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欧作为全面战略伙伴,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积极沟通合作,为疫后重建阶段中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均高度重视后疫情时代中欧关系发展走向,释放战略合作潜力。2020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时指出,中方愿同欧方携手努力,推动后疫情时代中欧关系更加稳健成熟,迈向更高水平。①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也给中欧关系的前进带来新的挑战。第一,疫情暴发以来,欧盟国家与中国关系呈现相对理性、个别亲近的态势。但欧盟国家内部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频频抬头,对中欧贸易提出挑战;第二,美国特朗普政府在经贸、安全、全球治理、疫情防控等领域,狭隘利己主义凸显,使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第三,今年7月和8月美国国务卿出访欧洲,试图拉拢欧洲传统盟友在5G合作、香港国安立法等问题上打压中国。中方需及时推动以疫后重建为主题的后疫情时代对欧盟话语建设,团结双方共同直面内外挑战,理性相向发展,抵消外部环境恶化产生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一、疫后重建正在进入欧盟各国议程
随着欧盟疫情防控显现向好趋势,欧盟各国把疫后重建放在政府议程的重要位置。从欧盟层面看,德国从2020年7月1日起担任为期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联邦议会上提出欧盟重建计划,其主要任务为克服疫情带来的后果、重建欧洲。欧盟委员会提出总额达1.8万亿欧元的一揽子经济援助计划,其中7500亿欧元作为欧盟恢复基金。欧洲央行也扩大了大流行病紧急资产购买计划(PEPP),政府债券购买计划由今年3月初的7500亿欧元上升至6月初1.35万亿欧元,以期提振欧元区经济。
从欧盟各国内部看,疫后重建也是各国政府今后一两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德法为例,今年6月,德国大联合政府通过了规模达1300亿欧元并覆盖2020年和2021年的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涉及儿童补贴、降税、扶持企业等救助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在2020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将德国增值税19%的普通税率降至16%,食品、出版物等7%的优惠税率降至5%;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可申请“过渡援助”;拨款500亿欧元用于推动电动汽车发展以及设立更多充电桩;德国铁路和公共交通企业均将得到联邦的资金支持等。②法国政府提出以提振经济为核心的系列政策改革,特别是用数百亿欧元保护法国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尽快解决退休改革、企业回归和员工培训等问题,支撑就业。③
二、把握后疫情时代疫后重建给中欧关系发展带来的契机
(一)中欧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利于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经济“双引擎”,要积极把疫情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冲击转化为发展的新契机,坚决抵制“经济脱钩”“技术脱钩”的“逆全球化”错误思维,共同推动后疫情时代中欧两大市场对接与融合,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今年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69列,再创历史新高。④在全球航空、水运按下暂停键的时刻,中欧班列对促进沿线各国贸易往来,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美国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中国和欧盟应密切合作,成为继续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中流砥柱。中欧双方领导人将在2020年内达成一项全面、平衡、高水平的中欧投资协定,议题包括“市场准入”“对等开放”和“竞争中立”⑤等,为全球各经济体促进贸易自由、实施互惠原则作出了有力示范。
(二)中欧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有利于在推进全球治理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此次疫情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身处在一个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局部问题与全球问题彼此转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包打天下。中欧作为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应发挥各自所长,使多边主义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世界重要多边组织、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中,均发挥着独特而积极的影響力;欧盟自身作为多边主义的制度化体现,在倡导理念、建构规范、策划行动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美国执意退出世界卫生组织这个背景下,中欧更要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二十国集团等框架内形成更强大合力,推动国际合作。此外,中欧在公共卫生安全、气候变化、智慧城市、对非三方合作等领域合作空间广阔。6月22日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提出加强对非洲的抗疫援助与支持,表明中欧抗疫合作已延伸至第三方,并已做好准备,为后疫情时代世界格局的良性发展作出自身贡献。
