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格的培养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对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等进行了探索。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到12),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来说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和教师描绘性的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在教学中,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当阅读的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教师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在校会上发言,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是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平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阅读效应也会逐步形成起来。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不待老师教"的境界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二、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 、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过程包括: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发问,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道、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最后是复述和复习。
在阅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创造性。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那种盲目照抄教参资料,一开始就支解课文,一背景、作者,二背词,三分段,四归纳中心,五指出写作特色,让学生一开始在头脑中便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和不少疑问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资料匮乏的日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当作经济起飞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而具有创造式阅读能力,又是现代社会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便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由许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做起。
1)明确阅读目的。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的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2)精选读物。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共有以下五种:1.读的少些,但要好些;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4.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得书;5.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这样读书,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3)按计划读书。漫无边际的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际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恩格斯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无计划的读书简直是荒唐。"因此,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比照计划的好习惯。
4)合理利用时间。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长期坚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6)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伯瓦尔宁把思维和想象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7)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有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8)善于使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的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得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养成好习惯。
阅读是一个不断不探索,不断学习,不断付出的过程。在阅读中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语文教学的生命支柱,只有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到12),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来说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和教师描绘性的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在教学中,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当阅读的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教师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在校会上发言,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是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平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阅读效应也会逐步形成起来。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不待老师教"的境界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二、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 、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过程包括: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发问,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道、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最后是复述和复习。
在阅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创造性。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那种盲目照抄教参资料,一开始就支解课文,一背景、作者,二背词,三分段,四归纳中心,五指出写作特色,让学生一开始在头脑中便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和不少疑问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资料匮乏的日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当作经济起飞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而具有创造式阅读能力,又是现代社会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便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由许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做起。
1)明确阅读目的。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的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2)精选读物。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共有以下五种:1.读的少些,但要好些;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4.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得书;5.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这样读书,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3)按计划读书。漫无边际的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际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恩格斯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无计划的读书简直是荒唐。"因此,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比照计划的好习惯。
4)合理利用时间。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长期坚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6)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伯瓦尔宁把思维和想象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7)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有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8)善于使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的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得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养成好习惯。
阅读是一个不断不探索,不断学习,不断付出的过程。在阅读中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语文教学的生命支柱,只有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