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频阳的《故乡事》是一部唯美的乡土小说集,小说中采用“互见法”来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乡土人物形象;采用绘画视角,以风景画和风俗画的叙事方式凸显了作者的新乡土观念;同时在乡土小说的主题域上多有拓宽,对城中村、农民工等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刻揭示。
关键词:乡土小说;新视域;乡村图景;生存状态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01-04
乡土题材是现代以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题材之一,也成为表达作家复杂情感的最重要载体之一。近百年来作家辈出,其作品情愫绵绵不绝,作品更是蔚为大观,构成十分重要而内涵独特的中国乡土艺术世界。这几年乡土小说更是创作长盛不衰、新作不断,随着“乡土”的变迁和乡土小说创作理念与方法的变化,很多作家都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开拓的重要领域①。而新时期以来,中国乡村的巨变及其所引起的精神震撼和情感体验,又为新一代乡土作家创作提供了不同于以前的全新舞台,也造就了乡土小说的新景观。频阳的《故乡事》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部。
一
初读这部小说,文笔闲雅,故事也唯美,娓娓道来,有散文的感觉,形散而神不散。小说分为两辑,第一辑是17篇短篇小说,第二辑是3篇中篇小说。开始以为是一些互相独立的小说的合集,阅读了几篇才知道,这些篇章原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篇与篇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部分篇章中的人物如杆子、小胜、老六子、牛子等都反复出现,甚至连老六子身边的大青狗,也都一再出没于各个篇章。故事情节也互为表里,虽然各篇小说独立成篇,但都围绕着乡土主题拉开帷幕,情节一幕幕展开,人物一个个登场。这种风格,似乎在司马迁《史记》的人物列传中曾经见过。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为避免重复,经常使用“互见法”②。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项羽的喑呜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而与项羽性格的的其他方面,则放在别人传记中补充叙述,既突出主导的性格特征,又免得顾此失彼,达到了性格的完整化。而《故乡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小胜,首先作为主要人物出现在《小胜》中, 也出现在《黄鼠 》、《哥俩好》等短篇中。但是在每个篇章中,交代的情节各有不同。在《小胜》中,作为中心人物,作者交代了小胜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乡村人物的生存状态,描述了他从小到大,充满苦难但又坚韧、淡定的一生。文章最后,已经老去的小胜坐在老槐树下晒着太阳,“太阳爬上了中天,阳光把小胜身影映衬得又瘦又小,听到了跛子祥儿的话语,小胜嘿嘿一笑:我不抽烟,不喝酒,吃饭只讲究个温饱,喝茶没啥嗜好。咱从来对钱财没兴趣,只要快活,图个开心。睁眼吃饭,倒头就睡,无忧无虑,长命百岁!”③这样一个历尽磨难却不改初衷,胜不骄败不馁,始终淡定内敛的普通老农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但是这样一个感情内敛的小胜, 在《哥俩好》这篇小说中,却展示了另一种形象。在《哥俩好》中,小胜小时候逃脱人贩子的贩卖、继父的毒打,流浪到陕西关中赵家堡的故事,只是一笔带过。但是这么多年接纳他,关心他的二叔去世的时候,一向木讷、内向的小胜却大放悲声,一再要求儿子对二叔,也就是孩子的干爹三磕九叩十八拜,用觐见皇帝的大礼为二叔送葬。借着给二叔送葬,小胜在葬礼上向儿子兴子哭诉他苦难的一生,讲他和二叔的情谊。这时候的小胜,不再是一个瘦小、木讷、逆来顺受的小老头,他的诉说饱含激情,句句发自肺腑。这个瘦小的农民原来也有铮铮铁骨,胸中也有热血沸腾,也知情重义:
开始兴子强忍悲痛,默默下跪、叩首。叩首、再下跪。渐渐地他腿软了,腰身挺不住了。忽然兴子瘫卧了下去,四脚伏地,放声痛哭。
唢呐声急促地响起,铺天盖地。苍凉,悲怆,如泣如诉。
小胜依然平静,他在二叔灵前仍然诉说着,声音很大,几乎盖过了哀乐的声响:
亲家,你先走一步,到顺阳河畔的墓园里,好好歇息。我已经给兴子说了,在你旁边,给我留了一片空地,再过几年,我就去陪你,一起守望这片家园。下辈子,我俩还是兄弟。一对好兄弟!④
这段诉说笔墨简洁朴素,却如有神来,将小胜性格中奔放的一面描写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这就是乡土中国,中国乡土!