(三)中欧共同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有利于促进双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疫情给中欧经济结构转型带来新契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中国抗疫期间,“新基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今后的新常态。中国重视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数字技术领域展现出较强实力和潜力。
欧盟于今年上半年发布《人工智能白皮书》《欧洲数据战略》等文件,打造“欧洲数据空间”新理念。但长期以来,欧盟在个人数据隐私方面保有过度谨慎的立场,这一领域发展速度相对落后。因而,中国技术与欧盟数字化发展方向的契合,将达到“1+1>2”的成效。
(四)中欧共同加强公共卫生治理对话合作,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今公共卫生是一个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法律、经济和政治体制等领域设计与合作的综合概念。中国以团结举国力量的强大应对能力,成为全球战疫中首个给出优异答卷的国家。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⑥
欧盟具备成熟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模式,德国在二战后发展出了一套独创而成熟的“灾害控制与管理系统”,⑦包括“欧盟与国际合作系统”、欧盟健康安全委员会、欧盟成员国间早期预警应变系统等。中欧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领域优势互补,为今后加强该领域对话合作奠定基础,也为双方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开启良好开端。 三、以疫后重建为主题,推动后疫情时代对欧话语建设
(一)立足于中欧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加深的相互依存关系,增强共赢意识。
在对欧传播中,应辨别好合作分工与经济技术依赖性的差异。针对国际上“将战略生产带回欧洲”的声音,我们应强调以下两点:一方面,区域化分工与国际分工是工业化的产物,并起源于欧洲,工业化使得这种分工得到了大规模的机构化和制度化,任何一国都不能逆时代潮流而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分工意味着各国各经济体在参与全球经济时相互依存,不存在欧盟对中国的单方面依赖,欧盟已连续16年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在对华服务贸易领域一直保持顺差地位。
在对欧传播中,应强调中欧经济互补性,可适时就该主题开展中欧经济专业人士对话会。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对中国和欧盟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等领域,而欧盟出口的比较优势则体现在饮料和烟草、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等领域。⑧此外,在后疫情时代,双方在旅游、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增长空间巨大。
(二)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积极推动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
在对欧传播中,应强调以制度建设的确定性来共同应对世界格局走向的不确定性。此次疫情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短板,推进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正是其题中之义。要紧紧围绕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推动中欧卫生健康领域的多层次深入合作。中方要积极总结抗疫经验,通过多语种的方式向欧盟各国提供多种载体形式的知识、技术帮助。推动中欧医疗卫生领域的知识分享、技术合作。在欧盟重要媒体播放中欧在公共卫生领域协同协作的生动短片,让欧洲公众对于中国的经验做法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应突出疫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面对疫情给中欧各国带来的新消费模式、新教育理念、新人际沟通方式以及新环境问题,双方需集中智慧,探索该理念在新挑战下的中欧实践平台。可在中欧新媒体中,就某一社会新挑战(如新形势下的中小学课堂模式)征求网友、专业人士的意见,可建立相关领域的中欧疫后合作联盟。
(三)立足于内外统筹的全媒体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大力提升对欧传播效力。
在对欧传播中,应将中欧媒介生态视为整体与局部、内在结构与外在关系等有机结合的共同体。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国内传播的任何一个因子都有可能被国外媒体拿着放大镜去解读,对内、对外传播需形成传播合力。一方面,在进行本国议题报道时,需考虑到对欧洲受众的传播;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地方议题中挖掘全球关切问题,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中连接地方关切。
应加强与欧盟媒体的业务与人才合作。继续加强我国近年来在对欧传播中的有效做法,如我国高层外交官员在欧洲主流媒体上高频率发表署名文章、宣示我国政策主张。此外,鼓励一批懂传播、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人成为中国媒体的中坚力量,积极去欧洲知名媒体任职。
(四)立足于与欧盟重要智库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加强共识的理性基础。
中欧重要智库在疫后重建中欧交流中具备较大合作潜力。抗疫进程中,欧洲智库作为民众与决策者之间的重要桥梁,直接影响民众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判断。今年5月,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开展的一项名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德国的世界视角”的民意调查显示,36%的调查者认为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对德国而言更为重要,这一数值比去年的调查数值高12%,而认为与美国保持紧密联系对德国而言更为重要的调查者比例从去年的50%下降到37%。⑩
