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大致把高中音乐课程与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一个结合。或许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一种校本教材的编写手段,也是一种历史教学手段。
【关键词】校本教材 编写 音乐元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58-01
恩格斯曾说过:“我所知道的只有一门科学,那便是历史。”确实,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世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与历史相关,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因此,历史学科可以说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同样,其他学科的学习与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相辅相成的。常言“文史哲不分家”“文理相通”等,反映的都是学科之间的一种相通性。当今教育日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故出现文综、理综考试,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因此,利用在其他学科所学知识来编写历史校本教材学习历史,不仅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本文试以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的音乐课程为例,阐述前面所提观点。高中音乐的很多作品,如果抛开其历史背景都很难体会到其中精妙之处,如果把这些音乐与历史校本教材结合起来,则既可以达到前者目的,又能使历史课显得具体生动。毕竟那些作品反映的都是在那特定时代的心声。所以,尝试把高中音乐教程中的作品,以及社会上最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与历史校本教材编写相结合,进而与历史教学相结合。
首先,便可以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一首《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在这一大事变之后的悲惨境遇。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之状,尽收眼底,但这仅是日本侵华这一大悲剧的开始,灾难还在更深地延伸。而压迫总是和反抗相伴随,同样,以音乐作品為例,最早可以提到东北人民的《大刀进行曲》,反映出东北人民对日的仇视。《义勇军进行曲》完成之时,全国性的抗日活动便已开展起来。不愿做奴隶,便以血肉筑成长城,便冒着炮火向前。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是时代所造就,历史所造就,其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是高一音乐课程中的重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最强音,《黄河船夫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怨》是日本侵华的结果,《怒吼吧,黄河》是人民不屈的抵抗,直至胜利。
在日本侵华的同时,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仍把矛头指向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十送红军》是长征的开始,而人民对红军的不舍本身就是苏构建设成功的证明,是党得民心的证明。而长征的过程则体现了在以毛泽东的诗歌再谱曲的《长征》作品之中,五岭金沙直至岷山雪直至三军尽开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长征的历史。
因为有了《黄河大合唱》,有了《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大刀进行曲》,日本侵略者终于被赶跑了,但光明尚未到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随之而来。音乐教程第一单元的重点《白毛女》,则正好是这一时段的反映。从《北风吹》到《十里风雪》再到《哭爹》《我要活》直至《太阳出来了》,则正好是共产党领导穷人打天下的过程。太阳出来了,胜利却离不开党,离不开党的好儿女。音乐教程《江姐》当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绣红旗》是对那些英雄的歌颂。
抗美援朝的内容,我们不仅可以辅上《志愿军进行曲》,更可提到经典《我的祖国》,如果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祖国来了豺狼,那么便以猎枪相迎。在抗击外来侵略的同时,国内在抓紧建设。人民当家作主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中国有了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刘秉义所演唱的《老司机》正是唱出了那种快乐。1965年,中国石油自给,这离不开石油工人艰苦奋斗,正是石油工人有《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那种激情,“天不怕,地不怕”,石油产地便是家的精神,才有此成就。
在建国之初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模仿苏联是一大特点。不仅是经济模式的模仿,外交的依靠,思想、文学、艺术各方面均是如此,以至于苏联歌曲在中国红极一时,《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梅花儿开》《小路》《共青团员之歌》都是经典。这不是一段历史留下的印记吗?
其次,在步入社会主义之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个人崇拜、盲目崇拜日益泛滥,同样可以以音乐佐证,那便是对毛主席的歌颂。在那一段时间之内究竟有多少歌颂毛主席的歌曲,真是难以统计,反正《红太阳》唱彻着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角落。
文革的十年是文学艺术荒芜的十年。同样,音乐也是如此,只有江青指定的八个样板戏可以演出,而我们的音乐教材上面也提到了一部分。如《红灯记》《沙家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个荒芜的时代除了有革命的狂热,并不再有任何的情感。
四人帮的倒台,无异于民族的一次新生。欢腾的是整个民族,当时人们的喜悦之情不仅体现在天安门广场张灯结彩游行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各方面。音乐教程中《祝酒歌》便创作于1976年这不寻常的一年。其中,“胜利的十月”不正是粉碎四人帮的大快人心之日吗?当然,粉碎四人帮仅仅是一个基础,祖国迎来了另一件大事,改革开放接踵而来。改革开放使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也确实呈现出一片新面貌。中国终于《在希望的田野上》飞速发展起来。此曲真实地反映了人民重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豪情壮志。人民不会忘记一个人,不会忘记他给人民带来的那个《春天的故事》。当音乐教程讲述到《走进新时代》时,历史已去之不远,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承接着那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而学生也已经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这一段历史了。
本文大致把高中音乐课程与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一个结合。或许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一种校本教材的编写手段,也是一种历史教学手段。如果仅靠历史课本身理解不了或难以理解的一些问题,借助其他学科所学知识能够帮助解决,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况且此过程还传承了一部优美的音乐史呢?如果音乐课可以对历史课有所帮助,那么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也如此,例如语文课程当中的某些文章,这本身就是一段历史。政治课程当中的很多原理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础。而历史总是发生于一定的空间之内,那么地理课程的作用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其他学科向历史课程索取知识的同时,历史校本教材也应该到别的学科里面去吸取丰富的历史元素,辅助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关键词】校本教材 编写 音乐元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58-01