除过小胜,以这样互见的方式塑造的人物形象,比较出彩的还有聋子媳妇。在《乡村磨坊》中塑造的聋子媳妇是一个“身材苗条,两腿修长,一张瓜子脸白皙白皙,齐腰长辫,性情温和,说话声音像唱歌”⑤的美女,被骗婚到张家堡,嫁给一个鄙俗丑陋的聋子,“那漂亮女子了解清楚夫君的本来面目时,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把怨气隐隐地埋在心里。”⑥这个隐忍、美丽的少妇形象在《乡村磨坊》中,只是作为她丈夫聋子的陪衬而出现的,没有台词,似乎只是平面的、模糊的剪影。但是在中篇小说《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里,这个形象却彰显出了性格中大胆的一面,大放异彩。当得知邻居老六子心爱的小狗饿得奄奄一息时,她毫不犹豫的解开怀,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小狗,并最终和老六子突破封建桎梏,走到一起。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女子,经过两篇小说的多角度塑造,性格特征两相补充,人物形象也变得更为立体生动。
二
在频阳的《故乡事》中,通过类似绘画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大量陕西渭北平原上独有的乡村图景。风景画和风俗画描写是中国乡土小说中广泛运用的艺术手法⑦,借助于它们,不同时代、地域、个性的作家们展现出了不同的审美形态:既有以鲁迅为代表的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又有废名、沈从文对田园风情的向往,还有赵树理影响下的对国家政治的拥护。风景画风俗画在文化与政治,理性与人性的纠缠中被不断地描摹与修改。这一特征在《故乡事》的大部分篇章中,都有所凸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短篇《黄鼠》。这篇小说与其说是一篇小说,更似乎是一篇唯美抒情散文,又似乎一幅笔法简练的素描小景。《黄鼠》中对苜蓿地的描写,尤见绘画功力:
苜蓿地在饲养室西边。十几亩地的规模。冬季蛰伏,春天发芽,夏秋季节雨水丰沛,苜蓿生长得绿油油的。珍珠大的叶片,一日日地被蓬勃的枝条托起来了。一茬苜蓿生长上半月,会开出一串串小花来;苜蓿花是紫色的,洋槐花一样大小,香气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苜蓿花一旦开了,蜜蜂会飞来,蝴蝶会飞来,蜻蜓会飞来,蚂蚱也会成群结对地蹦跳其中。
作家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田野里苜蓿花盛开时蜂蝶飞舞的胜景,仿佛是一副工笔素描,典雅清新,余味悠长。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作,仔细品味,其实都是画境。《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也正是因为王维是以绘画的视角来写诗的,所以他的诗中才有画的意境,即所谓的所谓诗情画意。《故乡事》中的景物描写、情节描摹也处处有画境,有诗意,显得闲雅优美。
不仅仅是景物描写如此,在小說叙事中,也往往采用绘画视野、绘画的眼光和手腕,形成了他小说叙事中独特的绘画视角。《黄鼠》一文中,作家用舒缓的文字,将小胜、牛子、鼻涕篓子捕黄鼠的经过一一道来,每个人手法不一样,性格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侃侃而谈,似乎不是小说,而是散文 ,形散神不散。虽然牛子捕黄鼠是为了玩耍和挣工分,鼻涕篓子捕黄鼠是为了填饱肚子,但作者避开人事纷扰,只写捕鼠过程。在风光旖旎的河滩上,捕鼠显得生动有趣,轻松活泼。抹去饥荒岁月的沉重感,尽情地抒发了人性的光辉,这段故事,似乎没有时代,模糊了背景,只为了凸显乡村孩子的纯朴和原始的生命的美感。《故乡事》文本中频频出现的绘画场景,以及人物、结构、语言等所浸润的绘画色素,都是作者绘画视角的直接显现。文学诉诸思想情感的丰富性,美术则诉诸视觉表现功能。然而,正如人类内心的情感波澜与外部视觉的审美感应有着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样,文学与绘画自始至终是水乳交融,难分彼此的。⑧以绘画的视野来写小说,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自然扑面而来,给读者带来了美妙的审美感受。⑨
除过捕鼠,《故乡事》还有很多故事都写得这样富有诗情画意。比如写铁匠铺、水井、油坊、自行车、饲养室、磨坊、红苕窖等的生活场景,都让人有误入画室的感觉。这些色彩淡雅,清新恬淡的风景画、风俗画式的文字,不但具有绘画的美感,而且具有历史感。例如《乡村磨坊》中对关中民居、磨坊格局的描绘,就很有史料价值:
关中的民居布局,起始于周秦,发扬于汉唐时期。在院子盖房一般居中,两头留有前后院落。房子大多两对檐,中留天井,设置了二门和后门,把房子密闭成一个空间整体。前院可以饲养牲畜,栽些草木花卉,也可以兼作副业;后院养鸡养鹅,兼置茅房。
走进院子大门,靠左侧就是磨坊。三间房子,一间安置石磨,两间放置木函、挫斗、簸箕、粮面袋子、罗面柜等物件。石磨一般牲畜牵引,磨坊也备了成套的畜力设施。主人在屋子里,若不愿意听到磨坊的响动,把二门关闭,各自为政,互不干扰。
如此优美简洁的文字,把关中民居的古朴之美,民间生活的闲适之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美如画卷的文字,还有《徒氏老太》中对仁里坊、普净禅寺的描写,《乡村磨坊》中对磨面过程的描写,以及《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中对杆子、老六子等人抽水烟的场景的描摹。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这些乡村图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殆尽,如果不是得益于作家的生花妙笔,恐怕我们的后代再也无法领略其间的韵味了。