我们在以疫后重建为主题的对欧传播中,可与欧盟重要智库开展三方面合作。第一,加强与欧盟智库合作组织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将中方关于全球化、多边主义等话题的观点借由欧洲智库平台呈现给欧洲民众。第二,加强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比如对中欧在疫后重建方面的潜在合作领域、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展开联合研究,由欧洲智库在当地搜集样本,使研究结果更为详实可信。第三,加强开展全球公民教育合作。可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全球治理主题组织中欧青年论坛、中欧学生短期交流项目,增强中欧青年理性判断、消化信息能力,对于中欧在后疫情时代抵御各种“逆”思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重要政治文献多语种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ZDA108)
「注释」
①新华社:《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0-06/23/c_139159992.htm,2020年6月23日。
②央视新闻:《德国政府达成13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央视网,https://jingji. cctv.com/2020/06/04/ARTIa10GLML9PAVQ44bnteLG200604.shtml, 2020年7月17日。
③李鸿涛:《法国着眼推动疫后经济转型》,《经济日报》2020年7月8日 第8版。
④吴、张朋辉:《中欧务实合作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人民日报》2020年8月17日第3版。
⑤王建斌:《德國接棒欧盟 将对华关系视为核心任务》,微信,https://mp.weixin. qq.com/s/73GFsClvIA4v2St3SF1v5A, 2020年7月17日。
⑥习近平:《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人民日报》2020年5月19日第1版。
⑦魏晓阳、娄立:《浅议德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模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7日第6版。
⑧刘曙光:《中欧经贸合作:成效、挑战与机遇》,《当代世界》2020年第6期。
⑨K?rber-Stiftung. The Berlin Pulse – German Foreign Policy In Times Of COVID-19。https://www.koerber-stiftung.de/fileadmin/user_upload/koerberstiftung/redaktion/the-berlin-pulse/pdf/2020/Koerber_TheBerlinPulse_ Sonderausgabe_Doppelseiten_20200518.pdf, 2020-7-17.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也给中欧关系的前进带来新的挑战。第一,疫情暴发以来,欧盟国家与中国关系呈现相对理性、个别亲近的态势。但欧盟国家内部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频频抬头,对中欧贸易提出挑战;第二,美国特朗普政府在经贸、安全、全球治理、疫情防控等领域,狭隘利己主义凸显,使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第三,今年7月和8月美国国务卿出访欧洲,试图拉拢欧洲传统盟友在5G合作、香港国安立法等问题上打压中国。中方需及时推动以疫后重建为主题的后疫情时代对欧盟话语建设,团结双方共同直面内外挑战,理性相向发展,抵消外部环境恶化产生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一、疫后重建正在进入欧盟各国议程
随着欧盟疫情防控显现向好趋势,欧盟各国把疫后重建放在政府议程的重要位置。从欧盟层面看,德国从2020年7月1日起担任为期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联邦议会上提出欧盟重建计划,其主要任务为克服疫情带来的后果、重建欧洲。欧盟委员会提出总额达1.8万亿欧元的一揽子经济援助计划,其中7500亿欧元作为欧盟恢复基金。欧洲央行也扩大了大流行病紧急资产购买计划(PEPP),政府债券购买计划由今年3月初的7500亿欧元上升至6月初1.35万亿欧元,以期提振欧元区经济。
从欧盟各国内部看,疫后重建也是各国政府今后一两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德法为例,今年6月,德国大联合政府通过了规模达1300亿欧元并覆盖2020年和2021年的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涉及儿童补贴、降税、扶持企业等救助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在2020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将德国增值税19%的普通税率降至16%,食品、出版物等7%的优惠税率降至5%;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可申请“过渡援助”;拨款500亿欧元用于推动电动汽车发展以及设立更多充电桩;德国铁路和公共交通企业均将得到联邦的资金支持等。②法国政府提出以提振经济为核心的系列政策改革,特别是用数百亿欧元保护法国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尽快解决退休改革、企业回归和员工培训等问题,支撑就业。③
二、把握后疫情时代疫后重建给中欧关系发展带来的契机
