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打工皇帝到创业先锋,从传统行业到科技前沿,物联网将他再次推到了新科技浪潮的风口浪尖,他自称始终行走在成功的路上,他就是智慧生活的倡导者,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推动者,中国物联网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物联网产业观察员,华夏威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陈骥。日前记者就物联网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 物联网的概念自从进入中国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正在惠及交通、医疗、物流、生产、通信等部门,有几个数字越来越多地被提到:“预计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10年里,物联网所带来的产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形成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这是一种盲目的虚夸,还是一种有把握的预测?
陈骥: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物联网包含很广、产业链很长,每个组成部分都拥有很大的市场。比如RFID产业约160亿元,传感器约500〜1200亿元,定位系统约800〜2000亿元,嵌入式软件1000亿元,云计算2000亿元,其中还应包括物联网的各种应用。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2000亿元,工信部预计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实际增长率可能超过30%,所以说10年时间达到上万亿元规模不成问题。
记者: 您怎么看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陈骥: 物联网在中国还处于导入期,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但是前景很好。物联网的很多组成部分在中国早已做了多年,比如RFID。只是当时没有提物联网这个名称。当前,“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
2010年以来,物联网快步向前,资本、市场、政府、科研都在“织网”,物联网在各地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开始浓墨重书,物联网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它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期间,以应用为先导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的培育是关键。我国物联网推进速度很快,但现在缺少“顶层设计”,只有国家最高层面进行规划,才能避免地区间、企业间各自为战的现象,避免重复建设中资源的浪费。
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必须像发展RFID那样由政府牵头。如果没有政府为铁路特批RFID的超高频频段和铁道部门的坚决推行,RFID就不能在铁路上应用;没有北京市政府的协调和推动,就不会有“一卡通”的惠民政策。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同样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财政的支持。
工信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相信在坚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国家意志下,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必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记者: 我国政府对物联网发展方面是非常支持的,据您了解政府在哪些方面给予了支持?这对物联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陈骥: 首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物联网。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与方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启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健全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加强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并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本地区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
对物联网企业的政策扶持仍将集中于重大应用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的芯片研发、制造、封装与国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考虑到物联网产业的信息安全以及抢夺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目标要求,芯片厂商被寄予厚望。
其次,政府在各地建立示范工程和产业基地,扶持物联网企业,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各地政府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有大力发展物联网方面的内容,有20多个省市还把物联网列为支柱产业。
另外还有人才方面的支持,税收方面的优惠,为企业减负。
这些都为物联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产生了积极地的影响。
记者: 现在各个国家对物联网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如何抢占市场先机对各个国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您认为我们国家能否走在市场的前沿?在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陈骥: 我国占据了先发优势,政策推动力度很大,在世界上也是空前的,其他国家不能和我们比。我国物联网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核心技术落后,行业标准不统一,成本居高不下,专业人才缺乏。
首先是核心技术落后。我国物联网起步时间和西方国家差距不大,但技术产业差距不容乐观。我们虽已初步形成涵盖主要门类的产业体系,但规模化产业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不强,大部分领域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处在产业链低端,尤以感知和智能处理产业差距显著。核心根源在于信息产业长期的基础性瓶颈和大系统综合集成能力的缺乏。核心芯片、基础性系统、基础性架构依赖国外的情况在物联网相关领域更趋突出,如中高端传感器基本依赖进口,智能电网核心芯片几乎全是国外产品,智能处理和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均由发达国家主导。我国物联网相关企业整体上能力偏弱,如95%传感器和90%仪表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主要表现为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应用水平较低,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安全技术亟待加强等。
其次,物联网缺乏行业标准,各个企业标准不统一。另外由于技术问题产生成本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化成本,降低价格。只有价格降了,老百姓真正使用物联网,老百姓真正体会物联网的好处,才能推进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目前亟需在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创建、应用服务和产业化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要实现规模化、协同化、智能化发展。
记者: 现在物联网的应用其实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有所体现了,但很多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物联网在中国有哪些新的应用?对改变人们的生活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陈骥: 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有两大层面,一是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智能电网、公共工程(比如机场、体育场馆)、智能交通等;一是民生工程,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游、乐、购、医等。我举两个智能交通和智能家居方面例子。
智能交通方面,有一种用无线物联网技术开发的无线路灯控制系统,不仅能根据需要调节路灯的亮度,还可以独立控制单个路灯,在晚上6点钟,将马路上的单号或者双号路灯开启;到晚上8点钟,将全部路灯开启;晚上12点钟调节到半亮度;早上6点全部关闭。经相关部门测试,这种控制方式可实现节能50%。每个路段的路灯都通过内置一种RFID模块组成一个无线通信子网,而每个子网都通过一个GPRS网关通过运营商网络连接到监控中心,而监控室的服务器只需连接到互联网,即可监控市区内的每一盏路灯的状态。
智能家居方面,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屋”一度成为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我们国内的很多从事智能家居的企业正在把这种梦想变为现实。从智能门禁、安防报警、家电远程控制、家庭环境控制、家庭娱乐等很多方面,都有成熟产品走进百姓生活了。早晨起床,房间会告诉主人室内与室外的温差,该穿什么衣服;根据你的身体情况提醒你该吃什么早餐;出门在外也无须担心门是否锁好、是否有人闯入、燃气是否泄漏、是否发生火灾等。所有的智能服务通过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家庭安防系统等技术的接入即可实现。
记者: 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发展中一个越来越成熟的应用,您能否从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给智能家居一个定义?