如果说1930年代,沈从文以无比敏感的艺术家心灵捕捉到乡土小说的灵魂——家园守望,那么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一主题就更致力于精神家园的重建,成为当代小说最富生命力、最具美学品格的艺术追求。在《故乡事》中,以风景画和风俗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乡土观念,不只是体现在简单的景物描绘层面,在文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主题彰显,作者都采用了这样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态度。无论是从叙事的技术层面看,还是从叙事的精神层面看,《故乡事》始终贯穿着这一置身事外,从容闲雅的绘画视角。尤其是写到城中村的居民以及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的生存状态时,作者的文风和他的小说的主人公的性格和谐一致,都选择了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气定神闲,不为都市繁华所动。《东辛庄》中有一段很经典的对白:
辛坤:贫协叔,你想过吗?若果你不捡垃圾了,把家里的门面房出租出去,每月消停收两千多元。你和老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鸡鱼鸭肉,山珍海味,老孙家的羊肉泡馍,南院门的葫芦头,全聚德的百味饺子,竹园村的火锅……那火锅可是地道的关中味,不油不腻、麻辣适中、不咸不淡,十分缠口。
顺天老汉点点头:喔,我大鱼大肉吃不上几口就犯腻。一生就喜欢吃面食,咸菜、青菜、稀饭和蒸馍。
辛坤:贫协叔,门面房是现成的,马上就能变成钱。手头宽裕了,你就滋润了。想去哪去哪儿,想吃啥就能吃啥。不愿意出去了,坐在家里,坐在街道里,悠闲地喝茶,和乡邻们说天谈地,有滋有味,颐养天年。
顺天老微眯着双眼:我现在不正像你说的这样吗?他翘起了二郎腿,从容地押了一口茶,悠闲地轻轻地摇晃着。
看着《东辛庄》中人物的悲欢状态和顺天老汉气定神闲的样子,不由得就会想起那个著名的关于富翁与渔夫的寓言:一个富翁到海边散步,看到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于是指责他为什么不出海打渔,渔夫问他为什么要去打鱼,他说勤奋打渔可以赚钱买大船、赚很多的钱,盖漂亮的房子……渔夫问他,然后呢,富翁说,然后你就可以悠闲地躺在海边晒太阳了。渔夫说,那你以为我现在在干什么?富翁哑口无言。
这个来自西方的寓言的核心其实和《东辛庄》的主题不谋而合,正如作者借顺天老汉之口所言:“钱能为人,钱也能害人。”坚守心中的净土,乡土的中国才不会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化大潮中迷失方向。这个贯穿于小说《故乡事》始终的传统的乡土哲学,不仅使这部小说拥有浓重的绘画底蕴,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小说的品格和风貌,而作者由此所建构起的充满浓郁画境画趣的艺术世界也更加个性鲜明,耐人寻味。
三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开始在历史反思、家园守望、社会问题和生存状态四个新的主题域展开想象⑩。《故乡事》在这些领域都有深入地探索和尝试。随着商品化经济的潮声而出现的大量新的社会问题是频阳的中、短篇小说的关注的共同焦点。因为中短篇快捷灵活的艺术特点,使它一向具备迅速介入现实的活力。中篇小说《狂乱的季节》和《东辛庄》是这一主题意象之下的成功作品。短篇小说《河边》、《烙饼的河南客》以及其他篇章的部分内容,也都指向这一主题域。
尤其是《狂乱的季节》,敏锐关照农村社会现实,发现改革深化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矛盾,以及带给农民的心灵震荡。菜农四胜种菜失败,媳妇要求离婚,不得已来到城市打工,从工地上的零工、歌厅的看场员、旧货店的老板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建材公司的老板,不但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金钱,开上了宝马车,成为农村青年进城奋斗的成功典范。但是,在城市化大潮中,乡土观念到底何去何从,作者借四胜的朋友胖老板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胖老板看着四胜,笑个不停:哈哈,我打拼了大半辈子,第一眼就看出小兄弟是个实在人。和四胜做事,我十二分放心。乡村是社会道德的最后一块高地,那里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狂乱的季节》大大拓展了乡土题材的视野。工地、歌厅、 二手电脑店、 建材商场本是城市生活的典型领域,频阳从一个农民的视角对其一一进行了解读,而这些环境,恰恰是当今农民工涉足最多的领域。频阳通过四胜这个睿智又有些迂腐的农民进城以后发家致富的经过,强调了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乡村是我们精神的后花园”的主题。稍显美中不足的是,这句点题的“神来之笔”稍稍有些突兀。《狂乱的季节》中的四胜虽然生活的场景是城市,但是他和其他几个篇章中的农民兄弟有着相同的道德观念,生活态度。但毫无疑问,《狂乱的季节》对农民工社会问题的热切追踪,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文学介入生活改变现实的文化实践功能。
不同于某些乡土小说试图弱化、美化社会问题,对严峻的社会问题有意无意之间常常加以回避,或者表露出无可奈何的容忍态度B11,《故乡事》中的另一部中篇小说《东辛庄》,则深入地揭示了“城中村”村民充满痛苦的生存状态。他借村委会选举前小区院子里扎堆打牌的村民的议论,一针见血的谴责了城中村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围观者你一言,我一语,失去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他们发泄心中的不满:
就像管委会,当初搞高新开发区,手无分文,皮包机构。他们强行征地,动员各级政府,给村民施压,东辛庄的耕地,每亩六万元,说是土地属国有,给的是补偿费。管委会修了水电路,规划了配套设施,转手卖给企事业单位,一亩地卖四五十万。这是以国家的名义,掠夺农民的生存资源。土地没了,就给你几间房子,让集中居住。再补偿几万元,给个市民户口,没有工作,让姓农的去自生自灭!
这样义正词严的呐喊,不但没有削弱了艺术感染力,反而因为其思想的尖锐性而增加了作品的力度和深度。 而小说中借两个村民的酒语,更是讲出了城中村的居民下一代的生存状态:
甭提同年了!辛来发出一声感叹:你养的是虎子,我养的是犬子。你儿子光宗耀祖了,我那儿子不会读书,就会丢人显眼;整天没有正经事情做,伸手给家里要钱花,下了老虎机,又去上网吧。出租房每月就三千多,一家几口子要吃饭。我在东门口看门,像叫花子一样,一个月三百元工资。现在的家庭花销大,我的日子不好过啊!
