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育桃李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taixi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山旮旯到县城,从执教小学复式班到执教初中、高中课程,他的教育历程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学生一样拾级而上。在30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项近80次;2012年,他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他,就是来宾市忻城县中学副校长韦显志。
  悉心研究复式班教学
  时间回朔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半山腰上,一间30平方米的泥瓦房、一个土操场、一张乒乓球桌、一棵大树、一根爬竿构成了一所学校。这是韦显志走上教育旅程的第一站——忻城县遂意乡加北村地六小学。该校是一个复式班教学点,全校只有一个教学班,共有一至三年级的学生28人,当时教学质量很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余生活也非常单调,这一切让刚到这里工作的韦显志感到十分忧心,年仅18岁的他暗下决心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为了抓好复式班教学,韦显志花了不少心思,从一日的课程安排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组织和设计,他都做了周全、精心的策划。一次,为了指导学生写作文《美丽的秋天》,韦显志组织了一次秋游活动。从来没有出游过的学生,听到这一消息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出游前,他给各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写作任务:三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二年级学生写一段话,一年级学生写一句话。经过一个上午的秋游,学生们“满载而归”。当天下午第一节课,韦显志组织学生坐在操场边的石块上,让学生畅聊在这次秋游中的收获。接着,他以“结对子”的方式将学生每5人分成一组,每组有2个三年级学生和3个一、二年级学生,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以大带小,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这次写作任务。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年龄稍大的学生自己完成后,还敦促比自己小的同学,当小同学遇到不会写的字时,大同学还当起“小老师”,一笔一画认真地教小同学写。习作完成后,韦显志欣喜地发现,学生笔下的秋天竟是那么丰富、生动、美丽、有趣。
  学校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为了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直观、形象和生动,韦显志经常自制教学挂图,还利用身边方便操作的材料作为教具开展教学,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一次语文课上,他带来了家里的二胡,给学生拉起了《游击队歌》,虽然技艺略显粗糙,但是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习的兴趣很高。
  “作为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韦显志如是说。如何让学生单调的读书生活变得有趣,让他们的课外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让孩子们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他考虑最多的问题。来到地六小学后,他教学生做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并让人给学生编了一条拔河用的绳,还把牛绳变成了跳绳,把玉米须变成了毽子……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少不了他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身影。每到节日,韦显志总会组织小型的比赛或游园活动,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一小部分给孩子们买糖果。他说:“组织比赛活动是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节日的快乐,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质,让他们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韦显志的精心教育下,地六小学原先腼腆害羞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学生们学习勤奋踏实,在他到此任教的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上,该校学生平均分排在全乡复式班第一,三年级语、数单科成绩位列全乡第一。他也因此被邀请执教了全乡三级复式班示范研讨课,向全乡的复式班教师介绍教学经验。
  用博爱挽救潜力生
  2002年,韦显志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被调至忻城县中学初中部任教。该校初二年级某班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很差,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无心向学。不到三个月,该班一连换了四个班主任,每一个班主任对该班的学生都无计可施。当时,学校领导想找一位老师接任该班的班主任,可是找了好几位老师都遭到拒绝,当领导把“目标”转向韦显志时,他的眼前立刻浮现出那些调皮、捣蛋、顽固的学生的身影,心里也犹豫了一下,可他转念一想,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于是毅然接受了任务。
  刚接手这个班级时,韦显志采取了严格的治班办法,这让该班散漫成习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第一次走进这个班级上课时,他发现讲台上放着一张辱骂自己的字条,尽管有些恼怒,但他还是装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悄悄地把字条夹到自己的教案本里。后来,他又接二连三地接到几张不同笔迹、辱骂自己的字条,还听到班里的学生给自己起绰号,但他仍旧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每天照常上课、带班,课后还跟学生一起跑步、打球。一个星期后,他才找到这些“肇事者”,通过推心置腹的交流和耐心诚恳的引导,让这些学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渐渐接受了他的管理方式。
  韦显志始终认为,爱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金钥匙。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他经常找机会亲近和关心学生,很少对学生直接提出要求,而是在与学生相处和交流的过程中渗透教育。他总是细致入微地观察班上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给他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他说:“教育潜力生需有宽容和博爱之心,要抓住其心理矛盾的转折点,适时地进行教育。”
  他所带的这个班上有五个被公认为“刺头”的学生,其中有两名男生情况更“特殊”,他们从来都不服从老师管教,跟前几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有过很大的冲突。一次,这两名男生在教室打架,损坏了教室的课桌。韦显志得知情况后,并没有当众训斥他们,而是把他们带到校园较安静的角落,让他们沉默十分钟,待他们的气消了一大半后,他才向他们了解打架的原因。当这两位男生像往常一样,低下头等待老师的狠狠教训和“处理”时,韦显志的一句“其实你们并不是坏孩子……”让这两名男生惭愧得流下了眼泪。第二天,这两名男生不仅和好如初,还自觉把损坏的课桌修好。经过这件事情后,他们的行为习惯开始慢慢往好的方向转变。
  韦显志坚持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教育。一个多月后,这个班的学生渐渐被他的热情、耐心和宽容感染了,班风有了明显好转。韦显志趁热打铁,继续使用有效的办法树立班风、学风,并坚持将这个班带到初三,该班47名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中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忻城县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结构复杂,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状况,韦显志潜心研究出一套加强高中薄弱班级责任教育管理的办法——“一导三省九细化”管理模式,即“责任教育一导向、责任感想三自省、责任管理九细化”。通过思想引导、学生自省、落实责任,建立班级管理机制,实行班主任统一管理、各责任人具体操作,鼓励学生奋起直追,不甘落后。
  韦显志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他通过不同形式的班会课和语文课,引导学生明白对自我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等。
