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老大老总 老兄老弟老师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人在职场中都遭遇过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别人的难题,“老师”、“老板”、“老大”、“老总”……该选择哪一种来称呼领导?而同事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称呼最好呢?
  职场称呼,运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运用得不恰当却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刘波所在的是事业单位,进入单位的第一天,他就觉得每个人都很严肃。在称谓上,他也是琢磨了好久的,因为他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出错。一个星期以后,刘波掌握了他们单位的称呼宝典:自己是新人,因此见任何人都称领导。这招一出,刘波果然在称谓问题上就没出过错。“在我们单位,没有人不愿意被称为领导的,而且一视同仁都叫领导,人家也不会觉得我虚伪了。”
  张婧今年30多岁,在她们单位属于主任级人物。平时,同事之间的称呼非常随便,张婧也乐得这样。直到有一天,张婧走在单位走廊上,身后蹿出一个年轻人,拍了拍她的肩膀:“大姐,请问办公室在哪里?”张婧霎时惊呆了,差点忘记告诉她办公室的方位。“她怎么能叫我大姐呢,这个称呼实在太恐怖了,”直到几个礼拜后,张婧还是耿耿于怀,“就算叫声姐姐也比大姐好上几百倍。”
  职业顾问认为,其实称呼没有必要绝对化、固定化,在不同的情况下,应有不同的称呼。新进一个单位,最好能够熟知它的企业文化。同事之间的称呼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一个企业以什么类型的称呼为主,与企业管理者的风格、个性有紧密关系。把握准了企业文化,称呼就不容易露怯。
  在以氛围自由著称的欧美企业中,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对上级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用职务称呼别人,反而会让人觉得和环境格格不入。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个英文名字,融入集体。
  在由学者创办的企业里面,大家可能会根据创业者的习惯,彼此以“老师”称呼。这个称呼还适用于文化气氛浓厚的单位,比如报社、电视台、文艺团体、文化馆等。这个称呼能表达出对学识、能力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受到文化单位职业人的青睐。
  在注重团队合作的企业、学习型企业及亲情色彩浓厚的中小型家族企业里面,等级观念比较淡化,大家以行政职务相称的情况比一般企业要少,互称姓名的情况较多。
  而在国有企业,最好以行政职务相称,如张经理、陈总等,能表示对对方的敬重。等级观念较重的韩资、日资企业,一般也采用这类称呼,如李课长、韩社长等。
  在私下里,同事之间的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如丽丽、小燕;对男性年长者可称“老兄”,年幼者为“老弟”等。不过,使用昵称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地乱叫一气。一般来说,级别相同的白领之间,或上级对下级使用昵称比较合适。还有些单位,同事之间私下里习惯反着叫:年长者称年轻人为“老张”、“老王”,而年轻人则称年长者为“小张”、“小王”。据说“反着叫”能让部分年长者找到年轻的感觉,让年轻人找到成熟和稳重感。这类称呼带有幽默、调侃的味道,但应当慎用,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乐意被“反着叫”、“错着叫”的。
  要做到称呼得体,还要看场合。在办公室、会议、谈判等正式场合,要用正式的称谓;而在聚餐、晚会、活动等娱乐性的场合里,则可以随意一些。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影响称呼的因素是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是和上级一同“摸爬滚打”混出来的“老人”,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在称呼上加以职务,否则反而刻意增加了距离;而如果是普通的工作关系,或是刚进单位的新人,当然还是用尊敬的称谓为好。
  (2009年12月17日
  下载于《西楚社区》)
其他文献
现在的大学生,持有既定理想、刻苦攻读的,是大有人在;然毋庸讳言,也有混文凭的。  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我就读于中科大。当时教改的口号是“少而精”,要减轻学生负担。  那时科大的学业负担之重是全国之最,为了科技强国,这也是必需。当时北京高中生中流传几句顺口溜,其中之一是:“不要命的考科大。”科大学子盼望松口气,自然赞成这口号。但中科院的几位老师却有异议,他们都是在知识田地里辛勤耕耘而收获颇丰的大师