陈骥: 智能技术包括遥控技术,它包含人和机器的互动,简单的遥控技术不是真正的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智能家居是个集成系统,实现你与家的互动,实现高效生活,它能根据你的需求,给你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家居环境,满足你的高层次的需求。
记者: 现在智能家居市场存在的“伪智能化”问题,还有消费者在智能产品上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等问题,作为行业内人士,您能否在这方面谈谈现状,然后再给消费者一些选择智能家居方面的建议?
陈骥: 科技不等于人性化,智能也不代表有智慧。现在。进入智能家居市场的有传统的家电厂商,有做安防的,还有新兴的系统集成商。家电企业进入智能家居市场,不是为了物联网,而是为了卖家电。家居市场上,智能这个概念的确正在被大量使用。比如,一个窗帘加上一个电机,能用遥控器遥控,商家说它是智能化。再比如,一个能够调节亮度的灯具,商家也说它智能。实际上,有了这些,并不代表你的家就是智能化的,真正的智能化家居是一整套系统的相互协调,应该是具备一个完整的智能解决方案。真正的智能电视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智能平台、智能应用、智能操控。具备多元化的开放式操作系统,可实现良好的人机互换是基本的入门界定。
对于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承受力来选择智能家居。当智能化家居产品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时,你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扔掉没用的,要你想要的。现在因为技术的成熟,智能家居正从贵族走向平民。我们要明白,智能家居不在于单一产品,而在于解决方案。
记者: 物联网的概念自从进入中国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正在惠及交通、医疗、物流、生产、通信等部门,有几个数字越来越多地被提到:“预计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10年里,物联网所带来的产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形成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这是一种盲目的虚夸,还是一种有把握的预测?
陈骥: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物联网包含很广、产业链很长,每个组成部分都拥有很大的市场。比如RFID产业约160亿元,传感器约500〜1200亿元,定位系统约800〜2000亿元,嵌入式软件1000亿元,云计算2000亿元,其中还应包括物联网的各种应用。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2000亿元,工信部预计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实际增长率可能超过30%,所以说10年时间达到上万亿元规模不成问题。
记者: 您怎么看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陈骥: 物联网在中国还处于导入期,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但是前景很好。物联网的很多组成部分在中国早已做了多年,比如RFID。只是当时没有提物联网这个名称。当前,“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
2010年以来,物联网快步向前,资本、市场、政府、科研都在“织网”,物联网在各地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开始浓墨重书,物联网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它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期间,以应用为先导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的培育是关键。我国物联网推进速度很快,但现在缺少“顶层设计”,只有国家最高层面进行规划,才能避免地区间、企业间各自为战的现象,避免重复建设中资源的浪费。
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必须像发展RFID那样由政府牵头。如果没有政府为铁路特批RFID的超高频频段和铁道部门的坚决推行,RFID就不能在铁路上应用;没有北京市政府的协调和推动,就不会有“一卡通”的惠民政策。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同样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财政的支持。
工信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相信在坚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国家意志下,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必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记者: 我国政府对物联网发展方面是非常支持的,据您了解政府在哪些方面给予了支持?这对物联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陈骥: 首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物联网。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与方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启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健全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加强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并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本地区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
对物联网企业的政策扶持仍将集中于重大应用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的芯片研发、制造、封装与国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考虑到物联网产业的信息安全以及抢夺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目标要求,芯片厂商被寄予厚望。
其次,政府在各地建立示范工程和产业基地,扶持物联网企业,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各地政府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有大力发展物联网方面的内容,有20多个省市还把物联网列为支柱产业。
