末考试或参加由导师主持的课题组的讨论会时,学生要就某一个论题作presentation。学生们对此都很认真,事先查阅许多资料,然后将发言提纲以及一些相关的图表事先印在透明塑料胶片上,在陈述时用投影机打出来。借助投影灯,再加上丰富的表情和大方的手势,陈述者那架势还真有点像在做学术报告的满腹经纶的学究,
期刊
一直为自己没能在“海拔”上有所突破而自惭形秽。  学生时代,学校组织篮球队,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报名,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校长找到我,出人意料地动员我去参加校足球队:“你长得敦敦实实,奔跑速度快,爆发力又强,适合做足球队前锋!”从此,我便一直在高中、大学校园内的绿茵场上奔跑,以豹子的速度、蜂鸟的机敏、骆驼的坚韧、狮子的攻击,赢得“幻影”绰号。时至今日,同学聚会时,依然有人呼我“幻影”。每每此时
期刊
孤男寡女单独相处,你的暗示一旦被拒绝会比较难过,而男人又可能由于荷尔蒙分泌紊乱而导致对你图谋不轨,造成爱情假象。    时间期限:3个月  无论暗示还是明示,最多给自己3个月时间。如果在这期间,他不能如你对他那样对你好,不能说出“我爱你”,不能把你作为恋人介绍给他的朋友,事实上他已经拒绝了你的爱情,只享受你的关心。  行为底线:暧昧  送礼物必须有响当当的理由,限一次;表露心迹最好借酒装疯或在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