期刊
有思想,生命才有意义    张海迪,这个闪耀了整个80年代的名字,曾一度被外国记者认为是顺应时代需要造出的精神偶像。面对这个问题,张海迪回答:“我自己塑造了自己”。  人要有思想,活得才有意义。从我懂事以后,我就一直这样想,虽然我今年已经病了49年,心理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生活。有些朋友见到我以后,问我当时回答问题怎么那么冷静,就像设计好了一样。当时我记得,日本的采访团问我,是不是你们60年代
期刊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前我只会告诉我的学生,苏东坡从不同的角度看了这座山;但其实,苏东坡还从不同的高度观摩了这座山。他带着包容的心,从每一个高度去感受庐山。这也正像他对待自己的生活。林语堂的《苏东坡
期刊
《课堂作文》是我导演的第一出戏剧。1984年夏天,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级同学的毕业纪念演出。  如果有机会存在,这次排演是一次,我抓住了它。我不是戏剧学院科班出身,读中文系,却从此以戏剧导演为职业,做了二十多年。如果有缘分存在,这件事就是,它抓住了我。如果有宿命,这出戏可以说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一上大学就喜欢看话剧,至于为什么,一直没想明白。我当过班级宣传委员,经常为同学订话剧票。上学
期刊
老年人一般都好对青年人进行指点。我们每个人都不免不时坠入的一种消遣方式便是做如意梦:假如我们有可能将自己的青春重过一次,那我们准会过得不同和过得更好。不过,真的机会重来,我们中许多人是否就能不再陷入过去的失误,也很让人怀疑。但即使这类再有机会便再试的假设对于我们仅是一点安慰,这些话让年轻人听听也不无益处。  假如我再是大学一年级生,我一定不再工作那么长的时间。过去我在书本上费去的工夫不少,但取得的
期刊
县城里有一家辣子鸡馆,远近闻名。其招牌菜辣子鸡,剁块的鸡肉,切块的土豆,配上碧绿的青椒、雪白的葱段、姜片、蒜头、红辣椒。端上桌来热气腾腾的,真的是一盘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我对此情有独钟,又逢星期六,便和朋友一起去品尝。  这家店,虽店面不大,但地处繁华地段,因其风味独特,价廉物美,每日食客盈门,时值隆冬季节,店内热气腾腾,人气旺旺,格外诱人。那天一走进店里,果然又没位子了。我无奈地四处环顾,见靠近
期刊
一天,我参加了一家电视台的一个游戏。游戏内容是我身上没带一分钱,但我得去乘一辆公共汽车,车票的价格是一元钱,我要想办法“借”到这一元钱。游戏的方式是由我在前面借钱,电视台的摄像机在后面跟踪偷拍,实录下我在这个游戏中可能遭遇的种种场景。  我到了公共汽车站,犹豫了好久,才鼓起勇气对一位大伯说:“大伯,我的钱包被人偷走了,能借我一元钱坐公共汽车吗?”  大伯头也不抬地说:“你们这种人我见得多了,现在到
期刊
那天,女儿忽然问我:“爸爸,有过让你感激的人吗?”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我很纳闷,小孩子怎么会问起成人化的问题。可女儿的话还是让我三十多年的芳华,一下子从深藏的记忆里浮起,很多事历历在目。  自我们兄妹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爱。那时家里穷,全靠父母干活挣工分,我尝尽了生活拮据的滋味。但他们再饿,也不会让我们空着肚子。队里偶尔分点大米饭,他们绝对舍不得吃上一口,拿回家让我们兄妹几个打
期刊
为别人开一朵花,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开一朵花。在别人开心、快乐的时候,自己又何尝没有感觉到幸福呢?  失业后,在父亲的帮助下,我租门面开了一家鲜花店,用以贴补并不太富裕的家庭生活。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加上没有特别醒目的标志,我的鲜花店生意惨淡。为了招揽生意,我决定将一些鲜花从店里搬出来,这样,门口就被打扮得花团锦簇。  一天过后,我打开门时,突然发现自己门前摆着的几盆鲜花不见了。仔细一看,却摆在右边饭
期刊
大学毕业前,我们几个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实习,公司安排我们做文秘。当时我觉得堂堂大学生,干一个公司的文秘,应该绰绰有余。  在培训时,总经理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大学生要从倒水开始学起,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他说一是态度问题,倒水就是要有服务他人、服务老板的意识;二是技术问题,先倒与后倒,多倒与少倒,快倒与慢倒,上给下倒与下给上倒,前倨后恭倒与前恭后倨倒,笑着倒与绷着倒,转圈儿倒与固定倒,都大有讲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