生存状态的客观呈现也是《故乡事》的主题特点。这种叙事策略使得有些篇章明显摆脱主题先行的束缚,开辟了全新文化视域,而市场时代的世俗化潮流中,作品尽可能贴近当下生活实际,文化视角不再是单向度二元对立,而是在城乡之间、在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相互映照、相互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东辛庄》中关于养鸟的一段描述:
看到一帮老者在遛鸟。大武忽然想到了老爹,他在公厕收费消闲,养只小鸟,多了一份干事,有鸟儿陪伴,日光会显得柔和。鸟语声声里,年迈的老人心里就多了几份祥和与喜悦。大武拎回去了一只鸟笼,老者们说是画眉鸟。他只觉得这种鸟个头大,叫声婉转、清亮,看上去也朴实,没有花里胡哨的羽毛伪装。大武是农民,种了多半辈子庄稼,他见不得摆花架子,哗众取宠,娇娇滴滴的,那样肯定难侍候。
同样是养鸟,对养鸟的见解 ,农民出身的大武的见解和旧时候有闲阶层大不相同,这样朴素的处世之道其实是对作品中传统乡土观念的继承和发展。虽然是拆迁之后的城中村,有了城市的外形,但是灵魂还是乡土的。有着農民的淳朴。大武给老父亲买了小鸟,他把鸟笼子挂在公厕旁。顺天老汉却不在乎。“他认为前多年,养鸟儿、遛西狗,是不务正业的二流子,会被人擞落祖宗八代。为庄户人家所不齿,很忌讳。顺天老汉固有的观念,一下子改变不了。他母亲却不同:
自大武把鸟笼带回来,母亲就像照顾小孩似的照料小鸟。早晨大武把鸟笼提出来之前,母亲一定要给鸟笼里加足水,给食盒里添上小米或粳米。鸟笼子挂在外边,午间太阳光强烈,她怕小鸟晒得热,从家里拿来一条花毛巾,盖在鸟笼的上面。她怕毛巾被风吹走,在毛巾的四角系了线绳,分别在周围把它系牢。她一整天注视着小鸟,尽量把鸟笼挂在树荫丛中,避免被日光曝晒。若是暑热天,看见小鸟在笼子里不欢实了,驻足于鸟架,或仰着脖子伸长舌头直喘息,母亲就拿一杯凉开水,她喝一口,含在口中,对着鸟笼喷出去,一而再,再而三,直到整个鸟笼湿透了,她才会停歇下来。母亲一边口喷清水,一边会小声唠叨:大热天的,人都热得受不了,更不说鸟儿了。B12
细心的照料小鸟难免劳累,她忍不住对浴池老板娘抱怨“大武买来了鸟儿,他们都不管它,给我老婆子找上干事了。做女人命苦,管了老的管小的。现在,又要服侍鸟儿了。”老太太絮絮叨叨的抱怨让人忍俊不禁。没想到大武孝敬父亲的鸟笼却成全了母亲的菩萨心肠。这段关于养鸟的描述,可以说是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经典场景。这种新的时空中出现的新的诗意的场景,让人内心深处不由得涌出一股柔情。
除过养鸟的情节,在《东辛庄》中,还有大量揭示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相互冲突、映照的情节,比如关于胖女叫床的争论让人哭笑不得;而辛来欺负租户小四川夫妻的情节则让人扼腕叹息;顺天老汉保护收破烂的湖北小伙的场景,则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频阳的《故乡事》从多个层面拓展了乡土小说的主题性想象系统。在他笔下,乡土小说的内容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由外而内层层递进,形成一个生动、丰富、精彩、有机的世界,展现当代乡土小说深厚宽广的多层面人文关怀: 不管是对农民生存状态的表现,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或者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守望,都显得游刃有余。小说不但继续发展批判现实、剖析国民性等乡土小说传统主题,还大力开拓反思历史、守护家园等新的主题想象域,从而大大扩宽乡土小说的美学视域,使乡土小说更上层楼,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不过,在清新的乡土气息中,偶尔也有现代流行话语的印迹。例如《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中对大青狗的描述,“青春的热血在周身呼呼奔涌”,“它要和红姑、黑碇一样,为渭北平原和它的主人建功立业。”另外,在野猎中,乱堂的土狗被野猪咬断了腿,他伤心欲绝,老段上去安慰他,大声说道:“兄弟,甭难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明年春天,我给你留一只红姑的儿子!”这样的对白在乡土主题之下,似乎有点突兀和生硬。但在一幕幕清新淡雅的乡土画卷中,此仅白璧微瑕而已。
注释:
①程金城《当乡土小说研究的新范式》,《飞天》2010年第4期。
②论《史记》的“太史公曰”和“互见法”,《唐都学刊》2006年第05期。
③频阳《故乡事》(西安出版社.2011年12月版)之《小胜》。
④频阳《故乡事》之《哥俩好》。
⑤⑥频阳《故乡事》之《乡村磨坊》。
⑦程金城.不应遗弃的宝藏——论中国乡土小说中“风景画”和“风俗画”的价值与流变,见《飞天》2010年第04期。