(一)中欧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利于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经济“双引擎”,要积极把疫情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冲击转化为发展的新契机,坚决抵制“经济脱钩”“技术脱钩”的“逆全球化”错误思维,共同推动后疫情时代中欧两大市场对接与融合,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今年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69列,再创历史新高。④在全球航空、水运按下暂停键的时刻,中欧班列对促进沿线各国贸易往来,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美国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中国和欧盟应密切合作,成为继续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中流砥柱。中欧双方领导人将在2020年内达成一项全面、平衡、高水平的中欧投资协定,议题包括“市场准入”“对等开放”和“竞争中立”⑤等,为全球各经济体促进贸易自由、实施互惠原则作出了有力示范。
(二)中欧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有利于在推进全球治理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此次疫情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身处在一个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局部问题与全球问题彼此转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包打天下。中欧作为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应发挥各自所长,使多边主义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世界重要多边组织、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中,均发挥着独特而积极的影響力;欧盟自身作为多边主义的制度化体现,在倡导理念、建构规范、策划行动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美国执意退出世界卫生组织这个背景下,中欧更要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二十国集团等框架内形成更强大合力,推动国际合作。此外,中欧在公共卫生安全、气候变化、智慧城市、对非三方合作等领域合作空间广阔。6月22日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提出加强对非洲的抗疫援助与支持,表明中欧抗疫合作已延伸至第三方,并已做好准备,为后疫情时代世界格局的良性发展作出自身贡献。
(三)中欧共同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有利于促进双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疫情给中欧经济结构转型带来新契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中国抗疫期间,“新基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今后的新常态。中国重视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数字技术领域展现出较强实力和潜力。
欧盟于今年上半年发布《人工智能白皮书》《欧洲数据战略》等文件,打造“欧洲数据空间”新理念。但长期以来,欧盟在个人数据隐私方面保有过度谨慎的立场,这一领域发展速度相对落后。因而,中国技术与欧盟数字化发展方向的契合,将达到“1+1>2”的成效。
(四)中欧共同加强公共卫生治理对话合作,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今公共卫生是一个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法律、经济和政治体制等领域设计与合作的综合概念。中国以团结举国力量的强大应对能力,成为全球战疫中首个给出优异答卷的国家。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⑥
欧盟具备成熟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模式,德国在二战后发展出了一套独创而成熟的“灾害控制与管理系统”,⑦包括“欧盟与国际合作系统”、欧盟健康安全委员会、欧盟成员国间早期预警应变系统等。中欧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领域优势互补,为今后加强该领域对话合作奠定基础,也为双方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开启良好开端。 三、以疫后重建为主题,推动后疫情时代对欧话语建设
(一)立足于中欧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加深的相互依存关系,增强共赢意识。
在对欧传播中,应辨别好合作分工与经济技术依赖性的差异。针对国际上“将战略生产带回欧洲”的声音,我们应强调以下两点:一方面,区域化分工与国际分工是工业化的产物,并起源于欧洲,工业化使得这种分工得到了大规模的机构化和制度化,任何一国都不能逆时代潮流而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分工意味着各国各经济体在参与全球经济时相互依存,不存在欧盟对中国的单方面依赖,欧盟已连续16年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在对华服务贸易领域一直保持顺差地位。
在对欧传播中,应强调中欧经济互补性,可适时就该主题开展中欧经济专业人士对话会。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对中国和欧盟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等领域,而欧盟出口的比较优势则体现在饮料和烟草、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等领域。⑧此外,在后疫情时代,双方在旅游、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增长空间巨大。
(二)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积极推动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