另外还有人才方面的支持,税收方面的优惠,为企业减负。
这些都为物联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产生了积极地的影响。
记者: 现在各个国家对物联网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如何抢占市场先机对各个国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您认为我们国家能否走在市场的前沿?在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陈骥: 我国占据了先发优势,政策推动力度很大,在世界上也是空前的,其他国家不能和我们比。我国物联网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核心技术落后,行业标准不统一,成本居高不下,专业人才缺乏。
首先是核心技术落后。我国物联网起步时间和西方国家差距不大,但技术产业差距不容乐观。我们虽已初步形成涵盖主要门类的产业体系,但规模化产业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不强,大部分领域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处在产业链低端,尤以感知和智能处理产业差距显著。核心根源在于信息产业长期的基础性瓶颈和大系统综合集成能力的缺乏。核心芯片、基础性系统、基础性架构依赖国外的情况在物联网相关领域更趋突出,如中高端传感器基本依赖进口,智能电网核心芯片几乎全是国外产品,智能处理和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均由发达国家主导。我国物联网相关企业整体上能力偏弱,如95%传感器和90%仪表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主要表现为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应用水平较低,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安全技术亟待加强等。
其次,物联网缺乏行业标准,各个企业标准不统一。另外由于技术问题产生成本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化成本,降低价格。只有价格降了,老百姓真正使用物联网,老百姓真正体会物联网的好处,才能推进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目前亟需在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创建、应用服务和产业化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要实现规模化、协同化、智能化发展。
记者: 现在物联网的应用其实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有所体现了,但很多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物联网在中国有哪些新的应用?对改变人们的生活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陈骥: 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有两大层面,一是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智能电网、公共工程(比如机场、体育场馆)、智能交通等;一是民生工程,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游、乐、购、医等。我举两个智能交通和智能家居方面例子。
智能交通方面,有一种用无线物联网技术开发的无线路灯控制系统,不仅能根据需要调节路灯的亮度,还可以独立控制单个路灯,在晚上6点钟,将马路上的单号或者双号路灯开启;到晚上8点钟,将全部路灯开启;晚上12点钟调节到半亮度;早上6点全部关闭。经相关部门测试,这种控制方式可实现节能50%。每个路段的路灯都通过内置一种RFID模块组成一个无线通信子网,而每个子网都通过一个GPRS网关通过运营商网络连接到监控中心,而监控室的服务器只需连接到互联网,即可监控市区内的每一盏路灯的状态。
智能家居方面,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屋”一度成为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我们国内的很多从事智能家居的企业正在把这种梦想变为现实。从智能门禁、安防报警、家电远程控制、家庭环境控制、家庭娱乐等很多方面,都有成熟产品走进百姓生活了。早晨起床,房间会告诉主人室内与室外的温差,该穿什么衣服;根据你的身体情况提醒你该吃什么早餐;出门在外也无须担心门是否锁好、是否有人闯入、燃气是否泄漏、是否发生火灾等。所有的智能服务通过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家庭安防系统等技术的接入即可实现。
记者: 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发展中一个越来越成熟的应用,您能否从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给智能家居一个定义?
陈骥: 智能技术包括遥控技术,它包含人和机器的互动,简单的遥控技术不是真正的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智能家居是个集成系统,实现你与家的互动,实现高效生活,它能根据你的需求,给你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家居环境,满足你的高层次的需求。
记者: 现在智能家居市场存在的“伪智能化”问题,还有消费者在智能产品上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等问题,作为行业内人士,您能否在这方面谈谈现状,然后再给消费者一些选择智能家居方面的建议?
陈骥: 科技不等于人性化,智能也不代表有智慧。现在。进入智能家居市场的有传统的家电厂商,有做安防的,还有新兴的系统集成商。家电企业进入智能家居市场,不是为了物联网,而是为了卖家电。家居市场上,智能这个概念的确正在被大量使用。比如,一个窗帘加上一个电机,能用遥控器遥控,商家说它是智能化。再比如,一个能够调节亮度的灯具,商家也说它智能。实际上,有了这些,并不代表你的家就是智能化的,真正的智能化家居是一整套系统的相互协调,应该是具备一个完整的智能解决方案。真正的智能电视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智能平台、智能应用、智能操控。具备多元化的开放式操作系统,可实现良好的人机互换是基本的入门界定。
对于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承受力来选择智能家居。当智能化家居产品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时,你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扔掉没用的,要你想要的。现在因为技术的成熟,智能家居正从贵族走向平民。我们要明白,智能家居不在于单一产品,而在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