⑧王晓.水乳交融之文学与美术,电影评价,2008年06期。
⑨张敏,谈美术欣赏与人文精神,新课程,2009年05期。
⑩参考张懿红《当代乡土小说考察报告:四个主题性想象》见《中国文化报》2006 年3 月2 日。
B11邵建《中国乡土小说史论》文艺研究》1993年第06期。
B12见频阳《故乡事》之《东辛庄》。
关键词:乡土小说;新视域;乡村图景;生存状态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01-04
乡土题材是现代以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题材之一,也成为表达作家复杂情感的最重要载体之一。近百年来作家辈出,其作品情愫绵绵不绝,作品更是蔚为大观,构成十分重要而内涵独特的中国乡土艺术世界。这几年乡土小说更是创作长盛不衰、新作不断,随着“乡土”的变迁和乡土小说创作理念与方法的变化,很多作家都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开拓的重要领域①。而新时期以来,中国乡村的巨变及其所引起的精神震撼和情感体验,又为新一代乡土作家创作提供了不同于以前的全新舞台,也造就了乡土小说的新景观。频阳的《故乡事》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部。
一
初读这部小说,文笔闲雅,故事也唯美,娓娓道来,有散文的感觉,形散而神不散。小说分为两辑,第一辑是17篇短篇小说,第二辑是3篇中篇小说。开始以为是一些互相独立的小说的合集,阅读了几篇才知道,这些篇章原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篇与篇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部分篇章中的人物如杆子、小胜、老六子、牛子等都反复出现,甚至连老六子身边的大青狗,也都一再出没于各个篇章。故事情节也互为表里,虽然各篇小说独立成篇,但都围绕着乡土主题拉开帷幕,情节一幕幕展开,人物一个个登场。这种风格,似乎在司马迁《史记》的人物列传中曾经见过。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为避免重复,经常使用“互见法”②。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项羽的喑呜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而与项羽性格的的其他方面,则放在别人传记中补充叙述,既突出主导的性格特征,又免得顾此失彼,达到了性格的完整化。而《故乡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小胜,首先作为主要人物出现在《小胜》中, 也出现在《黄鼠 》、《哥俩好》等短篇中。但是在每个篇章中,交代的情节各有不同。在《小胜》中,作为中心人物,作者交代了小胜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乡村人物的生存状态,描述了他从小到大,充满苦难但又坚韧、淡定的一生。文章最后,已经老去的小胜坐在老槐树下晒着太阳,“太阳爬上了中天,阳光把小胜身影映衬得又瘦又小,听到了跛子祥儿的话语,小胜嘿嘿一笑:我不抽烟,不喝酒,吃饭只讲究个温饱,喝茶没啥嗜好。咱从来对钱财没兴趣,只要快活,图个开心。睁眼吃饭,倒头就睡,无忧无虑,长命百岁!”③这样一个历尽磨难却不改初衷,胜不骄败不馁,始终淡定内敛的普通老农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但是这样一个感情内敛的小胜, 在《哥俩好》这篇小说中,却展示了另一种形象。在《哥俩好》中,小胜小时候逃脱人贩子的贩卖、继父的毒打,流浪到陕西关中赵家堡的故事,只是一笔带过。但是这么多年接纳他,关心他的二叔去世的时候,一向木讷、内向的小胜却大放悲声,一再要求儿子对二叔,也就是孩子的干爹三磕九叩十八拜,用觐见皇帝的大礼为二叔送葬。借着给二叔送葬,小胜在葬礼上向儿子兴子哭诉他苦难的一生,讲他和二叔的情谊。这时候的小胜,不再是一个瘦小、木讷、逆来顺受的小老头,他的诉说饱含激情,句句发自肺腑。这个瘦小的农民原来也有铮铮铁骨,胸中也有热血沸腾,也知情重义:
开始兴子强忍悲痛,默默下跪、叩首。叩首、再下跪。渐渐地他腿软了,腰身挺不住了。忽然兴子瘫卧了下去,四脚伏地,放声痛哭。
唢呐声急促地响起,铺天盖地。苍凉,悲怆,如泣如诉。
小胜依然平静,他在二叔灵前仍然诉说着,声音很大,几乎盖过了哀乐的声响:
亲家,你先走一步,到顺阳河畔的墓园里,好好歇息。我已经给兴子说了,在你旁边,给我留了一片空地,再过几年,我就去陪你,一起守望这片家园。下辈子,我俩还是兄弟。一对好兄弟!④
这段诉说笔墨简洁朴素,却如有神来,将小胜性格中奔放的一面描写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这就是乡土中国,中国乡土!