在对欧传播中,应强调以制度建设的确定性来共同应对世界格局走向的不确定性。此次疫情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短板,推进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正是其题中之义。要紧紧围绕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推动中欧卫生健康领域的多层次深入合作。中方要积极总结抗疫经验,通过多语种的方式向欧盟各国提供多种载体形式的知识、技术帮助。推动中欧医疗卫生领域的知识分享、技术合作。在欧盟重要媒体播放中欧在公共卫生领域协同协作的生动短片,让欧洲公众对于中国的经验做法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应突出疫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面对疫情给中欧各国带来的新消费模式、新教育理念、新人际沟通方式以及新环境问题,双方需集中智慧,探索该理念在新挑战下的中欧实践平台。可在中欧新媒体中,就某一社会新挑战(如新形势下的中小学课堂模式)征求网友、专业人士的意见,可建立相关领域的中欧疫后合作联盟。
(三)立足于内外统筹的全媒体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大力提升对欧传播效力。
在对欧传播中,应将中欧媒介生态视为整体与局部、内在结构与外在关系等有机结合的共同体。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国内传播的任何一个因子都有可能被国外媒体拿着放大镜去解读,对内、对外传播需形成传播合力。一方面,在进行本国议题报道时,需考虑到对欧洲受众的传播;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地方议题中挖掘全球关切问题,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中连接地方关切。
应加强与欧盟媒体的业务与人才合作。继续加强我国近年来在对欧传播中的有效做法,如我国高层外交官员在欧洲主流媒体上高频率发表署名文章、宣示我国政策主张。此外,鼓励一批懂传播、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人成为中国媒体的中坚力量,积极去欧洲知名媒体任职。
(四)立足于与欧盟重要智库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加强共识的理性基础。
中欧重要智库在疫后重建中欧交流中具备较大合作潜力。抗疫进程中,欧洲智库作为民众与决策者之间的重要桥梁,直接影响民众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判断。今年5月,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开展的一项名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德国的世界视角”的民意调查显示,36%的调查者认为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对德国而言更为重要,这一数值比去年的调查数值高12%,而认为与美国保持紧密联系对德国而言更为重要的调查者比例从去年的50%下降到37%。⑩
我们在以疫后重建为主题的对欧传播中,可与欧盟重要智库开展三方面合作。第一,加强与欧盟智库合作组织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将中方关于全球化、多边主义等话题的观点借由欧洲智库平台呈现给欧洲民众。第二,加强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比如对中欧在疫后重建方面的潜在合作领域、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展开联合研究,由欧洲智库在当地搜集样本,使研究结果更为详实可信。第三,加强开展全球公民教育合作。可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全球治理主题组织中欧青年论坛、中欧学生短期交流项目,增强中欧青年理性判断、消化信息能力,对于中欧在后疫情时代抵御各种“逆”思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重要政治文献多语种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ZDA108)
「注释」
①新华社:《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0-06/23/c_139159992.htm,2020年6月23日。
②央视新闻:《德国政府达成13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央视网,https://jingji. cctv.com/2020/06/04/ARTIa10GLML9PAVQ44bnteLG200604.shtml, 2020年7月17日。
③李鸿涛:《法国着眼推动疫后经济转型》,《经济日报》2020年7月8日 第8版。
④吴、张朋辉:《中欧务实合作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人民日报》2020年8月17日第3版。
⑤王建斌:《德國接棒欧盟 将对华关系视为核心任务》,微信,https://mp.weixin. qq.com/s/73GFsClvIA4v2St3SF1v5A, 2020年7月17日。
⑥习近平:《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人民日报》2020年5月19日第1版。
⑦魏晓阳、娄立:《浅议德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模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7日第6版。
⑧刘曙光:《中欧经贸合作:成效、挑战与机遇》,《当代世界》2020年第6期。
⑨K?rber-Stiftung. The Berlin Pulse – German Foreign Policy In Times Of COVID-19。https://www.koerber-stiftung.de/fileadmin/user_upload/koerberstiftung/redaktion/the-berlin-pulse/pdf/2020/Koerber_TheBerlinPulse_ Sonderausgabe_Doppelseiten_20200518.pdf, 20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