恩格斯曾说过:“我所知道的只有一门科学,那便是历史。”确实,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世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与历史相关,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因此,历史学科可以说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同样,其他学科的学习与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相辅相成的。常言“文史哲不分家”“文理相通”等,反映的都是学科之间的一种相通性。当今教育日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故出现文综、理综考试,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因此,利用在其他学科所学知识来编写历史校本教材学习历史,不仅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本文试以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的音乐课程为例,阐述前面所提观点。高中音乐的很多作品,如果抛开其历史背景都很难体会到其中精妙之处,如果把这些音乐与历史校本教材结合起来,则既可以达到前者目的,又能使历史课显得具体生动。毕竟那些作品反映的都是在那特定时代的心声。所以,尝试把高中音乐教程中的作品,以及社会上最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与历史校本教材编写相结合,进而与历史教学相结合。
首先,便可以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一首《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在这一大事变之后的悲惨境遇。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之状,尽收眼底,但这仅是日本侵华这一大悲剧的开始,灾难还在更深地延伸。而压迫总是和反抗相伴随,同样,以音乐作品為例,最早可以提到东北人民的《大刀进行曲》,反映出东北人民对日的仇视。《义勇军进行曲》完成之时,全国性的抗日活动便已开展起来。不愿做奴隶,便以血肉筑成长城,便冒着炮火向前。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是时代所造就,历史所造就,其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是高一音乐课程中的重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最强音,《黄河船夫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怨》是日本侵华的结果,《怒吼吧,黄河》是人民不屈的抵抗,直至胜利。
在日本侵华的同时,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仍把矛头指向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十送红军》是长征的开始,而人民对红军的不舍本身就是苏构建设成功的证明,是党得民心的证明。而长征的过程则体现了在以毛泽东的诗歌再谱曲的《长征》作品之中,五岭金沙直至岷山雪直至三军尽开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长征的历史。
因为有了《黄河大合唱》,有了《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大刀进行曲》,日本侵略者终于被赶跑了,但光明尚未到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随之而来。音乐教程第一单元的重点《白毛女》,则正好是这一时段的反映。从《北风吹》到《十里风雪》再到《哭爹》《我要活》直至《太阳出来了》,则正好是共产党领导穷人打天下的过程。太阳出来了,胜利却离不开党,离不开党的好儿女。音乐教程《江姐》当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绣红旗》是对那些英雄的歌颂。
抗美援朝的内容,我们不仅可以辅上《志愿军进行曲》,更可提到经典《我的祖国》,如果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祖国来了豺狼,那么便以猎枪相迎。在抗击外来侵略的同时,国内在抓紧建设。人民当家作主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中国有了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刘秉义所演唱的《老司机》正是唱出了那种快乐。1965年,中国石油自给,这离不开石油工人艰苦奋斗,正是石油工人有《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那种激情,“天不怕,地不怕”,石油产地便是家的精神,才有此成就。
在建国之初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模仿苏联是一大特点。不仅是经济模式的模仿,外交的依靠,思想、文学、艺术各方面均是如此,以至于苏联歌曲在中国红极一时,《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梅花儿开》《小路》《共青团员之歌》都是经典。这不是一段历史留下的印记吗?
其次,在步入社会主义之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个人崇拜、盲目崇拜日益泛滥,同样可以以音乐佐证,那便是对毛主席的歌颂。在那一段时间之内究竟有多少歌颂毛主席的歌曲,真是难以统计,反正《红太阳》唱彻着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角落。
文革的十年是文学艺术荒芜的十年。同样,音乐也是如此,只有江青指定的八个样板戏可以演出,而我们的音乐教材上面也提到了一部分。如《红灯记》《沙家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个荒芜的时代除了有革命的狂热,并不再有任何的情感。
四人帮的倒台,无异于民族的一次新生。欢腾的是整个民族,当时人们的喜悦之情不仅体现在天安门广场张灯结彩游行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各方面。音乐教程中《祝酒歌》便创作于1976年这不寻常的一年。其中,“胜利的十月”不正是粉碎四人帮的大快人心之日吗?当然,粉碎四人帮仅仅是一个基础,祖国迎来了另一件大事,改革开放接踵而来。改革开放使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也确实呈现出一片新面貌。中国终于《在希望的田野上》飞速发展起来。此曲真实地反映了人民重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豪情壮志。人民不会忘记一个人,不会忘记他给人民带来的那个《春天的故事》。当音乐教程讲述到《走进新时代》时,历史已去之不远,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承接着那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而学生也已经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这一段历史了。
本文大致把高中音乐课程与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一个结合。或许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一种校本教材的编写手段,也是一种历史教学手段。如果仅靠历史课本身理解不了或难以理解的一些问题,借助其他学科所学知识能够帮助解决,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况且此过程还传承了一部优美的音乐史呢?如果音乐课可以对历史课有所帮助,那么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也如此,例如语文课程当中的某些文章,这本身就是一段历史。政治课程当中的很多原理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础。而历史总是发生于一定的空间之内,那么地理课程的作用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其他学科向历史课程索取知识的同时,历史校本教材也应该到别的学科里面去吸取丰富的历史元素,辅助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