除过小胜,以这样互见的方式塑造的人物形象,比较出彩的还有聋子媳妇。在《乡村磨坊》中塑造的聋子媳妇是一个“身材苗条,两腿修长,一张瓜子脸白皙白皙,齐腰长辫,性情温和,说话声音像唱歌”⑤的美女,被骗婚到张家堡,嫁给一个鄙俗丑陋的聋子,“那漂亮女子了解清楚夫君的本来面目时,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把怨气隐隐地埋在心里。”⑥这个隐忍、美丽的少妇形象在《乡村磨坊》中,只是作为她丈夫聋子的陪衬而出现的,没有台词,似乎只是平面的、模糊的剪影。但是在中篇小说《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里,这个形象却彰显出了性格中大胆的一面,大放异彩。当得知邻居老六子心爱的小狗饿得奄奄一息时,她毫不犹豫的解开怀,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小狗,并最终和老六子突破封建桎梏,走到一起。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女子,经过两篇小说的多角度塑造,性格特征两相补充,人物形象也变得更为立体生动。
二
在频阳的《故乡事》中,通过类似绘画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大量陕西渭北平原上独有的乡村图景。风景画和风俗画描写是中国乡土小说中广泛运用的艺术手法⑦,借助于它们,不同时代、地域、个性的作家们展现出了不同的审美形态:既有以鲁迅为代表的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又有废名、沈从文对田园风情的向往,还有赵树理影响下的对国家政治的拥护。风景画风俗画在文化与政治,理性与人性的纠缠中被不断地描摹与修改。这一特征在《故乡事》的大部分篇章中,都有所凸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短篇《黄鼠》。这篇小说与其说是一篇小说,更似乎是一篇唯美抒情散文,又似乎一幅笔法简练的素描小景。《黄鼠》中对苜蓿地的描写,尤见绘画功力:
苜蓿地在饲养室西边。十几亩地的规模。冬季蛰伏,春天发芽,夏秋季节雨水丰沛,苜蓿生长得绿油油的。珍珠大的叶片,一日日地被蓬勃的枝条托起来了。一茬苜蓿生长上半月,会开出一串串小花来;苜蓿花是紫色的,洋槐花一样大小,香气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苜蓿花一旦开了,蜜蜂会飞来,蝴蝶会飞来,蜻蜓会飞来,蚂蚱也会成群结对地蹦跳其中。
作家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田野里苜蓿花盛开时蜂蝶飞舞的胜景,仿佛是一副工笔素描,典雅清新,余味悠长。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作,仔细品味,其实都是画境。《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也正是因为王维是以绘画的视角来写诗的,所以他的诗中才有画的意境,即所谓的所谓诗情画意。《故乡事》中的景物描写、情节描摹也处处有画境,有诗意,显得闲雅优美。
不仅仅是景物描写如此,在小說叙事中,也往往采用绘画视野、绘画的眼光和手腕,形成了他小说叙事中独特的绘画视角。《黄鼠》一文中,作家用舒缓的文字,将小胜、牛子、鼻涕篓子捕黄鼠的经过一一道来,每个人手法不一样,性格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侃侃而谈,似乎不是小说,而是散文 ,形散神不散。虽然牛子捕黄鼠是为了玩耍和挣工分,鼻涕篓子捕黄鼠是为了填饱肚子,但作者避开人事纷扰,只写捕鼠过程。在风光旖旎的河滩上,捕鼠显得生动有趣,轻松活泼。抹去饥荒岁月的沉重感,尽情地抒发了人性的光辉,这段故事,似乎没有时代,模糊了背景,只为了凸显乡村孩子的纯朴和原始的生命的美感。《故乡事》文本中频频出现的绘画场景,以及人物、结构、语言等所浸润的绘画色素,都是作者绘画视角的直接显现。文学诉诸思想情感的丰富性,美术则诉诸视觉表现功能。然而,正如人类内心的情感波澜与外部视觉的审美感应有着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样,文学与绘画自始至终是水乳交融,难分彼此的。⑧以绘画的视野来写小说,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自然扑面而来,给读者带来了美妙的审美感受。⑨
除过捕鼠,《故乡事》还有很多故事都写得这样富有诗情画意。比如写铁匠铺、水井、油坊、自行车、饲养室、磨坊、红苕窖等的生活场景,都让人有误入画室的感觉。这些色彩淡雅,清新恬淡的风景画、风俗画式的文字,不但具有绘画的美感,而且具有历史感。例如《乡村磨坊》中对关中民居、磨坊格局的描绘,就很有史料价值:
关中的民居布局,起始于周秦,发扬于汉唐时期。在院子盖房一般居中,两头留有前后院落。房子大多两对檐,中留天井,设置了二门和后门,把房子密闭成一个空间整体。前院可以饲养牲畜,栽些草木花卉,也可以兼作副业;后院养鸡养鹅,兼置茅房。
走进院子大门,靠左侧就是磨坊。三间房子,一间安置石磨,两间放置木函、挫斗、簸箕、粮面袋子、罗面柜等物件。石磨一般牲畜牵引,磨坊也备了成套的畜力设施。主人在屋子里,若不愿意听到磨坊的响动,把二门关闭,各自为政,互不干扰。
如此优美简洁的文字,把关中民居的古朴之美,民间生活的闲适之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美如画卷的文字,还有《徒氏老太》中对仁里坊、普净禅寺的描写,《乡村磨坊》中对磨面过程的描写,以及《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中对杆子、老六子等人抽水烟的场景的描摹。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这些乡村图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殆尽,如果不是得益于作家的生花妙笔,恐怕我们的后代再也无法领略其间的韵味了。