  韦显志常对学生说:“自省是一种修养,它如同一把短尺,丈量人生的脚步;它如同一口大钟,警醒迷途中的人们。”他要求学生做到一天“三省”,即早晨起床的时候,要问自己“今天我的责任是什么?是值日、值周,还是学习?”中午休息的时候,要问自己“今天上午我全力以赴了吗?下午我应怎么做?”晚上熄灯的时候,要问自己“父母对我的期望是什么?今天我过得充实吗?存在哪些不足?明天我应该怎样做?”学生林某高一时,经常半夜爬围墙出去上网,白天上课就伏桌睡觉,学习成绩很差,高一下学期期考,他的9个科目的成绩总分不到200分。文理分班后,林某被分到韦显志所带的班级。韦显志特意安排他的铺位与舍长相邻,要求舍长早上、午休、晚睡时,坚持督促他自省。渐渐地,他改掉了爬围墙上网的坏习惯,并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认真履行值日值周职责,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了。2012年高考,他被广西某职业学院录取,还当上了学院的学生会干部。
  为了把责任教育落到实处,他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量化细则》为依据,制定班规,形成了“九细化”管理模式,即任课老师、值日班长、学生会和团支部、学习委员和科代表、纪律委员和组长、卫生委员和舍长、文体委员、生活委员、学生个人同时管理。例如,生活委员被称为“当家的”,每个学期开学初,生活委员都给每位同学发一张《高中生活开支明细账》,“账本”中设有收入项目(主要为家长提供的生活费)和支出项目(主要为杂费、生活费支出),要求同学们随时记录自己每日的开支情况。每月月末,生活委员统一指导同学们把自己的收支情况做好统计。为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家庭责任并学会体惜父母,韦显志要求学生把自己每月的消费情况与父母在家一个月的消费进行比较,并在“消费反思”栏目填写消费感想。久而久之,学生每月超支花费、预支消费的现象逐渐减少,班里形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班风。
  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韦显志满怀对教育的热爱,3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无怨无悔。他追求的是每个学生都自主发展,追求的是师生的共同成长。在教育旅程中,他一路前行,终于收获满园芬芳,收获硕果累累。(责编 周翠如)
其他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讲师丁道勇、中国儿童中心科研与信息部部长霍思佳、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李子建在《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18期上撰文认为,应对儿童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主张“以物教人”,通过带领儿童发现自然,尤其是他们身边的生态主题,寻找那些一直被忽视的自然教谕,传播一种与周围世界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在生态道德教育中,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元素与教育性元素应得到统一。教师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赵中建、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新闻中心主任沈祖芸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简称“慕课”,意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当今网络化学习的新模式,积极思考“高中阶段设置MOOCs课程”已经迫在眉睫。MOOCs由愿意分享和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组成,在高中阶段实施MOOCs课程至少具
期刊
阜阳师范学院副教授袁强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为实现更为公平的学校教育,需从多方面防范和干预隐性教育歧视。隐性教育歧视源于旧有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阶层地位悬殊、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者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防范和干预的方式有:①普及公民的相关课程与知识,并设置专题教育活动,以现代公民教育营造公平公正的舆情空间;②以学生发展和潜能评价为评价和考量指标,以综合素质评价筑造
期刊
在百色市2012年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李和平作为大赛评委出席了比赛,当时参加赛课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李老师的点评很细,对我的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甚至一句话应该怎么表达都给予了点评,让我受益匪浅。”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是李和平的工作态度。不仅点评赛课如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李和平也注重从细节上做好教学工作,让学生能扎实地学到知识,锻炼思维,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上体现细微  李和平关
期刊
在这五彩缤纷、酸甜苦辣的人生道路上,她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犹如路边一株清雅的百合,不为取悦路人,只为散发出阵阵清香。她在12年的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就是被评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骨干教师、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玉林市首届骨干教师的陆川县马坡镇中心学校教师谢丽丽。  温暖留守儿童的心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特别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关心的话语,都
期刊
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何时出台?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适用于哪些对象?  答:教育部于9月2日下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意见》的适用对象: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
期刊
2012年,崇左市宁明县城镇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宁明一中)组织教师参加全县优质课比赛,11个学科的参赛教师中,有7位荣获一等奖,其中的刘景春、韩慧芬等4名老师接下来被选送参加了崇左市的优质课比赛,均获本学科第一名。同年,该校校长陆铖朝被评为“崇左市骨干校长”,副校长苏凤英被评为自治区特级教师、崇左市“教坛明星”,云水莲、施显平等4位教师被评为崇左市学科带头人。2013年,该校又有罗利荣等2位教师被评
期刊
“小学阶段,我们可能一时还无法帮助学生确立远大志向和人生规划,但是我们正努力为学生未来的各种可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2013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高端论坛”上,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语文教师、“1+X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胡兰代表清华附小作了精彩的经验介绍。  2010年以来,清华大学构建了“1+X”课程体系,其中“1”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
期刊
广西2012年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了交流课改经验,各种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纷纷举行,在我市开展较多的教研活动就是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由于不同的教师所备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自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通过不同教师的展示及专家点评,参加活动的教师可从中得
期刊
8月22日,防城港市“诗教”考察团在防城港市原副市长王权才的带领下,走进百色市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凌云民中),对这所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访问。考察团成员对该校美丽的校园、浓郁的诗词教育氛围和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质量求生存,凭实干谋发展,凌云民中走过了20多年的办学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特别是近10年来,该校驶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教育教学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