如果说1930年代,沈从文以无比敏感的艺术家心灵捕捉到乡土小说的灵魂——家园守望,那么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一主题就更致力于精神家园的重建,成为当代小说最富生命力、最具美学品格的艺术追求。在《故乡事》中,以风景画和风俗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乡土观念,不只是体现在简单的景物描绘层面,在文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主题彰显,作者都采用了这样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态度。无论是从叙事的技术层面看,还是从叙事的精神层面看,《故乡事》始终贯穿着这一置身事外,从容闲雅的绘画视角。尤其是写到城中村的居民以及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的生存状态时,作者的文风和他的小说的主人公的性格和谐一致,都选择了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气定神闲,不为都市繁华所动。《东辛庄》中有一段很经典的对白:
辛坤:贫协叔,你想过吗?若果你不捡垃圾了,把家里的门面房出租出去,每月消停收两千多元。你和老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鸡鱼鸭肉,山珍海味,老孙家的羊肉泡馍,南院门的葫芦头,全聚德的百味饺子,竹园村的火锅……那火锅可是地道的关中味,不油不腻、麻辣适中、不咸不淡,十分缠口。
顺天老汉点点头:喔,我大鱼大肉吃不上几口就犯腻。一生就喜欢吃面食,咸菜、青菜、稀饭和蒸馍。
辛坤:贫协叔,门面房是现成的,马上就能变成钱。手头宽裕了,你就滋润了。想去哪去哪儿,想吃啥就能吃啥。不愿意出去了,坐在家里,坐在街道里,悠闲地喝茶,和乡邻们说天谈地,有滋有味,颐养天年。
顺天老微眯着双眼:我现在不正像你说的这样吗?他翘起了二郎腿,从容地押了一口茶,悠闲地轻轻地摇晃着。
看着《东辛庄》中人物的悲欢状态和顺天老汉气定神闲的样子,不由得就会想起那个著名的关于富翁与渔夫的寓言:一个富翁到海边散步,看到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于是指责他为什么不出海打渔,渔夫问他为什么要去打鱼,他说勤奋打渔可以赚钱买大船、赚很多的钱,盖漂亮的房子……渔夫问他,然后呢,富翁说,然后你就可以悠闲地躺在海边晒太阳了。渔夫说,那你以为我现在在干什么?富翁哑口无言。
这个来自西方的寓言的核心其实和《东辛庄》的主题不谋而合,正如作者借顺天老汉之口所言:“钱能为人,钱也能害人。”坚守心中的净土,乡土的中国才不会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化大潮中迷失方向。这个贯穿于小说《故乡事》始终的传统的乡土哲学,不仅使这部小说拥有浓重的绘画底蕴,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小说的品格和风貌,而作者由此所建构起的充满浓郁画境画趣的艺术世界也更加个性鲜明,耐人寻味。
三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开始在历史反思、家园守望、社会问题和生存状态四个新的主题域展开想象⑩。《故乡事》在这些领域都有深入地探索和尝试。随着商品化经济的潮声而出现的大量新的社会问题是频阳的中、短篇小说的关注的共同焦点。因为中短篇快捷灵活的艺术特点,使它一向具备迅速介入现实的活力。中篇小说《狂乱的季节》和《东辛庄》是这一主题意象之下的成功作品。短篇小说《河边》、《烙饼的河南客》以及其他篇章的部分内容,也都指向这一主题域。
尤其是《狂乱的季节》,敏锐关照农村社会现实,发现改革深化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矛盾,以及带给农民的心灵震荡。菜农四胜种菜失败,媳妇要求离婚,不得已来到城市打工,从工地上的零工、歌厅的看场员、旧货店的老板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建材公司的老板,不但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金钱,开上了宝马车,成为农村青年进城奋斗的成功典范。但是,在城市化大潮中,乡土观念到底何去何从,作者借四胜的朋友胖老板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胖老板看着四胜,笑个不停:哈哈,我打拼了大半辈子,第一眼就看出小兄弟是个实在人。和四胜做事,我十二分放心。乡村是社会道德的最后一块高地,那里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狂乱的季节》大大拓展了乡土题材的视野。工地、歌厅、 二手电脑店、 建材商场本是城市生活的典型领域,频阳从一个农民的视角对其一一进行了解读,而这些环境,恰恰是当今农民工涉足最多的领域。频阳通过四胜这个睿智又有些迂腐的农民进城以后发家致富的经过,强调了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乡村是我们精神的后花园”的主题。稍显美中不足的是,这句点题的“神来之笔”稍稍有些突兀。《狂乱的季节》中的四胜虽然生活的场景是城市,但是他和其他几个篇章中的农民兄弟有着相同的道德观念,生活态度。但毫无疑问,《狂乱的季节》对农民工社会问题的热切追踪,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文学介入生活改变现实的文化实践功能。
不同于某些乡土小说试图弱化、美化社会问题,对严峻的社会问题有意无意之间常常加以回避,或者表露出无可奈何的容忍态度B11,《故乡事》中的另一部中篇小说《东辛庄》,则深入地揭示了“城中村”村民充满痛苦的生存状态。他借村委会选举前小区院子里扎堆打牌的村民的议论,一针见血的谴责了城中村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围观者你一言,我一语,失去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他们发泄心中的不满:
就像管委会,当初搞高新开发区,手无分文,皮包机构。他们强行征地,动员各级政府,给村民施压,东辛庄的耕地,每亩六万元,说是土地属国有,给的是补偿费。管委会修了水电路,规划了配套设施,转手卖给企事业单位,一亩地卖四五十万。这是以国家的名义,掠夺农民的生存资源。土地没了,就给你几间房子,让集中居住。再补偿几万元,给个市民户口,没有工作,让姓农的去自生自灭!
这样义正词严的呐喊,不但没有削弱了艺术感染力,反而因为其思想的尖锐性而增加了作品的力度和深度。 而小说中借两个村民的酒语,更是讲出了城中村的居民下一代的生存状态:
甭提同年了!辛来发出一声感叹:你养的是虎子,我养的是犬子。你儿子光宗耀祖了,我那儿子不会读书,就会丢人显眼;整天没有正经事情做,伸手给家里要钱花,下了老虎机,又去上网吧。出租房每月就三千多,一家几口子要吃饭。我在东门口看门,像叫花子一样,一个月三百元工资。现在的家庭花销大,我的日子不好过啊!
生存状态的客观呈现也是《故乡事》的主题特点。这种叙事策略使得有些篇章明显摆脱主题先行的束缚,开辟了全新文化视域,而市场时代的世俗化潮流中,作品尽可能贴近当下生活实际,文化视角不再是单向度二元对立,而是在城乡之间、在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相互映照、相互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东辛庄》中关于养鸟的一段描述:
看到一帮老者在遛鸟。大武忽然想到了老爹,他在公厕收费消闲,养只小鸟,多了一份干事,有鸟儿陪伴,日光会显得柔和。鸟语声声里,年迈的老人心里就多了几份祥和与喜悦。大武拎回去了一只鸟笼,老者们说是画眉鸟。他只觉得这种鸟个头大,叫声婉转、清亮,看上去也朴实,没有花里胡哨的羽毛伪装。大武是农民,种了多半辈子庄稼,他见不得摆花架子,哗众取宠,娇娇滴滴的,那样肯定难侍候。
同样是养鸟,对养鸟的见解 ,农民出身的大武的见解和旧时候有闲阶层大不相同,这样朴素的处世之道其实是对作品中传统乡土观念的继承和发展。虽然是拆迁之后的城中村,有了城市的外形,但是灵魂还是乡土的。有着農民的淳朴。大武给老父亲买了小鸟,他把鸟笼子挂在公厕旁。顺天老汉却不在乎。“他认为前多年,养鸟儿、遛西狗,是不务正业的二流子,会被人擞落祖宗八代。为庄户人家所不齿,很忌讳。顺天老汉固有的观念,一下子改变不了。他母亲却不同:
自大武把鸟笼带回来,母亲就像照顾小孩似的照料小鸟。早晨大武把鸟笼提出来之前,母亲一定要给鸟笼里加足水,给食盒里添上小米或粳米。鸟笼子挂在外边,午间太阳光强烈,她怕小鸟晒得热,从家里拿来一条花毛巾,盖在鸟笼的上面。她怕毛巾被风吹走,在毛巾的四角系了线绳,分别在周围把它系牢。她一整天注视着小鸟,尽量把鸟笼挂在树荫丛中,避免被日光曝晒。若是暑热天,看见小鸟在笼子里不欢实了,驻足于鸟架,或仰着脖子伸长舌头直喘息,母亲就拿一杯凉开水,她喝一口,含在口中,对着鸟笼喷出去,一而再,再而三,直到整个鸟笼湿透了,她才会停歇下来。母亲一边口喷清水,一边会小声唠叨:大热天的,人都热得受不了,更不说鸟儿了。B12
细心的照料小鸟难免劳累,她忍不住对浴池老板娘抱怨“大武买来了鸟儿,他们都不管它,给我老婆子找上干事了。做女人命苦,管了老的管小的。现在,又要服侍鸟儿了。”老太太絮絮叨叨的抱怨让人忍俊不禁。没想到大武孝敬父亲的鸟笼却成全了母亲的菩萨心肠。这段关于养鸟的描述,可以说是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经典场景。这种新的时空中出现的新的诗意的场景,让人内心深处不由得涌出一股柔情。
除过养鸟的情节,在《东辛庄》中,还有大量揭示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相互冲突、映照的情节,比如关于胖女叫床的争论让人哭笑不得;而辛来欺负租户小四川夫妻的情节则让人扼腕叹息;顺天老汉保护收破烂的湖北小伙的场景,则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频阳的《故乡事》从多个层面拓展了乡土小说的主题性想象系统。在他笔下,乡土小说的内容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由外而内层层递进,形成一个生动、丰富、精彩、有机的世界,展现当代乡土小说深厚宽广的多层面人文关怀: 不管是对农民生存状态的表现,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或者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守望,都显得游刃有余。小说不但继续发展批判现实、剖析国民性等乡土小说传统主题,还大力开拓反思历史、守护家园等新的主题想象域,从而大大扩宽乡土小说的美学视域,使乡土小说更上层楼,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不过,在清新的乡土气息中,偶尔也有现代流行话语的印迹。例如《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中对大青狗的描述,“青春的热血在周身呼呼奔涌”,“它要和红姑、黑碇一样,为渭北平原和它的主人建功立业。”另外,在野猎中,乱堂的土狗被野猪咬断了腿,他伤心欲绝,老段上去安慰他,大声说道:“兄弟,甭难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明年春天,我给你留一只红姑的儿子!”这样的对白在乡土主题之下,似乎有点突兀和生硬。但在一幕幕清新淡雅的乡土画卷中,此仅白璧微瑕而已。
注释:
①程金城《当乡土小说研究的新范式》,《飞天》2010年第4期。
②论《史记》的“太史公曰”和“互见法”,《唐都学刊》2006年第05期。
③频阳《故乡事》(西安出版社.2011年12月版)之《小胜》。
④频阳《故乡事》之《哥俩好》。
⑤⑥频阳《故乡事》之《乡村磨坊》。
⑦程金城.不应遗弃的宝藏——论中国乡土小说中“风景画”和“风俗画”的价值与流变,见《飞天》2010年第04期。
⑧王晓.水乳交融之文学与美术,电影评价,2008年06期。
⑨张敏,谈美术欣赏与人文精神,新课程,2009年05期。
⑩参考张懿红《当代乡土小说考察报告:四个主题性想象》见《中国文化报》2006 年3 月2 日。
B11邵建《中国乡土小说史论》文艺研究》1993年第06期。
B12见频阳《故乡事》之《东辛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